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系统特征研究 摘 要:马克思技术思想贯穿于其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他在探讨技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所采用的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即把整个社会看作是一个整体或系统加以研究。技术的作用从微观的层面扩展到宏观的层面,由基本的物质体系发展到意识体系,其中表现为由量的渐进到质的飞跃。技术从生产力中的一个要素,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革,其演进过程符合系统转化的特征,即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环境关联性。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思想;特征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4-0279-03 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系统要素时,自始至终十分关注技术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技术也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一、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要素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马克思深入考察了生产力的诸要素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不仅如此,马克思尤其关注技术这一要素对生产力的系统影响,并且把之从系统中提炼出来,专门加以研究分析。在阐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时,马克思明确地肯定了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或独立要素,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生活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这使得一直在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技术已经日益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这不仅使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而且使得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不断更新。因此,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结构性的独立要素。正如马克思所说:“机器正像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所体现的是人类世界与自然界之间的能动关系,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它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程度,所以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要素。 二、马克思技术思想的系统特征 马克思在考察技术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时,并非只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把技术放置于整个社会这样一个宏大背景之中,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考察和把握技术的整体社会作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体性。整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所谓整体性是指事物的不可分割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整体性,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并非是生产之外的独立变量,而是寓于社会生产之中的。技术尽管在本性上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不能把技术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直接改变一切的要素,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作用,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动态变革中实现的。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要素,不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人们又会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是一种系统的整体论,他充分肯定了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看到了它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深刻揭示了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运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马克思看到,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使得技术又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控制人的枷锁,同时也颠倒了人们的是非观。马克思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分析了技术对社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他站在唯物史观的视角,客观公正地剖析了技术作用的矛盾两方面,也为我们正确地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有序性。有序性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组织化特征。在马克思看来,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其他要素的影响,遵循着一定的顺序和规则。马克思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在这里,工艺革命主要是指生产工具的革命。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作用不仅是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会改变社会生产系统的其他要素,而首先得以改变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主体同步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生产方式隶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体系的变革又影响到社会观念体系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上层建筑的革新。所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形成,首先是源于生产力革命,然后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甚至是上层建筑的革命。正像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的相继更迭一样,这是一个不能相互截然分开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第三,相关性。马克思在探讨技术对社会的系统影响时,是从多层次、多要素的相互联系上来考察问题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技术既与社会其他要素相联系而存在,又在这种联系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技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生产的直接物质手段,不仅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也为自然科学的丰富完善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源泉。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又为技术的进一步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技术与自然科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次,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直接的物质生产的手段,不仅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且它还决定和影响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即技术影响着文化、道德和宗教等具体内容。在这里,马克思特别注意到,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道德观念,资产阶级“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诚、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当技术变成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如机器般冰冷无情,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金钱为杠杆。由于对金钱的贪欲,甚至使人美丑不分,善恶颠倒。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变成恨,把恨变成爱,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把奴隶变成主人,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愚蠢变成明智,把明智变成愚蠢。”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没有使人得到全面而合理的发展。相反,却颠覆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使得人性扭曲,道德沦丧。在这里,马克思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的现象时,并不是撇开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考察人性,而是把人放置于他们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中,把个人道德与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或者说,究其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而无关乎技术自身。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理地利用技术,使技术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变成解放人的途径,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完美的品性。 最后,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不仅意味着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更意味着它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动力作用。马克思说:“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这种技术,直观地看来是经常地被用于生产和军事领域。但是,马克思认为,透过生产与军事领域的背后,技术已经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变革着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甚至会变成一股推翻旧的国家政权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仅限于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它不是单向作用,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展开的。因此,技术在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很显然是起着核心作用。 第四,环境关联性。马克思技术思想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日益丰富与完善。19世纪的欧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资本生产的全过程,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所以,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马克思在充分肯定了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所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技术的异化现象。所谓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技术系统却反过来变成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化现象伴随着人们的整个劳动过程。首先,劳动活动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被机器的运行所控制,被迫按照机器的运行模式来生产,劳动者不再是生产中的能动主体,反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机器本来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工具,而现在却变成了控制劳动者的枷锁。马克思说:“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同工人相对立。”在这里,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反过来控制和压迫人自身。其次,劳动产品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对于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即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那么由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反对其自身的异己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而属于工人所有的东西也就越少。马克思说:“生产的每一个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在这里,马克思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技术本身,技术对人的奴役本质上是人对人的奴役。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剥削制度,其对技术的利用是有限度的,若要消除技术异化现象,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到那时,技术的运用恰恰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束缚中,不断解放出来,从而“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或者说技术的社会主义运用,不仅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将为人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手段。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2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防汛应急抢险培训
- 天津仁爱学院《古代文学4》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建筑工程公司目标成本预算承包合同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多文体阅读(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的企业劳动合同
- 2025商场宣传承包合同示范文本
-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园林植物栽培学实践(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水北调大工程施工方案
- 逆做挡墙施工方案
- 2025年茶叶包装设计作品版权转让合同书
- FITS加氢说明书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
- 200句话搞定上海中考单词(精华版)
- 船舶辅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
- 新员工培训考试【图书专员】
- 防伪包装技术
- 49000DWT江海直达成品油船设计
- 建设工程监理费计算器
- X互联网公司WLAN无线网络优化方案全解
- 装配及检验规范(修订版)【新版】
- 合成宝石特征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