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与变迁马 强(陕西理工学院 文化传播系,陕西 汉中 723000)摘 要: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乃至浩劫。历史时期蜀道地带森林的分布变迁,与历代伐木修栈、田开发和山地垦殖密切相关。关键词:蜀道地带 森林分布 农业开发传统意义的蜀道是指我国历史上翻越秦岭,巴山,沟通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与成都平原几条古驿道的合称,主要有关中越秦岭通往汉中盆地的故道(又称陈仓嘉陵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统称北栈,以及由汉中平原西端经百牢关,五丁关南去入蜀的金牛道,由汉中越米仓山通往巴山南麓巴中地区的米仓道和由汉中西乡越巴山去四川达县,涪陵的荔枝道,即所谓南栈。因蜀道途中多深山峡谷,许多路段须凿石架栈通行,故蜀道又常被称为古栈道。蜀道连接秦,陇,蜀三地交通,纵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历史时期蜀道所经地带曾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今日沿途却大多是濯濯童山,少数地段残存某些次生灌木丛,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频繁,国家已把秦巴山区列入长江防护林重点植树造林地区。本文试从历史地理角度对蜀道地带的森林历史变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秦巴山区生态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供历史借鉴。一在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早期,蜀道沿线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先秦时秦岭,巴山几乎尽被森林覆盖,天然植被郁郁葱葱,秦岭森林早在西周及春秋战国已屡见载于诗经,山海经,禹贡等文献,被提及的树木有桑,杞,栲,枸,条,梅,栎,棣,松,荆,棕,楠,柞,棫等十多种 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巴山北麓一带也是气候湿润,林木茂盛,诗经大雅旱麓称“瞻彼旱麓,榛梏济济”,据历代诗注家笺注诠释,反映的就是巴山北麓今南郑县境内汉山的自然景观 见诗经郑玄注及朱熹诗集传注,王夫之诗经稗疏卷1。;尚书禹贡所载梁州贡物中有“熊,罴,狐,狸”等动物,当猎自战国时秦巴森林。秦汉时期史书文献对森林已有较多记载。汉书地理志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所说山林竹木当包括蜀道沿线地区。著名的褒斜道沿途森林草木茂密繁芜,且多良材名木,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往返皆曾取褒斜道,亲见褒谷林木之盛,故史记河渠书说:“褒斜材木竹箭之饶,似于巴蜀”。秦岭北坡包括子午道,傥骆道北栈入口一带也被大面积森林遮掩,“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 汉书地理志。“崇山隐天幽林穹谷” 班固西都赋。,生态环境十分良好。东汉时故道嘉陵江上游两岸也是古木密布,东汉初武都太守虞诩疏导嘉陵江水道时“自沮至下辨数十里中,皆烧石剪木,开凿船道 ” 后汉书虞诩传。魏晋南北朝时蜀道所经地带森林植被似呈原生状态尽管文献记载寥寥,仍可窥其一斑。潘岳西征赋提出斜谷北口一带“林茂有鄠之竹”即郿县户县一带生长着茂密的竹林;左思蜀都赋则以“良木攒于褒谷,嘉鱼出于丙穴”赞美汉中物产之盛,可见两晋时褒斜道仍以生长良材名木闻名天下。南北朝西北西南军事战争频繁,蜀道沿线山地尚未出现大的经济开发,秦巴山地森林基本未遭破坏,原始森林仍然覆盖着群山峻岭,今洋县黄金峡一带北朝时“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 水经注卷27引汉中记,森林动物十分活跃,沔阳定军山下也是“深松茂柏攒蔚川阜” 水经注卷27沔水北魏时陈仓故道数百里间“古树参天,稠蔽峡岭” 魏书氏杨难敌传,以致某些地方可以隐蔽千军万马。唐宋时秦蜀之间政治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蜀道交通发展出现繁荣,沿途秦巴山地出现零星垦殖开发,但蜀道地带森林资源整体上并未受到大的破坏,许多地方仍然是森林隐天,草木茂盛,这从许多登临者的诗文中可以反映出来。从大诗人李白诗中看,自故道兴州(今陕西略阳)青泥岭到剑州剑门关一线,“但悲鸟哀枯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古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全唐诗卷162一派万年古森林景观,故道钟阳驿外山岭,“落花赴丹阳,奔流下青嶂,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 卢照领: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全唐诗卷41.;金牛道嘉陵驿外所见也是“稠树蔽山闻杜宇” 薛能:嘉陵驿,全唐诗卷560;剑门关一带“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旌屏,以卫王国” 李德裕:剑门铭。而褒斜道沿途更是林木葱郁,植物茂盛,唐代诗人常以“绿树满褒斜” 刘禹锡:送赵中丞参山南幕府,刘梦得文集卷9,“苍苍褒斜谷” 张说:再使蜀道,全唐诗卷86,“云树褒中路”, 刘禹锡:送令狐相公镇梁州见舆地纪胜卷185兴元府。“千里绿峨峨” 于武陵:斜谷道,全唐诗卷595的美丽诗句描绘之,俨然一派绿色王国景色。可以肯定,唐代褒斜道分布着丰富的南亚热带常绿森林。两宋时期山南川北几度军旅杀伐,栈道也屡修屡毁,消耗了沿途某些林木,有的地段森林减耗已较严重,尤其是修栈架阁对森林损耗较大(后文将详述)。但伐林砍木多在林区边沿,加之宋代蜀道沿线州府官员较为重视栈道两旁植树表路,补种树木,蜀道沿线森林恢复转快,许多地方森林景观与唐代相仿佛。如嘉陵江兴州虞关“夹道林木阴翳,猿啼起伏不绝”凤翔府一带“竹木流水,弥望无际” 郑刚中:两征道里记收金华丛书;三泉县“州宅如在山林” 祝穆:方舆胜览卷68大安军。由汉中南越巴山通四川通江,阆中的米仓道因地处荒僻险峻,人烟罕至,唐宋时林木灌丛几将古道淹没行旅甚为不易。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载:“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巴州,深峪峭岩,扪萝以上”。王氏由汉中入蜀途中曾在巴山深处孤云岭韩信祠题诗,中有“一握寒天古木深”之语 全唐诗卷736,可知大马山唐末五代尚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尚无垦殖迹象。南宋宝佑六年(1258)蒙古军劲旅一支越米仓山伐蜀,因米仓道山大林密,榛莽阻道,遂“伐山开道七百余里” 元史李进传才进入蜀中。另据南宋舆地志书载,当时巴州山野“古木森立”“万木森翠” 舆地纪胜卷187巴州,大巴山南北坡几乎全为原始林区。元代蜀道森林状况散见于意大利来华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散文。元世祖时马可波罗曾自西安府越秦岭循褒斜道经汉中成都前往昆明旅行,其游记对褒斜道沿途所见作如是记述:入山以后,“由于森林密布,所以这里的人以打猎为生,林中有许多野兽,如虎,熊,山猫,黄鹿,羚羊,赤鹿,以及其它各种动物道路蜿蜒盘旋在群山,峡谷和密林之中”;出褒斜道后“一直延伸到两个驿站远的地方,接着又是高山峡谷和森林” 陈树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42,43章,福建科技出版社。按其行程方向取道金牛道入川无疑。可见元代蜀道森林分布还是颇为广泛的。明朝时国家都城继续东迁,定都北京,西南地区远离政治中心,蜀道交通较之汉唐相对冷落,史书文献对蜀道交通与沿途生态记载很少,但从有限的游记方志来看,蜀道沿途森林分布仍然不少,其中森林资源仍然保持良好状态的有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米仓道金牛道天然森林减耗较多,但人工植树成效颇为可观。明嘉靖进士,曾先后在川陕两省为宦的张瀚万历年间曾从成都至西安作过一次蜀道全程旅行,其游记作品真实生动地记下了其蜀道之旅沿途所见自然人文景观,其中就有金牛道褒斜道森林分布的记述:“入关西界,即为汉中之宁羌府(今宁强县),行经滴水崖五丁关,峡中凄凄生寒,五月如深秋,路虽崎岖,然在山麓无险。茂林峭壁,怪石鸣泉,亦可观也。金牛青阳,路皆平坦,仅过小山。至沔县,有百丈峡,褒城乔木夹道,中多虎豹,所登山渐高险,所谓鸡头关也。” 张瀚:松窗梦语卷2西游记从张瀚的这段记述看,金牛道北段与褒斜道南段仍然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只是已呈段落性分布而不再连成一片了,其中秦岭南坡褒河两岸林木最为茂盛,读史方舆纪要也说“自风县至褒城其间乔木夹道”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与张瀚游记互为印证。另据研究,明代位于秦巴山地的汉中府林木,以珍贵的良材楠木闻名全国。在明代至清初中国有楠木地理分布的23个府中,汉中府榜上有名,且名列榜首 蓝勇: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楠木系中国西南名贵木材,明清两代一度成为皇家专营之物。明清皇室近乎疯狂地在西南地区采办楠木,致使楠材资源急剧减少,至雍正时已近乎空竭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第二章,云南教育出版社。今日蜀道所经秦巴山区除人烟罕至的腹地深处尚有少数残存外,大部分山地已难寻楠木踪影了。明代蜀道沿途仍能保持较多的树木,也是沿途州县官吏注重植树表路并推行保护,补种行道表路树的结果。明正德年间剑州知州李壁动员官民在金牛道沿线大规模地种植柏树,“自剑阁南至阆州,西到梓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 康熙:剑州志道程。至明末清初,终于形成百里翠云长廊这一金牛道宏伟景观,据载到清康熙时金牛道南段两旁翠柏“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刘长荣:蜀金牛道中行道树,三秦论坛1993年第6期。清代前期对蜀道地带林木继承明朝“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严禁民间砍伐。剑州州官离上任交接时,以交行道树清单为必须履行手续之一。据嘉庆四川通志记载,清前期剑州地区还实行沿途古树登记编号挂牌示谕等管理制度,这使得直到清中期以前,蜀道沿途尚能保持良好的交通生态环境 刘长荣:蜀金牛道中行道树,三秦论坛1993年第6期,并且能使金牛道百里翠云长廊度过战争与垦殖劫难,局部地幸存至今。二今日蜀道沿途山区大多是荒山秃岭,很多地段森林已荡然无存,生态环境较历史时期大为恶化。秦岭北坡原始森林消失殆尽,历史上长期具有丰富森林分布的褒斜道今日所见只有一些次生幼林和灌木草丛,金牛道沿途多见童山濯濯,米仓道所经的大巴山唐宋时还是森林密布,至今也是森林少有保存,北坡许多山峰竟荒石累累,草木稀疏。现在古蜀道所经地区只有傥骆道洋县华阳佛坪自然保护区褒斜道深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子午道宁陕县境内还保存着面积有限的原始森林。一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除地质构造运动和地球气候冷暖变迁等因素外,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其中起着直接的作用,而森林资源形成不易,破坏则并非难事,人类交通拓展与经济开发对蜀道森林破坏历时已久,但蜀道地带森林真正大规模的减耗,消失,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考其原因,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一) 蜀道交通发展于森林变迁 蜀道交通以许多陡险峡谷峭壁架木修栈著称于世,修栈木料一般就地取材,这使蜀道近旁森林首先遭到砍伐,从战国到明清历代都有修栈之举,有的朝代还屡毁屡修,且往往工程规模大,消耗树木数量不少,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鄐君所修褒斜栈道“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碑现存汉中市博物馆。应该说此次修栈仅二百多里,工程量尚不算大。唐代仅金牛道三泉县至绵谷一带即有栈阁19318间,护县偏栏47134间 舆地纪胜卷191大安军景物目上,若算上其他几条栈道用料,消耗林木难以其数。另据北宋嘉佑二年雷简夫新开白水路摩崖石刻所记修凤州河池县至兴州长举驿之间栈道,“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三间” 见陈显远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其费工费料堪称可观,路程仅二百余里。清康熙二十九年四月四川巡抚噶尔图对剑阁道进行大规模整治,“自广元县迤南,历园山等十二站始达汉州,计程八百二十里,多崇山峻岭,曲折难行,砍木伐石,搭桥造船,以通行旅,遂成坦途” 彭遵泗:蜀故卷6蜀道。不过明清时蜀道筑修已发生重大变化,修成的道路已逐渐由木制栈阁演变为土石路面的坡道碥道 李之勤等:蜀道话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像噶尔图这样“刊木伐石,搭桥造船”的老方式已不多见。历代伐木修栈,对蜀道地带森林资源显然是一个严重损耗。早在北宋中期,蜀道一些地段修茸栈道用料已很难就地取用,须去纵深数十里才能伐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兴元府褒城县丞上疏朝廷:“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约九万余间,每年系辅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树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采斫” 宋会要辑稿方舆道路1032,因而建议沿途驿卒于蜀道路旁栽种树木,以备修栈取用。鉴于蜀道修栈用木确实困难,仁宗下诏准行。这一作法南宋时依然承袭,宁宗庆元年间,剑阁县令何琰还率众在剑阁道旁种松表路,并重刻西晋尚书郎郭璞种松柏于县衙门前,将蜀道植树列为地方官吏职责之一 王士桢:陇蜀余闻,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帙,这从侧面反映出南宋剑阁一带森林的减少。南宋中期故道与金牛道北段林木已不复有唐代诗人笔下那种林木葱郁蔽山遮日的胜景,萧瑟荒凉之景已随处可见,如益昌一带“马经断栈危无路,风掠枯茅飒有声” 剑南诗稿卷3,三泉一带山坡也是“麦陇雪苗寒剡剡,柘林枫叶暮飕飕” 剑南诗稿卷3尽管陆游蜀道诗所涉及季节似为冬季,状描景物自然萧条些,但毕竟反映出蜀道森林已不复昔日繁盛的信息。明清时期蜀道交通相对衰落,大规模伐木修栈减少,加之蜀道某些地段开始舍弃木制旧栈,顺循坡势消山砌岸铺石填土筑为土石路“碥路”。如明代王士性所说“今之栈道非昔矣特开路于诸岭之上。由是陟降以行,无复昔日之沿山架木,而栈道遂废” 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改栈道为碥路,是筑路技术的重大变更,对蜀道森林来说也是一大幸事,此一时故道,褒斜道森林有所恢复。明末清初,川北陕南地区兵荒马乱,战乱频仍,栈道交通荒凉冷寂,森林获得短暂的恢复,以致蜀道沿途虎豹成群,肆虐成患 蓝勇:清初四川虎患与环境复原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但不久以后,移民进入秦巴山区引发垦殖山林高潮,使蜀道地带森林遭到空前消耗。本世纪蜀道历史发生重大变迁,抗日战争前夕抢修的川陕公路汉白公路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相继修成的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结束了千年“蜀道难”的历史,但由于当时只注重建设速度,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使蜀道森林再次遭到重大损失。(二) 蜀道地带农业开发对森林的影响蜀道沿途除渭河平川汉中盆地和广元绵阳丘陵地区及成都平原历史上农业开发较早外,山地农业开发始于唐代。唐代汉水上游秦巴山地农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尚十分落后,史载“梁汉之间,刀耕水耨,民以采梠为事” 旧唐书卷117严震传,与关中平原和蜀中平原差距很大。汉中盆地虽开发较早,稻麦兼收,但平川面积狭小,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川所产食粮已难满足社会需求,加之一些民户逃避赋税,藏匿深山,这样秦岭深处栈道沿线出现零星的以“畬”形式开始的山地农业开发,唐代秦岭山区畬田经济,正史文献失载,唐蜀道诗中有零星反映,如岑参自汉中入蜀途中曾看到“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畬”的初夏农忙情景,薛能褒斜道中诗也有“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闲日正烧松” 全唐诗卷198的诗句,应是在秦岭深处目击所记,欧阳詹羁留金牛道益昌时,也看到当地“人类遍畬田,莳嫁无闲坡” 全唐诗卷560。关于“畬田”农业,北宋初被贬谪到商州山区的王禹偁畬田词小序曾作描述:“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断山田,虽恶崖绝岭,树木尽什,俟其乾且燥,乃行大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 小畜集卷8可见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式粗放农业经营方式,其对山地森林的破坏显然是直接的。另据晚唐孙樵文集所记,位于秦岭中的褒斜道旁支文川道沿途“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聚居,鸡犬相闻”,“自仙岭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 孙樵:孙可之文集卷4兴元新路记又见全唐文卷794秦岭深入的这些人口聚落和田地应是山区移民“畬田”的结果。蜀道沿途的畬田经济在宋代仍继续存在。文同陆游等人诗中继续有所反映。据学者研究,唐宋时蜀道地带农业开发程度较大者当属南栈,金牛道人烟相对稠密,垦殖率较高,森林损失也相应严重,益昌广元一带许多河川平坝浅山丘陵多已垦殖出来 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前引陆游“麦陇雪苗寒剡剡”的诗句,也是三泉一带畬田农业的反映。元代马可波罗西南旅行途经秦蜀栈道,游记中也提到秦岭山民垦荒耕种和狩猎活动 陈树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第42,43章。明代蜀道驿站士卒靠就近种粮解决粮饷问题,王士性经过褒斜道时发现“其站皆军夫,以百兵为廐,置长,军无饩廪,惟自种山田数亩而已” 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这种驿道旁军事性的屯田,加之日常烧菜取暖等用度,都会对栈道沿线森林造成长久性消耗。历代修栈和山田畬田农业开发对蜀道森林的变迁无疑都起着缓慢的消耗作用,蜀道森林真正大规模地遭到破坏和急剧减少,则是在清代中叶长达百年之久的流民大量涌入秦巴山区进行近乎疯狂的伐林垦殖时造成的。大约乾隆时开始,大批外省流民潮水般涌入秦巴山区,“江广黔楚川陕之无业者,桥寓其中,以数百万计,垦种荒地,架屋数椽,即可栖身,谓之棚民” 请宣宗实录卷10卓秉怡奏折。这些棚民深入秦岭巴山腹地,无节制地大规模砍伐垦殖,“虽蚕从峻岭,老林幽谷,无土不垦,无门不举” 魏源:古微堂外集卷6。外地流民伐林垦荒当自蜀道两旁展开,渐向纵深发展,伐林后广种玉米,蕃薯等收获期短,产量高的农作物。嘉庆时汉中知府严如熤在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中说棚民“画地开垦,伐木支橼,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对于这种破坏性极大的伐林垦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篮球教学课件
- 超轻粘土贴画课件
- 上海音乐学院《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专题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信息学院《奥尔夫音乐活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平顶山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电子线路CAD技术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无硫月桂酸锡稳定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足球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学心理描写作》课件
- 《高中课件特卖》课件
- 酒店式公寓装饰工程施工专项方案(126页)
- 小学音乐国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复习内容
- 器官移植PPT课件
- 茶艺-认识茶具(课堂PPT)
- 生物药物监测检测报告.docx
- 钢丝绳理论重量计算方式
- 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和性质ppt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终结性考试操作题
- 浒墅关镇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台帐(模板)
- 电子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软件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校外培养点
-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启动会(PPT 8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