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分析笔记整理.doc_第1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整理.doc_第2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整理.doc_第3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整理.doc_第4页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故案例分析笔记知识点1:基本内容、结构及重点解读1、 事故案例分析1、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基本知识(1)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基本知识(2)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控制知识(3) 应急预防的基本知识2、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1)事故调查的程序(2)事故调查的组织(3)事故调查取证3、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1)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的致因理论(2) 事故统计与分析 伤亡事故的统计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4、 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1)事故性质的认定 (2)事故责任的划分 (3)事故教训 (4)整改措施第一部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基本知识知识点2: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基本知识一、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有害因素1、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 (1)GB13816-92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2)GB6441-86(20条)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触电、淹溺、灼烫、火灾、坍塌、透水、冒顶片帮、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3)按职业健康分(长期的侵入伤害方式、往往是造成职业病因素,7类) 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底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2、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1)能量和有害物质 (2)失控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总平面布置图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危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等: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3) 道路及运输 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4) 建(构)筑物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 工艺过程 化工设备、装置: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作、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6) 生产设备、装置 、作业环境 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危害作业部位。 (7)安全管理措施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重大危险源的构成类别物质特性储罐区(库区)临界量生产区临界量典型物质举例民用爆破器材起爆器材1t0.1t雷管、导爆管等工业炸药50t5t铵梯炸药 乳化炸药爆炸危险原材料250t25t硝酸铵等烟火剂、烟花爆竹-5t0.5t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易燃液体闪点2820t2t汽油、丙烯、石脑油等28闪点60100t10t煤油、松节油、丁醚等可燃液体爆炸下限10%10t1t乙炔、氢、液化石油等爆炸下限10%20t2t氨气等毒性物质剧毒品1kg100g氰化钾、乙撑亚胺、碳酰氯等有毒品100kg10kg三氟化砷、丙烯醛等有害品20t2t苯酚、苯肼等压力管道长输管道(1) 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2) .液体介质,输送距离200km且管道公称直径300mm的管道。公用管道中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锅炉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2.5MPa,且额定蒸发量10th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120,且额定功率14MW尾矿库全库容100万m3或者坝高30m的尾矿库注:(1)单元内有的任一种危险物品的量达到或超过其对应的临界量。 (2)单元内有多种危险物品且每一种物品的储存量均未达到或超过其对应临界量,但满足下面的公式: q1/Q1+q2/Q2+.qn/Qn1 式中:q1、q2.n-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储存量 Q1、Q2.Qn-对应物品的临界量2、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和分析人员的知识、经验和习惯来选用。常用的辨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危险、危害因素过程;不能应用在没有可供参考先例的新系统中。 对照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对照事先编制的检查表辨识危险、危害因素,可弥补知识、经验不足的缺陷,具有方便、实用、不易遗漏的优点,但必须有事先编制的、适用的检查表。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安全生产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即应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的部分方法进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该方法常用于复杂系统、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分析(ETA)、事故树分析(FT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等分析方法。 故障树分析方法: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演绎法的运用。 事件树分析方法:是用来分析普通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称为初始事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归纳法) 知识点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知识一、危险、有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1、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控制对策的基本要求 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的要求。 (2)预防对策的基本原则:(分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指示性安全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其原则顺序为: 消除(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预防(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 减弱(局部通风排毒装置、低毒物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速振装置、消声装置); 隔离(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护面具); 连锁; 警告(安全色、安全标志、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3)预防对策的“三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经济合理性。2、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2)设置安全装置(包括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机械强度试验 (4)电气安全对策(包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 (5)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7)个人防护用品知识点四: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一、应急预案1、应急预案的分类: (1)按行政区域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和企业级 (2)按时间分:常备预案、临时预案 (3)按灾害类型分:自然灾害预案、生产事故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案 (4)一般城市预案分: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预案2、应急预案的内容 (1)总则(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3)预警与预防机制(4)应急响应(5)后期处置(6)保障措施程序;(7)附则(8)附录3、应急预案的结构(4级文件) (1)一级文件-总预案 包含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2)二级文件-程序文件 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为应急行动提供指南。 (3)三级文件-作业指导书 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人员使用。 (4)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 包含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二、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培训 1、应急预案的编制:(1) 组建队伍 结合本单位部门的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2) 危险源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3) 应急能力分析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4) 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元相衔接。(5)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6) 预案的实施 2、应急预案的培训(1) 报警、(2) 疏散、(3) 火灾应急培训、(4) 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初级意识水平应急者、 初级操作水平应急者、 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者、 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者) 3、应急预案的演练(类型) (1)基础训练(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 (2)专业训练(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 (3)战术训练(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 (4)自选课目训练4、 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和评估。 (2)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5)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设施。 (6)现场恢复 (7)其他,如应急培训和演练,法律法规的要求等。5、应急预案的分类桌面演练 1、按组织方式分实战演练 单项演练 2、按演练内容分 综合演练检验性演练 3、按演练目的分 示范性演练研究性演练 此外还可分为:单项桌面演练、综合桌面演练、单项实战演练、综合实战演练、单项示范演练、综合示范演练。6、根据安全生产法,应急救援方面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规定要求: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以上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7、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A. 参演人员:相当于演员;B. 控制人员: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C. 模拟人员: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D. 评价人员: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记录的人员;E. 观摩人员;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8、应急培训与演习的原则:加强基础、突出重点、逐步提高。9、应急培训与演习的基本任务: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应急培训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社区居民培训、企业全员培训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等。10、应急演练的基本过程:A. 准备阶段;(。)B. 实施阶段;(。)C. 总结阶段。(。)11、应急演练结果的评价:A. 不足项;(严重)B. 整改项;(需要改的)C. 改进项。(可以改进的)12、具体演练中,通常将应急者分为5种水平进行培训:(1)初级意识水平应急者;(2)初级操作水平应急者;(3)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应急者;(4)危险物质专家水平应急者;(5)事故指挥者水平应急者。第二部分、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知识点五、事故调查组的成立、职责及工作程序一、事故调查组的成立、职责及工作程序1、事故调查组的成立(根据事故死亡的人数、成员满足的两个条件) 国务院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中关于事故调查的规定: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死亡事故、重大死亡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要求有具体成员组成 市级及以下: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省级/国家安监局调查组: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国务院调查组: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指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a.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b.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2、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1989年)关于特大事故调查的规定: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邀请军队派员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国务院认为应当由国务院调查的特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根据所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特大事故调查组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计划综合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派员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选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的人员参加,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关于对火灾事故调查的规定: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接到调查任务后,应当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有关单位、个人应当积极配合和协助保护火灾现场。重、特大火灾事故调查,应当成立火灾事故调查组,并根据火灾事故调查的需要,邀请有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参加。3、事故调查工作程序 (1)事故的通报;(2)事故调查小组的成立;(3)事故现场处理;(4)事故有关物证收集;(5)事故事实材料收集;(6)事故人证材料收集记录;(7)事故现场摄影及拍照;(8)事故图(表)的绘制;(9)事故原因的分析;(10)事故调查报告编写;(11)事故调查结案归档。4、事故调查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2)确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 (4)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5)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6)写出事故调查报告。5、事故调查的原则 (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2)“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公正、公开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能引起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能使较大范围的干部群众吸取事故的教训;有利于挽回事故的影响。) (4)分级管辖的原则。6、事故调查报告的时限和事故的批复(结案)时限 (1)事故调查报告:一般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可延长,但不得超过60日,即最长120日必须提交事故报告。 (2)事故结案时限:一般情况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即75日或135日结案);特别重大事故30内作出批复(即90日或150日结案);特殊情况可延长30日(即120日或180日结案)。熟悉以下内容: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有关事故调查工作的规定: 1 名词、术语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2 事故调查程序死亡、重伤事故,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调查。轻伤事故的调查,可参照执行。(1) 现场处理 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 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2)物证搜集 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对健康有危害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3) 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 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a.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b.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c.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d.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e.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 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a.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b.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c.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d.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状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e.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f.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g.其它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4)证人材料搜集要尽快被调查者搜集材料。对证人的口述材料,应认真考证其真实程度。(5)现场摄影 显示残骸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 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引起损害的照片、冒顶下落物的空间等。 事故现场全貌。 利用摄影或录相,以提供较完善的信息内容。(6)事故图报告中的事故图,应包括了解事故情况所必需的信息。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3 、事故分析(1) 事故分析步骤 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 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受伤部位 b.受伤性质 c.起因物 d.致害物 e.伤害方式 f.不安全状态 g.不安全行为 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 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2)事故原因分析。 属于下列情况者为直接原因。 a. 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6不安全状态。 b.人的不安全行为: 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附录AA7不安全行为。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a. 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b.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c. 劳动组织不合理; d.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e.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f. 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h. 其它。在分析事故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再分清主次,进行责任分析。(3) 事故责任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 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4 、事故结案归档材料在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归档的事故资料如下:4.1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4.2 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4.3 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4.4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4.5 物证、人证材料;4.6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4.7 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4.8 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4.9 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4.10 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4.11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4.12 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附录 事故分析的技术方法A.1 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A.2 事件树分析法(Event TreeAnatysis略语为ETA)。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2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有关事故调查工作的规定 第四条 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五条 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第六条 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第七条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 第八条 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编辑本段第三章 事故调查第九条 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十条 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前两款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 确定事故责任者; (3)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4)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14条 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以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当报上级劳动部门的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第15条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9条 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20条 第二十条 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1 关于轻伤、重伤事故调查组的组成:2 关于一般死亡、重大死亡、特大死亡和特别重大死亡事故调查组的组成3 关于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要求及事故调查组的职责4 关于事故事故调查组的权利和事故调查组处理意见不一致的处理程序5 关于事故发生单位的要求等3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特大事故调查工作的规定第2条 本规定所称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简称特大事故)的调查。但国家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除外。第四条 特大事故的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第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特大事故的调查工作。第六条 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有关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第七条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一)立即将所发生特大事故的情况,报告上级归口管理部门和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并报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二)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本条(一)项所列部门。第八条 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将所发生特大事故的情况报告当地警备司令部或最高军事机关,并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上述单位。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接到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作出报告。第十条 特大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二)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三)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四)事故发后生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五)事故报告单位。第十一条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接到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公安部门、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第十二条 特大事故发生地公安部门得知发生特大事故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负责事故现场的保护和收集证据的工作。第十三条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特大事故现场勘查工作。第十四条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第十五条 特大事故发生后,特大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特大事故的有关情况通报当地驻军,请驻军参加事故的抢救或者给予必要的支援。第三章 特大事故的调查第十六条 特大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邀请军队派员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第十七条 国务院认为应当由国务院调查的特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第十八条 特大事故调查组,应当根据所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计划综合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派员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特大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选聘其他部门或单位的人员参加,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第十九条 特大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二)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4 关于做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有关工作的通知有关事故调查工作的规定知识点六:事故调查取证 知识点六、事故调查取证一、事故调查取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全面完整)1、事故现场处理 (1)保护,救援受伤害者。 (2)保护现场区域。 (3)由于抢救伤员需要移动某些物体,做好现场标志。2、事故有关物证搜集 (1)现场物证如碎片、残留物 (2)给物证贴上标签 (3)物证保留原样 (4)保护措施不得破坏物证3、事故事实材料搜集 (1)受害人的有关材料 (2)有关人的有关材料 (3)现场有关信息4、事故证人材料搜集 (1)时间、地点、情况及人物 (2)必要时录音,拍照5、现场摄影、拍照及事故现场图绘制 (1)显示事故全貌 (2)可能被清除的痕迹 (3)提供较全面的信息第三部分安全生产事故分析知识点七: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基本内容及结构1、 安全生产事故分析基本内容及结构1、 事故原因分析(1)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直接原因的分析: 3因素:人、机、环境因素 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3方面:管理、教育、技术(2)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事故意外释放理论2、 事故统计分析(1) 伤亡事故的统计 事故范围及内容 事故统计报表目录 事故统计报表上报要求(2) 经济损失标准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计算及指标2、 事故经济损失1、什么是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包括哪两个方面,各自的统计范围是什么?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间接经济损失:指因事故导致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其他损失的价值。2、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1)人身伤亡后所有支出的费用 医疗费用 丧葬及抚恤费用 补助及救济费用 歇工工资(2) 善后处理费用 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 现场抢救费用 现场清理费用 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3) 财产损失价值 固定资产损失价值 流动资产损失价值3、事故间接经济损失(1) 减产、停产损失价值(2) 工作损失价值(3) 资源损失价值(4) 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5) 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一般按补充一名工人或技术工人按2000元算,一名技术人员按10000元算。(6) 其他损失费用 4、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及包括哪些方面: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规定了定量记录人体伤害程度的方法及伤害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该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造成的身体伤害。标准共分以下方面来计算损失工作日:(1)肢体损伤;(2)眼部损伤;(3)鼻部损伤;(4)耳部损伤;(5)口腔颌面部损伤;(6)头皮、颅脑损伤;(7)颈部损伤;(8)胸部损伤;(9)腹部损伤;(10)骨盆部损伤;(11)脊柱损伤;(12)其他损伤。知识点八、生产事故的处理和整改措施1、事故责任划分 (1)3类型直接肇事、主要、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人员; 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人员; 领导责任者:指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2)3层次主要(直接)、重要、一般管理责任 (3)直接责任或主要责任的分析依据: 4个方面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伤亡事故的; 违反操作规程,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服从管理,违反劳动纪律,檀离职守或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按规定配备、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造成伤亡事故的。 (4)领导管理责任的分析依据: 8个方面 安全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管理混乱,造成职工伤亡事故的; 实行经济承包、租赁,承包合同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内容和相应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或指挥生产,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机械设备、安全装置未按规定检验、检修、超过期限和超负荷带病运行,设备、设施有缺陷,无安全防护设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安全,不卫生,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措经费,改善劳动条件,造成伤亡事故的;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对危胁安全生产的隐患问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不及时整改,造成伤亡事故的。 (5)加重处罚的依据(6方面)对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隐瞒不报、谎报、虚报、或故意迟延不报的;在事故调查中,故意移动、破坏事故现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资料的,干扰事故调查,隐瞒事故真象,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打击报复甚至嫁祸于人的;事故发生后,不积极组织抢救,或指挥抢救不力,造成更大伤亡的;事故发生后,不吸取教训和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在短期内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企业接到安全生产行政处罚通知后,逾期不消除隐患而发生伤亡事故的。有意拖延事故调查处理,不按时结案的。2、事故责任分析的步骤 a.按照事故调查确认的事实; b.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劳动组织、规程标准、规章制度、教育培训、操作方法)及生产技术因素(如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维护检修、生产指标),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事故隐患)的责任; c.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不追究属于未知领域的责任; d.根据事故后果(性质轻重、损失大小)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抢救和防治事故扩大的态度、对调查事故的态度和表现)提出处理意见。、事故性质的认定(1) 事故类型分析:(2) 事故原因分析(3) 事故责任分析(4) 事故性质的认定: 对事故性质的认定可以依据国家法规和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来评定。(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5)事故性质的认定的程序: 区分事故的性质,按事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自然事故、技术事故、责任事故。 确定事故的责任者,根据事故调查所确定的事实,通过对事故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找出对应于这些原因的人及其与事件的关系,确定是否属于事故责任者;按责任者与事故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 (6)事故经济损失的分析3、 事故教训 (1)是否贯彻落实了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2)是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3)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4)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执行是否到位。 (5)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及贯彻是否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到位。 (6)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是否到位。 (7)企业负责人是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8)是否存在官僚和*现象,因而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9)是否落实了有关“三同时”的要求。 (10)是否有合理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4、 整改措施(1) 安全技术整改措施防火防爆技术措施a.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取代或控制用量、加强密闭、通风排气、惰性化。b.消除、控制引燃能源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能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摩擦和撞击、绝热压缩、化学反应热、电气火花、静电火花、雷击和光热射线等。在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场所,对下列着火源应引起充分注意,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明火和高温表面、摩擦与撞击、防止电气火花。电气安全技术措施a.接零、接地保护系统;b.漏电保护;c.绝缘;d.电气隔离;e.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f.屏护和安全距离;g.连锁保护。机械伤害防护措施a.采用本质安全技术;b.限制机械应力;c.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d.履行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e.设计控制系统的安全原则;f.自动监控;g.可重编程序控制系统中安全功能的保护;h.安全防护措施(2) 安全管理整改措施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3) 安全培训和教育 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1、事故责任分析包括以下步骤:1)按确认事故调查的事实分析事故责任;2)按照有关组织管理及生产技术因素,追究最初造成不安全状态的责任;3)按照有关技术规定的性质,明确程度、技术难度,追究属于明显违反技术规定的责任;4)根据事故后果(性质轻重、损失大小)和责任者应负的法律责任以及认识态度提出处理意见。2、事故责任分类:1)直接责任者2)主要责任者(3条)3)领导责任者(5条)3、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1)安全生产法第十三条;2)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3)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3.1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主要规定:1)国务院第302号令;2)安全生产法第77条,92条;3.2对中介机构实行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81条;2)安全生产法第79条;3)职业病防治法第74条;3.3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负责人实行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1)安全生产法第80、81、82、83、84、85、86、87、89、91、93、95条;3.4对从业人员实行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1)安全生产法第90条;3)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1、12、14、15、16条;4、事故调查处理应当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2)“四不放过”的原则3)公正、公开的原则4)分级分类调查处理的原则 1.按照国务院75号令,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什么?答:(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