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ppt_第1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ppt_第2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ppt_第3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ppt_第4页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应用外语系 胡寻亮 2005年5月 内容摘要 CET 四、六级考试简介 1 CET四、六级考试近期改革举措2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3 如何为考试做准备 4 CET 四、六级考试简介 CET 四、六级考试简介 v “ 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 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 求。” L. Bachman(1990: 279) v “正如 Bachman 所强调的,语言测试同所有的测 试一样,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考试的目的。” B. Spolsky(1995: 358) 语言测试的目的 四、六级考试的目的 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准确、公平、公正的测量 检测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 标的完成情况,为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供 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 CET简介 四、六级考试的作用 v 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v 对学生能力的准确测量 v 促进我国语言测试发展 CET简介 v 四、六级考试 全国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括西藏 、澳门 v 四、六级口语考试 全国共有 36 省会城市组织四、六级口语考试 全国共设有 51 个四、六级口语考试考点 考试规模 CET简介 CET简介 学生英语能力的描述 v 听力: 能听懂由母语为英语的人朗读的、语速为 130-150 wpm 的语料,并获得中心思想和重要细 节信息 v 阅读: 能以 70 wpm 的速度仔细阅读学术性的英语 文章,并获得中心思想和重要细节信息 v 写作: 能用英语通过写作表达思想,语言基本正确 ,内容基本切题 v 口语: 口头交际中能用英语就熟悉的题材表达思想 听力部分(20分) 第三个五年 第二个五年 第一个五年 12.5分 11.7分 10分 从四、六级考试成绩看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自实施四六级考试20年来全国平均分: 阅读部分(40分) 第三个五年 第二个五年 第一个五年 27.5分 26分 25分 从四、六级考试成绩看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自实施四六级考试20年来全国平均分: 写作部分(15分) 第三个五年 第二个五年 第一个五年 7.5分 6分 4.5分 从四、六级考试成绩看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自实施四六级考试20年来全国平均分: CET四、六级考试近期改革举措 CET四、六级考试近期改革举措 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方向 语言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原动力是社会 发展对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在保持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的同时,使考试最大限度地对大学英语教 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即通过改革,进 一步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更合理地使用四、六级考试,使考试更好 地为教学服务。 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目标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将对考试 内容和考试形式进行改革,目标是更准确 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 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 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CET改革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 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 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 息交流。 CET改革 CET改革 社会需求 大学英语四、六级 考试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要求 考试对教学 的后效 考试的 社会影响 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社会需求决定 教学要求 教学决定测试 内容和形式 历年来四、六级考试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 q 1990:写作和改错部分单独成卷(试卷二) q 1996:平均级点分 q 1997:新题型( SAQ, CD, Translation, etc ) q 1998:四级考试设写作最低分 q 1999: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四、六级口语考试 q 2004: 公布新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CET改革 2004新要求(试行)对教学做出细化 v基本要求 v较高要求 v更高要求 听: 讲座,日常对话,广播电视节目等 (语速:130 wpm) 说: 陈述,日常会话,就熟悉题材进行口头交际,语音语调基本清楚、正确 读: 主旨大意、重要信息,速度:70 wpm 写: 30分钟内写120词,内容相关切题,用词用语贴切,文章连惯 译: 借助词典就熟悉题材英汉互译。英译中每小时300词;中译英每小时250字 词汇:4500 词;700 词组; 2000 活用词语 CET改革 四、六级考试近期改革 v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 v调整所测试的语言能力结构 v测试题型上的改革 CET改革 正态分制 总分为100分 均值为72,标准差为12 四、六级笔试:标准相关、常模参照考试 (criteria-related norm-referenced) 四、六级口试:等级分制 原来四、六级考试目前的计分体制 CET改革 等级描 述 A 能用英语就熟悉的题材进行口头交际 ,基本没有困难 B 能用英语就熟悉的题材进行口头交际 ,虽有些困难,但不影响交际 C 能用英语就熟悉的题材进行简单的口 头交际 D尚未具有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能力等级描述 CET改革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计分体制 v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的分 数在经过加权、等值、正态化数据处理后, 将报导为: 正态分 均值为 500 标准差为 70 v不设及格线 v向考生发成绩报告单,报导其总分和各部分 的单项分 CET改革 大学 英语 四级 考试 成绩 报告 单 大学 英语 六级 考试 成绩 报告 单 调整所测试的语言能力结构 v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 听力理解部分题量从20题增加到35题 比例从20%提高到35% v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 v增加快速阅读技能的测试 v原单句词汇理解和语法结构题改为篇章语境 中的词汇理解测试 CET改革 现行的四、六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所占比例 CET改革 试点的四、六级考试各部分测试内容、题型和所占比例 CET改革 测试题型上的改革 v 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35%-45% 复合式听写 句子填空(快速阅读) 改错、简短问答或句子翻译(综合测试) 写作 v 口试仍与笔试分开,继续实施面试型四、六级口语考 试(CET-SET) v 研究开发一个更具有可操作性、能适应不断扩大的考 生规模、且能降低考试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口语考试 非面试型口语考试(如录音、电话、计算机化等) CET改革 CET改革 近期考试改革进程 v 计分体制、成绩报导方式改革:2005年6月考试起实施 v 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试点: 试点目的:论证新试卷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了解师生 的反馈 试点对象: 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的部分 学生 2006年1月:四级 2006年6月:六级 v 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 2007年1月:四级 2007年6月:六级 (后推迟至2006年6月)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听力 阅读 短文写作 综合测试 新题型共分4部分: 写作写作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占总分值的15 答题时间:30分钟 短文长度:不少于120个单词 给总体分,不分项给分 写作部分没有变化 题型分析写作 v新题型考试第一部分是写作 v四级写作的体裁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 v写作的素材或要求可以是中文、英文和图表 v写作字数在120字以上,写作的时间为30分钟 v注意: 写作既考查思考判断能力,也考查表达能力。因此 ,应对一些校园生活、社会新闻和常识有一定的认识和 见解,并能够有层次地、结构完整地在文章中清楚表达 你 的观点。 题型分析写作 v文章的基本结构 篇章的布局和段落的结构大同小异,都遵循 普遍的思维和语言逻辑。一般而言,结构基本 如下: 题型分析写作 v大学英语四级写作通常采用三段论模式,即: 开头段(introduction) 主体段(body paragraph) 结尾段(conclusion) v而段落的基本结构则是由主题句、支撑句和结 尾句构成。 题型分析写作 v需要注意的是,各种应用文体,如书信、告示 、条据等,也是大纲所要求掌握的写作内容, 不能忽略。 v总体说来,议论文要求逻辑严密,表达准确, 而说明文则要求层次清晰,语言练达。 v平时进行写作练习时,应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的 典型句子,对大纲所要求的交际范围内的话题 做适当的思考,以充实背景知识。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短对话 长对话(新题型) 短文理解 复合式听写 听力听力 听力部分 题型分析写作 v听力理解占总分值的35%。 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 v听力对话采用选择题,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 听力理解,其中长对话是新增加的测试内容。 v听力短文采用两种题型:短文听写(复合式听 写)和选择题。 v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 具真实性的材料。 快速阅读 仔细阅读 阅读阅读 判断是非 填空 篇章阅读:选择 词汇阅读:填空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阅读部分 完形填空 短文改错 篇章问答 句子翻译 综合测试综合测试 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新题型分析 综合测试部分 题型分析阅读 如何浏览文章 v在文章的浏览(即略读,skimming)过程中 ,对文中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可以帮助读者快速 有效地了解段落的大意。在浏览过程中,读者 可以通过寻找“信号词”来区分重要信息和非重 要信息。以下列出的是阅读过程中常见的几类“ 信号词”。 如何浏览文章 v在文章的浏览(即略读,skimming)过程中 ,对文中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可以帮助读者快速 有效地了解段落的大意。在浏览过程中,读者 可以通过寻找“信号词”来区分重要信息和非重 要信息。以下列出的是阅读过程中常见的几类“ 信号词”。 如何浏览文章 v1. 以下词组提示下文所涉及的重要信息: The main / important point / conclusion / reason. The point to note here 如何浏览文章 v2. 以下词组提示了下文的结构框架: There are three major reasons 如何浏览文章 v3. but 和 however表示对比,常常用来提示 重要信息,例如: The rising birth rate is not due to increased fertility, but to a sharp decline in the death rate. 如何浏览文章 v4. 在文中提问可以突出问题后的答案,提示读 者答案中有重要信息,例如: Why is a piped water supply so important? Disease due to contaminated water is a common cause of death in childhood. 如何浏览文章 v5. 有时,为了保证读者完全理解自己的观点, 作者会在文中反复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Death control can be achieved autonomously. In other words, the death rate can be cut without anything else changing. 如何浏览文章 v6. 文章的结论通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读者 要在文中寻找提示结论的“信号词”,例如: Therefore the result In conclusion we can conclude One of the primary conclusions 如何浏览文章 v7. 举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某一个观点,因此 ,文中的例子不是浏览文章时的重要信息。在 阅读过程中,以下词组提示读者下文是举例部 分信息。 For example/instance like Such as these include To illustrate among these are 如何浏览文章 v有时,作者也会用破折号或括号来提示举例信 息,例如: v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dependent on cash crops sugar, coffee, cacao, cotton. vPrecipitating /violent /unexpected factors are those which reduce the food supply (droughts, floods, wars, epidemics) 如何浏览文章 v在段落浏览时,读者在看到信号词后,应不断 对下文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 如何浏览文章 The main reason for (提示:下文 信息重要) the reduction in the death rat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as been improved public health measures. for example, (提示:下文信 息不重要,仅仅是为了用来证明前面的观点) in Sri Lanka the death rate was halved over ten years by spraying the mosquitoes which carry m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