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呈现出三方面明显的变化:一,在空间布局上由全国各省市同步发展调整为六大重点蔬菜种植区域(十二大蔬菜种植省份);二,在种植区域中间呈现出“互相补充”的特点;三,蔬菜出口量的不断提升使得区域内部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明确我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规律及成因,使用计量模型分析1992-2011年影响重点省份蔬菜种植区域的因素。实证结论说明,自然禀赋、理性预期、技术进步、需求水平等因素对蔬菜种植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省份的影响因素作用大小不同。关键词:蔬菜,种植区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蔬菜种植面积保持了较快增长,蔬菜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在有效满足国内民众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出口也日益增加,而且蔬菜种植对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作用明显。因此,研究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及成因,对国家合理规划蔬菜生产及流通有重要意义;对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配置、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有不少学者就农作物生产布局现象进行了研究。黄爱军(1995)、鲁奇,吕鸣伦(1997)、伍山林(2000)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变化趋势和成因进行了探讨。冀名峰(1996)认为发挥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是解决粮食供求平衡的关键,并分析研究各省市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及发展变化。徐志刚,傅龙波,钟甫宁(2001)利用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主要粮食产品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定,指出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中国应当引导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调整。刘雪,傅泽田,常虹(2002)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我国各省市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薛宇峰(2005)采用LQ指数和ID指数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化进行了研究。王谊鹃,王芳(2007)探讨了省际蔬菜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选取部分省份进行了实际分析。钟甫宁(2007)运用生产者行为理论对中国水稻生产区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证。刘天军、范英(2012)研究发现自然灾害,非农就业机会、技术进步,市场和政策等对苹果生产布局有显著影响。不难发现,早期研究农作物生产布局的学者较多是定性分析,而且多集中在粮食作物的研究上。2000年以后,各种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被应用到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研究中,并部分验证了早期学者的观点。但是对经济作物的研究没有针对粮食作物的研究那么全面而具体,尤其欠缺对蔬菜生产布局变迁和成因的具体研究。故本文从分析中国蔬菜生产布局变迁入手,以经验分析为指导,逐步引入具体实证模型,对影响蔬菜生产布局的因素进行科学计量,并据计量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分析(一)中国蔬菜种植区域变迁中国的蔬菜供给从建国之初的供不应求到近几年的供求均衡并不断出口,蔬菜种植区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徘徊发展阶段(1949-1978),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在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方面,从国家到个人都没有下足够的气力,即使有增加的蔬菜种植也只是对原有蔬菜品种的重复,没有大范围的流通。蔬菜种植区域没有太大的变化,全国各省市都有蔬菜种植,但是都没有形成规模,种植面积扩大速度缓慢。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8),改革开放后,蔬菜的原有的供销体系逐渐被市场取代。1988年的“菜篮子”开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蔬菜生产基地,并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为目标。这时期蔬菜的种植开始考虑市场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本地区的生活需要。蔬菜种植区域开始向特定的省份集中,蔬菜种植面积快速增加,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12%,同时山东、河南、四川等九大蔬菜种植省份蔬菜种植面积占比逐年提高,超过63%,前十二大种植省份面积占比更是达到82%。稳步发展阶段(1999-),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到蔬菜生产中,出现了专门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高品质成为蔬菜种植关注的重点。蔬菜种植区域更加集中到有已发展的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图1 中国蔬菜种植面积(1992-2011)图2 九大蔬菜种植省份 九大蔬菜种植省份:是指蔬菜种植面积在全国排名前九位的省份,这些省份的蔬菜种植面积在2002年以后基本都超过了100万公顷。种植面积占比(1992-2011)(二)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内涵分析1.区域优势对变迁影响明显蔬菜生产大省山东、河南、四川、河北等地都是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的地区,丰富的耕地资源使其在有效满足粮食生产的同时能够整合出更多的蔬菜种植面积。其次,由于本身耕地资源丰富而形成得高效农作物生产方式,使得蔬菜种植区域的劳动生产率高,单位产量高,比较优势明显(九大蔬菜种植省份单位产量全国领先)。这些区域比较优势使得我国的蔬菜种植从发展之初就开始在这些区域率先高速增长并集中。而在其他省份,蔬菜种植面积一直以来保持相对稳定,有的甚至在减少。北京、辽宁、吉林等省份最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缓慢减少。山东(由1992年的446千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1477.4千公顷)、河南(由1992年的418.5千公顷上升到1999年的1049.2千公顷)、河北(由1992年的306千公顷上升为1999年的735.6千公顷)三省蔬菜种植面积在这期间年均增长超过30%。图3 四大蔬菜种植省份面积变化趋势2.蔬菜种植区域集中趋势基本达到稳定我国蔬菜生产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快速发展并集中,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九大蔬菜种植省份的蔬菜种植面积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占比也有56%上升到64%。但是蔬菜生产快速生产并在几大省份集中的情况在2002年以后并没有得到持续,而是基本保持在63.5%的水平,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二个省份,占全国蔬菜面积也是如此由1992年的78%上升到2004年的84%,其后基本保持在84%。这说明了,我国蔬菜种植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民众的生活需要。下一阶段蔬菜生产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规模的扩大,而是品种、质量、安全的提升。表1 蔬菜种植九大省份和十二大省份总面积占全国面积比例(%)(1992-2011)年份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前九占比62.462.863.363.362.962.864.364.864.763.864.163.563.463.162.161.559.860.058.657.1十二占比83.283.483.783.683.983.883.984.183.482.983.282.182.382.181.881.680.681.280.378.93.蔬菜种植区域间产品互相补充现阶段,我国蔬菜种植格局基本确定,蔬菜生产区域间蔬菜形成了稳定的流动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内部不同省份气候相差甚远,季节差异明显,形成了季节性的蔬菜流动线路。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冬春季节气候温暖,适宜喜温蔬菜生产,产品主要在12-4月期间上市,并销往华北、东北及港澳地区冬春淡季市场;云南、贵州等高原地区,夏季温度较低,可种植多种蔬菜,产品主要在7-9月上市,销往华北,长江下游等地。山东、河北等地区冬春光热资源丰富,有成熟的市场,设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而且受气候影响较小,不同时间种植不同的蔬菜品种。表2 蔬菜种植区域间流动情况蔬菜种植区域气候优势蔬菜上市时间产品市场四川、两湖、浙江、江苏等冬春气温适宜11-4月华北、东北、西北等冬春淡季市场云南、贵州等夏秋气温较低7-9月华南、长江中下游等夏秋淡季市场山东、河北、河南等冬春光热资源丰富10-6月当地以及北部沿边地区冬春淡季市场广东、广西、福建等冬春气候温暖12-3月长江流域及港澳地区冬春淡季市场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影响因素分析(一)经验分析蔬菜种植区域的选择是农业生产区位的选择,也是产业布局的选择。其最终的决定势必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根据现代农业区位理论,随着交通运输和冷藏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的下降等,距离的作用渐弱,土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别对农业的影响更加显著。而根据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知道,规模经济、劳动力、政府干预等对最终的产业格局形成有明显影响。将上述理论运用到蔬菜种植区域变迁中,可以知道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理性预期、技术进步、政府干预四个大的方面。1.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天然的要受到地方土壤、地形、气候等的影响,蔬菜的种植也是如此。没有得天独厚的耕地资源及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即使科技再进步,也不会形成蔬菜种植的聚集。而丰富的耕地资源,较少的自然灾害,也会使人们从事更多的蔬菜种植。2.理性预期蔬菜种植必然要有充足的劳动力来完成。而劳动力是否必然选择从事蔬菜种植,要综合考虑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蔬菜价格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提高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其他农作物价格以及非农工作收入的变动势必对蔬菜种植产生反作用的影响。3.技术进步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不难发现各地区农机数量都在上升,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相应蔬菜品种不断增加,蔬菜单位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地区间的差异势必会影响菜农的生产决策。4.政府干预由于政府可以直接出台相关政策来帮扶相关产业发展,比如1988年“菜篮子工程”实施之后,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才开始大幅度提升。可见,政府干预势必会对蔬菜种植区域变化产生影响。资源禀赋理性预期技术进步政府干预耕地情况自然状况蔬菜市场其他农作物其他工作菜农蔬菜种植决策蔬菜种植面积变化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图4 蔬菜种植区域变迁影响因素构成(二)实证分析1.模型介绍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已经知道了蔬菜种植区域变迁的影响因素构成。用幼稚性价格预期的局部均衡模型作为基础,并将影响因素融入其中,得到了各省份蔬菜种植布局影响因素的一般计量模型:Yit=+1LnX1i(t-1)+2LnX2i(t-1)+3LnX3i(t-1)+4LnX4i(t-1)+5LnX5i(t-1)+6LnX6i(t-1)+7LnX7i(t-1)+i;其中Yit为i省第t年的蔬菜种植面积。;X1i(t-1)为i省第t-1年的蔬菜价格;X2i(t-1)为i省第t-1年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比;X3i(t-1)为i省第t-1年的受灾面积占省耕地面积比;X4i(t-1)为i省第t-1年的非农就业人员比例;X5i(t-1)为i省第t-1年的其他作物收益;X6i(t-1)为i省第t-1年的有效灌溉面积占省耕地面积比例;X7i(t-1)为i省第t-1年的单位面积的农机情况;i为随机误差项。2.数据来源与说明文章中使用的所有相关数据都是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获得。部分没有直接相关统计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因果关系,或者数量计算,选用统计年鉴中的其他数据代替,或者通过计算得来。蔬菜价格由统计年鉴中的蔬菜价格零售指数表示;单位面积的农机情况由各地区农用机械总动力与耕地面积比值表示;其他作物收益有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简单表示。3.计量结果分析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是重点,也是重点。比较优势作用明显(三)研究结论 中国蔬菜种植区域由全国分散种植到改革开始后在山东、河南、四川、河北等九省份快速增长并集中,形成六大相对集中的蔬菜种植区域。蔬菜种植区域的变迁受到各地耕地资源、自然状况、蔬菜市场价格、技术水平、其他农作物种植、其他工作选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是,在不同省份,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不同。改善蔬菜生产的对策建议(一)构建畅通、快速蔬菜流通体系现阶段,我国蔬菜种植布局已经基本稳定,蔬菜生产和流通的趋势日渐明朗。政府需要在了解情况后,消除区域间蔬菜流通障碍、缩短菜农到市场的时间、促进区域间蔬菜种植互补共赢、保障菜农利益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畅通、快速的蔬菜流通体系能促成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各地区能更加高效的生产有比较优势的蔬菜品种,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二)改善蔬菜种植条件、增加技术投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入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种植条件的改善提高蔬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研究蔬菜新品种,提高蔬菜自身抗灾能力。地区种植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支持,能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使地区的蔬菜种植得到保障。政府还应该鼓励菜农参保农业保险,有效降低蔬菜种植风险,保障菜农的基本收益。(三)完善市场调控,引导菜农合理生产 蔬菜价格从菜农出售到消费者购买中间翻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情况在我国已经司空见惯,这一方面说明构建畅通、快速蔬菜流通体系的必要;另一方面对蔬菜市场的调控还不到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市场的中间环节拿走太多利益。还有就是菜农对蔬菜价格的低免疫力,前一年那种蔬菜价格高,整个地区菜农都种植这种蔬菜,结果供过于求,“菜贱伤农”。这两方面都需要政府参与其中,改善市场环境、引导菜农生产。(四)增强蔬菜质量监管,保障蔬菜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蔬菜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面临严峻考验。政府需要从源头抓起,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部环节严格把关,保障消费者购买的都是安全蔬菜。新时期,我国的蔬菜生产,已不仅仅只是面对本国市场,打开国外蔬菜市场并保持竞争优势,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参考文献1黄爱军.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农业经济问题,1995(2):20-232鲁奇、吕鸣伦.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初探,地理科学进展,1997,16(1):31-363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0(10):38-454徐志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