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doc_第1页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doc_第2页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doc_第3页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doc_第4页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皮肤病的病因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第一节 内 因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 四、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可产生风、寒、湿、燥、火等病理因素。如肾阳虚衰,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则可产生寒凝气滞,使皮肤发生青紫斑块,或溃烂久不收口。又如心血不足,血虚风燥亦可引起皮肤瘙痒等。 第二节 外 因 外因虽多,但集中表现六淫邪气,疫疠触犯禁忌等方面,此外金、刀、虫、兽所伤,水火烫伤等均属外因。 (一)六淫致病风、寒、暑、泪、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称为六气。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出于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而决定了一年四季的气候的不同。人类在长期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然界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并对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当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致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或气候的急剧异常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六气就成为致病的条件,侵犯人体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或六邪,或称六淫邪气。因此,六淫在习惯上是泛指一切外感病的致病因幸。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夏季多暑(火)病,居住潮湿易感受湿邪等。六淫邪气既可单纯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以二种或三种邪气同时浸犯机体而发病。如:风寒隐疹,湿热薰蒸皮肤,风寒湿合而成痹等。在发病过程中,六淫邪气不仅常互相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风寒不解可以化热化火,暑湿久羁可以化燥伤阴等。兹分别述于后: 1、风 外风是指自然界风的影响而导致的病症,它多见于春季,但四季均可发病。且燥、寒、湿、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之类。所以风邪实为外感疾病之先导。 (1)风邪的性质和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为春季的主气,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属阳邪。由于风性向上,向外具有阳性散发的作用,所么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风性善行数变,风性善行,是指风病的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动无常的症状。如常见的尊麻疹,祖国医学风疹块,是上下左右走窜不定的,这属风邪偏胜的表现,可以遍身搔痒,起风团,散漫无定处,此起彼伏,这就是风善行数变的一个具体表现。 (2)常见的风症; 外风:风邪侵袭人体,其主要见症是发热、恶风、汗出,脉象浮缓或并见咽痒、咳嗽、鼻塞、流涕等。前者是风邪袭表,后者是风邪犯肺,由于肺主皮毛,因此,风邪袭表,往往与风邪犯肺的症状同时并见。在皮肤病中一些疹痒性、脱屑性皮肤病常与外风有关。 总之,风邪侵犯皮肤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消失快、病程短 2、风性善行走窜,故其症状常表现游走不定。 3、风性轻场,多侵及体表及头面。 4、风邪伤及皮肤可以发痒。 5、风性疏泄,侵袭人体,肌腠开泄,故可有怕风的症状。 2.寒 寒是冬季的主气,有内寒与外寒的区别。外寒即由外界寒邪侵袭而发生的病变。内寒是机体的机能衰退,阳气不足的反映,虽然外寒与内寒不同,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如阳虚内寒的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机体,常损伤人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这里只谈外寒。 (1)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中里,直伤脾胃或肺肾之阳,以致不能发挥温养肢体,腐熟水谷蒸化水液的作用,便会出现肢冷、身寒、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吐清水、痰涎稀薄等症。 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的意思。故寒邪可使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流行,往往发生疼痛,硬结等。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则气收” 气收也就是气机闭塞,寒客血脉,使血脉收缩、凝涩,可见肢冷、落痛、脉紧甚溃烂久不收口等症。 (2)常见的外寒证: 外感寒邪:寒邪束表,卫阳不得宣发,所以发热,恶寒无汗,“肺合皮毛”,寒邪内合于肺,肺气宣降失调,则鼻塞咳嗽、喘息,随之而作。塞邪滞于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常见肢节痛、皮肤冷硬硬结等症。 寒伤脾胃: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凉,寒邪损伤脾胃阳气,致升降失调,不能运化腐熟水谷,除见肠鸣,院腹疼痛、呕吐、泄泻等症外,并可见皮肤于燥粗糙,脱屑等现象。 3.暑 暑是夏天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病独见于夏令。 (1)暑邪的性质和特点: 署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令自然界炎热之气,所以属于阳邪。正因为它是炎热之气,故感暑而病者,就可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火热症状。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有升散的性质,所以侵人则使肌腠开而多汗,因暑而多汗,本是机体适应外界高温环境的生理现象,但开泄太过津伤则见口渴喜饮,心烦胸闷,小便短赤等症状。不仅伤津,而且伤气,可么出现突然晕厥。暑多挟湿,暑夏季节,尤其是长夏,在气候炎热的同时,雨量也较多,因热的蒸发,气候常较潮湿。所以在感受暑热的同时,常兼感湿邪,因而有“暑多挟湿的说法。暑邪挟湿,除暑的主症外,还可见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痞呕恶、大便溏小便少、脉濡、苔腻等“湿”的症状,暑湿郁于皮肤可生疮、疖、膝疮病等症。 2)常见的暑症: 伤暑:是伤于夏季暑热的病症,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气少、倦怠无力,脉虚数等。 中暑:有轻重之分,轻症只有头晕、恶心等症状。重症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喘、渴、冷汗不止,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症。 暑湿症:主症是身热不解,午后为甚,并有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大便溏、小便黄、脉儒、苔黄腻等。 皮肤疮疖、湿烂、缠绵不愈。 4。湿 湿也有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外湿就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时期湿气最盛,所以长夏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有关。如水上作业,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都可能成为感受湿邪的条件。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转输的功能受到障碍,蓄积停滞而成。所以素问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皮肤可有肥厚、肿胀、水疱、糜烂等如湿疹、天疱疮等。 (1)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凡湿邪发病,常见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如头部有湿x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若湿留关节,则疼痛滞着不移,肢体沉重难举。浊即秽浊,指分泌物,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小便混浊,大便消泄,痢下胀垢,妇女赤白带下,以及疮疡疱疹,破流脓水等,均属于湿浊的病变。 湿性粘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症状,表现为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攫不杨等,一是指病变过程长,多缠绵难愈者,如湿疹、臁疮等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因为湿与水同类,且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所以湿邪的性质属阴,人体运化水湿的功能主要在于脾,所以脾的阳气不足,常是导致水湿停聚的主要原因。但反过来说,由于湿为阴邪,又能耗伤脾的阳气,所以有“湿困脾”“脾恶湿”之说,脾阳既为湿邪所困或耗伤,更会使水湿不运,溢于皮肤而为肿胀或湿烂中,在肠胃而为泄泻,更因湿邪重浊并有粘滞不畅等特点,加以脾阳受遏,不能运行,所以在湿病的证候中,往往出现胸闷、胀或脱满痞闷等症(气机不畅所致)。 (2)常见的湿病: 外湿: 外湿:又叫表湿,其症见恶寒、发热,虽汗出而不退,头身酸重、胸闷,口不渴,皮肤水疱湿烂,舌苔薄白而滑,脉濡而缓。 湿痹:亦称“着痹”为痹症中以湿邪为主的疾病,其症为肢节酸痛沉重,甚则难以转侧或肿痛有定处,肌肤麻木,皮肤出现结节、硬结、红斑等。 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所引起,临床表现一般都有小便不利、苔腻、脉濡等症,若湿在上焦,可见胸隔满闷,如阻遏清阳,可见头目眩晕,若湿阻中焦,可见院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口粘或甜,便溏下利,四肢沉重或湿注下焦,可见足肿,小便淋浊,妇女带下等症。湿阻皮肤,可见皮肤肥厚疾痒、抓流津水或起水疱等症。 5,燥 燥是秋季的主气,人感外界燥邪发病,则属外燥症。因它多见于秋令,故又称“秋燥”,燥邪多从口鼻而人,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外燥症有温凉之分。初秋尚热,秋阳暴烈,故易成温燥,而深秋即凉,则易成凉燥。内燥与外燥不同,它是属于机体津血内亏所表现的症候。在皮肤上可表现有干燥、脱屑、痰痒、皮肤皱裂等。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燥邪其性干燥,易伤津液,燥邪伤人或伤津化燥,均以津液亏耗的证候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口鼻干燥、皮肤干枯皱裂,毛发不荣,人便干结,小便短少,干咳少痰或无痰,苔燥,脉细等。 (2)常见的燥病: 凉燥是属燥而偏寒的。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咳嗽少痰或无痰,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状。皮肤干燥、脱皮、裂口等。 温燥是属燥而偏热的,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或痰粘,量少咳而不爽,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质光红等症。皮肤亦可出红斑肿胀。 6.火 火与热常互称,火证常见热象,但火与热又有些不同,火多由内生,火的热象较热更为明显,且多表现为“炎上”的特点。 火病的发生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化热、化火而成,或由于脏腑机能失调和情志过激所变化而生,所以有“万气皆能化火”与“五志皆能化火”之说。如临床上遇到肝火、胆火、心火等。常因情志变化,气机壅塞不通,郁积而成。因此火邪虽属六淫之邪,但在临床_除了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时,多由其他外邪或内脏某些因素转化而来,不可不予重视。 (1)火的性质和特点: 火为热之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甚,其证可见发热、恶热、烦躁不安,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尿赤,脉数或咽喉红肿热痛等症状。由于火有炎上的性质,所以临床有心火上炎、口舌糜烂;胃火上攻,牙想肿痛、肝火上冲。目赤肿痛等症状。皮肤_上可潮红水肿,灼热痰痒疼痛等。消灼津液,火热邪气最易消耗津液。故火热病除常见到热象外,常同时并见口干渴,喜冷饮,舌于少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津干液少等症状。 迫血妄行,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故引起出血与发斑。临床上见到的吐血、尿血以及红斑紫斑等症伏,虽有其他原因,但因火热者居多。 (2)常见的火症: 实火:其证多起病急,病程短,而机体正气尚盛,主症为面红目赤,心烦发热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实有力,甚则神昏澹语,狂躁不安或见疮疡红肿热痛或见吐、衄便、尿血以及发斑出血症。 虚火:多起病缓慢,病程长,虚火之产生主要在于机体的正气虚衰。其中常见的是阴虚火旺证,主要症状是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菩,脉细数等。 (二)疫疠 疫疠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它不同于六淫,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的致病原因。疫疠的名称,表示它的伤人极为毒烈的意思。祖国医学文献很早就有疫病的记载,如“异气”、“疠气、“戾气”和“毒气”。从素间中说:“五疫之至传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说明我国的医学家早已认识到疫病致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与临床表现大体相同的特点。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疫疠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在明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很可贵的。疫疠侵犯皮肤可以潮红发斑、皮下出血等。 (三)触犯禁忌 古人对人体皮肤对某些外界物质不能耐受或过敏所引起的皮肤病均列入触犯禁忌,如漆疮。金刀、虫犬所伤,水火烫伤,古人列入不内外因,这些因素自然应归入外因之内. (四)虫: 至于虫的概念一下很难准确说明,但根据古书记载,特殊的气候变化,加之污秽湿浊等脏的东西,腐败熏蒸而产生,根据目前所了解到的,除了昆虫刺咬外,广义卜来讲,它还应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一些传染性因素在内。第二章 皮肤病的辩证 辩证是中医治病最关键的一环,是处方的先决条件,有正确的辩证才能有正确的治疗。辩证的方法,就是把四诊所获得的资料,用中医的理论加以归纳分析,运用八纲来认识疾病的性质、部位、发病趋势及体质强弱等情况。皮肤病的辩证,除了和内科辨证相同外,还有其独特的一点就是可用肉眼观祭到皮肤的表面变化。因此可更增加其辩证的准确性。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皮肤病的辨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般内科病,凡属外感热性病多采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方法,凡属内伤性的疾病多采用脏腑辫证或气血辩证,外、妇、儿的疾病亦如此,皮肤病也不例外,并分述于后。第一节 从八纲辩证来辨皮肤病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任何一个病证,都可以用八纲来加么归纳。这八纲中,共分成四个对立面,这四对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而其他六纲又可以用阴、阳两纲来概括,如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 在皮肤病的辩证过程中,一般急性,泛发性、痒痒剧烈,变化快的皮肤病,多同时件有口干、口渴、大便秘、小便黄、烦躁、发热、面红、脉多浮、洪、滑、数、有力,舌质多红或舌尖红,舌苔多黄白腻等,此多属于阳证、表证、热证,实证。相反,一般慢性,湿润性、肥厚性,自觉症状轻微或不明显的皮肤病多同时件有口粘、口淡,不思饮良,大便不干或泄泻,腹胀满,脉象多沉缓,沉细或迟,舌质多淡,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等,此多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第二节 从卫、气、营、血辩证来辨皮肤病 卫、气、营、血辨证在中医临床上,常用于风热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或急性传染病等),这种辩证方法一方面代表着疾病变化进展的深浅,另一方面代表着卫、气、营、血四者病理损害的程度。在皮肤病中一些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也常采取用之。一、卫分病卫在生理上是指具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作用的卫气而言,所么卫分病也就是外感温热病的最初阶段。其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白,对于皮肤病中一些常表现有全身症状的病或有些病的前驱症状其实此即系卫分病。如恶性大疱性多型红斑,发病开始时病人常有咽疼、发热、恶寒、关节疼、周身不适等。二、气分病卫分病不解,向里传变进入气分,有时在临床上卫分病并不明显,热邪很快就传入气分,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不通,或下利肛灼,舌质红,舌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象弦滑有力或沉数实有力。一些皮肤病急性发作期皮肤潮红肿胀,灼热,有时有渗出,或起水疱等,患者常件有体温升高,周身不适。此种情况是热邪传里所致,亦有因感受湿、寒等其它邪入里化热者。临床上如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药疹,大疱性皮肤病等常见。三、营分病由于气分病邪热不解,阴液亏耗、病邪传入营分,临床主要表现高烧不退,夜间尤重,心烦不眠,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澹语。自觉口干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皮肤潮红水肿,起大疱或脓疱如药疹、过敏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疱疹样脓疤病,大疱性皮肤病及系统性红斑狠疮等。均常见毒热入于营分的症状。 四、血分病营分之邪不解或治疗不及时则可进一步深入血分,临床主要表现是除有营分病所表现的症状外,常合并出血现象,如吐血、便血、血衄血、皮肤出血斑、血疱等。舌质常深绛,脉象数,上述疾病均可以出现此种症状。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常用于有全身症状的一些严重的皮肤病,一般在理论上卫、气、营、血是四个不同的阶段,但在临床上应用时卫气和营血之间还是比较容易然别的,主症也很明显,但在卫与气之间和营与血之间则往往是很难区分的,而又常混杂在一起所以习惯上,常按两大类进行治疗,即卫气与营血。第三节 从脏腑、气血辩证来辨皮肤病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病理变化而分类,主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临床上所表现的特殊指征来分别判断皮肤病的重点所在和皮肤病与脏腑的关系。因为一般常见的皮肤病多属于杂病的范围与脏腑的关系很密切,所以在临床上常用脏腑辨证的方法。 气血辩证是以气血的虚实变化,通畅和凝滞的现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祖国医学认为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种机能活动,无不是气作用的结果。血是本源于先天之精,再源于后天水谷精微,经过气的作用转化而成,以维持人体各器宫的生理功能。气血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机能不断发育生长的必要条件。气、血的变化和盛衰与皮肤病很有关系。所以气血辨证的方法亦常使用。试分述于后,如急性泛发性的皮肤病,多见于心肝火盛,肝胆湿热或血热等症。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多见于脾虚湿滞,肝肾阴虚,血虚生风或血燥等症,结节性皮肤病多见于气滞血瘀,气血凝聚,亦有寒湿困脾,肺气不宣,而致痰湿凝滞者。色素性皮肤病,多见有肾虚,亦有肝郁气滞,气血不调和者。神经性皮肤病,多见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或血虚生风。痤疮、酒渣鼻等发生于颜面的红斑类疾患,多与肺胃蕴热或血热有关。发生于下肢的疾患多与脾湿不运,湿热下注,或脾肺湿热有关。出血性皮肤病,多见血热迫血妄行,或见脾虚、脾不统血所致。营养或维生素缺之性皮肤病,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先天性皮肤病多与先天肾精虚损有关。第四节 从皮肤损害来辨皮肤病 一、斑:红斑压之退色,多属气分有热,压之不退色,多属于血分有热,斑色紫暗者属血瘀,白斑属气滞或气血不调和。 二、丘疹:红色丘疹自觉灼热瘙痒,多属心火过盛,外感风邪。慢性苔癣性丘疹,多属脾虚湿盛,血痂性丘疹,多属血虚阴亏。 三、水疱:.红色小水疱多属湿热,大水疱多属湿毒或毒热。深在性小水疱,多属脾虚蕴湿不化或受寒湿所致。 四、脓疱:属毒热所致。 五、风团:游走不定,时隐时现属风邪,红色属热,色深红或上有血痂者属于血热。色紫暗者为血瘀,色白者属风寒或血虚受风。 六、结节:红色结节属于血瘀,皮色不变的结节属于气滞或寒湿凝滞或痰核流注。 七、鳞屑;干性鳞屑属于血虚风燥或血燥肌肤失养。湿性鳞屑亦有属湿热者。 八、糜烂:糜烂渗出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痂系湿毒,慢性湿润性皮肤病属脾虚湿盛或寒湿之症。 九、痂皮:浆痂为湿热,脓痂为毒热未消,血痂为血热。 +、溃疡:急性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慢性溃疡,平塌不起,疮面肉芽晦暗属气血虚弱之阴寒症,疮面肉芽水肿为湿盛。 十一、脓:脓质稠厚,色泽鲜,略带腥味,为气血充实。脓质如水,其色不鲜,其味不臭,为气血虚衰。脓稀如粉浆污水,夹有败絮状物,腥秽恶臭,为气血衰败,伤筋蚀骨之兆。脓由稀转稠为正气渐复,由稠转稀为气血衰败。第五节 从自觉症状来辨皮肤病一、痒:痒是由于风、湿、热、虫等因素客于肌肤所致,也有因血虚所致者。 风痒:发病急,游走性强,变化快,痒无定处,遍身作痒,时作时休。 湿痒:有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缠绵不断,舌苔白腻,脉多沉缓或滑。 热痒;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相兼,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或数。 虫痒:痒疼有匡;痒若虫行,多数部位固定遇热或夜间更甚。 血虚痒:泛发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或肥厚角化等,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缓。 二、疼:疼痛是指因气血蜜滞,阻塞不通所致,疼有定处多属血瘀,疼无定处多属气滞。另外热疼多皮色炽红,灼热而疼,寒疼多皮色不变,不热而酸痛;风湿疼多无定处,虚疼多喜按喜温,实疼多拒按喜凉。三、麻木:系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隔,气血不通所致。第三章 皮肤病的治疗治则 人体是完整统一的。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多数与体内多种来因素有关,或者亦有因为皮肤病而产生全身的变化。所让在治疗皮肤病时,不但要重视局部洽疗,而更要重视全身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皮肤病的治疗应从内冶和外治两方面进行。分述于后:第一节 内治法 中医内治可分八人法则,我们结合皮科的具体情况根据发病的因素,临床辨证的结果和皮肤病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十大法则: 一、袪风解表止痒法:多用于表症初起,风邪客于肌表,皮肤搔痒,起红色丘疹或风疹块样损害,由于感受风热或风寒的不同在临床上可表现有发热、恶寒、口渴、咽疼,脉浮数或浮缓等症状,常见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患,如急性荨麻疹、急性湿疹、皮肤搔痒症等。常用药有防风、荆芥、麻黄、牛劳子、桑叶、浮萍、蝉衣、白醉皮、刺茨藻、全虫、秦儿、苦参等。 二、养血润肤止痒法;多用于风燥或血燥而引起的皮肤疾患,临床上表现有皮肤干燥,脱屑、肥厚、角化、裂口、毛发枯搞脱落,甚辛有血虚的现象,舌质淡,菩白,脉沉细或沉缓,常见于慢性瘙痒性疾病,如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痰痒症、静止期银屑病等。常用药有当归、生熟地、天冬、麦冬、鸡血藤、赤白芍、首乌藤等。 三、清热凉血泻火法:用于火热之邪引起的皮肤病,临床上表现有口于、唇燥,发热、烦燥,大便干,小便黄少,舌质红或绛,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大而数。临床上表现有皮肤红斑,灼热,出血斑,血疱等,甚至有皮肤红肿热疼。常见于急性湿疹及皮炎类疾患,过敏性紫瘫、出血性红斑、大疱性皮肤病、药疹、剥脱性皮炎、皮肌炎、急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用药有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草、生地、丹皮、白茅根、紫草根、茜草根、赤芍、地骨皮、大青叶、及牛黄散、紫雾散、羚羊粉或犀角粉等。 四、活血破癣软坚内消法:用于由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引起的皮肤病。瘀斑、浸润块、有形肿物,过度肥厚角化浸润之皮肤病,舌质暗淡或紫暗,舌苔白,脉象缓、弱,临床上主要用于银屑病血瘀型、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等,还可以用于结节性红斑、硬结性红斑、瘫痕疙瘩、淋巴结核、结节病、慢性盘状红斑性狼疮、脉管炎血瘀期等。常雳药有桃仁、红花、苏木、三棱、我术,赤芍,鬼箭羽,丹参、夏枯草、僵蚕(或僵蛹)、土贝母、牡蝠、海藻、大黄等。 五、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法:用于阳气衰微寒凝气滞,且致四肢厥冷,皮肤冷硬或疮疡破溃,色暗而淡,久不收口或形成窦道、搂管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常见的有硬皮病、穿孔性溃疡、雷诺氏病. 性红斑、慢性瘘管等,常用药有黄茂、肉桂、传枝、炮姜,白芥子、细辛、补骨脂、附一子、鹿角等。 穴、健脾除湿利水法:用于由内湿或外湿引起的皮肤病,采用此方时须辨别上下内外的部位及寒热虚实的差异,一般来讲湿邪在上宜微汗之,湿邪在下宜健脾行水之,湿从寒化宜温燥(燥湿,湿从热化宜清利,实证宜攻逐,虚证宜扶正。另外脾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滞,肾虚则气化不利,水湿泛滥,肺气不宣则膀胧不利,小便不通。所以在临床治疗时又要注意湿与脏腑,湿与六淫的关系。 皮肤病很多与湿有关系,临床表现有皮肤水疱、糜烂、水肿、渗出或皮肤肥厚,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脉沉缓或弦滑。常见病如湿疹、带状疙疹、脾湿型、脂溢性脸发、皮肤攫痒症、女阴溃疡、天疤疮、下肢溃疡等二切慢性湿润性皮肤疾患。常用药有苍术、白术、厚朴,陈皮、蕾香、车前子、泽泻、扁豆、茵陈、防已、滑石、猪苓、扁蓄,瞿麦、木通等。脾虚湿盛者宜健脾燥湿,水湿雍盛小便不利者宜利水化涅;偏于湿热而湿重于热者宜利湿清热;由于寒湿引起者宜温化寒湿。 七、清热解毒杀虫法:适用于毒热过盛的皮肤病,其中主要包括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疾患。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肿胀、化脓现象,常件有发热、恶寒,大便十,小便赤少,口干等全身症状,常见病如痛、疖、丹毒、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毛囊炎、脓疤病等一切感染性疾患。常用药有银花、连翘、公英、赤芍、地了、败酱草、野菊花、蚤休、大青叶、马齿览等。 八、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法:常用治疗肝肾不足、体弱、嬴瘦、形容憔悴,口干咽燥,虚烦不眠,骨蒸潮热,低烧不退,腰膝软萎,手足不温,舌红少苔或舌淡体胖,脉细数无力之症。常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素体阴虚,另一种是严重全身性或高热性皮肤病后期,伤及阴分而致阴虚。临床上常见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天疤疮、白塞氏综合症、剥脱性皮炎及药疹后期或色素性皮肤病等。常用药有沙参、麦冬、熟地、生地、元参、石解、女贞子、拘祀子、龟板、鳌甲、玉竹、旱莲草、黄柏、知母等,此外有一些病人常出现阴阳两虚,特别常见一些色素性皮肤病或内分泌引起的皮肤病如肝斑、黑变病或严重皮肤病引起的肾脏病变等。见到此情况则应阴阳双补,常加入仙茅、仙灵脾、冤练子、补骨脂等。必要时尚可用附子、肉桂等。在补益肝肾药中加入养血活血药如鸡血藤、首鸟藤、赤白芍等,则更可强筋壮骨。 九、调和阴阳补益气血扶正法:适用于气血虚弱或久病消耗气血,临床常见严重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剥脱性皮炎,灭疤疮等之后期或严重感染性疾患如痛、蜂窝组织炎等之恢复期,病体虚弱,正气不足,皮损颜色晤淡无光,疮口久不化脓或溃后久不收口等,亦有因久病大病之后而致阴阳不调,气血失和,_丘火下寒,上实下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严重庞候,均可用此法。常用药有黄茂、党参、沙参、首乌藤、鸡血藤,天仙藤、白术、当归、熟地、黄精、赤白芍、丹参、人参等。 十、舒肝理气和解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之症,临床常见肝郁化火,蕴于肌肤诸症,如带状疤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以及气机不畅,痰滞湿阻所致的痰核流注,或因肝郁气滞,肾水不足所致的一些色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常荆药物有柴胡、玉金、香附、青陈皮、川株子、积壳、厚朴、木香等。 以上十个法则可初步概括皮肤病的内治法则,但这十法则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因为矛盾着的双方其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往注是相互转化着的,事物的性质也随着起变化,所以在治疗时应根据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法则,或者有时在一种病的不同过程中则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法则,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虽然有以上法则,但万不可生搬硬套,而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灵活掌握,才能取得较理想的疗效。第二节 外治法 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外用药的作用和用药剂刑,如外科精义记载:“夫疱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熠者,有宜用凉药贴腾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么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如齐德之外科精义日:“夫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疤内消也。盖汤水有药涤之功,一此谓疏导腆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蒸药水稍热溻共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这些都说明外用药的治疗也要辩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如使用恰当则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否则不但效果不好,甚至发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沉辩证施治,合理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并向病人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适得其反。 外用药通常包括两部分即主药和基础剂型。由于基础剂型的不同,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会有明显的差异。基础剂型即外用药基本形态,如水剂、油剂、软膏剂等均属之。主药是指有积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具有收敛,消炎、止痒、杀菌作用的药物均属之。主药决定它的药理性能,但也与浓度有关系,主药的作用强度与浓度成正比例。现将常用外用药的剂型及监床代表方剂分述于后: 一、水剂(洗方):即用中药煎后滤过成水滚液。可以作湿敷、涂擦、浸浴、洗澡用。 湿敷:湿敷可分为冷湿敷和热湿敷,每种湿敷又可分为开放性湿敷和闭锁性湿敷两种。一般说开放性湿敷多用于冷湿敷,闭锁性湿敷多用于热湿敷。主要适用于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渗出等急性皮肤炎症过程。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或血管的扩张后,反射性收缩而达到消炎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又可以通过冷热减少末梢神经的冲动而达止痒,还可以清除患部表面的污垢或刺激物。具体操作:用纱布6至8层或相等厚度的布).在药液中浸透然后取出稍加拧挤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大小宜与病损相当。开放性湿敷每隔数分钟更换一次冬季可稍长一些),持续一至二小时,每日如此三至四次,每次间隔期间可涂油类药物。闭锁性湿敷将药敷患处后可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塑料过敏者禁用).上面扎上小孔盖,敷料上进行包扎,每隔二至共小时更换一次,每日3-4次,间隔期间亦可涂油类药物:,每日湿敷的次数和每次更换间隔的时间应根据病变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讲炎症明显,渗出多时,更换的次数应多一些,反之则可相应减少。湿敷的温度;冷湿敷以10左右为宜,热湿敷可达40一 60左右.应注意避免发生烫伤。 湿敷的注意事项: 应注.意湿敷垫与患处皮肤紧密接触,特别是头面,腋窝、 阴囊等处。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温度,按时更换,天气热、 炎症渗出多时,应换勤一些。开放性湿敷每次更换时应将敷料取下重新浸入药液中泡,不可直接往敷料上滴水,每次湿敷完毕后应将敷料洗净,煮沸消毒后方可再用。湿敷的药液最好具有杀菌或收敛的作用。闭锁性湿敷如果湿敷垫干燥在疮面上不易取下时,应用药液浸湿后慢慢取下,不可强行取下,以防损伤上皮。 涂擦:即用中药浓煎后直接在皮肤损害处涂擦,多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损害。 浸浴:对全身性泛发性皮肤病,可用中药0.5公斤加水5公斤煮后倾入浴盆内,进行药浴,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以30分钟为宜,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潮红渗出性皮肤病应禁忌。 洗澡:对于慢性或亚急性湿疹类皮肤病可用中药煎水洗涤皮肤,既可清洁皮肤,又可达到治疗作用,但水温不宜高。 二、粉剂(傲),粉剂(散)是一种由多种药物制成的混合均匀的干燥粉末,一般具有吸收水分,干燥皮肤,减少外界对皮肤磨擦的特点,随各种不同的主药可有干燥、消炎、清凉、止痒、收敛等作用,适用于急性过放性皮肤病的早局部扑粉亦可作爽身粉,或在涂擦药膏后,上面加扑粉可加强药物的吸收和附着。粉剂因其作用表浅与分泌物期剂混合易结成痂皮,故不适用深在性或渗出多的皮肤病。 三、洗剂(混合振荡剂):即用水和不溶性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至5o%,用时须扳荡均匀,所以亦称为混合振荡剂。在洗剂中往往加入少量甘油(约5%),可减缓液休蒸发的速度,亦可增强粉剂吸附在皮肤上。如果再加入少量酒精就可加强水分蒸发速度而增加凉爽皮肤的作用。此剂型木身即有干燥、清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常用于急性和亚急性表浅皮肤病,适合于大面积涂擦。不适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损面。 四、酊剂:此剂系以生药用白酒或75%酒精浸泡,浸出其有效成份滤过去渣而成。配剂深入性较水剂强,使用方便,无明显刺激性,有止痒、杀虫、活血、通络、消肿、止疼的效果。 五、油剂:油通常可分矿物油,如液体石蜡;动物油,如鱼肝油,植物油,如麻油、花生油等。油剂作用缓和表浅,一般无刺激性,可清除鳞屑,软化痈皮,清洁皮肤上的药垢,并对粗糙的皮肤有润泽作用。中医常用的油剂:一种是用中药经过提炼而制成的,如大枫子油。另一种是将中药放入植物油中在文火上煎熬后滤过而成。临床上除了道接外涂外,还常用油剂调药粉外用 六、油调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