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学院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梁学院附中2018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可知,王位变成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夏朝没有九品中正制、郡县制、科举制,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的宗法观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祖先转达其实是在祭祀、崇拜自己的祖先,意在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其实已经形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最高神是“帝”而非祖先,即祖先的地位不高于神,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完全”,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当今历史试题的选材很多是学生平时所从未接触过的,但无论怎样选材其实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们的本来“身影”。因此,做此类试题时可以采取回归教材法,即根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空间等因素准确定位所考查的点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所在。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4.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选官制度,不符合“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信息,故A项错误;分封制属于地方政治制度,会导致战争,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属于官僚政治,不符合“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故D项错误。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依据“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D项正确;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不准确,应排除。6.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皇帝制7.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 太尉B. 廷尉C. 丞相D. 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8.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同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即说明了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加强了统一而非加强了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郡县制实施的意义而非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郡和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9.“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A选项错误;B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10.如下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上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但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实行了分封制;汉初推行分封制,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汉初推行分封制意在借助诸侯势力巩固行啊封建统治,“八王之乱”与刘邦实行分封制的初衷相违背,排除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答案】B【解析】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体制,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析解答即可。12.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13.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14.据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B. 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C. 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 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就是说,皇帝需要直接处理所有的政务,政务繁忙,自然就很忙碌了。故选C。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此内容;D项错误,不是政府效率低下,而是皇帝大权独揽,全国政事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考点:明朝政治制度点评: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来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15.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C. 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D.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也在强调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大臣不等同于宰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只是在法理上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6.据清代养吉斋丛录记载:“军机处自嘉庆后,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A. 分化内阁权力B. 维护政治纪律C. 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察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据题目中的信息“军机处自嘉庆后,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不许闲人窥视”体现了军机处的保密制度较为严格的特征,体现了政治的纪律性,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其目的是分化内阁权力,A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C选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其目的是减少决策的失误,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选项。17.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A. 农业生产 B. 海外殖民C. 奴隶贸易 D. 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希腊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海外贸易。故答案为D项。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奴隶贸易与希腊半岛的地理特点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18.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 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 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 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 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大会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但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具有明显的弊端,本题就是体现出雅典直接民主下决策的随意性。19.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A. 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B. 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C. 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D. 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答案】D【解析】 “人人平等” 的原则在雅典是有条件限制平等,不适用于妇女、奴隶、外邦移 民,故 A 项错误;戏剧公演上是适用于众多的雅典公民,无法体现开放性,故 B 项错 误;在材料中并未突出戏剧公演与雅典公民的政治的关系,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中 涉及 “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 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故 D 项 正确。【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雅典的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20.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改革( )A.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B.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C. 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黄金时代D.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索伦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索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所以正确的是A项,B是克利斯提尼时期,C是伯利克里统治时期,D项不是索伦改革时期的内容。21.“克利斯提尼创立了这一机构,并以抽签的办法保证各部落各区的居民都有平等的配额参与其中。以其庞大的规模避免为某一派别单独控制。”材料中的“这一机构”是A. 公民大会B. 公民陪审法庭C. 五百人议事会D. 十将军委员会【答案】C【解析】克利斯提尼按照抽签形式从十个选区中,每个选区选取5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克利斯提尼创立的;D项不是由抽签选举产生。22.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答案】A【解析】材料“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来保障公民来参加民主政治,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23.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同学在研究雅典民主政治中写道:“我心目中的伯里克利是一个改革家。他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他努力下,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雅典国家得以形成。”对于这段文字,下列评语中比较恰当的一条是A. 结论和史实都有误 B. 史论结合,论证严密C. 结论正确,史实有误 D. 结论有误,史实正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一些历史概念的把握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在他努力下,债务奴隶因而得以解放,雅典国家得以形成”这不符合雅典民主的史实。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24.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都A. 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B. 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C.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D. 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片面评价,两者都是在当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去评价雅典民主,而没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评判,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片面评价,这无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失偏颇,但不足以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材料中第一种观点认为“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性,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选项为A选项。第II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必修1材料三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材料四 指鹿为马的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些制度?并指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材料三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3)材料四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秦始皇;依据:他自称皇帝;创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3)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解析】【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度,材料二反映的是宗法制度。联系教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相关知识点概括作答两者的关系。(2)依据材料中“初并天下”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寡人”是秦始皇。判断依据为材料中“初并天下”、“六王咸伏其辜”等信息;并依据教材中秦朝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内容指出秦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3)依据材料四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的内容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联系明朝时期的政治特征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等措施解决这一矛盾。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班固汉书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答案】(1)朝代:秦朝。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举措:设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表现:废除丞相制度。(4)趋势:削弱相权直到废除,强化皇权。【解析】【详解】(1)联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丞相制度设立于秦朝;依据材料一“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等信息结合丞相制度的内容可知其职能。(2)依据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等信息结合唐代政治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三省的关系结合教材中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关内容可知其作用。(3)依据材料三“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等信息结合教材宋代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可知宋代设立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散相权;依据材料四中“今我朝罢丞相”的内容结合明朝政治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4)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根据以上材料及问题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27.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请回答:(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3)结合材料与所学,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弊端:任人唯亲,徇私舞弊,选官权为贵族门阀把持,不利于选拔人才(2)积极意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与行政效率;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以上。(3)趋势:选拔范围趋向广泛(全民);选官原则趋向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标准逐渐以学识才能为主;选官权向中央集中(任意两点【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举秀才举孝廉”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从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中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从材料“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中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根据材料“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我们可以看出选官的范围日益广泛,标准日益公平公开公正,选拔的标准逐渐由血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