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三上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1页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三上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2页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三上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3页
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三上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苏教版三上习作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即表现自我,达于并影响他人:表达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用什么来表达?用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要根据日常生活即现实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创造性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由于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 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惟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 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净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由作文的奴隶转变为交际的主人。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中小学作文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学生入门的。标准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实用性写作能力:对写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只需具备最基本的认识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应对基本功,不设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碍,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 从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目标定位来看,还有几点新意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三、苏教版国标本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 过去的课本大抵是阅读课本,作文只是综合练习中的一个题目。教师感到很难操作,随意性太大。苏教版安排了习作课文,使语文课本成为真正的“语文”课本。习作课文每单元1课,每册安排7-8课。本册安排习作8课。每课一般分3部分:一是揭示本次习作的话题情境,激活习作的兴趣和动因;二是提供相关的例文;三是在鼓励自主拟题、自由表达的前提下,适当提出习作要求。习作的范文均由小学生誊写,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 四、“习作”的几个基本环节及其教学思路 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乃至作家的创作当然不能等同看待,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梁。刘勰文心雕龙)“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语)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经过互相碰撞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文字,形成话语文章这一物化形态的。写任何文章都要经历“物质精神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而促进这一转化过程的内在动因,便是现实交际的心理需要。据此,标准要求“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取材:激活已有经历,打开生活 源头 1.激活表达动因,引入话题情境。 以前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指导学生选材多从审题开始,让学生根据题意要求即命题人的意图去选取材料。如今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性,标准建议“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连中考、高考都明确提出“不作文体要求,不设审题障碍”。“自主拟题”如何指导学生选材?学生习作,虽说强调“自主”,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写作,写什么内容,练习哪些表达方法,说到底还都是教师事先计划安排的。苏教版习作教材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为儿童所喜欢。关键是激发表达兴趣,将学生引入话题情境。如“习作3” 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远处有山,天上有朵朵白云,近处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从树林里流出来,岸上有草有花:然后让学生添上几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为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看到了有自己参加绘制的这幅美丽的图画,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爱的小动物,心里一定很高兴:这时要求学生把这幅画写下来,学生一定是很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其他各次习作。也都只提供一个话题范围或选题空间,至于拟定什么题目,选取哪些材料来写。则完全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精心设计交际情境,引起学生表达动机,帮助确定话题范围,打开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选取习作素材。 2.瞄准交际目的,表现真情实感。 选材的第一要则是真实,事物、现象、场景、事件都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切身体验、心意所指。真情实感哪里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捕捉鲜明的事物表象,并主动注入情感,才能获取真切感受和情绪体验。 选材的标准还在于能否达到交际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象意识,要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应选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让人信服的材料。这就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 (二)构思:学会先想后写,发展内部语言 1.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由口语交际为主开始进入书面表达,对儿童来说难度是不小的。怎么写呢?我们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我们提供的例文是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的,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2.联系实际,指导方法。 例子只是起到帮助入门的作用,写作不能总是依赖例文。所以我们也要联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掀起“思想风暴”,在头脑中组织材料,打好腹稿。比如: (1)再现事物原样,理清基本思路。 言语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词只和个别表象结合着(“艺术品”就是在象牙上刻字绘画);句子的连接只限于亲自经验历程或与形象思维过程结合着 (句子顺序与行为过程一致)。所谓选词造句,就是依据记叙对象所固有的特征与规律,运用语言材料再现事物原样或加工修饰的活动方式;布局谋篇,就是根据对记叙对象的认识组织文章结构的活动方式。(直接的:移植事物的发展顺序或矛盾侧面的自然原样,构成文章的条理顺序;间接的:对自然原样进行适当加工改造)小学生主要学写简单记叙文,所谓构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时空顺序与人的观察认识顺序的平行同构规律,参照事物原样,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动过程。 (2)围绕表达需要,考虑组织剪裁。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表达的实质是表现自我达于他人,进而影响他人。所以构思作文时,必须随时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怎样写才更能达到写作目的,提高表达效果?这样才能围绕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详略取舍,剪裁组织材料,调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组装作文。 (三)起草 1.对学生来说,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起草是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是“十月怀胎”后的“一朝分娩”,应尽快按构思好的整体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笔轻构思的倾向,防止在整体思路还没理清的情况下就急于动笔,想一句写一句,写一段停一停的现象。起草要全神贯注,不要为外部干扰或个别字词分散注意力,或阈于局部的得失,为追求一词一句的完美大伤脑筋,打断整体思路的贯通。 2.对教师来说,要尽量为学生保持安静的写作环境。 学生起草时,教师可以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必须动作轻巧,轻声慢语,不能一发现问题就急于讲解,或随意插话打扰学生。 (四)加工 1.教师要就习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导”。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对文稿修改加工“不光是语言文字之事,也是思想认识之事”,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可先从宏观人手,看基本内容,总体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组词造句是否文从字顺。 2.学生要对习作草稿作深入细致的修改加工。 可分两步进行:先通读全文,进行“语感诊断”和“换位咨询”:站在读者的角度质疑发问。先从整体上看有无缺漏错讹、累赘多余和不明之处。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词有错必纠,必要时得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匡正。要学会与“胸中之竹”即生活经历进行核对。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令人叫绝,就是作者认真推敲状物之词是否称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间是否和合的结果。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 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意见的良好风气,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