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doc_第1页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doc_第2页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doc_第3页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对中学生的危害中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在促进中学生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其中网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是一个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随着的,互联网正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人们对它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互联网为中学生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有一个也不容忽视有部分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对其学业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引导和帮助广大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中学生个体发展与互联网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但是心理学的任务,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期待已久的课题,正是由于此原因,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正日益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当前国内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和表现在对网络成瘾原因的文字表述、中学生使用网络状况以及网络成瘾严重性的调查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们认识中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积极作用,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网络成瘾者自身原因(主要为人格特质和行为特征)的研究不多,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内在深层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研究先锋Young第一次提出互联网成瘾的概念后,在临床医生和学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的争论。有人认为,只有当身体吸收物质性的东西时才能够称得上是“成瘾”。然而,许多人坚信“成瘾”只适合用于对于毒品的摄取。由此Goldberg借鉴了DSM一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提出互联网成瘾障碍的概念,认为是作为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Young把DSM一IV中的强迫性赌博作为模型,并且不包涵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病态网络使用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种冲动控制的障碍,同时表明了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的不同。针对IAD和PIU两种定义的缺陷,Davis提出PIU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不适应性认知是PIU发生的充分性近因,而心理机能障碍如:抑郁、社会焦虑、药物依赖等与生活事件(如:环境压力)的共同影响是PIU的促成性远因。他将PIU分为一般PIU和特殊PIU。特殊性的PIU是指成瘾者的心理机能障碍和上网行为相结合的结果,即使没有网络,也可能产生其他成瘾行为。他们过度的使用特定的网络服务,如:色情材料、网上赌博等。一般性的PIU还与缺少社会支持有关。他们没有明确的上网目的,通常使用网上聊天和电子邮件。而也有学者说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指过度沉溺在网中浏览或热衷于通过网络建立人际关系,并对成瘾者产生消极结果的一种行为。也叫“网络成瘾”或“网痴”,是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显露端倪的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美国心理学会将之列为心理疾病)。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使用互联网以获得心理满足,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难以自拔,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低自尊、社会卷入减少、幸福感降低、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体验。 同时还伴随着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如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严重时全身打颤、痉挛. 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有调查结果显示,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36%,脖子酸痛的占27%,头晕的占15%。随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的呈现,我们不难感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趋巨大,如果不对此现状进行干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它的并发症包括有冲动控制障碍、低自尊和意志消沉。他们认为过度使用网络是一个良性问题,它满足了心理上未被满足的需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同时还认为IBD只是一种不适应性认知的应对风格,并且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以矫正。一研究设计(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问卷抽样法,同心路初级中学共153人。(2)研究工具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3)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由于网络是一种高科技的工具,因此检测和诊断成瘾就显得比较困难了。所以,区分常人和强迫性网络使用者(PIU)的特征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事实上,目前除了在DSM1V中列出的极少的标准,还没有公认的检测成瘾的标准,所以恰当的诊断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在DSM1V的诊断中,强迫性的赌博与网络成瘾的性质十分接近。以强迫性赌博为模型,Young把PIU定义为冲动控制的障碍,并且不包涵麻醉的概念。并且编制了诊断PIU的8题问卷。网上和网下的被试回答5个及以上“是”的时候被认为是“成瘾”。Young认为把五题作为标准是按照强迫性赌博的标准制定的,并且数量也足够来区分常人和强迫性网络成瘾的使用者。必须指出的是,拒绝成瘾的个体会因为学术或工作任务上网而得到强化。8个标准,这些症状可以被简单的描述成“我需要它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它只是一个机器”,或者“每个人都使用它”。这取决于网络在我们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性。Young的网络成瘾8题诊断问卷存在着结构效度上的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目前测量网络成瘾的公认的和最有效的工具(4)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二、研究结果与分析(1)中学网络成瘾者发生率根据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该量表分为10个方面,符合5条以上(含5条)则可认为是网络成瘾。由此依据得到,在同心路初级中学所取样本153名中学生中,有13人符合此诊断标准,属于网络成瘾上网者,占被调查总数的8.5%。(2)中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分布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做网络成瘾做了T检验,结果可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男女在网络成瘾上的差异显著(P=0.0000.001)男生的网络成瘾显著的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网络上成瘾几率更加高。(3)中学生网络成瘾性别分布表2.不同性别中学生在网络成瘾中的比较因变量性别总数平均数标准差tp网络成瘾男女84691990941435080235685*0.000注:*P0.05, *P0.01, *P0.001(4)中学生网络成瘾年纪分布研究发现不同年级水平的中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初一、初二、初三表3.不同年级水平中学生在网络成瘾中的差异年级总数平均数标准差fp初一初二初三22262812313527907521198157212.230.000注:*P0.05, *P0.01,*P0.001三、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率及其在性别、年级(年龄或文化程度)分布的讨论(1)中学生网络成瘾率分布讨论调查的结果表明,参与本次调查的153名中学生中,其中男生为82人,女生为71人,网络成瘾13人,网络成瘾率为8.5%。其中男生网络成瘾人数10人,占男生总数的12.1%;女生成瘾为3人,占女生总数的4.2%。初中生75人,网络成瘾者为8人,占初中生总人数的10.1%。在本研究中,中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5%,但事实上从问卷收集的数据来看真正能够界定为网络成瘾的人并不多,。从中发现初一和初三的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和人生的转折,成瘾者更多。(2)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上的分布讨论 男性中学生比女中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这种性别差异的出现,可能是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意对自己的父母、朋友和同学倾诉,这与女生相比较,当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或者无法从困惑中走出时,男生有可能就会选择依靠网络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在做问卷的同时也发现男生对于游戏喜爱程度要比女生来的多,虚拟世界给与他们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成就感,沉迷在虚拟世界减少了他们对自己周遭世界的关心,增加了冷漠感。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石庆馨、周荣刚等在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中也发现,网络成瘾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的网络成瘾分数显著高(t=2.90,p=0.004);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数据报告(2005)中也显示:在网络成瘾率上,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的,其中男性比例为17.07%,女性为10.04%。也有的研究在性别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说法不一:比如Young在她的网上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396名成瘾者中有239名女性,占60.4%,她指出这与人们所认为的男性更容易对网络成瘾相反。这种研究结果差异的出现可能是样本选择的原因造成的。(3)中学生网络成瘾在年级(文化程度)的分布讨论中学生网络成瘾在文化程度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初一生网络成瘾率要显著高于初三生的,而各个年级之间也有差异存在。这与一些已有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网络成瘾与年龄(年级或文化程度)有关,在网络成瘾的总体症状来看,网络成瘾的症状水平整体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随着个体心理年龄的成熟而减弱。这一研究结果说明网络成瘾是一个心理发展中的问题,所以在初中阶段做好学生的网络预防和干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四、建议与对策目前,社会上对网络成瘾己有认识,但苦于实效性的矫正方法不足。而本研究通过对典型中学生网络成瘾案例矫正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的。(1)矫正方案制定第一步,纠正负性认知:纠正对网络负面的片面认知,以及对父母偏面的认知态度。如:纠正想不通过学习,而是成为游戏职业玩家片面认知,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第二步,健康上网认知:使上网成瘾者意识到网络成瘾对心理的危害,对健康的危害。如:从开始的不屑一顾甚至有点自大,转变为开始逐渐认同我们的观点,过去的时候真的发现自己有很多症状:比方说头疼、背疼、肩膀疼、视力虽没有下降,但是眼睛干涩,睁不开。有的时候,突然扭头,会出现短暂的眩晕,树立健康的上网习惯。第三步,网瘾行为矫正:坚持每天进行网络使用行为日记记录,同时记录其他活动情况,如:有没有进行体育活动等。第四步,学习动机激励:以优秀人物传记作为榜样激励,讲一些优秀成功人物的故事与经历进行激励。对自我形象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培养好的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学习方面提供必要帮助。第五步,正确的教育方式:让父母不是片面训斥子女,强行制止上网行为,而是给与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如在案例中我们给赵父母布置作业,由母或父给儿子写一封信,说出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写出对孩子的爱和担忧,告诉孩子父母所做都是处于对孩子的爱,目的是通过文字传递真实的感情,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2)矫正方案的效果咨询效果:基本上能克服了网络游戏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不会逃学。并从态度上有了较大的转变,并且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纵观咨询过程,我们采取了前期以认知治疗为主、中期以行为矫正为主、后期以人本激励学习动机的方法为主的一系列疗法,并以家庭辅助手段,在其父母的积极配合下,取得明显进步。五、总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给人们带来一个重要问题-网络成瘾。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好奇心强、自制力薄弱,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很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境地。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