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身分的人:孔子论具体的人际关系兼及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的实践“我是谁”的追问与回答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论兄弟姊妹的关系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论领袖与部属的关系论师长、弟子的关系论朋友之间的关系唐君毅先生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一、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里,父母与子女是血肉相连的关系,最为密切。没有父母,子女哪能出生?没有父母,子女哪能长成?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然后才有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同是父母所生育的子女,有长有幼,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就产生了。兄姊与弟妹同在一个家庭生活,同是一个血统,真如手与足一样,只是一体异肢而已,他们的关系是仅次于父母与子女的。至于丈夫与妻子的关系,虽也同在一个家庭生活,但血统不同,父母不同,只是异性的结合,不是天然的一体,关系自然又次一层。领袖与干部、师长与朋友,是在家庭以外大社会里的人为的结合,他们的关系自然又疏一些了。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不管是密切或疏远,要由相爱而趋于美满,则是一样的。孔子的主张:爱心的发挥必须由亲而及疏、由近而及远,才是合乎人情的。他说:“弟子人则孝,则出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见论语学而篇)“孝”,是促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弟”(同悌)是促进兄姊与弟妹的关系的,这是爱的根本。“泛爱众而亲仁”,则是促进其他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的,那是爱的扩充。他于“孝”说“入”,于“弟”说“出”,于“爱众而亲仁”说“泛”,亲疏、近远的程序是说得很明显的。论语学而篇载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把孔子的思想阐发得尤为透彻,无怪他的同门朋友子夏、子张、子游等说他的话很像老师孔子了!他说孝弟是仁爱的根本,要促进人与人关系的美满,必须先从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做起,这就是“务本”。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能够促进父母与子女、兄姊与弟妹的关系,而培养起爱心;他到社会上,自然会发挥他的爱心,而促进领袖与部属、师长和朋友之间种种关系的美满了。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兄姊与弟妹的关系做比较,则前者尤为亲近、尤为密切,所以孔子讲得最多。父母爱子女,叫做“慈”;子女爱父母,叫做“孝”;父母能慈,子女能孝,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必定美满。天下无不爱子女的父母(除非是丧心病狂的),而子女就未必能尽爱父母了,所以孔子对“孝”讲得尤多。 子女应该怎样地爱父母呢?换句话说,子女应该怎样地尽孝呢?依孔子的意思: (一)要“养体”,就是供养父母,使父母不愁饥、不愁寒,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这是最低限度地尽孝,孑L子的高足弟子是多半能做到的。 (二)要“能敬” (三)要“怡色”。 要尽孝,于“养体”之外,还要“怡色”。“怡色”就是使自己的颜色和愉,让父母看到,感到亲切,感到舒服,这也是从自己内心的挚爱发出来的。(四)要“守礼”。论语为政篇又载:礼是生活的规范,如晨昏定省、趋庭、侍坐等,都要遵守着规范。不仅在父母的生前,侍奉要守礼;在父母的死后,丧葬、祭祀都要守礼,这才算有始有终地尽到了孝道。 (五)要“顺志”。随顺父母的心志去行,这是最能得父母的欢心的。养体、能敬、怡色、守礼虽也能得父母的欢心,可以说是尽孝,但这些都是从外表上去做,还没能体会到父母的内心。唯有随顺着父母的心志去行,这才是彻底地尽孝。(六)、要“几谏”。父母的心志未必百分之百是对的,如果有错误时,应该怎么办呢?如果随顺着父母错误的心志去行,那是助长父母的过失或罪恶,能够说是孝吗?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论语里仁篇)惟有能辨别是非善恶,而又能匡正父母过失的,才是意识正确的孝,也才是合理的孝。(七)要“释忧”。做子女的要能解除父母的忧虑,不要尽让父母为自己忧愁。论语为政篇载:“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是说,除了疾病以外,自己的为人、处事没有一点错误,使父母忧虑,让父母感到有一个人格完美的儿子或女儿而心满意得,这才是真孝。 (八)要“惜己”。论语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孝子要不让父母忧虑,还须爱惜自己,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更不让自己的德行有丝毫 的缺陷。(九)要“知年”。对于垂暮的父母,尤其要知道他们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见论语里仁篇) 喜的是父母的寿考,惧的是父母的衰老。父母寿考,子女还能稍尽一点孝养的心,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要喜。父母衰老,子女孝养父母、随侍父母、报答父母的时候不多了,所以要惧。做子女的人能够时时这样地存心,可以说是尽到孝道了。(十)要“慎终”。父母死了,这是人生最悲痛的事。孔子说:“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呼!” (见论语子张篇)致,是尽其极。自己的真情尽到了极端的,只有父母的丧事。所谓“慎终”,就是说丧礼的隆重;丧礼隆重,把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表现得极为真挚,民德自然是归于朴厚了。二、论兄弟姊妹的关系孔子讲到兄姊与弟妹当关系的话不多。所谓“姊”又称“女兄”,所谓“妹”又称“女弟”;讲到兄弟,姊妹自然包括在内。孔子常以“父兄”合在一起说,如:论语子罕篇载:“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先进篇载孔子答子路问话,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这大约是由于长兄如父,所以把兄和父合在一起说。要使得父子的关系美满,为子的必须孝;要使得兄弟的关系美满,为弟的必须弟。孔子说:“兄弟怡怡”。(论语子路)是兄弟关系美满的表现。要促进兄弟关系的美满,不仅要相互友爱,而且要恭敬有礼。我们从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可以得到提示。论语颜渊篇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患乎无兄弟也?”。只要“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的人都可以变为兄弟,何况原始手足一般的兄弟呢!相反地,如果不孙(逊)弟(悌),就会破坏兄弟的感情,使家庭里和悦的气氛消失。孔子最讨厌这种人,甚至要“以杖叩其胫”了,孔子对原壤的态度就是明证。(见论语宪问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賊。以杖叩其胫。”)三、论丈夫与妻子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通常称为夫妇关系。夫妇是异姓的结合,如果同姓结合,就是违礼。同姓结合,就是同一血统的近亲的结合,从优生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使民族退化的。古代的中国人十分地明了这一点,所以订出同姓不婚的礼,使得民族的绵延永在优生的状态之中,孔子自然是支持这种礼的。论语述而篇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鲁与吴皆姓姬,鲁昭公娶吴孟子为妻,是同姓通婚,自是不合于礼。孔子不能在外宾面前显言领袖的过失,而且昭公也娴习各种仪节,有知礼的声名,所以孔子说他是“知礼”。但经陈司败的批评,而孔子自认有过,则孔子不赞成同姓结婚的意见,是很明显的了。选择结婚的对象,同姓不婚只是一种消极的限制,积极的还应看对象的德行和为人的好坏。孔子曾为他的女儿和侄女选择结婚的对象,论语公冶长篇记载这事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xie,捆绑犯人用的索,指牢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以其兄之子妻子。”孔子为女儿和侄女选择结婚的对象都着眼于德行,只要是德行好,不管他是贵族的公子或是监狱的囚犯,都可以被选上。子夏说:“贤贤易色”,与“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并排来说,很可能讲的是夫妇的一伦(见论语学而篇),以贤者为贤,而不把容色看重,男的不必帅,女的不必美,只要德行好,这是和孔子的意思完全相合的。男女的德行都好,自然能相互敬爱,丈夫与妻子的关系也就自然美满了。四、论领袖与部属的关系 人类社会,除非是在无政府状态,才没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但这是不可能的,人类为谋生存,必须要有团体的组织,来管理众人的事。不论这团体的组织是怎样的形态,既有团体的组织,就必定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在孔子那个时代,领袖称为“君”,部属称为“臣”;就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来说,天子是君,诸侯是臣;就诸侯与大夫、士的关系来说,诸侯是君,大夫、士是臣;就大夫、士与民的关系来说,大夫、士是君,民是臣,推而至于近世,纵使没有天子、诸侯、大夫、士这些名称,但是各级政治组织仍是不能没有领袖与部属的关系,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孔子所讲君与臣的关系,那道理也还是有永久性的,并不因君主制度的结束,而亦跟着结束。要使得领袖与部属的关系美满,做领袖的必须先要做修己的功夫,取得部属的敬爱。论语为政篇载:“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做领袖的如果容貌端庄,自然会引起部属的敬重,孔子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第一件是“其行己也恭”(见论语公冶长篇),“恭”与“庄”是有连带关系的,恭是整肃的意思。做领袖的如果对他父母能孝,对他的子女能慈,他的部属看到他是一个充满了爱心的人,知道他一定会用爱心待部属,自然也就爱他而对他尽忠了。做领袖的把好的部属提拔起来,教导部属做不会做的事,部属自然会感激他而得了鼓励,一切都向好处去做了。总之,做领袖的先能修己,做到庄、恭、孝、慈,再“举善而教不能”,他的部属未有不起敬、尽忠,而得到鼓励的;这样,领袖与部属的关系怎会不美满呢? 至于部属对领袖:(一)要“竭忠诚”。孔子答鲁定公问,说“臣事君以忠”(见论语八佾篇)。“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说他“忠矣”(见论语公冶长篇)。(二)要“敬职守”。孔子称道子产,说“其事上也敬”(见论语公冶长篇),这“敬”字不仅是说对领袖的态度谨恪,最要紧的还是对自己的职守谨恪。(三)要“尽礼数”。孔子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见论语八佾篇)对于领袖是应该尽到礼数的,“君使臣”尚要“以礼”(见前),“臣事君”又怎能不“尽礼”呢?尽礼不是谄媚,尽礼是尽所应尽的,谄媚是尽所不应尽的,这两者大有区别,而一般人不知,所以孔子要发出慨叹了。 (四)要“避亲昵”。人与人之间,过于亲昵,常会疏忽于礼数,反而会把关系搞坏。君臣之间,也一是如此。 (五)要“不图私”。子游为武城宰,孔子问他:“你得到什么人才吗?”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篇)澹台灭明就因为不图私,为子游所称赞,为孔子所默许。凡是做部属的,只要能不图私,做得正,是必能得到领袖的器重的。 (六)要“能致身”。子夏说:“事君能致其身。”(见论语学而篇)子夏也是孔子的高足弟子,他这话当亦有合于孔子之意,所以也被收入论语。所谓“能致其身”,就是能把自己的身子整个地交给领袖,无所瞻顾,无所犹疑。像这样的部属,哪一个领袖不爱? (七)要“行直道”。孔子对人素来主张“直道而行”的(见论语卫灵公篇),他认为部属对领袖自也应行直道。他答子路的问事君,说“勿欺也,而犯之”(见论语宪问篇)可证。(八)要“忘得失”。部属对于领袖要行直道,就必须消除患得患失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消除,什么卑鄙龌龊的事就都会做出来,孔子说:“鄙夫可与一事君也与载?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见论语阳货篇)这些话说得何等地痛切!五、论师长、弟子的关系 师长与弟子的关系,也是孔子所重视的。师长是怀有道艺的人,而且要把他所怀有的道艺传授给别人,使别人也具有他所传授的道艺,接受他所传授的是弟子。师长与弟子之间,所赖以建立关系的,是道艺。这和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同,那一是建立在血统上的,是生下来就有的,是合乎自理上的,也是合乎自然的。君臣的关系,是建立在政治上的,人不能离群而独立,有群体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君臣,这种关系是人为的,但在共同的利害上是有必要的。师长与弟子的关系,建立在道艺上,道艺也是人群生活所必需的,这种关系也是人为的。人为的关系,要使其美满,就必须更加强地发挥爱心,就必须双方面更加努力。师长传授道艺给弟子,是出于爱人的心,这种爱人的心应该是大公而无私的,应该是普遍而不偏的,所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见论语卫灵公篇)。我们看这段记载: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见论语述而篇) 以难与言善的互乡童子,只要是有心向善,孔子都愿教导他,不拒他于千里之外,不做使他太难堪的事,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显证。虽然做师长的应该“有教无类”,但来学的必须具贽见的礼,尽管所拿来的只是一束干肉,也可表一点尊师的敬意。如果连这一点敬意也没有,就表示来学的意思不诚,做师长的就不必教诲他了。孔子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见论语述而篇) 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兴二三子者,是丘也。”(见论语述而篇) 孔子所传授的道艺虽然博大精深,但他并无所隐藏,他的作、止、语、默,无一不是道艺的表现,也无一不是教诲,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认为:师长对于弟子的教诲,毫无隐藏还不够,还要能“循循善诱”。论语子罕篇载:“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颜渊说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能够使他“欲罢不能”,等到“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循循善诱的效果已经显著了。可是到此并没有终结,“虽欲匿从之,末由也已”,又诱导他“欲罢不能”,更向前进。像这样地循循善诱,又怎能不使弟子倾心拜服、竭诚敬爱呢?循循善诱,还要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来支持。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见论语述而篇)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教诲弟子而不知倦怠的师长,他对于弟子的督促管教,真是没有一刻放松的。弟子对于师长所传授的道艺,领受得愈多,师长就愈满意。子贡闻一以知二,孔子已够满意了;颜渊闻一以知十,所以更得孔子的激赏(见论语公冶长篇)。弟子领受了道艺,就应该时习不忘。“传,不习乎?”是曾子每日反省的事(见论语学而篇),曾子所以能闻孔子的一贯之道,便由于此(见论语里仁篇)。道艺,使弟子与师长的关系日渐密切,领受的道艺愈多,对师长的敬爱也愈深。孔子厄于陈、蔡,畏于匡(见论语子罕篇、先进篇、卫灵公篇),弟子们都相从不舍;在他行路的时候,做他的仆御(如冉有,见论语子路篇);在他生病的时候,为他去祈祷(如子路,见论语述而篇);在他蒙谤的时候,为他作辩护(如子贡,见论语子张篇);这些都是发于内心的敬爱,决不是偶然的事。可是孔子自己并无常师。论语子张篇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六、论朋友之间的关系由师长与弟子的关系,又孳生出朋友之间的关系。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五引说文:“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论语公冶长篇“与朋友共”郑玄注、公羊定公四年传“朋友相卫”何休注也都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司徒“联朋友”郑玄注又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可见汉儒都认为同师门的是朋、同志于道的是友,朋友之间也都是道艺的结合。论语书中,有时单说“朋”(如学而篇说“有朋自远方来”),有时单说“友”(如颜渊篇说“子贡问友”),有时“朋友”连说(如里仁篇说“朋友数”),其实意义都相似,都是同研习道艺的人。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见论语里仁篇)一个研习道艺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必会有同师同志的朋友,相与切磋,相与琢磨。孔子说:“朋友切切偲偲。”(见论语子路篇),从切切中见出恳至,从促偃中见出详勉,恳至而详勉,朋友之间的关系自然会美满。交朋友,必须要有所选择。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见论语学而篇)“如”当作“似”字讲。己主忠信,不似己的人,与己不同道,就不去和他交朋友,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见论语卫灵公篇)的意思。孔子以交到好朋友为乐。他说:“乐多贤友。”(见论语季氏篇)他把朋友分成益损两种,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见论语季氏篇)论语颜渊篇载:“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子,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自己希望交到直爽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进德脩业、研习道艺;自己对于朋友也就应该爽直信谅,尽其所知地来告诉朋友,但话要好好地说,说得有分寸,不要引起朋友的反感,反而有损朋友的交谊,如果强说不休,自己可能要讨没趣了。交朋友,最不好的是口是心非的人,也便是辟、善柔、便佞的人,表面做得好看,内心全不是那回事,这种人最可怕!孔子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见论语公冶长篇) 就是对这种人说的。孔子的弟子讲到朋友之间的关系的,也有许多话,可与孔子的话相印合、相参证。即如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见论语学而篇)曾子每日反省的有一项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见同上)他们所谓“信”,就是孔子所说的“谅”。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颜渊交朋友,用的正是这种态度。论语子张篇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的话固然过隘,子张的话亦未免过高。孔子教人“无友不如己者”(见论语学而篇),教人交益友,不要交损友(见论语季氏篇),并没有教人交友不加选择,像子张那样的“何所不容”。孔子教人对朋友“忠告而善道之”,要直,要谅,并没有教人交友要崖岸自高,像子夏那样的!“其不可者拒之。”这正是孔子的中庸处,也正是孔子的伟大处。论语颜渊篇载:“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所谓“文”,就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见论语学而篇)的“文”,指诗、书六艺说。这些诗、书六艺是需要朋友们相互讲论,才能精熟他们的道理的,所以曾子说“以文会友”。诗、书六艺是道艺之所寄,讲论他们,正需要朋友的结合;而朋友的结合,则是帮助大家把人与人的关系弄得美满,所以曾子说“以友辅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两句话是曾子从孔子问学而领悟有得的话,足可补孔子论友的不足,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他。最后,我们要说到,朋友之间要把关系弄得美满,最要紧的还是要具有真挚的爱人的精神。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的生活,曾有这样的话:“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公冶长篇“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交朋友,能够主动丧葬死去的朋友,这是何等的交情!交朋友,能够车马衣物与朋友共,这又是何等的交情!如果不是具有真挚的爱人的精神,能够做到吗?七、一个范例:唐君毅先生之和谐人际关系唐君毅先生一生的学问是发自生命心灵的不容已之情,他一生至情至性,始终不渝,他的生命直接显发他的学问与思想,在清末民初至新文化运动的近代人物里,能够做到像唐先生般内外合一,躬行实践,没有几个人。 唐先生性情敦厚,温和,从不疾言厉色;人或有一言可取,一行可法,虽其人不足道,或皆不与者,唐先生仍然到处为之揄扬、奖掖。唐先生度量宽宏,亦非常人可及。“心胸宽大,气度恢宏,忠恕仁德”。这里,我们着重看看唐君毅先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显现的基本德行:孝、亲、敬、义、爱、信。(1)、孝父母在母亲死前的数十年,唐先生所得薪资,除自养家眷之外,都尽量供养母亲及弟妹。母亲逝世后,仍汇钱与妹弟,二妹至中去信要求勿再汇款。唐先生的答复是:“我已无母可养,只希望我妹弟不要太辛苦。”在陈太夫人逝世前四年,唐先生曾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了九龙尖沙咀重庆大厦E2之单位,以备他日迎母亲侍养,以母亲久居重庆,E2与母亲呼自己为“毅儿”同音,想母亲一定喜欢,此可见唐先生的孝心。唐先生为了文化理想,栖栖皇皇,四处奔走,对父母是很想念的。在父母逝世时,唐先生感到如天崩地裂,嚎哭倒下,那种发自自然的真情,要控制也控制不了。1931年,唐先生23岁,正在南京读书,因奔过继的大伯母丧,回到宜宾,才知道父亲已去世(大概母亲妹弟怕唐先生受不了,待他回乡后才告知,以免途中出事),唐先生嚎啕大哭,未及走到灵堂,已瘫痪不能走动,哀恸之情,无以复加。母亲逝世时,唐先生56岁。1964年2月27日,唐先生出席友人晚宴,忽接家中电话谓苏州来电报,唐先生当时即有不祥之预感。及回到家中,见牟宗三先生已在场,二妹至中自苏州来电报谓:“母逝,命勿归。”唐先生频呼,“宗三兄,我是罪人,我要回家,我要见母亲!”牟先生亦无言相慰。唐先生不时搥胸顿足,嚎啕大哭。唐先生于沙田慈航净苑为母设灵位,居丧九日,与灵位相守。居丧后,又于家中设母像位,晨昏定省,上香致祭。(我在2000年到香港唐先生居所中母像仍在,只是又多了谢廷光女士设的唐先生像)。父母之丧,使唐先生之对中国传统性情之教的深义有更多的感悟。并于慈航净苑中加设父亲及岳父母之灵位,以便于拜祭。(2)、亲弟妹唐先生平素对弟妹甚爱护,母亲逝世,更增骨肉之情,更多关念弟妹之子女,以弟妹之子女亦是源于母亲的骨血,故思在余生多有所裨益于弟妹及其子女,以安母亲在天之灵。迪风公逝世后,唐先生便要以23岁之龄负起全家之责任,越二年,在南京大学初任助教,便把80元的月薪的3/4汇返母亲与妹弟。如前所述,在母亲死前,数十年来,所得薪资,除自养家眷之外,都尽量供养母亲及弟妹,就是在新亚桂林街时代,月薪微薄也不例外。1940年10月到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后,唐先生常常希望与母亲同住,又希望为二妹至中及六妹宁孺提供较好的读书环境,因而舍去坚固漂亮,且地势高敞而有地板的单人宿舍,却登记中大柏树村宿舍(大概是家庭宿舍)。柏树村宿舍地势低而潮湿,是没有铺地板的简陋平房,唐先生则为母亲及至中二妹的房子聘请木工铺地板,又屡次亲自去磁器店添制各种用品,自己的房子却仍然十分潮湿。唐君毅先生在父亲过世后,除尽父职负起母亲及弟妹之经济,亦时常紧张弟妹的教育,有空时则对弟妹多加指导。大概是由于对弟妹之深心爱护,以致过份担心,遇上弟妹要走较崎岖遥远的路途,便生怕弟妹发生意外,连梦中也生惊恐。(3)、敬长贤对于父执及年长辈的,唐先生都礼敬有加。1949年移居香港后,凡遇节日,唐先生即祭祀祖先;过年时,除同事往还外,对于长辈如钱穆先生、李璜先生、吴俊升先生等,无论如何忙,也一定往拜年。在酬酢场合中,有年长或父执在,总谦辞上座。李璜先生即记述,“在应酬场中,君毅与我同席时不少。每有我在,君毅辄辞上座,称,幼椿先生系其父执,不能踰越。” 1976年,新亚书院以图书馆命名为钱穆图书馆,唐先生事后获悉,认为不用钱先生之号而用其名,有欠恭敬,乃将此意通知当时新亚书院校长全汉升。方东美先生是唐先生在中央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唐先生每次到台,都加以探访。到了唐先生学术有成,誉满学林时,书信往来间,乃称方东美先生为师,以“生”自称。1977年唐先生第二次赴台治疗癌病,入医院检查,知道方东美先生亦因癌疾入住同一医院,唐先生随即往问候,并送上白药与抗癌灵。不幸方先生先病逝,唐先生作挽吊唁曰:“从夫子问学五十年,每忆论道玄言,宛若由天而降;与维摩同病逾半载,永怀流光慧日,为何弃我先沉。” 唐先生虽与方先生学术方向不一样,观点也有异,然此挽辞可见唐先生对方先生推崇备至,而自居谦下。及后唐先生又写一文有关方先生之著述,以对一些不合事实之纪念文字,加以澄清。唐先生对于前辈梁漱溟、欧阳竟无、熊十力诸先生,都是十分敬重的。对梁、欧阳二先生之人格及真诚,几十年来感念不已。唐先生十七岁在北京大学念书时,梁漱溟先生也在北大教书,以办文化事业需经费,作公开演讲五次,每次收费一元,没有钱的学生可以写信给他要票子,唐先生去了两次,因受激进学生的压力,第三次便不去听了,梁先生以为唐先生没有钱,便着人带五元大洋给他。唐先生自感是因受了激进的年轻朋友之威胁不敢去,觉得有对不起梁先生的地方,甚感念前辈对后辈关怀爱护之情。在逝世前一天还向夫人提起此事。欧阳竟无与熊十力二先生都曾向唐先生说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入室弟子,都为唐先生所拒。唐先生仍在国内时,在父亲去世后,有空便常向这些前辈先生探望及问学,也不时到彭云生、蒙文通、杨叔明等父执辈家里问候和请教。唐先生不止对前辈敬重,对前辈之德之诚感念不已,对远方他国的圣哲贤智如甘地,如爱恩斯坦之逝世,亦悲痛万分。周辅成先生记述:“一次与唐先生在往支那内学院之路上,由想起欧阳竟无先生的逝世,便告诉唐先生报载印度的甘地去世了。唐先生听后,忽然脚步停下来,大叫一声“呀!”脸上变色,用脚向地重重地击了几下,立刻双眼泪如雨下,口里不断叹“他死了!他死了吗?”(4)、义朋友唐先生待友真挚尽义,得到朋友信任。唐先生少年的一个朋友游鸿如一生传奇,思想由左倾以至于求证道求佛法,年28岁便病逝,逝世前托其夫人致信唐先生,说唐先生最了解他,请唐先生在其死后为他念金刚经半月。唐先生接信后,除悲伤外,为亡友念金刚经半月。周辅成先生与唐先生虽不是同学,但大家因共同的兴趣(都是念哲学的)和理想,在大学时代已通信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唐周二先生均在成都,二人生活贫困。一天,周辅成先生忽然接获一出版社以高稿费邀约写一本“哲学大纲”的书,周先生当然答应了,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原是约唐先生写的,但唐先生却把贫困中赚钱的机会让给了周辅成先生。唐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任哲学系系主任时,欲荐好友许思园与牟宗三二先生任教哲学系,因阻力大,恐不易通过,遂至数夜失眠。及后许、牟二先生与方东美先生相互不慊,唐先生欲化解双方之不满,都向一方称道另一方之长,然而最终不成功,牟、许二先生被中大辞退,唐先生亦请辞,与牟、许二先生应无锡太湖滨新创办之江南大学教授之聘。唐先生此举,是既要对好友支持,也是要对当时的哲学系负责,因牟、许二位是唐先生所推荐的。唐先生重义轻财,初出道在中央大学任哲学系助教时,月薪80元,如前所述,3/4已汇作母亲及弟妹家用,余下1/4,除自己生活所资外,还招待堂叔子和表弟在自己处居住食用半年以上,宁可把自己仅有之皮袍典当作补贴。唐先生平日所余下的薪金,到农历年底必以分赠有困难的亲友及其后辈,唐先生从不告人。据李璜先生所述,某年近农历年除夕,一老友之子有远行而乏路费,当时李璜先生任教珠海书院,钟点费的入息微薄,于是挈友之子往找唐先生,唐先生惜他来迟,因所余的钱已分配亲友,并请夫人取出万余港币之分配名单,尚仅余500元赠友人之子,并留午饭,且对其远行奖励一番,嘱其问候乃父,唐先生仁者之心怀,使李璜先生深心佩服。在港时,唐先生家中雇有佣人金妈,金妈为唐先生工作,一做便二十多年,像家人一样。金妈信佛,想拜一位观音菩萨。一次在佛教文化艺术协会,唐先生便为金妈向晓云法师要一尊观音像,离去时,晓云法师大概忘了将观音像给唐先生带回。到下次晓云法师与唐先生见面,唐先生便很郑重的再提起为金妈要观音像之事。可见唐先生并不因为是佣人的事而轻慢。(5)、爱晚辈对于学生,唐先生是爱护备至,多方扶掖鼓励的。新亚书院早年的学生,多是1949年后自大陆到港的青年,大部份都是孤身在外,唐先生在节日,尤其是每年农历除夕,便邀请他们到家中吃团年饭,使他们在节日也多少有家的温暖。新亚书院的学生增多后,便只好轮番每年邀请不同系的学生。唐先生对出外留学的学生,每年都会寄予贺年卡,并加以策励。在唐先生逝世前,接近农历新年,唐先生寄出的策励是:“努力崇明德,时时爱景光”。唐先生对他人的来信,总有信必覆;对学生,对仰慕他的青年读者的来信,也不例外,且必加以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的,唐先生都会尽力协助帮助。例如新亚学生雷金好和邹慧玲,因所住新亚临时女生宿舍喧闹嘈吵,便兴起到郊外隐静的慈航净苑暂住读书的念头,请唐先生帮忙,结果唐先生不单止帮了忙,而且还一家人连同程兆熊、李国钧二位先生一起送他们到慈航净苑,并逗留至黄昏才离去,两位同学整个暑期亦得以在宁静的环境中看书、诵诗渡过。在文革时曾当红卫兵的翟志成,73年领了新亚研究所的奖学金在所中攻读,到了74年,由于香港的物价飞涨,仅够吃饭的奖学金已变得不足够了。当时徐复观先生提出唐先生亲自决定批准免去了他74/75年度的全年学费,而那时候,正是因中文大学改制,新亚研究所退出中文大学,研究所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学生毕业后,只要能力许可,唐先生都尽力支持协助学生取得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在生活上得以安顿,能专心做学问和教学。比如学生李武功,毕业后闲赋在家,那时中文大学初成立,唐先生是首任哲学讲座教授,大学要派一位文员保管文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招工合同样本
- 公司委托技术咨询合同样本
- 个人和劳务公司合同样本
- 2025精简版装修合同范本
- 公司与法人合同范例
- 上海车位出租合同范例
- 临聘人员签约合同样本
- 仓库租赁及配送合同标准文本
- simtrade买卖合同样本
- 产品供货合作合同样本
- 2025年新高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表(范本)
- 汉译巴利三藏相应部5-大篇
- 2022年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藏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 贵州省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 托利多电子秤校秤步骤
- 《DVT深静脉血栓》
- 《大豆栽培学》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