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doc_第1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doc_第2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doc_第3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doc_第4页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3)必为有窃疾矣。 (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为之( )见:(1)胡不见我于王 ( ) (2)于是见公输盘(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然:(1)然,胡不不乎( ) (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5)所欲有胜于生者( ) (6)欲有求于我也 ( )(7)皆以美于徐公 ( ) (8)皆朝于齐 ( )故:(1)公问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战 ( )(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 ) (4)必以情 ( )参考答案:为:(1)给、替 (2)呢,语气助词 (3)是 (4)做、制造 (5)当作(6)为了 (7)接受见:(1)引见 (2)召见 (3)会见然:(1)那么 (2)这样,如此 (3)然而于:(1)从 (2)由于 (3)给 (4)对 (5)给 (6)对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凭借 (3)用 (4)按照、根据七年级一册文言文综合复习学案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 之其而于以(一)“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三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1、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知之为知之( )心之所向( ) 人皆吊之( )学而时习之( ) 邑八景之一也( ) ?使之冲烟而飞鸣( ) 鞭数十,驱之别院( )为之怡然称快 ( ) 昴首观之 ( )(二)“其”的用法大致有: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用作副词,其中 用作语气词:a表反问语气,难道;b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其邻人之父亦云( ) ?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蹲其身,使与台齐(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三)“而”的用法大致有:“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使之冲烟而飞鸣(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相委而去( )暮而果大亡其财( )(四)“于”的用法大致有“于”在句中作介词,有“在”“向”“到”“从”“对”“比”“由于”“被”“给”等意思。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以”的用法大致有: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 5、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以观沧海( )独以跛之故( )二、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四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方面来总结通假字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由,诲女知之乎( )尊君在不( )一词多义故时有物外之趣(故: )温故而知新(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故: )故又名“鬼市”云(故: )作青云白鹤观(观: )昂首观之(观: ) ? 以观沧海(观: )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马无故亡而和胡(亡: )不幸身亡(亡: )能张目对日( 日: ) 吾日三省吾身(日: ) 寒雪日内集(日: )居数月(数: ) 层层指数(数: )陈太丘与友期(期: ) 期日中(期: )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今义:() 相委而去古:()今义:() 古:()今义:()4、词类活用捉虾蟆,鞭数十 鞭:_词活用作_,意思是:_传不习乎? 传:楼渐低 低:其家甚智其子 智: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分课归纳)四、阅读理解: ? (一)童趣?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能张目对日( ) 私拟作群鹤舞 空 ( )( )? 项为之强( ) 怡然称快( )? 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 ) 徐喷以烟 果如鹤唳云端 方出神 2 、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常蹲其身,使与 齐,定 细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私拟作群鹤舞 空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割席管宁 、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 ,曰: 子非吾友也!注释管宁:字幼安,汉末魏时人,不仕而终。 轩冕: 。宁割席分坐:后人以 管宁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断交。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