循环经济视角下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循环经济视角下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循环经济视角下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经济视角下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摘要:重庆三峡库区是农村人口分布广,自然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的区域。本文在分析了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的基础上,提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循环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旅游发展对策。 总结大全 关键词:循环经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 引言 重庆三峡库区涉及重庆19个区(市、县),面积5.57万km2,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70.5%,人均幅员面积0.34hm2,人均耕地面积0.06 hm2。该区域自然生态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贫困农村人口分布广。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的推进,使重庆三峡库区农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始终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因此,对于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农业发展来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积极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是重庆三峡库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库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库区农民收入,保护库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 1.1 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2005年12月29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的第一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发银行25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100亿元、农村信用社50亿元贷款将用于建设重庆新农村。这些巨额资金的投资项目包括支持修农家乐、建无公害绿色食品批发市场等,有利于农村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并有利于探索库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库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简历大全 1.2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三峡库区具有很好的农业特色资源优势,为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峡成库后,水域面积将达1 048 km2,广阔的水域是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良好场所。三峡库区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农副土特产品,如“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鸡鸣贡茶”、奉节“脐橙”、长寿区的“沙田柚”、梁平县的“柚子”等。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这种龙头企业在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这些都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1.3突出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络 “十一五”期间,三峡库区农村公路计划建设乡镇通畅工程6026km,建制村通达工程6488km,解决了剩余的251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739个建制村不通公路的问题,实现乡镇100%通畅、有条件的建制村100%通达,所有乡镇都有客运站。重庆三峡库区已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一、二级公路连通各区县,三、四级公路连通各乡镇并通达各建制村的区域公路网络体系,至少保证一条二级公路连通相邻各区县以及周边省份。交通建设大大改善了库区交通条件,提高了各地区的可进入性,对三峡库区发展农业旅游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4政策支持优势 国家旅游局连续推出与农业旅游相关的“2006中国乡村游”、“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宣传主题。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途径之一。与此相对应,重庆市也推出了“2008乡村旅游年”。出台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也提到要“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三峡和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加快建设旅游码头、机场和通往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的高速公路,为旅游业大力发展打好基础” ,这些新政策的实施将对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 三峡农业旅游循环模式构建 2.1宏观产业链扩展模式 产业链扩展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注意扩展产业与优势资源的相关性,要在已有优势产业的延伸上多下功夫,使深化后的产业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二要力求扩展产业的高级化准则,即要求深加工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弹性。三要注意产业链剩余资源的再利用。 良好的农业基础给三峡库区农副产品的发展及加工业的发展以良好的条件。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梁平甜茶”、彭水的“小米油桐”、城口的“鸡鸣贡茶”、奉节“脐橙”、长寿区的“沙田柚”、梁平县的“柚子”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像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这种龙头企业在不断壮大,这也反过来推动了库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建筑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利用农户庭院或田园等,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连结在一起,组成“四位一体”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融合养殖、种植、沼气、加工等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开发、变废为宝、全面增值的生态经营模式,运用生物技术、沼气技术、食物链技术、生态循环技术、人工组装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使农业旅游区内没有一点的污染与废物,不用从外部购买肥料、饲料、燃料,以最少的投入来生产出最多的产品,且都是质量好、市场大、价格高、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值,使其效益达到普通种养场的几倍。 重庆三峡库区在经过长期的探索加实践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山地丘陵“猪(鸡)沼果”生态模式,丘陵平坝区“粮(经济作物)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库岸带区“生态林(林果)菜花(草)禽沼渔”循环型农业模式,城郊“绿岛型”生态循环模式等特色农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为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和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3 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识 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培训,有效利用农业旅游资源,融环境保护理念于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高资源配置率。同时,各级政府、 旅游局及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农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鼓励与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和公众参与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重庆库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旅游新亮点 农业旅游的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保持乡土特色,突出以乡土文化和田园景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开发形式应该多元化,可以结合重庆三峡各个农业旅游地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旅游环境的营造和策划,做到既彰显各自特色,又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地方气息,同时还要方便游客的选择。打破传统、丰富多彩、全新的农业旅游新模式才能既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又提高重游率,还有效地使淡季不显得过淡。 3.3发展农业优势产品,带动产业链循环发展 由于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丰富,有的农业发展已经产业化,发展农业优势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涪陵“辣妹子”,涪陵榨菜等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成效。发展农业优势产品还可建立起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这些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带动整个库区的餐饮、住宿、游憩等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农产品经销后返回的大量资金以及带入的外部投资可对库区其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整个重庆库区产业链的高效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小组.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罗雪峰,熊伟,杨灿芳等: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J.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