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c_第1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c_第2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c_第3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c_第4页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 左传文选左传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又经过了后人的增益。其最后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鲁史春秋的,遂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二百七十年间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左传善于描绘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情貌与性格,记述外交辞令也颇具文采,这对后代文学、史学和语言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自东汉以来,左传的注本很多,现在最通行的是十三经注疏中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注疏。清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近人王伯祥的春秋左传读本(选注)和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1“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题目是根据春秋经文后加的。它生动地记叙了春秋初期郑国统治者母子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势而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2。生庄公及共叔段3。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4。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於武公,公弗许5。1郑伯:指郑庄公。郑是国名,姬姓,伯爵,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2初:当初。郑武公:郑庄公的父亲姬掘突,郑国第二代君主。武是谥号,公是当时国君的通称。下文“庄公”等同此。申:国名,姜姓,侯爵,在今河南南阳市一带。武姜:武公妻姜氏。3共(gng)叔段:名段。共是国名,在今河南辉县市,是段的出奔地。叔是当时兄弟间的排行。古代以“伯、仲、叔、季”序兄弟,“叔”实指时是老三,但有时只表示年少或排行在末。段是庄公的弟弟,后出奔共,所以称共叔段。4寤(w)生:逆生,婴儿出生时脚先出来。寤,通“啎”,逆,倒着。惊:使受惊。使动用法。遂:副词,于是,就。恶(w):讨厌,憎恶。5亟(q):副词,屡次。弗(f)许:不答应。弗,否定副词,略同于“不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2。”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3。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4。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6。君将不堪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8?”对曰:“姜氏何厌之有9?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10,蔓,难图也1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12?”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13!”1及:到了。即位:就位,指就任国君之职。制:郑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s)水乡西,又名虎牢。原为东虢国领地,郑灭东虢后属郑。2严邑:险要的城邑。邑,古代人群聚居地的泛称。虢叔:东虢国的国君。死焉:死在那里。焉,相当于“于彼”,其中“彼”指代制地。佗:同“他”,别的。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唯,副词,只。3京:郑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使居之: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 大(ti):同“太”。古太、大不分,太字常写作“大”。4祭(zhi)仲:郑大夫。都城:都邑的城墙。雉:量词,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就是城墙高一丈,长三百丈。5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三。国,国都。参国就是把国都分成三份。古制,侯伯国都的城墙长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6不度:不守法度。度,法度。非制:违背(先王的)制度。7不堪:不能忍受,这里指失去君位。8欲之:想要这样。焉辟害:哪里能躲避开祸害?焉,疑问代词,哪里。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9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厌,满足。之,代词,复指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何厌”。“何之有”是以宾语前置的形式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10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为之所:双宾语结构。为,动词,这里是安排的意思。之,代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作“为”的直接宾语。无:通“毋”,不要。11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12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副词,尚且,还。况:连词,何况,表示递进。宠:尊宠,尊贵,指地位高。13不义:指不义的事情。毙:扑倒,向前跌倒。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词义略同于“您”。姑:副词,姑且。之:代词,指共叔段自毙之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1。公子吕曰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3?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4。无生民心5。”公曰:“无庸,将自及6。”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7。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8。”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9。”1既而:不久。副词性固定结构,常用来表示一件事过去不久又发生另一件事情。鄙:边邑。贰于己:意思是使原来属于郑庄公管辖的西部、北部边邑也同时臣属于自己。贰,两属,同时臣属于二主。2公子吕:郑大夫。下文出现的“子封”是他的字。3国家承受不了这种两属的状况,您打算对这件事如何处置?若之何:动词性固定结构,对怎么样(处置)。4如果您打算把郑国的君位让给大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么就请除掉他。与:给予。事:侍奉,服侍。5不要让百姓产生二心。生民心:使民生心。生,使动用法。6无庸:不用,用不着。庸,用。自及:自己赶上灾祸,即自取灭亡。及,赶上。7公叔段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城邑,领地扩大到了廪延.。贰:指从前两属的地方(西鄙北鄙)。廪延:郑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8厚:本义事山陵高大,这里指土地扩大,实力增强。众:指老百姓。9不义不暱:指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暱,同“昵”,亲近。一说暱通“黏”,有黏合、凝聚之义,意思是多行不义,就不能团结民众。崩:山塌,这里指崩溃。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1。夫人将启之2。公闻其期3,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4。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5。公伐诸鄢6。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7。1完:修葺(q),这里指修葺城郭。聚:聚集,这里指聚集百姓。缮:修缮,修理制造。甲兵:铠甲和武器。具:准备好。卒:步兵。乘(shng):兵车。郑:指郑国的都城新郑。2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3其期:指公叔段偷袭国都的日期。4帅:率领。车二百乘:兵车二百辆。春秋时车战,乘是军事组织单位。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连词,表示目的。5入于鄢:指逃跑到鄢地。6诸;“之於”的合音字。其中“之”代公叔段。7五月辛丑: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辛丑是古人用以纪日的干支。出奔:特指逃亡国外。奔,快跑。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1:“不及黄泉,无相见也2”。既而悔之3。 1置(zh):安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颍:郑地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誓之:向她发誓。2黄泉:地下的泉水,呈黄色。这里指墓穴。这句是说只要不死我们就不再见面了。3悔之:对此感到后悔。之,指把姜氏放逐到城颍并发誓的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於公1。公赐之食2。食舍肉3。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4。请以遗之5。”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6!”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7?”公语之故,且告之悔8。对曰:“君何患焉9?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0?”公从之11。公入而赋12:“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13。”姜出而赋14:“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15。1颍考叔:郑大夫。颍谷;郑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是郑国的边邑。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封,疆界。有献于公:对庄公有所进献。2赐之食:双宾语结构,赏给他吃的。下文“语之故”、“告之悔”结构同此。3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捨”,今又简化为“舍”。4小人:颍考叔对自己的谦称。尝:辨别滋味,这里是“吃”的意思。羹:带汁的肉食。5请允许我把这些肉送给他。遗(wi):送给,赠与。6尔:你。繄(y):句首语气词。作用略同于“惟”。独;副词,惟独,偏偏。7敢:表敬副词,有大胆、冒昧的意思。何谓:即“谓何”,说的是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下文“何患”结构同此。8语(y):告诉。故:缘故。悔:后悔,指自己后悔的心情。9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患:担心,忧虑。焉:于此。10阙:通“掘”,挖。隧:隧道。这里用如动词,挖隧道,充当状语。其: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不然:不是这样。然,指示代词,指代黄泉相见。11之:代颍考叔的意见。12入:指走进隧道。赋:赋诗,这里兼指创作和朗诵。13其乐也:那快乐啊。其,指示代词,那。也,句中语气词,用于主语后表提顿。融融: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14出:指走出隧道。洩洩(y y):略同于“融融”,形容舒展快乐的样子。15于是作母亲作儿子的又像当初一样了,即恢复了母子关系。君子曰1:颍考叔,纯孝也2。爱其母,施及庄公3。诗曰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5。”其是之谓乎6?1君子:指有道德或有地位的人。这里是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时所假托的评论者。2纯孝:纯厚的孝。一说大孝。尔雅释诂:“纯,大也”。3施(y):延伸,扩展,这里指影响。4诗:指诗经。引诗见诗经大雅既醉。5孝子的孝啊没有穷匮,永久地把它给与你的同类。匮(ku):穷尽。锡:通“赐”,给予。尔:指孝子。6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委婉的推测语气。是:这,指代颍考叔“爱其母施及庄公”这种情况,作动词“谓”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是”。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3,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4:“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5,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6。不虞君之涉吾地也7,何故?”管仲对曰8:“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9召: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10。赐我先君履11: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2。尔贡包茅不入13,王祭不共14,无以缩酒15,寡人是征16;昭王南征而不复17,寡人是问18。”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19,敢不共给20?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1!”师进,次于陉22。1本文所记为春秋前期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一场军事和外交斗争。齐桓公为称霸天下而伐楚,但楚也毫不示弱,齐终未达目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属侯爵,故文中称齐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2以,介词。参加这战役的有鲁、宋、陈、卫、郑等国。师,军队。蔡,国名,姬姓,在今河南省汝南、上蔡等地。3溃,溃败。4楚君派使者跟诸侯之师说。楚子,楚成王。楚属子爵,故称楚子。这是春秋笔法,实际上楚已僭称王了。与,介词,跟,和。5处(ch),居住。寡人,谦词,君王自称,意思是“寡德之人”。齐临渤海(古人称为北海),楚境不到南海,这里只是甚言其远。6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依孔颖达说)。唯,句首语气词。风,放,指牝牡相诱。这是譬喻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7不虞,不料。涉,本来是蹚水过河的意思,这里当进入讲。不说齐进攻而说涉,是委婉的辞令。8管仲,齐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9(sho)康公,周成王时太保(官名)召公奭(sh),因其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县),所以称召公,“康”是他的谥号。先君,后代君臣对本国已故君王的称呼。大公,即姜太公,名尚,齐之始祖。大(ti),后来写作“太”。10五侯,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九州之长。“五侯九伯”在这里泛指所有的诸侯。女(r),你,后来写“汝”。实,句中语气词,表示命令或期望。征,讨伐,这里指有征伐之权。夹辅,辅佐。11履,践踏,这里指足迹所践踏的地方,即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2海,指黄海渤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q)县南的穆陵关。无棣,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13茅,菁茅,楚地特产。包茅,裹成捆儿的菁茅。入,纳,这里指纳贡。14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共,供给,后来写作“供”。15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缩酒,渗酒,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16我来索取它。是,代词,指包茅,“征”的宾语。征,索取。下文“寡人是问”结构同此。17周昭王晚年荒於国政,人民恨他,传说当他巡行到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弄了一只用胶黏的船给他,行至江心,船解体,昭王溺死。征,行,这里指巡狩。复,回。按:这都是齐进攻楚的藉口。18问,指责问。19寡君,臣子对别国人谦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20敢,谦词,等於说“岂敢”。21)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於。水滨,水边。22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师退,次于召陵2。齐侯陈诸侯之师3,与屈完乘而观之4。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5!与不谷同好6,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7,辱收寡君8,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9,谁能御之10!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1,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12,汉水以为池13,虽众,无所用之14!”屈完及诸侯盟15。1屈完,楚大夫。如,往,到去。2召(sho)陵,地名,在今河南偃城县东。3齐侯把诸侯之师陈列出来。按:这是向楚示威。4乘(chng),乘车。5难道为了我?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按:这是虚伪的外交辞令。不谷,不善,诸侯的谦称。两个“是”字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6同好(ho),共同友好。7承蒙您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敬词,意思是您这样做是表现了您的恩惠。徼(jio),求。敝邑,谦称自己的国家。社,土神。稷,谷神。8辱,谦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9众,名词,指众将士。10御,抵挡。11绥(su),安抚。12楚国拿方城当作城墙。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县南。“方城”是“以”的宾语,提在“以”前。13结构同上句。池,护城河。14没有用它的地方。15盟,订立盟约。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1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2。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3。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1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宫之奇看出晋的阴谋,力谏虞公。他有力地驳斥了虞公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这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宫之奇,虞大夫。谏(jin),用言语纠正尊长的错误。假,借。假道,借路,这里专指军队借路,通过别国领土。2晋侯,指晋献公。复,又。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灭下阳。虞,国名,武王所封,为大(ti)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虢(gu),国名,又名北虢。文王封其弟仲於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3表,外面。这里指屏障。4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寇,凡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玩(wn),习惯而不留心,等於说放松警惕。5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谓,通为(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词引)。甚,厉害,过分。其,语气词,加强反问。6辅,面颊。车,牙床骨。公曰:“晋,吾宗也1,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大伯不从,是以不嗣3。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於盟府6。将虢是灭,何爱於虞7?且虞能亲於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9?不唯偪乎10?亲以宠偪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1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2大(ti)伯、虞仲,大王的长子、次子。昭,宗庙在左的位次。古者昭穆相承,左为昭,右为穆。大王於周为穆,穆生昭,故大王之子为昭。3不从,指不从父命。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所以和虞仲一起出走。是以,因此。嗣,继承王位。宫之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4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於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5当过文王的卿士。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6在王室有功勋,因功受封时的典策藏在盟府中。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政府部门。宫之奇以上这几句话是针对虞公的“晋,吾宗也”说的,意思是:如果说到同宗的关系,那么虢在姬姓中的地位比虞高,虢晋之间比虞晋之间亲,因为虢这一支是从王季那里分出来的,王季做了周君,而虞的祖先虞仲并没做周君,而且虢还是周的功臣。7晋将要连虢都灭了,对虞还爱什么呢?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虢”。8再说晋之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吗?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献公的同祖兄弟。这句话是一种特殊的倒装句法。其,指晋。之,指虞。全句等於说:“晋之爱虞也,能亲於桓庄乎?”9桓庄之族有什么罪而把他们杀了?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拿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等於说“把他们杀了”。以,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戮,杀,这里用如名词。10唯,因为(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偪,通逼,逼近,这里有威胁的意思。11至亲而以宠势相逼。宠,在尊位。12“以国”后面承上省略了“偪”字。公曰:“吾享祀丰絜1,神必据我2。”对曰:“臣闻之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4。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5。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6。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7。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8,将在德矣。若晋取虞9,而明德以荐馨香10,神其吐之乎11?”1享,把食物献给鬼神。享祀,泛指一切祭祀。丰,丰富,指祭品盛多。絜,通洁。2据,依(依王引之说,是经义述闻)。据我,即依附於我,等於说保佑我。3之,指下面要说的一番道理。4鬼神不亲人,只依德。实、是,都是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人”、“德”。下文“唯德是辅”结构同此。惟,只。德,指有德行的人。5所引周书早已亡逸,这两句今见於伪古文尚书蔡仲之命。大意是:上天对於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6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君陈。大意是:黍稷并不是馨(xn)香,光明的德行才是馨香。黍,黄黏米。稷,不黏的黍子。黍稷在这里泛指五谷,为祭祀的物品。馨,远处可以闻到的香气。古人认为祭祀时鬼神前来享用祭品的香气。惟,句中语气词。7这两句也是周书上的,今见於伪古文尚书旅獒。今本尚书“民”作“人”,“繄”作“其”。大意是: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并不改变(祭品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的人的祭品才算真正的祭品。繄,句中语气词。8冯(png),即后来的“凭”,这里和“依”义近。9取,取得,指灭掉。10明德,使德明。以,表目的的连词。荐,献,这里指向神献。馨香,指黍稷。1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宫之奇的意思是:晋国如果明其德,使享祀丰絜,神也会保佑晋的,那么享祀丰絜就并不能使虞幸免於难。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1。曰:“虞不腊矣2。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冬,十二月丙子朔4,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5。师还,馆于虞6。遂袭虞,灭之7。1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2虞国不能举行腊祭了。腊,年终举行的一种祭祀,这里用如动词。3更(gng),副词,再。举,指举兵。晋即以灭虢之兵灭虞,所以不需要再举兵。此句下文略有删节。4十二月初一。丙子,该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的第一天。5丑,虢公名。京师,周的都城。6还,回来。馆,公家为宾客所设的住处,这里用如动词,等於说住宾馆。7下文略有删节。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1晋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於晋3,且贰於楚也4。晋军函陵,秦军泛南5。佚之狐言於郑伯曰6:“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7,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然郑亡10,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1。1烛之武,郑大夫。2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3以,因。其,人称代词,代郑。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待他。4贰,参看郑伯克段于鄢“贰於己”注。5军,用如动词,屯兵。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县北。泛(fn),水名,指东泛,今已湮,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县南。6佚之狐,郑大夫。郑伯,指郑文公。7辞,推辞。壮,壮年。8不能做什么啦。也已,略等於“矣”。9这是我的过错。是,指示代词,作句子主语,指上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10然,连词,表转折,等於说“然而”。11许之,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夜缒而出1。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2。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君知其难也5;焉用亡郑以陪邻6?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行李之往来8,共其乏困9,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11,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12,又欲肆其西封1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5。”秦伯说16,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7,乃还。1缒(zhu),用绳子吊着重东西,这里指用绳子缚住烛之武从城墙上送下来。2既,已经。3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表谦敬的副词。烦,麻烦。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4越,超越。以,表目的的连词。鄙,边邑,用如动词。秦在西,郑在东,晋在二者之间,所以说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辽远的郑国作为边邑。5其,指“越国以鄙远”事。6焉用,哪里用得着。陪,增加土地。邻,指晋。7舍,舍弃,不取(不灭掉),后来写作“舍”。东道主,东方道上的主人(郑在秦东)。“以”字后省略了宾语 “郑”。8行李,外交使节。9共,供,供应。乏困,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这里指使者往来时馆舍资粮的不足。10尝,曾经。赐,恩惠。为赐,等於说施恩。晋君,在这里是间接宾语。11焦瑕,二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济,渡河,指晋惠公(文公之弟,比文公先为晋君)渡河归国。版,打土墙用的夹版,这里指版筑的土墙,防御工事。晋惠公依靠秦力得以回国为君,曾许以焦瑕作为报答,但回国后,就不承认了。朝、夕,极言两件事距离很近。12以郑为东面的疆界。封,疆界,用如动词。13肆,伸展。14晋如果不使秦受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呢?15唯,表希望的语气词。图,考虑。之,指“阙秦以利晋”。16说,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17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大夫。戍(sh),驻扎,防守。子犯请击之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失其所与,不知4;以乱易整,不武5。吾其还也6。”亦去之7。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的舅父。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略同於“非”,等於说“假如不是”。夫(f),指示代词。夫人,那人,指秦穆公。重耳是靠他的力量回国的,所以这样说。3因,藉,靠。敝,坏,这里指损害。4与,联合。所与,同盟者。知(zh),后来写作“智”。5这里的“武”和上文的“仁”,都是上古时的抽象的道德观念。6其,表示委婉的语气词。7去,离开。注意:“去”字跟现代的意义很不相同。之,指郑。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1“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题目是根据传文后加的。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史实,揭露了晋灵公的暴虐行为,赞扬了忠于国事,顾念民众的赵盾、士季等人物。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5。将谏6,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7。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8。”三进及溜,而后视之9。曰:“吾知所过矣10,将改之。”稽首而对曰1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2。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3。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14。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15,岂惟群臣赖之16?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7。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8。”1晋灵公:名夷皋,公元前620年即位,公元前607年被大夫赵穿所杀。不君:不行君道。君。用作谓语,言行合于为君之道。2厚敛:重重地征收赋税。以:连词,表目的。雕:彫画,绘饰。3弹人:用弹弓射人。辟丸:躲避弹丸,辟,后来写作“避”。4宰夫:诸侯的厨师。胹(r):煮,炖。熊蹯(fn):熊掌。孰:后来写作“熟”。诸:之于。畚:草类编成的盛器物。载:用车装。朝:朝廷。5赵盾:晋正卿(执政大臣),谥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其手:宰夫的手。患之:为这件事忧虑。6主语是赵盾和士季(依孔颖达说)。7我们一同进谏二而他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续我们了。入:纳,接受。莫:否定性不定指代词,没有谁。8先:用作谓语,先进谏。之:代说话人士季自己。9三进:前进了三次。古代臣子升堂见君,要三进三伏。一进入门,二进入庭,三进升阶,每一进都要伏地行礼。溜:通“霤”,房檐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房檐下。按礼制,臣子“一进”时国君就应准备接见,但灵公知道士季是来进谏的,所以假装没看见;直到士季到了檐下,灵公无法回避了,才抬眼看他。10所过:所犯的错误。所,代词,指代动作对象。11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礼,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儿。稽,停留。12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善事当中没有什么比这大的了。莫:否定性不定指代词。焉:于此。其中“此”代“过而能改”。13见诗经大雅荡。意思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靡:同“莫”,否定性不定指代词。初:开始。鲜(xin):少。克:能。14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补过:弥补过错。15那么国家就巩固了。之: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6难道只是群臣依靠它?之:指“君能有终”。17见诗经大雅烝民。意思是周宣王的职责有了疏失,只有仲山甫能弥补它。衮: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诗中指周宣王。职:职责。阙:缺欠,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曾辅佐宣王中兴。18 衮:即上文的“衮职”。这句话是双关语。表面意思是:您能弥补过错,您君王的职责就不会荒废了。实际意思是:您君王的职位就不会被废掉了。言外之意是你若怙恶不悛则君位难保。犹不改1。宣子骤谏2。公患之,使锄麑贼之3。晨往,寝门辟矣4。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5。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6。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7。有一於此8,不如死也。”触槐而死9。1犹:副词,还,仍然。2骤谏:屡次进谏。3患:厌恶。锄麑(ch n):晋力士。贼;杀。4寝门:卧室的门。辟:开。5盛服:把朝服穿戴得整整齐齐。盛,使动用法,使整齐。假寐(mi):不脱衣冠睡觉。这里指闭目养神。6主:首领,主事人。7忠:尽心,这里指尽心于民。信:诚实,守信用。8即“于此有一”,在这不忠不信中有一样。9触:撞,碰。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1。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2:“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3。”遂扶以下4。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5。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6!”斗且出7。提弥明死之8。1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即赐给赵盾酒喝。饮(yn):使喝,后带双宾语。伏:埋伏。甲:铠甲。这里指穿铠甲的武士。2其右:赵盾的车右。提弥明:人名。趋登:快步走上堂去。3爵: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古礼,国君宴请臣子,小宴不得超过三爵。4于是扶着赵盾走下堂去。以:而。5嗾(su):唤狗的声音。这里用作谓语,嗾使。夫(f):指示代词,那个。獒(o):猛狗。尔雅释畜:“狗四尺为獒。”焉:句尾语气词。搏:搏斗,徒手打。之:代獒。6即使再凶又顶得了什么!何为:为何。7一边与武士搏斗,一边向外边冲。且:连词,一边一边。8死之;为之死,为赵盾而战死。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1。见灵辄饿,问其病2,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3。问之,曰:“宦三年矣4,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5。”使尽之6,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7。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8。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9,不告而退。遂自亡也10。1田:打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畋”。首山;又名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舍:住一夜。翳桑:地名(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2灵辄:人名。饿:严重的饥饿。病:重病。3食(s)之:使吃。舍其半:留下了食物的一半。4宦:动词,当贵族的仆隶。5近焉:离她近了。焉,于之。其中“之”代其母。遗(wi):送给。6尽:吃尽。7给他准备了一竹筐饭和一份肉,放在口袋里送给他。为:动词,准备。后带“之”和“箪食与肉”两个宾语”。箪(dn):圆形竹筐。食(s):饭。诸:之于。橐(tu):一种口袋。8与(y):参加。介:甲,这里借指甲士。倒戟:等于说“倒戈”,掉转武器打自己人。公徒:灵公手下的兵众,即所伏甲士。免之:使赵盾免於遭难。免,使动用法。9名居:姓名、住处。10亡:逃走,主语是赵盾(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一说主语是灵辄。乙丑,赵穿攻灵公於桃园1。宣子未出山而复2。大史书曰3:“赵盾弑其君4。”以示於朝5。宣子曰:“不然6。”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8!我之怀矣,自诒伊戚9,其我之谓矣!”1乙丑:宣公二年九月二十六日。赵穿:晋大夫,赵盾堂侄。攻:当为“杀”字之误(依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桃园:灵公园囿名。2山:指晋国国界处的山。复:回来。3大(ti)史:即太史,这里是指晋太史董狐。书:作谓语,写,记载。4弑(sh):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太史认为灵公被杀应由赵盾负责。5把上述内容公布于朝廷。示:给人看。6不是这样。然:代词,如此,这样。7反:回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返”。讨:声讨。贼:大逆不道的人,这里指赵穿。8乌呼:即呜呼,感叹词。9赵盾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由于我怀恋祖国,反而给自己找来了忧患。之:介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怀:眷恋。诒,通“贻”,给。伊:指示代词,那个。戚:忧伤。据杜预注,这两句是逸诗。今诗经邶风雄雉有“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诗经小雅小明有“心之忧矣,自诒伊戚”,都与此不尽相同。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1。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2。惜也,越竟乃免3。”1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隐:隐讳。2因为记事原则而蒙受弑君的恶名。法:指“书法”。恶:指恶名。3免:指免受恶名。这是孔子惋惜赵盾的话,言外之意是如果越过国境就脱离了执政大臣的职责,可以不讨贼。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1“齐晋鞌之战”选自左转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题目是后加的。它通过对春秋中期一个战争断面的描写,展示了鞌之战激烈的战斗场景,形象地反映了骄兵必败的道理。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3。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4。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5!”不介马而驰之6。卻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7。曰:“余病矣8!”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9,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0,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1?然子病矣12。”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13,进退从之14。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16;病未及死,吾子勉之17!”左并辔,右援桴而鼓18,马逸不能止,师从之19。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20。1鞌(n):齐地名,在今山东济南附近。左传记叙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这里只 是一个节录。2癸酉:成公二年的六月十七日。师:指齐晋双方的军队。阵:摆开阵势。3邴夏:齐大夫。御齐侯:给齐侯驾车。御:驾车。齐侯:指齐顷公,名无野。逢丑父:齐大夫。右:即车右。4解(xi)张:晋大夫,下文又称张侯。卻(x)克:又称卻献子,晋大夫,是这次战役中晋军的主帅。郑丘缓:晋大夫,复姓郑丘。5姑:副词,姑且。翦灭:消灭。二字同义连文。此:指晋军。朝食:早饭,这里指吃早饭。6介马:给马披上甲。介,甲,这里用作谓语。驰:使劲赶马,这里指驱马进击。之:代晋军。7伤於矢:被箭射伤。屦:鞋。绝:断。这里是使动用法。古代车战,主帅于车中自掌旗鼓指挥三军,鼓声是前进的号令,所以卻克虽然受伤仍击鼓不息。8病:重病,这里指伤势很重。卻克说这话的意思是他已难以坚持。9合:会合,这里指交战。贯:穿透。及:连词,和。以:连词。朱殷:深红色。殷,红中带黑。10苟:如果。险:险阻,障碍。这里指难走的地方。11你难道知道这些吗?识:知道,了解。12然而您却说伤重了!病:这里作谓语。这几句话是郑丘缓看到卻克可能坚持不了时的反激之辞。意思是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们每个人都历尽艰辛;而别人没说什么,你身为主帅,却在关键时刻说“余病矣”,这怎么可以呢!13等于说“师之目在吾旗,师之耳在吾鼓”。14前进后退都听从它的指挥。之:代旗鼓。15殿:镇守。集事:成事。若之何:固定结构,怎么能。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为。败:坏,毁坏。君:指国君。16穿上铠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走向死亡。意思是只要上了战场,就得豁出性命。擐(hun):穿。固:副词,本来。即:动词,走向。17勉:努力。18左手并过缰绳,右手拽过鼓槌帮卻克击鼓。并:动词,并握。御者本来双手握缰绳,解张为了帮卻克击鼓,所以把缰绳并握在左手。辔(pi):缰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