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mophone百大(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doc_第1页
Gramophone百大(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doc_第2页
Gramophone百大(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doc_第3页
Gramophone百大(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doc_第4页
Gramophone百大(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史以來第一本唱片評鑑雜誌 英國Gramophone雜誌 蔡啟智 Gramophone意即為留聲機。這個字眼創自於留聲機的發明人Emil Berliner。自從留聲機開始逐漸成為收音機之後最重要的一件有聲家電用品,唱片工業便也隨著蓬勃發展起來。在這種情形之下,在唱片誕生的二十七年之後,英國出現了第一本專業的唱片評論雜誌ramophone。資深愛樂者Compton Mackenzie Gramophone的創始人是一位英國紳士Compton Mackenzie。Mackenzie先生是一位專職的作家,一生共寫過百本以上的著作。當留聲機開始變得流行起來,市面上的唱片也越來越多時,對音樂有強烈喜愛的Mackenzie也縮衣節食的買了一部由風神有聲公司Aeolian Vocalion製造的留聲機。在1922年的當時,市面上的任何唱片都只能見到廣告介紹,卻無法見到有任何相關的評論出現。這個問題深深困擾著Mackenzie,因為一張唱片所費不貲,而且又不能試聽,買唱片的失誤率很高。Mackenzie走訪了當時英國所有的唱片公司,拿到了他們的發行目錄,結果發現真正值得收藏的唱片其實並不多。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邀請他將這些心得寫出來與讀者分享。到了1923年,Mackenzie突發奇想:為何不自己動手作本雜誌呢,在這個想法驅使下,終於在該年四月,Gramophone雜誌創刊號終於誕生了,社址位於倫敦Hatfield街48號,當時雜誌社成員僅有三位:Mackenzie夫婦負責編輯,Mackenzie的小舅子Christopher Stone負責業務,後來在1924年又加入了一位技術顧問Percy Wilson。基於試探心態,創刊號發行了六千本,但是賣不完,於是第二期便減量為三千本,不料又被搶購一空,因此自第三期開始便維持在五千本左右的發行量。戰爭時期的艱苦歲月 由於Mackenzie一家子都是文人學者出身,對財務可說是一竅不通,因此在1925年初時Gramophone的財務就已經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到了年底結算時更是赤字連篇。為此,Mackenzie在雜誌上公開呼籲,徵求理財能手加入。1926年,Cecil Pollard毛遂自薦,加入Gramophone公司。Pollard善於理財,對Gramophone往後最困難的時期有極大的貢獻。 1939年九月,二次大戰爆發,唱片工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是英國政府紆衡情勢,認為唱片工業在戰爭時期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有舒緩人心的作用英國人真是注重心靈享受啊,於是出力資助這些唱片公司。此時的EMI以四種商標發行:HMV、Columbia、Parlophone、Regal-Zonophone,以及成立不久的Decca公司。兩家唱片公司將政府津貼拿出一部份資助Gramophone,使得Gramophone能在艱苦的戰時有生存的機會。1940年開始,德軍傾全力轟炸倫敦,因此Gramophone的辦公室從Hatfield街搬到倫敦西北方的郊外Pollard的住家裡,Pollard夫婦倆經常為了業務冒險進出倫敦市區。戰爭時期的紙張配額制度,使Gramophone的發行量從好不容易增加的一萬兩千本又跌回創刊時期的五千本。印刷廠、製板廠不斷被德國炸燬。儘管有種種不利因素,Gramophone仍然維持著定期出刊,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五十年的榮景 好不容易戰爭結束了,前景看來一片大好。1946年,Pollard的兒子Anthony也加入了Gramophone,擔任父親的助手,負責財務與業務管理。在Pollard父子的攜手合作之下,短短四年的時間,Gramophone的發行量便增加到兩萬四千本之多。1950年,可長時間播放的LPLong Playing正式上市了,在市場的刺激下,在1960年增加到七萬五千本由於Pollard的勞苦功高,加上Mackenzie家族無意經營財務,因此經營權便在1950年讓渡給Cecil Pollard,但是Mackenzie仍然是Gramophone的總編輯。1965年,Christopher Stone與Cecil Pollard相繼去世,Pollard的長子Anthony繼任為發行人Publisher。1972年,在Gramophone預備慶祝五十週年紀念前不久,創刊人Compton Mackenzie也因年老體衰逝世。至此,第一代開創者完全離開了這本他們砥手併足開創的雜誌。 今天,Gramophone每期有十萬本以上的發行量,總編輯是James Jolly。Cecil Pollard的長子Anthony Pollard仍然是發行人,次子Christopher Pollard也擔任編輯指導Editorial Director之職。這本已經擁有七十五年歷史的老雜誌,仍然精神奕奕,而且充滿了年輕的活力。這不但令人欽佩,同時也是所有音樂類刊物值得學習的地方,當然,也包括CD-HI在內。 唱片工業的權威見證 Gramophone七十五年歷史的成就 蔡啟智Gramophone不但是世界上最具歷史的唱片評鑑類雜誌,同時在同類刊物中也最具權威與公信力的一本。Gramophone七十五歲的歷史,幾乎見證了英國唱片工業與錄音技術演變的全貌。除了廿世紀的前二十年之外,從電氣錄音的誕生、LP唱片的誕生、磁帶機的出現、立體聲錄音的製作、雷射唱片取代LP唱片、MD的發明、到最新的DVD錄音,Gramophone均躬逢其盛,未曾遺漏任何一個重要事件。三個轉機 Gramophone雖然也屢經困難,數度瀕臨停刊危機,但是在Mackenzie與Pollard兩人的努力之下,終究平安的走過了這四分之三個世紀。今天我們回顧Gramophone的歷史,可以發現他們的成功其實並不是沒有脈絡可循的。Gramophone的第一個轉機,是善於理財的Cecil Pollard加盟。第二個轉機,是英國政府在大戰期間資助EMI與Decca,順帶保存了Gramophone。第三個轉機,是戰後Pollard父子檔全力為Gramophone的業務衝刺,在1960年的發行量足足是創刊時的十五倍這三個重要時機,奠定了Gramophone七十五年的根基。 當然,對讀者而言,重點並不在於Gramophone是如何成長,而應該著眼於它的文章特色何在。創刊人Mackenzie本身就是一位資深的愛樂者,並且有過多本關於音樂欣賞的著作。財務經理Cecil Pollard與技術顧問Percy Wilson也都擁有多年的唱片收藏,對古典音樂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愛。也就是如此,他們才能夠撐過最艱苦的時候。Mackenzie在創刊之初,就與英國的兩大唱片公司Gramophone與Columbia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Decca出現、Gramophone與Columbia合併成為EMI之後,還獲得了這兩家公司的資助。這與Mackenzie與唱片界的深厚交情不無關係。我們可以這樣說:唱片公司資助Gramophone並非為了利益,而純粹是出於延續傳統。因為戰時原本就無利益可圖嘛,又不是軍火工業Mackenzie在唱片界的交情起了很大的助益,這對Gramophone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四大特點 深入分析Gramophone的內容,可以發現幾個重要的特點。第一是立論具有權威性,Mackenzie所建立的主筆群評述相當專業,立論中肯深入,深受讀者信賴與尊重。第二是獲得唱片公司的支持,這一點在前面已經提到。第三點是約聘許多音樂界與唱片界的名人參與評論工作,包括小提琴家Albert Sammons與Joseph Szigeti、鋼琴家Wilhelm Backhaus與Wilhelm Kempff、指揮家Eugene Goossens、作曲家Igor Stravinsky與Sergiu Rachmaninov等人也都曾經在Gramophone上面發表過文章。這點是當時許多雜誌所做不到的。在1960年代,Gramophone的特約主筆大約有四十位。在1998年的今天,Gramophone的主筆群多達百餘位,包括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器樂家、聲樂家、唱片製作人、錄音師、音樂學者與資深樂迷等各類型人種。Christopher Pollard雖然掛名編輯指導,但是年事已高,編務與內容全權交給James Jolly負責。近卅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評論者有音樂作家Richard Osborne、音樂學者Deryck Cooke與Alan Blyth等人。第四點是Gramophone的介紹評論與整個唱片製作緊密結合,對於一些重要錄音甚至能取得第一手重要資料,這對愛樂者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例如那張艾爾加與曼紐因在1932年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錄音,取得艾爾加本人的感想當然是最具公信力的報導。Decca在維也納錄製史上第一套尼布龍根指環錄音室製作時,也請來了製作人John Culshaw現身說法。這些都是愛樂者視為珍寶的重要音樂資料。 音樂重播器材的介紹,一直是Gramophone固定的篇幅。早在草創初期,技術顧問Percy Wilson便已經在有限的篇幅內討論了非平衡式唱臂的構造、對唱片造成的壓力以及其優缺點。Gramophone的器材篇幅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比例。現在的篇幅大約是在八至十二頁,以介紹新器材及新技術為主。雖然篇幅不多,但是Gramophone卻始終未曾刪減過硬體設備的篇幅。這大概是Gramophone的一項堅持吧求新求變 即將邁入廿一世紀的今天,Gramophone已有很大的變革。Gramophone的對手並不是BBC Music,壓力也並非來自Classic CD,而在於維持七十五年的傳統。今天Gramophone仍然是英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誌,如何維護這個優良傳統並且保持下去,相信不但是執行者James Jolly的大課題,也是愛樂者所希望知道的。 唱片評論的絕對典範 Gramophone的各種得獎榜單 蔡啟智 Gra mophone的評論,在唱片界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無論是唱片製作人或是愛樂者,通常都睜大眼睛看著偉大的評論員從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訊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唱片的世界似乎也頗為適用。但是這麼多的唱片,即使是值得購買的,一年加起來也有一卡車。Gramophone的各種獎項榜單,就成為愛樂者極佳的參考指引。 目前Gramophone所提供的榜單,包括每一期的推薦錄音榜單、每年九月發布的Gramophone年度大獎、Gramophone七十週年紀念榜單、以及Gramophone的錄音史上一百張最偉大錄音等幾種。藉著這次機會,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些榜單有何特異之處。Gramophone 推薦錄音 Gramophone的推薦錄音榜單Recommended Records是以附錄形式編在每一期的最後幾頁。推薦錄音榜單以曲目及價位區分,基本上,每個曲目都推薦三個版本,以高價版、中價版與低價版作為區隔。推薦錄音榜單與Gramophone其他的榜單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份榜單是以作曲家與曲目分類,凡舉古典音樂所有重要曲目,這份榜單都有推薦錄音版本。對於初入門的愛樂者而言,推薦錄音榜單不啻是一個按圖索驥的良好指引。 這份榜單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它所列舉的錄音版本通常都有相當高的水準,而且幾乎每期都會因應雜誌內容的評論而將這份榜單略作修改。因此Gramophone的這份榜單可說是一份古典音樂的流行榜,既有時效性又不失其參考價值。Gramophone 年度大獎 Gramophone的年度大獎一向是古典樂壇矚目的焦點。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古典樂界一年一度的Gramophone大獎,其重要性就像是流行樂界的葛萊美獎一樣重要。Gramophone在每年的八月號會宣佈入圍名單,九月宣佈正式得獎名單。近年來獎項越來越多,有漸趨複雜化的傾向。Gramophone對有實力的新人一向不吝於提拔,但是卻也難免流露出些許的英國本位主義。這怎麼說呢因為每年入選的名單中,一定會有英國作曲家所做的交響曲、協奏曲或其他類型的作品錄音,不過這些作品聽起來大部分都有點,而且英國的唱片品牌得獎率相當高。就拿今年的Gramophone大獎榜單來看,EMI、Decca、Chandos、Hyperion、ASV與NVC等英國廠牌以及男中音Bryn Terfel、指揮家Colin Davis等英國音樂家在總共22個獎項中共囊括了十一項,比例佔了一半。 不過儘管有點本位主義作祟,但是Gramophone年度大獎還是具有極高的公信力。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得獎者都的確有不凡的藝業表現。例如今年的年度最佳新秀Young artist of the Year佛絲特Isabelle Faust,她清新的演奏讓聽者耳目一新,如果沒有Gramophone的推介,認識他的人肯定要少一半以上。關於今年的Gramophone大獎榜單內容,請參閱本刊第60期。Gramophone 70年紀念榜單 1993年四月,是Gramophone創刊七十週年紀念。為此,Gramophone特別隨著該年四月號的發行,出版了一本副刊,名為Gramophone所見證的古典音樂七十年錄音史70 years of recorded classical music through the ears of Gramophone。這本副刊集合了七十年來的重要文章。在結尾,總編輯James Jolly列出了一張清單,其中列舉出七十款自有聲錄音誕生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唱片。這七十款錄音幾乎都是必須擁有的唱片,絕大部分都是大師名演,因此當榜單曝光之後,在當時也曾引起一陣子的熱烈討論。James Jolly所列舉的這些錄音都是CD已經發行的,而且也都是並未絕版的片子,對愛樂者而言,做到完全收藏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唯一的困難,是這本副刊已經非常難找。限於篇幅,筆者在此不將其列出,有興趣的讀者可逕洽編輯部。Gramophone 100大榜單 Gramophone 100大榜單通常簡稱為Gramophone100大。在Gramophone70年紀念榜單出現後,Gramophone認為以唱片錄音的一百年歷史,只選出七十張代表錄音是不夠的。因此在1995年十月,Gramophone以單獨銷售方式發行了Gramophone 100 Classical單行本。與七十週年紀念專刊不同的是這個一百款榜單都有詳盡的解說,而且評論年代橫跨六十年,從1936年至1995年。評論者都是樂評界響鐺鐺的人物。大致說來,Gramophone100大榜單可視為七十年紀念榜單的延伸,不過其中有些被替換下來。本刊在下一期(66期)將針對Gramophone100大榜單做全盤性詳盡的介紹,敬請期待。 Gramophone 100大榜單(1) 一校:徐鵬博二校若農 蔡啟智/整理序 號Gramophone之 001 C D 編 號Sony SMK 52619 作 曲 家巴哈 曲 目郭德堡變奏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81年4月 顧爾德/鋼琴 巴哈:郭德堡變奏曲BWV988 顧爾德,鋼琴錄音年代:1981年4月錄音地點:紐約錄音師:不詳製作人:Glenn Gould、Samuel H.CarterSony SMK52619新力哥倫比亞代理Gould remains one of the musicians most likely to divide opinion, but this 1981 set of Bachs complex and intriguing variations is a classic of the recording era.由顧爾德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目前有兩種版本行世,錄音時間分別1955年與1981年。1981年的版本早已經是愛樂者手邊必備的唱片之一。顧爾德極具個人特質的演奏,有人愛之,亦有人恨之,但卻是無論如何都應該要聽的歷史名盤。唱片中不時傳出的哼唱聲音,正說明了錄音當時顧爾德是多麼專注於音符與音樂之間。序 號Gramophone之 002 C D 編 號Vanguard 008.2009.71 作 曲 家巴哈 曲 目第78、106號清唱劇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4年5月 Dermota、Stich-Randall、Braun,Prohaska指揮維也納巴哈協會管弦樂團及合唱團 巴哈:第78、106號清唱劇 Dermota、Stich-Randall、Braun,Prohaska指揮維也納巴哈協會管弦樂團及合唱團錄音年代:1954年5月錄音地點:維也納音樂會堂布拉姆斯廳錄音師:Franz Plott製作人:Seymour SolomonVanguard 008.2009.71喜馬拉雅代理A recording which proves that the message is far more powerful than the medium. These two Bach cantatas were recorded in the dawn of an age which was to seek authenticity, but as Prohaska demonstrates, great artistry will speak through.這兩首清唱劇都是巴哈比較早期的作品,其中第106號還是為自己的舅父去世而作。這張錄音有何特殊之處,竟然能夠將李希特Archiv版踢下榜,把哈農庫特Teldec版拒於門外由於整個百大榜單,這是唯一找不到的一張,因此無法加以介紹。希望有讀者朋友聽過的,能將這個篇幅補上,感激不盡。序 號Gramophone之 003 C D 編 號EMI CHS 761027-2 作 曲 家巴哈 曲 目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36年至1939年 Pablo Casals/大提琴 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卡薩爾斯,大提琴錄音年代:1936年至1939年錄音地點:巴黎與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錄音師:不詳製作人:不詳EMI CHS 761027-2科藝百代代理Despite the advances in period instru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accompanying fascination with achieving an authentic approach, the message which emerges from the music will speak through any great interpreter. Pablo Casalss artistry was absolute and his approach to these worls - among musics purest utterances - totally convincing.本世紀大提琴界最富傳奇性的人物卡薩爾斯,將巴哈這部作品重新賦予生命力,並努力將它推上名曲舞台之上,其功績甚至有人比擬為與孟德爾頌重演馬太受難曲同樣偉大。卡薩爾斯專注的表情與細膩的演奏,完全擄獲了六十年來愛樂者的心。這也是為何有史塔克、羅斯卓波維契、傅尼葉等人的版本緊追在後,但卡薩爾斯版卻一直擁有最高地位的緣故。序 號Gramophone之 004 C D 編 號RCA 09026-61504-2 作 曲 家巴爾托克 曲 目管弦樂協奏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8年 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巴爾托克:管弦樂協奏曲 萊納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錄音年代:1958年錄音地點:芝加哥交響廳錄音師:Lewis Layton製作人:Richard MohrRCA 09026 61504-2柏德曼代理Th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and their formidable Chief Conductor, the Hungarian, Fritz Reiner, bring virtuosity and panache to Bartoks colorful music, aided by spectacular sound from RCA.萊納是近代最著名的三位匈牙利籍指揮之一,年少時並曾受教於巴爾托克本人,因此對管弦樂協奏曲的各部細節知之甚詳,對推廣此曲也居功厥偉。萊納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宛如一體,而萊納本人所散發出的雄勁熱力,更是令人一聽難忘。錄音效果與演奏一樣傑出,儘管是四十年前的錄音,至今仍然時常被音樂迷提出來討論不已。序 號Gramophone之 005 C D 編 號EMI CDS 555170-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歌劇費黛里奧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62年3月 Jon Vickers、Christa Ludwig、Walter Berry,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貝多芬:歌劇費黛里奧 Vickers、Ludwig、Berry,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錄音年代:1962年3月錄音地點:倫敦Kinsway Hall錄音師:Douglas Larter製作人:Walter LeggeEMI CDS 555170-2 2CDs科藝百代代理Fidelios come and go but every time this classic performance from a golden era of the gramophone rises resplendent to the top. The combination of a great Beethoven conductor, an orchestra in peak condition and a magnificent cast sees off all competition.克倫培勒非常受到日本與英國樂迷的喜愛,不僅是因為他的音樂成就,他對生命的執著也同樣令人感佩。費黛里奧是克倫培勒在EMI的六齣歌劇錄音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對露德薇而言,她同時也在卡拉揚版中擔任費黛里奧一角,但是論生動自然仍以此版為佳。克倫培勒所散發出來的厚實感染力,後世確無人能及。序 號Gramophone之 006 C D 編 號EMI CHS 764708-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晚期鋼琴奏鳴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1年至1956年 Solomon/鋼琴 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 所羅門鋼琴錄音年代:1951年至1956年錄音地點: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錄音師:F.Dillnutt、H.Davidson、A.Clarke製作人:W.Legge、A.Melville、G.JonesEMI CHS 764708-2 2CDs科藝百代代理Solomons recordings from the early 1950s of the late Beethoven sonatas remain performances of immense authority, readings that make the pianists enforced withdrawal from performance all the more tragic.許多愛樂者一直有著疑問:為何所羅門的唱片都只有標姓而沒有名字呢其實所羅門是藝名。所羅門在立體聲錄音初期時,仍然是浪漫樂派鋼琴曲的重要演奏人物之一。這張貝多芬的晚期奏鳴曲,所羅門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將樂思鋪陳出來,深入樂譜的肌理,與後來的波里尼有截然不同的觀點。雖是單聲道錄音,但背景處理相當乾淨。序 號Gramophone之 007 C D 編 號EMI CHS 763765-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鋼琴奏鳴曲全集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32年至1935年 CDX1993Artur Schnabel/鋼琴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許納貝爾鋼琴錄音年代:1932年至1935年錄音地點: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錄音師:Edward Fowler製作人:Fred GaisbergEMI CHS 763765-2 8CDs科藝百代代理This was the first cycle of the complete sonanas and for many remains, warts and all, one of the benchmarks of the piano repertoire on record.今天會花錢買這套錄音的人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在吉利爾斯、阿胥肯納吉、巴倫波因、巴克豪斯等強敵環伺之下,許納貝爾的單聲道錄音似乎已經褪掉了一層傳奇色彩。但無論如何,許納貝爾在貝多芬奏鳴曲的崇高地位卻是永遠不會動搖的。他的演奏與今天的鋼琴家有很大的不同,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雖然錄音古舊,但仍然是錄音史上的珍寶之一。序 號Gramophone之 008 C D 編 號DG 435744-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五首鋼琴協奏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3年5月 Wilhelm Kempff/鋼琴,van Kempen指揮柏林愛樂 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 肯普夫鋼琴,van Kempen指揮柏林愛樂錄音年代:1953年5月錄音地點:柏林耶穌基督大教堂錄音師:Gernot Westphal製作人:Wolfgang LohseDG 435744-2 3CDs寶麗金代理Kempff made two complete cycles of the concertos for DG; this first one has a beauty and imaginative engagement that retains its power to entrance and allure.肯普夫從廿五歲開始就為DG錄音,與DG的關係超過五十年。這是他在二次大戰後所作的重要錄音之一,與後來六十年代的版本比較,肯普夫仍是一樣的克制,未曾流於浪漫的泥沼之中。Van Kempen的伴奏亦有同樣的觀點,因此兩人的默契相當好。這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最重要版本,喜愛此曲目者不可不聽。序 號Gramophone之 009 C D 編 號EMI CDM 763855-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5年12月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錄音年代:1955年12月錄音地點:倫敦Kinsway Hall錄音師:Douglas Larter製作人:Walter LeggeEMI CDM 763855-2科藝百代代理A great recording of a great work by a great conductor - Klemperers Eroica is hewn from granite.這個版本是單聲道錄音。必須注意的是封面上的Eroica字樣是黑色的,紅色的則為後來的立體聲版本。克倫培勒的指揮仍一如往昔:沉穩、厚重、具有絕對的權威感。開始的兩個強音,為往後的詮釋作了有力的宣示。第二樂章的葬禮進行曲,在緩慢厚實的鋪陳之下,帶給人無以倫比的聽感。序 號Gramophone之 010 C D 編 號DG 447400-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74年3月 CDX1159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年代:1974年3月錄音地點:維也納音樂會堂大廳錄音師:Hans-Peter Schweigmann製作人:Werner MeyerDG 447400-2寶麗金代理One of the legendary performances of our time and one which ensures Carlos Kleibers place in the pantheon of great conductors.克萊巴的錄音雖然用十隻手指便可以數完,但是在愛樂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卻是無可替代的。如果說福特萬格勒、卡拉揚分別代表了五十年代與六十年代的名演,那麼七十年代的命運代表性演出絕對非克萊巴莫屬。克萊巴為音樂注入了非凡的精力與生命力,無論何時都充滿了躍動的音符。真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演出!序 號Gramophone之 011 C D 編 號DG 447433-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71年5月 CDX1283貝姆指揮維也納愛樂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貝姆指揮維也納愛樂錄音年代:1971年5月錄音地點:維也納音樂會堂大廳錄音師:Gunter Hermanns製作人:Wolfgang LohseDG 447433-2寶麗金代理Karl Bohms Pastoral is a near perfect performance - unfolded with the sureness of touch of a master conductor. The VPO play magnificently.貝姆與維也納愛樂所演奏出的漂亮弦樂,實在是太動聽了!光是第一樂章的開頭,便足以證明貝姆與維也納愛樂之間是多麼契合。第四樂章的演出也堪稱為經典之作。其實貝姆的貝多芬交響曲都不錯,實在應該全部擁有才對。華爾特與哥倫比亞交響的田園錄音也相當傑出,與貝姆這張名演不遑多讓。序 號Gramophone之 012 C D 編 號Pearl GEMM CDS9373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第七號交響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26年 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愛樂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托斯卡尼尼指揮紐約愛樂錄音年代:1926年錄音地點:紐約卡內基廳錄音師:不詳製作人:不詳Pearl GEMM CDS9373 3CDs韻順代理A fiery Beethoven Seventh from one of the great conductors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century.托斯卡尼尼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便已經是對抗法西斯獨裁的代表性人物。這是他在移居美國之前,造訪美國時所做的錄音。此時正值托老全盛時期,在歐美兩大洲都有極高的名聲,而這個錄音正可窺見他的風采:精準的速度、對樂團強力的控制、以及充滿自信的手法。雖然錄音效果不佳,但卻是托老在RCA時期之前的重要錄音之一。序 號Gramophone之 013 C D 編 號EMI CHS 769801-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1年7月29日 Schwarzkopf、Edelmann、Hopf,福特萬格勒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Schwarzkopf、Edelmann、Hopf,福特萬格勒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錄音年代:1951年7月29日錄音地點:拜魯特節慶廳錄音師:Robert Beckett製作人:Walter LeggeEMI CHS 769801-2科藝百代代理The performance which reopened Bayreuth after the war - and a magnificent interpretation of a masterpiece.這張錄音完成的四十七年以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便一直未出現過有能與這張拜魯特現場錄音相比擬的唱片出現。目前能找到的貝多芬第九錄音不下百種,但仍然未能稍微威脅到福特萬格勒的地位。雖然現場觀眾咳嗽聲不斷、儘管現場錄音嘶聲吵雜,但是仍然未曾損及這張錄音的價值。福特萬格勒所營造出的音樂力量,是無法以筆墨形容的。序 號Gramophone之 014 C D 編 號Philips 454064-2 作 曲 家貝多芬 曲 目弦樂四重奏全集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67年8月至1969年1月 義大利弦樂四重奏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 義大利四重奏錄音年代:1967年8月至1969年1月錄音地點:瑞士錄音師:不詳製作人:Vittorio NegriPhilips 4xxxxx-2 10CDs寶麗金代理Many quartets have recorded the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 but few with the consistency of the Quartetto Italiano.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p.18 Quartets remain unequalled.Philips旗下最重要的室內樂團體,就是義大利弦樂四重奏。他們從1967年開始,耗費兩年光陰完成了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錄音,是錄音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雖然後來還有阿班貝爾格EMI、史麥塔納Denon等著名的錄音出現,但仍然未能超越義大利四重奏的成就。此版已經有低價紙盒裝發行,是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的第一選擇。序 號Gramophone之 015 C D 編 號Philips 416432-2 作 曲 家白遼士 曲 目歌劇特洛伊人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69年10月 Peter Glossop、Jon Vickers,戴維斯指揮柯芬園皇家歌劇院 白遼士:歌劇特洛伊人 Glossop、Vickers、Lindholm,戴維斯指揮柯芬園皇家歌劇院錄音年代:1969年10月錄音地點:Walthamstow Town Hall錄音師:Hans Lauterslager製作人:Erik SmithPhilips 416432-2 4CDs寶麗金代理One of the outstanding Berlioz recordings under a conductor whose sympathy for the composer has had few equals.特洛伊人是白遼士最龐大的作品,壯觀程度有如遼闊史詩。許多人甚至認為特洛伊人是足以與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相抗衡的鉅作。此劇因為上演困難,因此演出機會並不多。這個錄音是戴維斯最重要的錄音,事前的準備便耗費了半年以上。不論是演出、錄音,都有最高的完成度,也是最偉大的歌劇錄音之一。序 號Gramophone之 016 C D 編 號EMI CDC 747238-2 作 曲 家布拉姆斯 曲 目德意志安魂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61年1月 CDX1162Dietrich Fischer-Dieskau、Elisabeth Schwarzkopf,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Fischer-Dieskau、Schwarzkopf,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錄音年代:1961年1月錄音地點:倫敦Kinsway Hall錄音師:Douglas Larter製作人:Walter LeggeEMI CDC 747238-2科藝百代代理A reading that personifies Klemperer as a conductor - a performance of immense architectural solidity, with a grand sweeping approach to Brahms broad phrases.德意志安魂曲其實應該稱為德文安魂曲才對,不過還是叫做德意志安魂曲比較好聽。克倫培勒的溫暖厚實,在這張錄音中完全表現出來。克倫培勒從一開頭的漸強便已作出濃洌的音樂厚度。費雪迪斯考與舒瓦茲柯芙兩位聲樂家的表現只能用完美來形容。當然,製作人Walter Legge也功不可沒。若無此版,可以DG卡拉揚盤替代。序 號Gramophone之 017 C D 編 號DG 419158-2 作 曲 家布拉姆斯 曲 目兩首鋼琴協奏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72年6月 Emil Gilels/鋼琴,約夫姆指揮柏林愛樂 布拉姆斯:兩首鋼琴協奏曲 吉利爾斯鋼琴,約夫姆指揮柏林愛樂錄音年代:1972年6月錄音地點:柏林耶穌基督大教堂錄音師:Klaus Scheibe製作人:Gunther BreestDG 419158-2 2CDs寶麗金代理Legendary performances from one of the finest Russian pianist of the century.許多人對吉利爾斯的布拉姆斯都並不以為然,然而他卻是俄國眾多鋼琴家中,少數能在這個曲目上成為經典人物的巨匠。吉利爾斯具有宏觀的眼光,並以精湛的技巧克服一切困難。他能擊敗阿勞、塞爾金、巴克豪斯、布倫德爾等勁敵脫穎而出,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此版目前已是DG百張大花盤之一,並以低價再製,實為愛樂朋友的一項福音。序 號Gramophone之 018 C D 編 號Decca 425082-2 作 曲 家布拉姆斯 曲 目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錄 音 年 代演 奏 者1955年12月 CDX1165Clifford Curzon/鋼琴,塞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Curzon鋼琴,塞爾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音年代:1955年12月錄音地點:倫敦Kingsway Hall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製作人:John CulshawDecca 425082-2福茂代理Curzon and Szell created a partnership that found its perfect expression in Brahms First Piano Concerto. It is a reading of poise and weight co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