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doc_第1页
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doc_第2页
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关于油画)有人说艺术家有国籍,而艺术无国界,他们源于现实,将高度抽象、提炼的现实用艺术化的手段呈现在世人面前。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沃土,东西方催促的文化孕育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将视野回归在油画方面这一点上,尽管油画诞生于西方,但是其确实在东西方都有开花结果,各有千秋。本文尝试从文化背景、艺术理念和融合发展三个方面对东西方油画艺术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较结果的分析,从中探寻东西方文化对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启示。一、东西方油画艺术的文化背景比较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油画也不例外。而文化作为经年累积的产物,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中西方文化发展经历的是截然不同的路径。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可以说西方油画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享誉世界的欧洲文化运动密不可分。西方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油画之父”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的改良逐渐成型,在随后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更多的人会把油画称为“西洋画”。15世纪正是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的时期,古典油画在突破基督教的题材限制,开始了人文主义下的创作,长期制作、高度写诗是当时的特点。19世纪油画在西方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激荡下,西方文化界迎来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强大思潮,经历着包括马克思、尼采、达尔文等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洗礼。也是从那时起,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泛的理论,在艺术家的笔下解构、激扬、绽放。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科技发展也使得油画颜料更加丰富,丙烯、油漆等新材料也是从那时其开始应用于油画艺术。到了20世纪,思想的大解放,文化的大繁荣促就了不用艺术观念下的不同流派的形成。写实主义在主流舞台影响减弱,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直至今日,西方油画界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批判与反思,从抽象回归现实,在新的哲学思想引领下回归具象绘画艺术。油画在东方的发展却是缓慢的。东方文化的起源在中国,中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封建文化,而作为抒情达意的水墨画一直占据着东方艺术的制高点。油画是在19世纪末期西学东渐中传入中国,但是并不为主流文化界和艺术界所接受。相比之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学得更好,更接近西方油画。中国的油画经历的是炮灰、战争以及解放后中国思想大解放的洗礼,苏俄油画艺术也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油画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破立间挣扎,直到近年来,油画艺术家才逐渐打破原有模式化的思想文化枷锁,将西方油画思想与绘画技法分开,在现代绘画技法中注入东方文化内涵,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中国式意境。二、东西方油画艺术的艺术理念比较由于产生时代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内涵的不同,东西方油画的艺术理念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化上西方是偏物质的,经历了从神学到哲学再到科学的发展,这一演变过程使西方油画更多的以写实为主。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也正是因此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直到炮火轰开国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仍在萌芽状态,这也就使得中国绘画更多突出写意的特征,即便是作为舶来品的油画,也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古典油画艺术理念是以模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进行创作,将目光锁定在自然物体和现实生活。柯罗、塞尚等画家则将油画创作理念真正地向艺术性转变,个人化、个性化成为油画艺术表现的主题,这些创作的真实性不再重视表现客观物体真实的颜色或光影组合,而在于真实记录创作者在面对表象时的主观感受,写实主义由客观走向了主观。然而,在所有人都认为客观原型远没有主观印象重要的时候,具象绘画技法又闯入艺术家的视域中,将客观原型与主观印象叠加以求更加逼近真实,同时也将西方油画写实的艺术理念推上更高层次。在西方油画一脉贯穿的写实艺术理念对照下,中国油画发展却经历了多重艺术理念变革。油画传入中国早起油画如其他舶来品一样没有独立统一的艺术理念,解放初期引入苏联的油画理念和技法,逐渐形成了单一、传统写实的西方早期油画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国,在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促推下,中国油画在艺术理念上夜发生了革命性转变。这种转变与西方现代写实理念不同,融入了东方文化的中国油画艺术理念开始向民族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要知道,写意的中国画风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根基以及肥沃的土壤,重视形象思维和主体感受的中国传统绘画理念正在影响着中国油画创作者的艺术理念,并形成了创新的创作者意识和情感的表达,中国油画艺术理念在别有风味的民族油画中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换句话说,中国民族油画所追求的仍然是创作者以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情感表达,从个人化、个性化到精神共鸣。三、东西方油画艺术的融合发展进入20世纪,我们看待东西方油画艺术需要站在一个新的层次上重新审视。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频繁交流的今天,地球村融合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文化和艺术。而今,我们不能再单纯的以写实和写虚来孤立的描述东西方绘画创作。无论是西方油画还是中国油画,他们都再单单是对现实事物、人物生活、自然景色等的简单再现,也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的单纯情感抒发和精神表达,换句话说,西方油画开始由实向虚,而中国油画则从虚向实。现代西方油画中开始了对中国画中惯用的意境表达的尝试。印象派是最不拘于写实的表达的流派,梵高和塞尚作为代表作家将西方的写意发挥到极致,他们用色彩表达情感,相比之下梵高更甚,甚至将情感凌驾于自然之上,向日葵就是公认的强烈情感抒发下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而东方写意的融入是在塞尚的圣凯旋山风景画中,有一种大象无形的表达初露端倪。莫奈作为印象派代表画家之一,在其晚年创作中放弃了印象派原先从自然科学中引申出的分析方法,面对自然景色,将情感至于景中,情景交融创作除了睡莲系列,颇有“天水共一色”的气象。印象派的早期探索在随后的西方油画艺术创作中越来越有所凸显。马蒂斯、波纳尔、莫兰迪在他们的画中融合了更多的东方韵味,如主客合一、物我相融、气韵生动的境界,希望在自然中探寻真理。贾克梅蒂作为具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法倾向于在主观中逼问真实,他在画中构筑的是不断变化的意识群的呈现,在变化中追求趋于完整的真实表达,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超以象外、气韵生动的生命本源之道。中国艺术家由于长期关注意境的表达,导致造型能力的不足。戴逸如先生曾有一段评论“技法不怎么样,可是目光率真,思想无拘无束,个性自然流淌,因而作品上有了活泼,的生命, 一拘束就做作,一做作就板滞, 一板滞就僵死。”中国油画的教育体系基础是徐悲鸿在20世纪初确立的法国学院派教育体系。到靳尚谊,他对50年代传入的苏联油画理念和技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身体力行的寻找欧洲古典油画的精髓,希望通过形式上的表达,体现出典雅、理性,并追求中西方美学意义上的融合。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油画的形式技法表达终于突破了早起苏联模式的制约和影响,开始引导中国油画创作者正视油画和中国画的关系,将二者趋向融合。油画要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必须要经历“本地化”和“民族化”。正如文章开篇所言,艺术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有国籍,中国的油画艺术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难以摆脱东方韵味。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让更多的国人看懂油画,也是油画民族化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要表现的是侵润着传统文化成长的国人的喜怒哀乐,只有用油画的技法,融入中国式意境,才能创造出新的时代。近几年来,洪凌、张东峰、任传文等画家在作品中开始了自觉的追求与探索,将现代西方油画写实理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气质相融合,在曾经属于西方人的油画领域抒发中国情怀和中国意境。四、对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启示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并形成了各自相应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化融合,积淀着西方几百年文化的精粹的油画艺术以不断变化的内涵、形式和技法冲击着中国艺术界。那么,如今的中国油画创作者已经不再沉迷于西方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摒弃拿来主义的陋习,而更加关注其思想文化内涵与技法表现张力,试图将西方文化的精髓与东方传统文化相融合,求同存异,追求更新更高的境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立足民族性意境体现。中国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所蕴含的文化已经如同基因深深地埋在每个中华民族成员的骨血中,这种文化孕育了无数人类文明,其内敛、含蓄的气质使艺术创作富有天然的韵致令人回味。这种风格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也是西方所刻意模仿便可以学来的。文化是艺术的灵魂,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民族油画的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深入了解油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构建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境域中进行个性心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油画是来自西方的油画,这一形式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因此,在继承油画的同时,传统油画技法必须掌握。避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囧途。技法属于形式,这于中国油画创作者是弱项,如果在继承上对传统油画技法进行创新是我们要再探索的。张祖英将传统油画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