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doc_第1页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doc_第2页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doc_第3页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煌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附98例病案分析作者:吕永斌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46 【关键词】 五苓散;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医经验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出自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烦渴、水逆、霍乱等病证。伤寒论涉及原文共计11条,其中描述的症状主要有消渴、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历代医家皆有应用五苓散的经验记载,且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用经方,对五苓散的应用亦颇有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将黄教授运用五苓散的经验,通过门诊收集的98个病例介绍如下。1 资料统计及分析 本组98例均为黄教授门诊患者,资料为电脑实时记录。时间从2004-04-102007-02-27。1.1 发病特点 98例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85岁,平均50.17岁,主要年龄段为:3140岁(13例)、4150岁(27例)、5160岁(24例)、6170岁(17例),共81例,占病例总数的82.65%。本组疾病按照中医病因分类,以内伤为主,没有单纯的外感病;按照病程分类,多为慢性病。致病因素中,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酒为多。1.2 病种分布 见表1。表1 病种分布病种分类(略)由表1可见,本组98例患者,涉及疾病60种。病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以内科为主。按系统分类,涉及循环、消化、呼吸、血液、内分泌、神经、皮肤、生殖等各个系统,其中又以消化(24例)及内分泌和代谢(21例)系统为主。按照是否肿瘤划分,肿瘤共有37例。可见五苓散的应用广泛。1.3 症状、舌脉特点及分析1.3.1 症状特点 本组98 例,出现症状80个,出现总频次257次。根据症状出现的频次高低排列如下。1.3.1.1 主要症状 指在98例中出现次数20次者:腹泻或大便不成形(35次)、水肿(34次)、口干渴(27次)。1.3.1.2 次要症状 指98例中出现次数在10次以上,20次以下者:多汗(18次)、疲乏(14次)。1.3.2 舌脉特点1.3.2.1 舌象 舌质描述65频次,其中正常(舌淡红)7次,异常58次:舌淡16次,舌淡嫩2次,舌黯23次,舌黯紫8次,舌红9次。舌苔描述42频次,其中正常(薄白)23次、异常19次:腻14次(白腻12次,黄腻2次),白滑1次,苔干1次,少苔1次,白厚苔1次,薄黄苔1。舌体描述胖大15次,无瘦小舌记录。舌象特点归纳为: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1.3.2.2 脉象 本组病例脉象记录6次,其中脉滑数、脉虚、脉中空、脉数、脉沉、脉缓各1次。脉象描述不多,无明显规律,不能作为方证的主要内容。1.4 方证归纳及比较 根据以上对98例患者的统计,以主要症状和舌象特点作为主要内容,归纳五苓散方证如下: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水肿,口渴,舌淡或紫黯,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常胖大。 将以上的方证特点与张仲景原文相对照,发现共有的症状仅有口渴,舌象、腹泻便溏及水肿等张仲景原文没有描述。同时,张仲景原文记载有小便不利、呕吐、多汗、脉浮、发热等症状,而本组病例出现较少。分析其原因,考虑为本组病例病种、病情与张仲景所治疗不同。张仲景原文治疗疾病多为外感疾病,发热性疾病较多,故而可有发热、脉浮、多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症状。金匮要略中“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才是对内伤杂病的描述与治疗。本组病例全是内伤杂病,故而主症不同。原文治疗霍乱,暗含腹泻症状。水肿和舌象表现为张仲景所未描述,可以补充。1.5 用药特点 本组98个病例,全部使用了汤剂。使用原方5例。常用合方取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小柴胡汤(29次),桂枝茯苓丸(6次),芍药甘草汤(6次)。常用加味6次者,按频次高低排列如下:生姜、大枣同用(55次),牛膝(40次),白芍药(30次),葛根(16次),连翘(13次),茵陈(6次)。常用药物剂量:桂枝1020 g或者肉桂612 g,茯苓1530 g,猪苓1530 g,泽泻2040 g,白术1530 g。通常分为3个剂量段:小量,桂枝10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25 g,白术15 g;中量,桂枝12g,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30 g,白术20 g;大量,桂枝15 g,茯苓30 g,猪苓30 g,泽泻40 g,白术30 g。2 诊治特色 黄教授深研经方,提出“方病人”的诊疗模式,强调方(证)、疾病、人(体质)三者之间的对应,并把三者称之为“方证三角”。对于方证的研究亦以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主。同样,对于五苓散的研究也是从发病机制、体质、方证、疾病谱等方面进行说明。2.1 着重机制 五苓散临床应用广泛,因此掌握本方的机制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把五苓散看作化气利水之剂。黄教授主张,对于古代的理论,应该尽量用现代语言进行阐释。因此,首先把五苓散看作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常的基本方,适用于所有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病证。2.2 明判体质 体质的识别,有助于快速选方和保证选方准确、用药安全。五苓散的体质特征,按照体型分为2型:体胖者,面多油光,腹大而按之松软,大多缺少运动,易疲乏,能食而腹泻或大便不成形;体瘦者,面多黄白,或黄暗,多无油光,易头晕而心下、脐下动悸,患者容易出现水肿,多为晨起睑肿,或下肢水肿。以上2型,舌质多淡或黯紫;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体胖者舌苔多厚腻;舌体多胖,常有齿痕,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脉象多沉。2.3 方证归纳及说明 方证归纳,可以理解典型的方证特点,有助于理解方证和扩大应用。根据以上统计的主要症状、舌象、张仲景原文描述的症状及黄教授的经验,归纳五苓散方证为: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腹泻或便溏;小便不利,水肿或有水肿倾向;或头晕头痛,或悸,或自汗等;舌多淡红或黯紫,苔多白腻或水滑,舌体多胖大或有齿痕。 准确理解方证,还必须能够对主要症状进行解释,掌握其涵义。五苓散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常烦渴不欲饮,或不能多饮,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热饮者;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增多或仅质地略稀溏,一般是水泻,量较多,相反也有便秘者;小便不利,包括小便的次数、排尿量的改变,通常小便量少、次数少,也有次数增加甚至尿崩者;水肿,包括轻度的水肿,如晨起下睑肿胀、午后下肢的肿胀,以及明显的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如胸水、腹水、脑积水、关节腔积液、青光眼、膜迷路积水等。2.4 适应病谱 黄煌教授对于方证的研究,强调要弄清方剂的疾病谱,探索方剂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上述病种范围即是黄煌教授临床应用的大部分病种。当出现上述疾病,同时具有五苓散证或五苓散体质者,就可考虑使用五苓散。2.5 合方、加味经验 对于病情单纯或方证典型者多使用原方,病情复杂或方证不典型时常合方或加味。合小柴胡汤,作为肿瘤化疗期间及以后的体质调养常规方;合桂枝茯苓丸,用于皮肤干燥、小腹压痛、腰酸腿肿等瘀血证候。加生姜和大枣,主要是考虑矫味的作用,便于服用;加牛膝,用于出现腰酸腰痛腿肿或痛风者;加葛根,用于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连翘,主治淋巴结肿大或烦热汗出者;加茵陈,多用于胆红素增高或者出现黄疸时。2.6 用方说明 关于方中桂枝的使用,黄煌教授认为张仲景所用者应该是肉桂,临床实际中有肉桂、桂枝2种情况,或单用或合用,热象明显时多用桂枝,寒象不明显时多用肉桂。本方用汤剂有大、中、小3个剂量段:一般用中量,大量用于严重水肿时,小量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易呕吐等情况。本方用散剂时,多用于体质调整、病情轻微且稳定或易呕吐时。散剂可用米汤、稀饭等调服。使用散剂还要注意多饮暖水,避风。来源:中医:五苓散减肥方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