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论文排版后的标准格式(带批注).doc_第1页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论文排版后的标准格式(带批注).doc_第2页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论文排版后的标准格式(带批注).doc_第3页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论文排版后的标准格式(带批注).doc_第4页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论文排版后的标准格式(带批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mment A1: “目录”两字第一行 居中,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目 录要求:目录按次序列出中文摘要、 Abstract、正文的二级标题(如 1、1.1、1.1.1) 、参考文献、致谢的内 容和页码。 Comment A2: 一、目录要求编 到二级标题,内容采用自动 生成的格式(生成步骤见 “目录生成步骤” ) ,目录生 成后把标题和页码的字体改 为“小四”宋体;中间的 “省略号”采用自动生成的格式, 即罗马“省略号” ,但不用加粗。二、 “间距”的段前、段后设为“0”行, “行距”采用多倍行距,设置值设为 1.25。 目目 录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 II 一、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价值1 (一)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1 (二)暂缓起诉制度符合现代刑罚政策和思想1 (三)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1 (四)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刑罚目的的需要2 (五)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刑罚政策特殊性的实现2 二、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可行性3 (一)从我国政策的角度3 (二)从法律的角度3 (三)从实践的角度4 三、暂缓起诉制度的国外借鉴5 (一)德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5 (二)日本的“起诉犹豫” 制度 5 (三)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6 四、对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若干建议7 (一)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7 (二)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7 (三)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期间及义务负担8 (四)暂缓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8 (五)暂缓起诉制度的救济途径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特别说明:从目录到致谢请务必在一个特别说明:从目录到致谢请务必在一个 WORDWORD 文档内完文档内完 成成 Comment A3: “中文摘要”四字第 一行居中位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 加粗。中文摘要正文要求:内容使用 小四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即按 4 次空格键) ,回行顶格。中文摘要一 般不超过 250300 字。 Comment A4: “关键词”三字使用 四号宋体加粗,前空两格(即按 4 次 空格键) ,后加冒号与关键词隔开, 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关键词一 般在 38 个之间。 2 2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按(按“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四字的字号空一行)四字的字号空一行) 暂缓起诉制度起源于日本和德国,我国是否应建立暂缓起诉制度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通过分析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价值,进一步指出了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而且,无论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还是实践的角度,在我国建立暂缓起 诉制度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由于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 规定,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各地的做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借鉴暂缓起诉制 度在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若干建议。 (小四宋体空一行) 关键词:关键词:暂缓起诉;立法价值;可行性;制度构建 Comment A5: 英文单词 Abstract 第 一行居中位置,使用小二号黑体字, 加粗。外文摘要正文要求:使用小四 号宋体字。起行空两格(即按 4 次空 格键) ,回行顶格。外文摘要一般不 超过 300 个实词。 Comment A6: 关键词”英文单词 Key Words 使用四号宋体加 粗,前空两格(即按 4 次空格键) , 后加冒号与关键词隔开,各关键词之 间用逗号隔开。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 关键词相对应。 I I AbstractAbstract (按(按“AbstractAbstract”四字的字号空一行)四字的字号空一行) Postponing prosecution system originated in Japan and Germany. Whether our country should set up the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much debated.Based on the postponing prosecution system of the legislation value analysi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system set up at my country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In terms of national policies, laws and regulations or the practices point of view,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postponing prosecu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suspension of the postponing prosecution system in Chinas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did not clearly defined,each judge has not a unified standard in judicial practice. Suspension of postponing prosecution, through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exist in other countries on Chinas building a system to suspend the postponing prosecution of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put forward specific. (小四宋体空一行) KeyKey words:words: postponing prosecution;the value of legislation ;feasibility;system construction Comment A7: 正文需输入论文的题 目,居中,题目采用黑体,三号加粗; 行距采用多倍行距,值设为 1.25 Comment A8: 全文的排版以该段为 例,每段的首行空两个中文字(即按 4 次空格键) , “行距”采用多陪行距, 值设为 1.25 Comment A9: 一级标题居中排版, 采用“四号黑体”加粗, “间距”的 段前、段后设为 0.5 行, “行距”采用 固定值,值设为 30 磅 Comment A10: 第二、三、四等级标 题要求:标题序数空两个中文字(即 按 4 次空格键)放置,使用小四号宋 体,加粗,第一、二级标题句末不加 标点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0 0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按题目字号空一行)(按题目字号空一行) 暂缓起诉问题被人们所关注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所谓暂缓起诉,指的是检 察机关从刑罚特别预防的角度,综合案件情况尤其是犯罪人的情况、犯罪人犯罪后的 表现,认为以暂不提起公诉为宜的,可以暂缓提起公诉,并为被暂缓起诉人设定相应 的义务,如果被暂缓起诉人在法定的考验期间内,没有违背法定义务,那么考验期限 届满,检察机关就作出不起诉决定;如果违背义务,检察机关则立即提起公诉。暂缓 起诉在本质上是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起诉和重新起诉。 一、一、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价值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价值 (一)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一)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诉讼效率提高诉讼效率 暂缓起诉制度在其他国家得以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能有效的实现程序的分 流,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一个完整的刑事诉讼程序包括立案、侦察、起诉、 审判和执行等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国家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这 其中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诉讼成本。基于对诉讼经济的考虑,许多国家在这五个阶段 会建立系统的程序分流机制,以缩短诉讼时间,节省资源,而暂缓起诉制度就是最好 的体现。暂缓起诉制度可以使一部分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行为在审判前阶段以简易 的方式得到解决,从而把有限的司法资源投入到社会危害性较大的案件中。如果坚持 把每一个案件都送入五个诉讼程序,而最终的判决结果却又是免于刑事处分,显然是 不必要的。我国目前还是处在一个司法资源紧张的阶段,有效地配置司法资源与提高 诉讼效益是刑事司法实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暂缓起诉制度符合现代刑罚政策和思想(二)暂缓起诉制度符合现代刑罚政策和思想 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导致了世界各国出现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实际上就是对两类 不同案件的分别处理。具体而言,对于重大犯罪及危险犯罪,采取严格的刑事政策;对 于不需要矫治或者有矫治可能的犯罪,采取宽松的刑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刑事政策软 化了刚性法律规则带来的先天缺陷,体现司法的人性化需求。暂缓起诉制度就是这两 种政策的完美体现,对于主观恶性不深、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轻微犯罪,起诉机关行使 自由裁量权决定暂缓起诉;对于非轻微犯罪,由于其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性较大, 起诉机关就决定提起公诉。同时,现当代刑罚理念也从重刑主义逐渐向轻刑主义发展, 并且在刑罚过程中,注重刑罚个别化,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纠纷和矛盾,符合以人为 本、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暂缓起诉制度就很好地契合了这种刑罚新思路。 (三)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三)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保障人权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1 1 适用于暂缓起诉的一般都是涉嫌轻罪,主观恶性较小的犯罪嫌疑人,即使经过法 庭审判被定罪,也是适用短期自由刑甚或缓刑等较轻的处罚。对这些人在起诉阶段适 用暂缓起诉,就避免了一旦入监服刑容易受到“交叉感染”的弊端。在刑事诉讼的过 程中,犯罪嫌疑人从被侦查机关侦查开始,其日常平静的生活状态就被打乱,无论是 受羁押还是得到保释,总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到最后法院判其无罪,被告人 所遭受到的精神痛苦和所花费的财力也是相当巨大的,这样是不利于对犯罪嫌疑人的 教育和改造的。而且,犯罪嫌疑人一旦经过审判,就可能打上“犯罪”的标签,基于 犯罪人的身份容易被社会用“有色眼镜”看待,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使其难以回归社 会,而陷于自暴自弃。而通过暂缓起诉,犯罪嫌疑人就能够较早地从刑事诉讼中解脱出 来,其思想压力和精神痛苦会大大减轻,定会心存感激,真诚悔罪,重新做人。而且, 通过暂缓起诉,犯罪嫌疑人将不会留下“前科”记录,这样就有助于其通过积极行为 接受考察,重新融入社会。 (四)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刑罚目的的需要(四)暂缓起诉制度符合刑罚目的的需要 刑罚目的并不在如何惩罚犯罪分子,刑罚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其真正的目的在 于预防犯罪。而这种预防一方面是震慑阻戒社会上潜在犯罪人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 面是剥夺犯罪分子再犯新罪的能力,也就是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在刑法的具体适用 过程中,既不能为了追求一般预防而不顾特殊预防,也不能为了特殊预防而不顾一般 预防。否则,刑法的适用就可能变成功利主义的工具而丧失其自身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因此,预防犯罪目的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追求对一般人的预防,又要 追求对犯罪人的预防,不能顾此失彼。暂缓起诉只是中止非终止起诉,最终是否起诉 取决于犯罪嫌疑人在期限内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刑事追诉往往給 犯罪嫌疑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其在犯罪后更多地选择接受矫正,而不是消极对 抗。这是非常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矫正和特殊预防,实现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 (五)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刑罚政策特殊性的实现(五)暂缓起诉制度有利于刑罚政策特殊性的实现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权的规定只限于起诉和不起诉。暂缓起诉的适用,是起诉 与不起诉之外的第三种选择。检察官通过对某类案件的具体犯罪和犯罪人的情况分析, 将他认为没有必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从刑事诉讼中分流出来,暂时不对这部分犯罪人适 用刑罚。根据这部分犯罪人的危害程度和自身状况以及公共利益的考虑,设立一定的 考验期,附加一定的义务,期满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其作出起诉或不起诉的决定。 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的是犯罪嫌疑人当中有一部分是未成年人,与域外法律制度和运 行机制相比,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保护工作开展较晚。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 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立法还相对滞后,措施也不够完备,有关未成年人的司 法制度仍不健全、不够完善。暂缓起诉的适用,加强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司法保 护,实际上是给予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重返社会的机会,在挽救失足青年的同时,也 Comment A11: 注释序号的字体需与注释序号的字体需与 注文的字体一样,采用注文的字体一样,采用“小五小五”号宋号宋 体。插入时注释序号的字体是不一致体。插入时注释序号的字体是不一致 的,请选定注文的内容,使用格式刷的,请选定注文的内容,使用格式刷 把注释序号的字体刷为一致。格式见把注释序号的字体刷为一致。格式见 本页脚注的注释。本页脚注的注释。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2 2 维护了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二、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可行性二、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可行性 (一)从我国政策的角度(一)从我国政策的角度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提供 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从对生活 和物质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对精神生活和自身权益的关注。社会大众在不断学习 先进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现代文明理念,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期望国家能 够采取更多的措施保障权利。随着人权、民主等法治理念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国家 对刑事政策也在进行着相应的调整。从刑事政策的主流来看,我国当前推行的“宽严 相济,轻轻重重”的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对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严惩,对罪行较轻的 犯罪分子以教育、改造为主。这种以宽严相济,以轻为主的刑事政策为暂缓起诉制度 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反过来说,暂缓起诉制度的实施也是符合宽严相济的终极目的促进和谐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两高”工作报告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是“两高”贯 彻落实“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主任委员杨景宇指出,去乱世用“重典” ,而盛世则是“政简刑清” ,所以, “两高”报 告提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跟我国目前盛世的特征相符的。1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 策,正是为了通过合理处理刑事案件和科学适用刑罚,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和社 会冲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暂缓起诉并不是公诉权的绝 对消极行使,而是保留起诉期限和实现国家刑罚的可能性,由此对被暂缓起诉人心理 上形成畏惧实施刑法的威慑力,进而使被暂缓起诉人形成积极避免刑罚的主动性。在 这种主动性之下,相应帮教措施的实施也就更具有可行性。 因此暂缓起诉制度本身的优越性决定了其更具有落实帮教措施的可能性,从而更有 利于犯罪嫌疑人的矫正教育和回归社会,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 权之间尽可能地共同维护社会和谐与司法和谐。 (二)从法律的角度(二)从法律的角度 我国宪法第 131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 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首先确立了暂缓起诉制度的 实施主体是人民检察院。公诉权作为检察权的一部分,只能由人民检察院行使。同时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41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 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做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 1王利军,袁清彪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科学信息,2006(5):20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3 3 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第 142 条第 2 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 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 ”第 140 条第 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 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法条规定的不起诉包括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 足不起诉三种情形。对于酌定不起诉的案件,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程度的起诉裁 量权,这和暂缓起诉制度是相似的。但酌定不起诉仅限于“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 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情形。而在暂缓起诉中,检察机关享有更为灵活的起诉裁 量权,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并不局限于案情,同时要更多地考虑犯罪嫌疑人个人的悔 过情况及社会的公共利益。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也为暂缓起诉制度的实施留下了空间。暂缓起诉作为附条件的不起诉,不但没有 违背刑事立法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还与酌定不起诉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 (三)从实践的角度(三)从实践的角度 在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中,虽然至今仍然没有暂缓起诉制度的相关规定。但从 1992 年开始,我国基层检察机关在对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的刑事检察活动中,开始试行 暂缓起诉制度。1如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于 2000 年 11 月开始适用,之后迅速推行 到了抚顺、长春、南京、北京等地。抚顺市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对青少年犯罪嫌 疑人暂缓起诉的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劣迹不深、危害不大的犯 罪分子,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长春市朝阳区人 民检察院对五名需要参加高考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作出暂缓起诉决定,其适用的方法 是取保候审,在高考结束后是否起诉,检察机关将另行做出决定。2南京市人民检察院 于 2002 年 10 月 22 日通过了检察机关暂缓起诉试行办法 。在这个文件的指引下, 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大学生涉嫌盗窃案时,出于大学生悔过自新的考虑, 基于挽救教育的理论,对这个大学生适用暂缓起诉,并表示只要其在暂缓起诉期间内 表现良好就不再起诉。其后,该检察院又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犯罪预防中 心,目的是以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失足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重新成为 社会的有用之材,2003 年 1 月 7 日,南京浦口区检察院对南京某大学 2000 级计算机系 学生王某涉嫌盗窃一案决定暂缓起诉。2004 年 4 月 25 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对涉嫌 犯罪未成年人实施暂缓起诉制度,旨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减少未成年犯的刑 事污点,感化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3同年的 5 月 21 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与海淀 公安分局、团区委、区妇联签订协议,正是启动对未成年人实施暂缓起诉制度。4近几 年来,暂缓起诉制度在许多地区得到推行。据估计,全国有三分之一的检察机关实行 1尹祖光,曾为民暂缓起诉J民主与法制,2003(6):18 2陈建彬法律的界限从暂缓起诉制度试行谈起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3):42 3李京华暂缓起诉在国内的实践EB/OL2004-08-152008-04-26 4王文暂缓起诉的适用EB/OL2004-11-152008-5-22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4 4 过或正在实行暂缓起诉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我国探索引进暂缓起诉制度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暂缓起诉制度的国外借鉴三、暂缓起诉制度的国外借鉴 (一)德国的(一)德国的“附条件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制度 在德国,暂缓起诉制度体现为附条件的轻罪不起诉。由于犯罪数量明显上升,且 犯罪形势的严峻与司法资源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德国于 1974 年进行了刑事诉讼法的 修改。从立法上扩大了检察院的权限,加大了检察官的起诉自由裁量权,正式确认了 暂缓起诉制度。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 153 条 a 规定:经负责开始审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 同意,检察院可以对轻罪暂不予提起公诉,同时要求被指控人做出一定给付以弥补行 为所造成的损害,或向某公益设施或者国库支付一笔款项,作出其他公益给付或者承 担一定数额的赡养义务,以这些负担、责令适合消除对轻罪责任进行刑事追诉的公共 利益为限。检察院应对被指控人规定履行的期限,如果被指控人按要求履行,则其行 为不再作为轻罪追究;反之,如果被指控人不按要求履行,也不退还其已履行的部分, 并且对其行为继续作为轻罪追究。对于因暂缓起诉而导致的负担和责令的履行,检察 院应对被指控人规定期限,在德国刑事诉讼法典153 条 a 第 1 句第 1 项至第 3 项 规定的情况下,期限多为 6 个月,在第 4 项规定的情况下,期限至多为 1 年。对负担 和责令,检察院可以事后撤销,或延期一次,在负担和责令的履行期限进行期间,停 止计算时效。1 1981 年至 1997 年,在德国,提起公诉的案件所占比率一直较低,最高的起诉率为 19%,最低时仅为 12.3%,绝大多数案件由检察机关采取其他方式包括不起诉、撤销案 件等处理。而在不起诉案件中,根据 153 条 a 作出的不起诉案件始终占案件总数的 5. 6%6. 2%。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虽然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官享有附条件 不起诉裁量权的案件范围仅限于轻罪,但在实践当中,暂缓起诉的适用早已突破了轻 罪这一狭窄的范围而扩大到中等程度的犯罪行为以及具有更高犯罪危害性的复杂案件。 (二)日本的(二)日本的“起诉犹豫起诉犹豫” 制度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于昭和二十四年修订了刑事诉讼法(此为日本现行刑事诉 讼法)。3在立法中暂缓起诉制度体现为起诉犹豫,是指检察机关及其检察官,对于触 犯刑法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犯罪性质、年龄、处境、犯罪危害程度及犯罪情节、犯罪 1孙长永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中外法学,1992(6):23 2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陈光中中德不起诉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0266 3日西原春夫,李海东译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形成与特色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153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5 5 后的表现情况,依法认为没有立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必要而作出的暂时不予提起公诉 的制度。如果被起诉犹豫的犯罪嫌疑人不服训诫、不愿回归社会,检察机关可在有效 追诉犯罪的期间内,随时提起正式的公诉。 日本检察机关依照刑诉法第 248 条,拟定了三类考虑是否作出暂缓起诉决定的因 素:一是犯罪行为人的因素。包括:犯人性格,如犯罪性质、平时行为、有无前科或 不良习惯等;犯罪行为人的年龄,是老年还是少年、是否未婚女子或学生等;犯罪行 为人的环境,如家庭情况、生活环境、交友关系、有无双亲或其他监护人、有无固定 居所等。二是犯罪的囚素。包括:犯罪的轻重,如法定刑的轻重、有加重减轻的法律 规定、被害程度等;犯罪的情节、情况,如犯罪动机、原因、方法、手段,社会对该 犯罪的关注程度,犯罪对社会的影响,暂缓起诉后是否会形成模仿同类犯罪的导向等。 三是犯罪后的因素。包括:有关行为,如犯人有无反省举动、谢罪和回归社会的努力, 有无逃亡或毁灭、隐藏证据的行动,有无实行保护观察的监督及保护的可能;对被害 人的行为,如有无赔偿被害人损失、争取被害人谅解的举措、有无被害人提出的减免 其刑事责任的要求等;其他变化,如社会形势变化犯罪后经过数年后才追诉时的刑法 和刑罚的变化等。 暂缓起诉制度原则上不适用于杀人、强奸、放火、投毒等严重危害社会的凶恶犯 罪案件。日本的起诉犹豫并没有规定考验期,若被起诉犹豫之人又犯新罪,只要原起 诉犹豫处分正确,则检察官只能就新罪进行追究,不存在新旧罪一并追究的问题。日 本学者及从事司法实务的专家认为,由检察官行使裁量权而作出不起诉处分与起诉到 法院适用缓刑相比,在保障人权和控制犯罪方面更能发挥较好的作用。1 (三)美国的(三)美国的“延缓起诉延缓起诉”制度制度 美国的暂缓起诉制度也称“延缓起诉” ,始于 1914 年的芝加哥波伊斯法院。其含 义是检察官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身份状况以及所犯罪行为的性质,基于社会公益的 考虑,如果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可以暂时不予提起公诉,检察官就与犯罪嫌疑人或者其 辩护律师签订协议,由后者承诺在一定的期限内履行约定的义务,如果犯罪嫌疑人在 期满前履行了上述义务,检察官就放弃指控。2 当时美国设立暂缓起诉制度的目的是使青少年罪犯“不被打上罪犯的烙印。 ”因为 适用暂缓起诉的案件通常是未成年人犯罪和吸食毒品类的犯罪。通常情况下,检察官 在决定是否适用缓起诉之前,已经撰写了起诉状并准备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被告人 的辩护律师认为检察官应该对自己的当事人适用暂缓起诉,辩护律师就会主动地说服 检察官,后者就可能采纳辩护律师的意见决定对被告人适用缓起诉。此时,被告人或 者其辩护律师就会同检察官签订协议,协议中必须明确约定被告人在暂缓起诉期间应 1孙长永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中外法学, 1992(6):29 2张泽涛规范暂缓起诉制度以美国暂缓起诉制度为借鉴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3):34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6 6 该遵守的义务。同时,被告人还必须在协议中承诺放弃宪法上赋予自己接受快速审判 的权利以及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的保护。暂缓起诉的考验期通常不得超过 18 个月,如 果犯罪嫌疑人在暂缓起诉期间履行了暂缓起诉协议中所约定的义务,那么,考验期满, 检察官就会放弃对犯罪嫌疑人的指控,从而使他免受刑事制裁,犯罪嫌疑人此前实施 的行为在法律上应被视为无罪;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暂缓起诉期间没有履行协议要求承 担的义务,检察官将会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自由裁量,以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实施 的犯罪行为进行指控。美国国会于 1975 年设置了审前管理处,主要收集刑事被告人的 有关信息以帮助法官裁定是否在审判前释放被告,被暂缓起诉者的有关情况就是由审前 管理处负责监督。 四、对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若干建议四、对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一)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暂缓起诉制度只是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未成年人 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知识阅历有限,多数未成年犯罪偶发性比较大,且主 观恶性小。对未成年人适用暂缓起诉制度,一方面对其教育、感化,使其能认识到错 误,既能达到预防其犯罪的目的,又能使破坏的社会关系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又避免 了监禁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和深度感染,以及未成年人人格发展的严重心理障碍。对 未成年人适用暂缓起诉也是体现对其挽救、教育为主的政策。 但我认为,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不应仅仅限于未成年人。根据犯罪嫌疑人的 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重、情状等具体情况,并且考虑到适用暂缓起诉可以达 到特殊预防目的,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回归社会的种种因素,我认为适用的范围应该有 所扩大。具体包括:一是罪行较轻但又不适于不起诉的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的过失犯、 初犯、偶犯;二是特殊群体犯罪,例如老年人、残疾人、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等。他 们的年龄、智力、体力等方面相对弱化,对社会的危害性也较小,刑法对他们的犯罪也 大多有从轻、从宽的规定,因此将他们纳入暂缓起诉考虑的范围较合适;三是达成刑 事和解的轻微刑事案件。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案件,纵观案件全貌以及双方当事人达 成谅解的程度,能够不诉的予以不诉,必须要起诉的则起诉并建议法院量刑轻缓,对 于不诉“不放心” 、起诉又“太严厉”的案件,特别是对拿不准加害方履行和解协议诚 意的案件,则可以适用暂缓起诉,以保障和解协议的最终履行和被害方的权益;1四是 其他适用暂缓起诉更有利于使其回归社会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对下列犯罪嫌疑人不得 适用暂缓起诉:一是严重犯罪案件,如杀人、抢劫、放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二 是主犯、累犯和惯犯。目前,暂缓起诉在我国还处在初始确立阶段,适用范围受到限 1杨诚,单民中外刑事公诉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24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7 7 制,应等到各方面条件完善之后,再推广到其他范围。 (二)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二)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 在探讨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暂缓起诉制度是适 用于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而不是对刑事诉讼法 第 15 条的法定不起诉和第 140 条存疑不起诉任何情形的策略性处理。对于能够作出不 诉处理的案件,可以直接作出不起诉决定,并不需要适用暂缓起诉。暂缓起诉是针对一 些应当起诉的案件,考虑到公共利益,保护一些特殊群体,体现刑法政策而采取的措 施,所以它适用于应当起诉的案件。 具体来说,适用暂缓起诉制度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程序条件。程序条件包括以下 内容:(1)检察机关对案卷材料进行审查之后,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 合提起公诉的条件;(2)综合全案的情况来看,犯罪嫌疑人不具备三种不起诉的要求; (3)自然人犯罪,由犯罪嫌疑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检察机关协商后签订暂缓起诉协议。二 是排除危险性,具备教育挽救条件。对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人身危险性的判断由检 察官裁量,检察官应考虑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和犯罪后的表现,如:犯罪的动机、手 段、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犯罪后是否有悔改等,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危险 性,是否具备教育挽救的条件,从而作出是否暂缓起诉的决定。三是主观条件。经被 暂缓起诉人同意。暂缓起诉的决定是在确定被暂缓起诉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基础 上作出的,因此对于被暂缓起诉人而言,应该赋予其拒绝暂缓起诉决定的权利,以防 暂缓起诉决定侵犯犯罪嫌疑人接受审判的权利。由于暂缓起诉不具有终局性,在适用期 间,犯罪嫌疑人的最终处置结果将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从而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 影响。因此,赋予犯罪嫌疑人的同意权,从人权保护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期间及义务负担(三)暂缓起诉制度的适用期间及义务负担 暂缓起诉作为一种不具有终局性的处分行为,必须设置一定的考察期间。这个考 察期间不能过长,过长会加重犯罪嫌疑人的诉讼负担,也会占用和耗费更多的司法资 源,同时使被暂缓起诉人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给其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而且 很难重归社会,最终损害了被暂缓起诉人的利益;但考察期间也不能过短,因为一方 面不能对被暂缓起诉人进行客观评价,起不到考察效果;另一方面又难以达到教育、 改造被暂缓起诉人的目的。我认为暂缓起诉的考察期间应为 6 个月以上 2 年以下。并 且被暂缓起诉人适用的具体期间应与可能判处的刑罚相对应。 被暂缓起诉人承担的义务应当从能满足弥补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和增强社会责任 感两个角度进行设置。具体措施有:向被害人支付一定数额的损害赔偿金,达成与被 害人的谅解;在没有被害人的案件中则可以向公益团体支付一定款项;犯罪嫌疑人不 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且完成一定次数的公益服务;立具结悔过书,保证自己 今后不再犯罪。 我国构建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的探讨 8 8 (四)暂缓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四)暂缓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 西方一位哲学家曾经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 条经验” 。当赋予公诉机关一定的起诉裁量权时,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权力制约机制, 以防止暂缓起诉裁量权的滥用。 1.检察系统的内部制约检察系统的内部制约 包括本级检察院内部的横向监督和上级检察院的纵向监督。同一检察院内部的案 件承办人提出暂缓起诉意见后,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作出暂缓起诉决定。下 级检察机关作出暂缓起诉决定后,应报上级检察机关备案,上级检察机关认为暂缓起 诉决定不当的,可以撤销暂缓起诉决定并指令下级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2.公安机关的制约公安机关的制约 公安机关对暂缓起诉的制约可以参考公安机关对不起诉决定的制约来规定,即检 察院决定暂缓起诉的,应当将暂缓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暂缓起诉 决定不当的,可以要求复议,如果复议不被接受,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 核。 3.被暂缓起诉人的制约被暂缓起诉人的制约 被暂缓起诉人的同意是检察官作出暂缓起诉决定的前提条件,如果欠缺这一条件, 检察官不能作出暂缓起诉的决定。因此,如果检察机关在作出暂缓起诉决定之前没有 征得犯罪嫌疑人的同意,犯罪嫌疑人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人民检 察院应该作出复查决定,并将复查结果通知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如果坚决要求起 诉到人民法院的,只要符合起诉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就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而 不再作暂缓起诉处理。 4.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司法的公正需要透明的环境,需要公开的监督,公众和媒体虽然没有专业知识, 但是却引导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尤其提供了道德衡量体系,这对案件的解决有着极大 的影响。 (五)(五) 暂缓起诉制度的救济途径暂缓起诉制度的救济途径 在刑事案件中,对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暂缓起诉实际上是扩大了检察机关的起诉 裁量权。那么相应的,在扩大检察机关权力的同时也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因为案件的 如何处理,将直接关系到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设定与之抗衡 的救济放方式。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145、146 条规定,被害人对检察院作出的不起 诉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被不起诉人不服的,可申诉 请求复查。暂缓起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同样可以适用这两条规定:被害人 对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