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丝绸文化》导论.doc_第1页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doc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中国的丝绸生产源远流长,而长江流域在我国丝绸生产的悠久中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研究中,“黄河是中华的摇篮”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心在黄河流域,早期有关丝绸的记录也是北多南少。随着长江流域古文化的不断发现,长江文明的地位日益上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论和苏秉琦先生基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说殊途同归,奠定了探讨中华文明的基础,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整体上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如果从历史上全国丝绸生产发展的大势来说,隋唐及以前一直以黄河流域为重点,至宋代形成黄河流域、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三大中心。元代江南丝绸生产的地位日渐突出,到明清时期,江南成为全国蚕桑丝织生产最盛的地区,丝绸生产除了四川地区稍可称道外,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南。官民丝织生产昌盛,丝绸品种之繁,数量之多,色彩、纹样之美,工艺技术之精和江南丝绸在国内外贸易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都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长江丝绸成为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和文化联系的直接体现物,也成为中国沟通欧美各国、风靡世界的绝佳商品。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丝绸生产至今优势不减,丝绸生产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一   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记述了各州的物产土贡,出产和上贡丝物的有: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青州,“厥篚檿、丝”;徐州,“厥篚玄纤缟”;扬州,“厥篚织贝”;荆州,“厥篚玄纁玑组”;豫州,“厥篚纤纩”。禹贡成书的年代有西周至汉代各说,迄未定论,但其所记各州物产土贡为当地土产、名产或多产的物品,则是没有问题的。吕氏春秋有始览:“泗上为徐州,鲁也。”“南方为荆州,楚也。”战国时鲁缟为一时名产,多见文献称述。刘向说苑:“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时谚“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极言鲁缟织造之精、薄。禹贡有徐州之缟。编织组带在战国楚墓中多有发现,长沙4座楚墓中出土7件,如浏城桥89号墓(原编号m1)出土的一件长98、宽46厘米,时代在战国早期前段,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编织组带实物。马山1号墓发现的10件组带,主要用于衣领、缘和囊、帽及捆扎双臂等用。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省殿,赀工师一甲,丞及曹长一盾,徒络组廿给。省三岁比殿,赀工师二甲,丞、曹长一甲,徒络组五十给。”用条文把丝织绦带明确为产品考评为下等时对工师等的处罚物品。楚地多产组,可以说编织组带是楚国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这一织造传统为汉代所继承,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丝带3种,有用于衣物装饰的狭长条带,有带“千金”字样的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第41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楚墓第5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千金绦”带,有缝成筒状的纂组织物,皆制作精良,技艺高超。禹贡荆州有组上贡。从地方出产来看,禹贡所记的内容大体上合于战国时代的情形,这可以作为我们对于禹贡成书年代的初步认识。现在多者根据东汉郑玄的解释,认为所谓扬州“织贝”就是诗经小雅巷伯“成是贝锦”所说的“贝锦”,是一种先染丝而后织成贝纹的锦。    以上所说禹贡贡丝的六州,属长江流域的有扬州、荆州,以及徐、豫二州的一部分。从文献记载来看,江淮和荆楚大地也是先秦时期丝绸文化的繁荣之地,它在当时全国丝绸文化中的地位是突出的,长江丝绸成为长江流域的闪光点。   二       从丝绸文物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丝绸文物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    1958年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丝带、丝线、丝绳和苎麻布,这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实物;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带有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牙雕盅形器以及麻线、纺轮和原始的织机零件,丰富了长江下游原始丝织文化的内容,成为长江下游地区丝绸生产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第5152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春秋战国是我国丝织业空前发展的时期,但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的丝绸实物,基本上都在两湖的楚国地区,又以湖南长沙市郊和湖北荆州地区为最多。1952年至1994年40多年间长沙近郊发掘了2048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有18座墓集中出土了167件丝、麻织品,其中丝织品有160件;1981年至1989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578座楚墓,出土丝织品17件,另有麻织品4件;1982年发掘之江陵马山1号墓,虽系战国中期一座小型墓,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因数量多,品种全,故有地下丝绸宝库之美誉,丝织品的色泽花纹以及其本身反映出的织造技术都令人称奇。另外,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江陵望山楚墓、江陵藤店楚墓、荆州天星观楚墓以及随州曾侯乙墓等均出土丝织品的实物或遗迹。以上还不包括以丝绸为载体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帛书和帛画。     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单幅丝绸46卷,成件衣物58件,属于服饰类的共27件,丝绵袍11件,包括绢、缣、纱、罗、锦、绮等品种,其中的一件罗锦袍上袖缘的绒圈锦和1件重仅49克的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养蚕缫丝和织造的最高水平。同期发掘的马王堆2号墓和1974年发掘的3号墓,以及江陵167、168号墓均发现大量丝绸的实物,只是没有马王堆1号墓的丝织品保存得那么好。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成为我国汉代丝绸生产的。     与两湖相邻的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附有大量平纹丝织物,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崖墓中也发现蚕丝织物。 1995年,浙江省博物馆从境外购得的越王者旨於暘剑上发现用于缠裹剑柄的黑色丝带和丝带下的数层平纹丝织物。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第333页,科学出版社,1995年。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楚墓第192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文物出版社,1973年。   赵丰等:浙江省博物馆新人藏越王者旨於暘剑笔谈,文物,1996年第4期。       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一带是嫘祖故事的发源地,这里虽无丝织品实物发现,但与丝绸生产相关的遗迹、遗物仍有不少的发现。如:成都巷出土的一件具有殷周风格的青铜戈用生动的蚕形象图案作装饰;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衣着服饰有着典型的丝绸花纹;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壶上有采桑图。说明这里先秦时期的丝绸文化并非空白一片。东汉蜀锦兴起后,成都丝绸影响遍及全国。2001年,我们在重庆巫山县位于长江、大宁河交汇处的江东嘴遗址发掘了一座西晋大墓,墓底发现数层丝织物和刺绣的残片,惜已无法起取。从包裹铜镜的丝绸印痕可以辨出有锦、绢、缣、纱4种。     长江流域之外,西北地区是我国出土汉唐丝绸实物最多和最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