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课件:专题十二第四讲《探究综合性选择题》(109张).ppt_第1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课件:专题十二第四讲《探究综合性选择题》(109张).ppt_第2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课件:专题十二第四讲《探究综合性选择题》(109张).ppt_第3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课件:专题十二第四讲《探究综合性选择题》(109张).ppt_第4页
高三语文第二轮学习专题课件:专题十二第四讲《探究综合性选择题》(109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 讲 探究 综合 性选 择题 考 点 三 部 曲 考点一 课堂四面清 考点二 专题全练通 考点三 专题 十二 文学 类文 本阅 读之 散文 (选 考 散文和小说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纲对探究题的要求 都是一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一种能力点指 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 面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二 种能力点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 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第三种能力点指的是对文本的特有个性化解读,要求立 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 ,散文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由于探讨作者 的创作意图往往与文章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融合考查 ,加之近年来单纯考查创作意图的情况很少,故此处重 点讲解“挖掘文本丰富意蕴”“个性化解读”。) 挖掘文本丰富意蕴 命题指数 命题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查散文类类文本阅读阅读 的试题试题 共 有9套,其中有3套(广东东卷、湖南卷、福建卷)考 查查了此考点。近年来,探究题题的命题题主要指向 于文本内探究。对对于散文阅读阅读 而言,考查对查对 文 本丰富意蕴蕴的挖掘,不但可以考查查出考生的阅阅 读读理解水平,而且完全符合探究题题的这这一特征 。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 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 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 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 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 审美的意义。可以对作品意蕴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 的发掘,具体: (1)“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 做多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 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 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 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从“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 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 本考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这一考点往往 出现在阅读题目中的最后一题,以简答题或论述题形式呈 现。 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句、段)内涵 的理解。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荷塘月色是一篇有名的散文,体现了诸多美的 因素,请探究“美”的丰富意蕴。 (一)唯美追求 荷塘月色一文描写的是作者逃避现实苦恼的一 种方式,通过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从现实中逃离,以达 到忘我的境界,实现精神的自由和扩张,从文章中也可 以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受,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 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实际上是唯美主义者的追求。作者寻找心灵片刻的宁静 ,在平静和不平静之间找到了一个摆荡的平衡点;积极的 人生观在起作用,这就是紧紧地抓住“现在”,使现在过 得充实而有意义。 (二)人格美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与 超越的人格美。它展示出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漂流、与时 事共沉浮的理想人格美;从社会价值上看,它是富于正 义感而又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从心底发出的反叛丑恶现 实的一纸含蓄的宣言。 (三)意境美 诗般的意境美,也可说是作者想表露的情感美。 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丽,荷香清淡,月色如雾 ,月光如水,月影如乐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朴素 无华的品格与赤子之心的象征,把真挚的情感悠悠地流淌 在整篇文章之中,似是万物有情,又似是个中无我,让我 们看见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作者。人与周围的景物同被笼罩 在月色下,从而达到人景和谐、天地交融的意境。 以上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了荷塘月色“美 ”的意蕴。 典例 (2011湖南高考)阅读想飞(文本见本专题 第三讲考点一典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 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联系上下文 为什么 想飞 结合 现实 积极意义 (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第一问是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联系 上下文”来理解。第3段文中,主要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 飞的”,但“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 飞;第4段表述不会飞,失去了做人的“趣味”,所以更想 飞;第5段表述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了飞行的意义” 。解答第二问,应立足于第一问,谈积极意义,如表达人不 断追求、不断向上的愿望,不被物质的欲望束缚等。注意要 结合文章及现实分析,切忌空谈。 (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第一问3分,每一个原因1分;第二问5分,观点2分,结 合现实分析3分。 (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 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 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 人的意义和价值。(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 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考生甲 送 检检 样样 卷 第一问问:人都想飞飞,因为飞为飞 的意义义很大,因为为体现现 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权威,做人的交代。第二问问:“想 飞飞”是一种理想,有自己的目标标,围绕围绕 目标标去做,往往 有动动力,能使人成功。 得分:3分 专专 家 评评 卷 失误类误类 型:审题审题 不清 失分探因:第一问问,题题干要求“联联系上下文”,此考生 只是结结合下文,回答出“是人没有不想飞飞的”其中一个 原因;第二问问,题题干要求是“结结合现实现实 ”,此考生只是 分析,没有结结合现实现实 。所以第一问问得1分,第二问问得2分 。 考生乙 送 检检 样样 卷 (1)“是人没有不想飞飞的”,“飞飞”是一种理想,人在 孩子时时都有理想,但“一过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 飞飞的本领领”,所以想飞飞;同时时,“想飞飞”能找到 “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权威,做人的交代”。 (2)“想飞飞”是一种精神的飞飞翔,是人对对理想的追求。 人有理想,才有生活的方向,如感动动中国人物何祥 美,他的理想是成为为“三栖”神兵,他以这这个为为方 向,最后成为现实为现实 。 得分:7分 专专 家 评评 卷 失误类误类 型:思维维角度不细细 失分探因:此考生审题较细审题较细 ,能结结合上下文回 答第一问问,但在回答时时只结结合第3段和第4段,回 答出两方面原因,第5段没有涉及,所以扣1分。 (2009江苏高考)阅读上善若水(文本见本专题第三讲 “考点一”师生共研考题第2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请探究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答:_ 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探究“ 都江堰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其实考查的 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比如本题,一 是可以从都江堰本身来考虑,都江堰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 ,让水完全自动地为民兴利造福,不需要耗费资源,且数 千年如此,确实是无可争辩的上等之善;二是可以从历 代贤者来思考,他们修筑和维护了都江堰,没有他们,也就 不会巧妙地开发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们实在可 以称为“上善之人”;三是意在启示告诫人们,要向古圣先 贤学习,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 (2分)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2分 )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分) 一、思维趋向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 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对一篇散文 ,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 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 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 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 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 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如上面“考 点一”典例想飞一文,可以从追求、理想、愿望、寻找 翅膀等不同角度审视。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 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 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查,看 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联系现实的 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 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 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 二、答题原则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所 以需要: 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 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立足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 是材料中的关键内容;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 规律,文章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 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 2答案简明而规范 考试时间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有明确字数 要求的除外),所以答题时需要三言两语点到要害。在组织 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 总”式回答,或分条作答。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 述或引用)、析(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 、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个性化解读 命题指数 命题题分析 2011年所有考查查散文类类文本阅读阅读 的试试 题题共有9套,其中有2套(北京卷、天津卷)考查查 了此考点。个性化解读读文本,是散文探究题题 的命题题方向之一,但由于考查查个性化解读读文 本的题题型可能在阅阅卷评评分上存在一定困难难, 因此这这一题题型近年来有略微淡化的倾倾向。 因“个性化解读”的方向较多,可以是情感体验,可 以是艺术技巧等,所以常见的设问方式如下: 常见设问方式 (1)题干明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 (2)题干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 请结合“”进行探究。等等。 (3)先列举作者或他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问“你是如 何认识的”。 关于荷塘月色中的“愁绪”,传统说法是“抒发 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有人认为这一说法不 妥。第一,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所抒之情是“愁”情, 而非“喜”情;第二,荷塘月色一文所抒之情不是“ 淡淡的”而是“浓浓的”。 荷塘月色通篇折射出来的都是一个“愁”字,这 “愁”不但不是“淡淡”的愁,反而是“浓浓”的愁。这 种“愁”主要体现在: 一是当时的社会,可谓“血雨腥风”,不仅仅作者无 法排遣这苦闷,就是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也无法排遣 这苦闷。在关系民族运命的生死关头,任何热血儿女,逃 避现实,想选择一个除却“革命”“反革命”以外的“世 外桃源”,都是不可以的现实不允许,环境不允许, 良知不允许。愁绪可想而知。 二是对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信心严重不足,表现在多 次做噩梦自己因为学识浅陋、课上得不好而被学生追 打至躲进厕所等。 三是家庭的沉重拖累,在扬州老家,有年迈的父母(父 亲又丢了徐州烟草局长的差事)和求学的弟、妹;在自己家 里,有五个幼小的孩子。作者每月还不算太低的收入,要 分作三处使用,首先是寄一部分给扬州老家,供父母家用 和弟弟妹妹们上学;其次是拿出一部分给妻子和孩子,作 家庭开支;最后留点儿给自己,买书或添置物件等。所以 ,作者虽贵为一个大学教授,却时不时要抹下面子向同事 借钱度日,所以,作者一生也是在一种“借与还的周而复 始中艰难度日”。 再有,就是对自身的要求过于完美,几乎达到了“吾 日三省吾身”的地步,所以,对周围环境、对同事就会有 许多看不惯,由于做事太严谨,又容易得罪人等等,这些 都会让他感到愁苦而不能自拔。 这样来看,荷塘月色应该算是作者排遣无限愁苦 之作。这就是对荷塘月色中抒发情感的个性化解读。 典例 (2011北京高考)阅读祁连雪(文本见本专题第 三讲“考点二”典例),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 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 少于200字)(10分) (一)审读题目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观山如读史 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 启 示 不少于200字 (二)解题思路要清晰 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有“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 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深入地窥察一个民 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等语句,由此,可以知道“观山 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观山如读史”含义的 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 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 ,紧扣“启示”,不可随意答之。 (三)评分细则要明了 第一问2分,第二问8分,扣“观山如读史”,言之成理即可; 字数少10字扣1分,最多扣3分。 (四)组织答案要规范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 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 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 感。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让我想了很多。我国领土辽 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也有辽阔的东海; 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我们祖先 世世代代生在这,长在这,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 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 和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 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看到了三国故垒,脑中浮现 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 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山不 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 考生甲 送检检 样样卷 祁连连山蕴蕴涵了丰富的历历史,其他山也是如此, 比如泰山,它更是自然景观观和人文景观观的融合体。 再比如北京崇祯祯皇帝吊死的景山,景山是自然之山 ,崇祯祯皇帝吊死是历历史。得分:2分 专专 家 评评 卷 失误类误类 型:审题审题 不细细 失分探因:第一问问没有回答。第二问问:不少于200 字,答案字数不够够。同时时,在谈谈启示时时只是就文 章里的“自然景观观和人文景观观”论论述,题题干要求 的“你的生活经历经历 或阅读阅读 体验验”体现现不明显显。 考生乙 送 检检 样样 卷 第一问问:因为为山中有太多的历历史故事和传说传说 ,我们们 可以通过这过这 些深入地窥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类史前的发发展 轨轨迹。所以说说“观观山如读读史”。 第二问问:祁连连山是一部历历史,我国的其他山山水水 也是一部历历史。看山不仅仅是看山的自然风风景,还还要了解 它的历历史人文,以增长长自己的知识识。比如看黄河,不仅仅 要了解黄河得名的原因,还还要知道王之涣涣的“黄河远远上 白云间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豪壮。所以我们们平时时在游 玩时时要学会领领悟山水蕴蕴涵的感情,蕴蕴涵的历历史。 得分:6分 专专家 评评卷 失误类误类 型:思维维不开阔阔 失分探因:第一问问能联联系文本回答,得2分。 第二问问,虽虽然能谈谈出对对自己的启示,但没有 打开思维维,字数也不够够,所以得4分。 (2009山东高考)阅读记住回家的路(文本见本专题第 一讲考点二师生共研考题),完成下面的题目。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 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 ,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_ _ _ _ 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发散思维 性质的题目,但要紧扣文章主旨来谈,且要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 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 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因个性化探究题往往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所以需要“四 注意”“三步骤”。 一、“四注意”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 充分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 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 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一般来 讲,这一切入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 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 握;其三,角度宜小、巧、新。 3紧扣文本,有的放矢 散文要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意境、选材、组材、语言、 线索设置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 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 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你 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 、引用,做到结构清晰、小巧、完整。对作品进行个 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语言要精练简明严谨。不 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做到将 语言表述得简洁美、流畅美和规范美。 二、“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 赞成或反对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自选 角度,切入点宜小、巧、新。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步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三种毛病:层次不清,泛 泛而谈,以述代评。为分清层次,答题时可在每个层次前标 上序号或者每层用一个段落。为防止泛泛而谈或者以述 代评,可尝试进行“分论点文章材料分析评价”的 训练,逐步做到观点正确,例证典型,分析深入。 第三步:总结自己的观点 语言要简洁,要与第一步圆合。 综合性选择题 命题指数 命题题分析 新课标课标 全国卷模式(含辽辽宁卷)虽虽然至2011年 还还未考查过查过 散文,但若考查查散文,这这种综综合性 的选择题选择题 仍将会是命题题形式。 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选项往往涉及作品的内容理解 、思路分析、文章主旨、艺术表现等多方面问题,具有一 定的综合性。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 ”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 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 有道理。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 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 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 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 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 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文章开头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短、风沙大,点明 了北国春天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 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 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 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 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 对于涉及内容的选项,应回归原文比对,如A项; 对于涉及思路、主题、表现手法的选项,应当按照“言之有 据”的原则,去原文中寻找对应依据,如D、E项。 选项选项专专家评评卷 A本本项项项项属比属比较简单较简单较简单较简单 的信息的信息筛选筛选筛选筛选 ,主要,主要应应应应关注一下关注一下“ 时时时时 间间间间短短”、“风风风风沙大沙大”这这这这两个两个词语词语词语词语 在原文中是否有在原文中是否有 对对对对 应应应应信息。信息。“短短”在原文中直接出在原文中直接出现现现现,“风风风风沙大沙大” 则则则则 可以通可以通过过过过“只只见见见见起起风风风风、起、起风风风风,成天刮土、刮土,成天刮土、刮土” 得得 到印到印证证证证。因此,本。因此,本项项项项正确。正确。 B本项的表述有误,“有了别样的体会”在原文中起 过渡作用,显然要通过叙事得出“北方春天的好 处”的结论,而不可能是“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 风”,当然,如果结合全文的主题看,“北国春风 不如南国春风”也违背了全文主旨。 选项选项专专家评评卷 C 本项的表述无误,“好不痛快人也”一句出现 在原文第八段结尾,是对前两段叙事的总结, 选项表达为“源于”是恰当的。 D 本项表述无误,本项考查对散文主要表现手 法的判断分析,“对比”一说是正确的,但第 二个举例分析却是错误的,“麦苗返青”和“ 山桃鼓苞”都是作者下乡所见到的景物,都用 来表现对北国春风的别样体会,两者不可能形 成对比。 选项选项专专家评评卷 E 本项是对散文主要表现手法和主题的概括 分析,“欲抑先扬”的判断是错误的,从全 文的思路看,作者先写的是对北国春风的误 解,然后再通过下乡经历改变自己的认识, 最后再抒发对北国春风的赞美,整体思路应 是“先抑后扬”。 答案 A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 悬在历史的上空。 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 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 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 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 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 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 ,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 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 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 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 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 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 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 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 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 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 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 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缥缈的传说。 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炎黄二帝的渴 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 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 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 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 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 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 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 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 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 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 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 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 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 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 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 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 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 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 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 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 ,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 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 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 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 ,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 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 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下,来接受那伟 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 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 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开篇写了炎黄二帝给自己带来的震撼。这种震 撼源于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特 定环境。 B文中画线句运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前者描写的侧重 点在于气度(外部神态等),而后者描写的侧重点在于 性格(内心世界等)。 C文章结尾处再次强调炎黄二帝的目光能给我们以精神的 洗礼、灵魂的净化,起到了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的作用。 D作者认为如果没有“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 光”,我们就会软弱,也会懈怠,人生将走投无路,因此 对塑像要持顶礼膜拜的态度。 E作者匠心独运,文章洋溢着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本 文综合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语言丰富,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五个选项涉及文章内 容、结构思路、中心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多个考点, 判断时,应以“言之有据”为原则,逐一把选项内容回归文本 进行比对(或找寻依据)。其中B项,“类比”手法错,应是对 偶;D项,“走投无路”、“顶礼膜拜”夸大其词,无中生有 ,原文并无此意。答题时,应首先排除有误的B、D项,然后再 比较其余三项的优劣,A项的表述略有瑕疵,引发“震撼”的 原因固然有选项所说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应当是“炎黄二帝的 灵魂、血脉、博大的精神”。 答案:CE 答题时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 容)和评价赏析两类。 2圈画出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 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3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筛选信息类注意是 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圈画的 名称术语是否有原文依据。 4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 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徜徉于迷蒙烟雨中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舒舒缓缓地撩开了这座江南古城的春 韵序幕。 倘是看那雨,在回廊抑或露天里小站一会儿,便觉丝丝雨 意温润心间。这趟子,雨是飘的,轻盈盈、慢悠悠。你看不见 它,也听不到沙沙的雨声,但一会儿你就感觉有什么被濡湿了 ,发梢、衣襟、袖口、脸庞湿润润的凉。你好奇地驻足, 不觉抬头凝视天空,一片迷蒙,淡淡的白,哪里来的雨啊,低 头一看,脚下的青石板路已是潮湿湿的一片了。 幽静的古平江路褪去了昔日的嚣躁,被春雨轻轻涂抹了 一层湿意。沿路粉墙黛瓦间,有一株半株桃花从院落里探出 头来,那花瓣似刚从王维的水墨画里调出来的,也带着湿意 。兴致浓了,伸出手去,什么也没有,只感觉手心里像被什 么轻轻挠着似的,痒痒的、酥酥的。你终于欣喜不已,我逮 着这春雨了。它像是新生的婴儿,柔柔嫩嫩、俏俏皮皮的。 这样的无骨雨时飘时停,下得再密一些,便可看到细雨 如针,斜织空中。落在河面上,画起了圈圈点点的涟漪,仿 佛万千绣娘的玉手在如带的河流上绣起了苏锦。 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的拙政 园亦是少去了。它们蜚声于外,难免人迹喧嚣。偏爱在这寂静 的古平江路默默闲走,听着雨声跫音,望着那一排排毗邻的老 宅,姑苏城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余韵仿佛穿越岁月的尘埃,渐渐 氤氲继而弥散在这江南烟雨中了。随意拐进路边的一座老宅, 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原为皇家粮库的李坤 堂宅,一落三进,精致的砖雕门楼题额 “燕翼贻谋”,庄严、肃穆。倚墙而立,静静感受,似乎有重 重影幻在眼前掠过。几许足音,成篇的故事最后都如这纷扬的 细雨,一滴滴融入历史的河流里。惟有这青砖墨瓦、飞檐翘角 、清幽小巷记下了曾经的踪迹。水,苏州的魂呵,置身其间, 仿佛一脚迈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恍恍然的,现代生活的烦 躁都幽幽地隐匿在身后了。 缓缓地踱步在这青石板路上,雨滴把石板路洗得光 亮。凝眸回望古平江路两侧伸出的众多悠长悠长的小巷, 驻足巷口,优雅、轻柔的评弹曲调不知是从哪扇门扉镂窗 里飘逸出来。 曾以三国东吴都督周瑜和宋代武状元周虎 一度居此而闻名的萧家巷,巷虽小但多深宅大院,古迹亦 多。推门而入,凝重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不同的大宅, 呈现着姑苏城不一的历史画面。在这里,一花一草,一墙 一巷都是那么轻易地让你跌落进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里。 这巷弄就是姑苏城的条条血脉啊。 而今,漫步在这平江路,独自徜徉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 的雨巷里,我亲近到了孕育我、给予我个体精神血脉的母亲 !听母亲轻语,感母亲之体温,千回百回,忘却了归路。 (选自沙地2008年第2期,有删节) C文中对李坤堂宅、萧家巷的描写,突出了古老的苏州城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D第六段写评弹曲调不知从哪扇门扉镂窗里飘逸出来,表 达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烟雨迷蒙天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 E作者在文章末尾将古老的苏州城称作自己的母亲,表达了对 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解析:B项,“对春雨的真切感悟”错,作者是通过 雨去触摸古城,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D项 ,“迷失精神寄托的痛苦之情”错,原文无此意。 答案:BD 2江南春雨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答:_ _ 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炼要点的能力。从前四段 中摘取表现春雨特点的关键词作答。 答案:轻盈盈、慢悠悠,湿润润的凉;似有若无,时 飘时停,不经意间濡湿一片,令人好奇;俏皮、柔嫩 ,别有情趣。 3“如是细雨,最为繁华的观前街是不去的,名甲天下 的拙政园亦是少去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 _ _ 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语境很容易答出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答案: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独寻一方宁静的精神空间的思 想感情;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姑苏春雨过渡到对雨中古平江 路的叙写,从而揭示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答案:细雨中的古平江路远离喧嚣,丝丝湿意给人以轻松自 在之感;悠长、寂寥的雨巷让作者穿越岁月的尘埃,触摸到 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雨天的幽静让作者找回遗失在嚣躁现 实之中的精神慰藉,从历史与人文中找寻到个体精神的血脉 才不会遗失自己,雨巷的悠长拉伸了历史的画卷,雨巷的寂 寥更能让人多一份诗意与人文情思;表达了作者对姑苏城的 敬仰之意、感激之情。 散文“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表现在:时间跨 度大、空间转换广、事件牵涉多、表达方式活。“形散神 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 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 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所 以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 ,不外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 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若能抓住散 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 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下面介绍五种技巧来提高散文阅 读题答题准确率。 一、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 是灵魂,其他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 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 命题原则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 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 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 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 解答 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 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 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 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 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 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 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 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 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 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 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 情蕴涵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 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 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 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 信息。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 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 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 ,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 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阅读好习惯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 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 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 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 。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 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 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 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反复琢磨题干,阅读时 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 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二、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 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 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 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 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 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 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 指导考生准确作答。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 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