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自学指导书 第第一一部部分分通通论论 第 一 章 文 字 第 二 章 词汇 第三章 语法修辞 第四章 古音和其他 第第二二部部分分 文文选选 第 五 章 文 选 主 要 篇 目 第 六 章 文 选 学 习 要 点 第第 三三 部部 分分 常常 用用 词词 第 七 章 常 用 词 说 明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 前前 言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 时代的需要,提上了教育革命的日程。目前,各学科都面临知识整 合、学科重建和教学改革的重任。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对学 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调整和充实古代汉语的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时代的要求、教改的重任、也是每 个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为了适于学生自学的需要,特编写古代 汉语自学指导书 ,以配合教材的使用。 本指导书以提高学员基本素质为中心,以方便自学为主要特点: 一、教学内容集中安排,适合自学时使用。考虑到自学的特点, 本指导书一改过去单元式体例,直接分为文选和通论两大部分。文 选以先秦两汉为主,适当选录唐宋名篇。通论以文字、词汇、语法 为主,常用词结合文选学习,未另列内容。这种安排,既便于平时 的自学,也便于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 二、古文译注部分随文安排,便于自学。考虑到自学的特点,本 书对主要文章均作了详细的译注。为节省学员时间,又把这些译注 随文安排。 三、全面涵盖国家教育部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包括通论中的 文字、词汇、语法和全部必读文章,从而给大家的学习提高和备考 提供了方便。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有关的教材、专著和文献,使 我们获益非浅。书末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以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尽管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错误与不当之 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函授学员不吝指正。 目目 录录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1 前 言1 绪 论5 1、古代汉语和文言 文5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 求5 3、指导书的主要内 容5 思考与练习6 第一章文字6 一、汉字的特点6 二、汉字的形、音、义 6 三、汉字的形体结构6 四、六书的贡献和局限 7 五、怎样通过字形推究字义 7 六、通假字7 七、古今字7 八、繁简字8 九、异体字8 思考与练习8 第二章词汇8 十、古今词义的异同8 十一、单音词和复音 词10 十二、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12 十三、同义词辩 析15 思考与练习 17 第三章语法 17 十四、虚词 17 十五、词类活用 22 十六、句法 28 思考与练习 34 第四章古音和其他 35 十七、古音常 识35 十八、古书的注 释38 十九、古代的文 体42 二十、古汉语修 辞45 二十一、诗词格 律47 思考与练习49 文选篇目51 文选学习要点51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51 宫之奇谏假道左传59 齐晋安之战左传59 冯谖客孟尝君67 论语八章67 颜渊季路侍68 德之不脩69 不愤不启69 饭疏食饮水69 子适卫70 季氏将伐颛臾70 阳货欲见孔子73 子路从而后74 学而77 公冶长77 先进78 大同78 教学相长78 寡人之於国也78 齐桓晋文之事79 非攻79 老子四章79 江海能为百谷王80 小国寡民80 不龟手之药82 百川灌河等五篇83 劝学83 察传83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战国策84 鸿门宴(史记节录)88 肥水之战资治通鉴96 绪绪 论论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1、古代汉语和文言文、古代汉语和文言文 古代汉语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宽的概念,大致说来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 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 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北方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代汉语课 学习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范作品。重点 是先秦的典范作品。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 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 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如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 并且能比较准备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3、指导书的主要内容、指导书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 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本指导书适合本专科学生使用。由于教学任务,知识容量,难易程度、深 浅水平各有不同要求,所以在编写内容、编排体例等方面各有所测量。具体来 说,通论部分的诗词格律、古音常识,文选部分的宫之奇谏假道 、 齐桓晋 文之事 、 礼记大同 、 老子四章 、 五蠹 、 报任安书不作专科生的学 习内容,其它内容则适用于本、专科生,同时,针对本、专科生的学习任务, 提出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章文字第一章文字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六书”的内容,能够辨识通假字、古今字。 本科生侧重于理论分析,专科生则偏重于实际应用。 一、汉字的特点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纪录语素的表意文字。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字是根据它 所记录的词的词汇意义来构形的。因此给阅读古汉语以许多便利,但也给研究 古汉语语音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汉字的形、音、义二、汉字的形、音、义 古汉语大部分是单音节词、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的情况居多,基本上一字 一词,人们习惯用字作单位来说词,甚至把词称字。 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字是语言的称号。字除了从词那里接受了已经 结合了的意义关系外,还有它自身的形成-字形。 一般所说的字的形音义,主要是指词的音义和字的形。字的音义是词的音 义的投影和间接表现。字和它所代表的词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形音义 三方面的因 素。一般所说的字音和字义,实际上指的正是词的音和义。 三、汉字的形体结构三、汉字的形体结构 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 汉字据义构星 4,传统分析汉字构形的方法是六书。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 ,东汉的学者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许慎在说文 解字叙中都对六书分别作了解说。这三家的叫法相排列次序各有不同,后代学者研究 和诠释六书,在次序上主要是采用班固的说法,在称呼上则采用许慎的说法。 六书的内容六书的内容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 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 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 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安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 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 是分析汉字的结构。 四、六书的贡献和局限四、六书的贡献和局限 六书之说统治中国传统文字学一千多年,但有明显局限。它不概括造字全 面情况;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困难;分类不尽合理。 五、怎样通过字形推究字义五、怎样通过字形推究字义 分析字形的目的是为了据形说义。通过字来认识词义,造字是因义绘形。 考字是因形求义。但字形不断变化,离原始状态越来越远。我们把能看出原始 字义的早期字形称笔意,把符号化后已看不出造字意图的后期字形称笔势。从 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缘着字形的发展的线索从笔势追寻 笔意。这个工作叫复形。 字形所表现的词义一般称本义。是后起词义引申的起点。又是辨别假借的 基础。 传统的“六书”理论,是古汉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首先要理解并记 住“六书”的名称、定义、例字及其次序。其次要知道“六书”中的哪几类与 汉字造字结构有关,哪几类最为重要。也要了解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不断 积累如何辨求词的确良本义的知识,为古书阅读打下基础。 六、通假字六、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指古书中本有其字的同音或者音近替代字,例如:蚤通早 被 通披 罢通疲 财通才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在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本无其字 的借用。 七、古今字七、古今字 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为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它是在原有形体基础上,增 加义符事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这种反映同一概念先后产生的字, 合称为古今字。 八、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两个(两个以上)字,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 不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取代。 八、繁简字八、繁简字 繁简字,指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它们的意义相等,声音相同,但是笔画 有多少之别。 古典作品中常常出现古今字、通假字等,这类字数量很大,往往形成障碍。 甚至诱使我们误解文意,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古今字、通假字 基本知识,熟记一批常见的古今字、通假字是一项基本功。 九、异体字九、异体字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1、何谓六书?试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各举四例加以说明。 2、怎样从字形辨识词义?为了从字形辨识词义我们应学习和掌握哪些认识? 3、什么是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请举例说明之。 第二章词汇第二章词汇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及其分类;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理解词的本 义和引申义;正确辨析同义词。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古汉语的主要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应 该掌握它的词汇,必须了解各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说,学习古代汉语 的词汇,对于阅读古代的书面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狠下功夫学习。 十、古今词义的异同十、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 、词汇的继承性: 词汇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的稳定方面,现代词汇从古代词汇中 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词,例如: 人手心日月星山水 风云雷电冰霜天地 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单音词 天下 国家 天文 地理 道德 人民 布帛 葡萄 琵琶 鸳鸯 规则 制度 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双音词 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 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被继承下来。如: 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一般已不单独使用,但作为词素,保留在目的、 目标、目前、目光、目录、纲目、眉目、栏目等双音词中。 忧:今天也单用,作为词素保留在忧愁、忧伤、忧虑等双音词中。 这也是词汇继承性的一种表现。 (二)词汇的发展 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 (1)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 亡了,这个词往往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例如: 来 戈 盾 笏 刖 黥 里正 公堂 衙役 宦官 太后 舍人 有睦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 语词,例如: 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头子 豸猪 辛辣 (2)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早词不达意的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 大得多。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达衣食住的只创造了 15 字,金文时已增加 到 71 字,说文时期增加到 297 字,几乎等于甲骨文时的 20 倍了。 (三)词义的演变 (1)古今意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的。 古今有些词,语形相同,意义迥异。例如: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 ,或泛指“食” 、 “折琼枝以 为羞兮” (离骚 ) , “羞” ,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 (左公隐公元年 )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之意。 ”现在却指害羞,不好意思,意思完全不同了。 绸:古义是“缠绕”之意,如“薜荔柏兮蕙绸。 (九歌湘君 ) ” ,王逸 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也是这个意义。现代却指一种丝织即绸 缎。 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者” ,指人;现在指随旅行者来往的东西,指物。 (2)古今词有同有异 信:本义是“语言真实”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 。后引申为 “传递语言之义” ,即“使者” ,成为“信”的常用义,如“谢公与人围棋,俄 而谢玄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 (世说新语雅量 ) ,这里“信” 、 “书” 对用, “信”指“使者” , “书”指“信” 。 “信”大约在唐代才产生“书信”义。 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的意思;但“爱”在上古还有 “吝惜” 、 “舍不得”的意思。 (3) 、词义演变的主要形式 词义的扩大: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 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 布:上古指用麻织成的衣。料, 说文解字段注:“古无今之木棉布、但 有麻布与葛布而已。 ”大约魏晋以后,随着棉花的传入, “布”始从麻织扩大为 棉织的衣料,现又扩大为化学纤维等织成的衣料的统称。 响:本指回声,如“空谷传响” (水经注江水 ) 。 “天下云集响应” (贾 谊过秦论 ) 。 “响”都是“回声”的意思, “响应”即“象回声那样应和”之 意,后来“响”扩大为指所有声响。 词义的缩小: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范围 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 虫:徐说文解字注笺云:“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 或裸、或介(甲) 、或鳞,皆经为虫。 ”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现代方言 里还有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的;正是古义的保留。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 般只指昆虫。 金:泛指金属。 说文称金子为黄金,称银子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 为黑金。现缩小为表示黄金。只有在词组里还保持金属的意义,如五金、冶金 等。 词义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从指甲文转为乙文。例如: 汤:本义指开水或热水,如:“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 上 ) 。成语“赴汤蹈火” 、 “金城汤池” 、 “固若金汤”中的“汤”都是滚热的水 义。 水浒里也有“面汤” 、 “洗脚汤”等词语, “汤”的今义则指菜汤、米汤。 脚:本指小腿(胫) ,如“孙子膑脚于魏” (韩非子难言 ) ,后来专指 足。 词义的色彩和程度变化: 有些词不达意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变化了。例 如: 爪牙:本为是表示得力民的武臣猛将,是个褒义词。如国语越语: “然谋臣与扑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 ” “爪牙”与“谋臣”并提,都是指治 国兴邦的人才。但今用作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祥:古代用作中性词,如:“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可见“祥”既可指 吉兆也可指凶兆,后来只指“吉祥的征兆”了,成了贬义词。 谤:在上古是一个中性词,表示一般的批评、议论,并不含恶义,如“能 谤讥于是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 。汉以后就逐渐 有了贬义。 说文对它的解释“毁也。 ”就是今天“毁坏”的意思,成为贬义 词。 有些词,词义轻重上古今也有差别的。例如: 诛:说文:“讨也, ”意即用语言责备别人。如“于予与何诛” (论 语公冶长 ) ,成语“口诛笔伐” ,诛是谴责、批判之意,后来发展为“杀戮” 的意思,意义加重了。 感激:古义是“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 ,还有“愤激” 、 “恼怒”之意。如 “皆感激为之泣下” (张中丞传后叙 ) ,感激是深受激励之意。今义是“感谢” 之意,词意轻多了。 十一、单音词和复音词十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 、古汉语单音词占优势 从词的语言形式来分,有的词不达意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也就是一个字 就是一个词。如“身” 、 “兵” 、 “城” 、 “足” 、 “乱”等。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要比多音词数量多。单音词占优势是古代汉语的特点。 据统计, 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 1465 个,复音词只占 80 多个;离 骚用字 2470 个,复音词只有 140 多个。 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 90.8%, 左传中占 89%, 史记 、 尔雅中占 80%。 了解了单音词在古汉语词中优势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就要注意 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联用当成后代的一个复音词去理解。例如: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呼人。 易革赴 “革命”现代汉语是双音词,这里“革命”是两单词构成的动宾组,是 “变革天命”的意思。 壁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可做动词也可作名词。这里“指示”是两 个单词,构成连动系。 “指”是“指出来”的意思, “示”是使动词,是“给 (让)看”之意, “请指示王” ,即“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的意思。 (二)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有的词是由多个音节构成的,称为复音词(或多音词) 。如“踯躅” 、 “良人” 、 “玄黄” 、 “千里马” 、 “骐骥”等。 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占优势,并不排斥古代存在着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词, 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大约有以下几种: 1、联绵词 由两个以上的字(音节)构成一个语音单位,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 这种词传统上称为联绵词。它“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王国维语): 例如: (1)双声联绵词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踊跃 (2)叠韵联绵词 彷徨 徘徊 逍遥 窈窕 婵娟 混沌 (3)其它联绵词 扶摇 芙蓉 辗转 铿锵 淡泊 翡翠 2、叠音词 由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古人称之为“重言” ,也叫“叠字” ,例如: 翩翩 渺渺 恂恂 漠漠 纷纷 丁丁 3、合成词 复音词中更常见的合成词,也叫复合词。合成词是由两个单独有意义的词 素组合而成,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联合式 名词+名词: 土地 国家 爪牙 财物 动词+动词 争夺 经历 观赏 雕琢 形容词+形容词 壮丽 微小 空虚 浅薄 偏正式: 名词+名词: 云梯 布衣 兵车 盘石 形容词+名词 少年 乔木 长城 大人 动词+名词 流言 欢心 寝席 处士 形容词+动词 优游 周流 大行 长生 数词+名词 百姓 五谷 三军 六畜 动宾式: 将军 牵牛 变法 执事 成名 附加式: 油然 忽焉 宴尔 有夏 婉如 重迭式 迟迟 时时 人人 处处 单义词向复音词的发展过渡,经历了一个从一词变多词的分化过程。古代 单音词每一个义项,往往分化成双音词,例如:“辟” ,就分别有“开辟、逃避、 躲避、偏僻、譬如”等双音词。这样不断发展,双音词的就越来越多,从而取 代了单音词的优势。 4、偏义复词 十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十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 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例如: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孟子尽心上 ) “齐军万驽刘发” (史记孙吴列传 ) ,这两个句子中的 “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 “发展” “发动” “发 现” “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引: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上边所例句中的“引而不发” 的“引” ,就用引义,其它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退”等,都是从“开 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词的所谓本来意义,并不能说是原始意义。这里所说的词的本义,只有文 字材料可以证明的本来意义。 词的本义也不一定是常用义,同现代汉语所说的基本意义有区别,特别是 那些以假借方式造成的词更是如此。例如:字:说文:“乳也。 ” 广 雅释诂:“生也”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字的“字”都是它的 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了“字”的常用意义, “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消亡。 而:说文:“颇毛也” 。本义是络腮胡子,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 了,作连词成了它的常用意义。 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发展、延伸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指从词的本义出发而延 伸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 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 是跟随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决定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 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词的引申义的例子: 省:说文:“视也。 ”本义是视、察看,动词,看的对象没有定。引申 为专指看望父母、尊长。如:“昏定而晨省” (礼记曲礼上 ) , “瑜从父尚 为丹阳太守,瑜往省之” (三国志周瑜传 ) 。同时引申为检查、反省,如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 , “退而省其私” (论语为政 ) 。引申义 与本义之间的联系很明显。 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 。本义是门闩(名词)和闩门(动词) 。 门上了闩就能控制出入,从而引申出“关卡、要塞”义;从“关卡”的意义又 可以引申为“关键、枢纽”义。门闩能把门与门或站与墙连在一块,从而可引 申出“关连、省及”义。我们在使用“关”这个词时,总不会每次都使用它的 全部意义,而它却可以具有多种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的词不达意义也本义是没有什么联系的,这种词叫假 借义。 (二)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探求词的本义,对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知识,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是很有必 要的。探求词的本义,能帮助我们以简双繁地掌握词义系统。抓住了词的本义, 就好比抓住了这个词若干意义的纲,使众多面纷繁的词不达意义变得简单而有 条理,易于掌握。不了解本义,也就谈不上研究和分析引申义,也不能明白词 的假借义。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 古代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当字节在大多数情况下 就是一个词。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结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 关系,特别是当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例如: 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水中可属曰州。 ” “水中陆地”便是州的本义。 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身,即追赶上了之意,这是个 会意字。 说文:“有,逮也,从又从人。 ”成语“望尘莫及”中的“及”就 是用的本义。 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形体,可以明了本义,分析形声字的意符(形 符) ,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例如: 迷: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个是本义呢?它的意符,表示 脚在道路上行走之意,可见“迷路”是“迷”的本义,如“寻向所志,逐迷, 不复得路” (陶潜桃花源记 ) ,用的正是本义。 咆、泡、饱、跑、庖、炮、胞、袍等字声符都是“包” ,意符不同,它们的 意义明显不同,而所表意义同意符密切相关,这些意义一般应是它们的本义, 如“咆”的意符是“口” ,本义即是“动物口中发出的叫声(咆哮) ” ;“饱”的 意符是“食” ,本义是“吃饱了” ;“跑”的意符是“足” ,本意是“走路”等等。 2、利用古代文献资料 利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也可以探求词的本义,而查阅古书注 解和字典辞书是推断本义简便可行的办法。有些词从形体上或字典辞书中都能 很难准确地把握它的本义,时,使可以从古书普遍用法中归纳概括出其本义来。 古书的注释是古代重要的语言资料,由于时代相距较近,词义变化还比较 小,对古代的语言和词义比较熟悉和了解,这对于我们探求词的本义大有帮助, 后代一些字典辞书往往都是把最早词义列为第一个义项,有时还介绍了一个词 的词义演变情况,为我们辩识词的古义或本义提示了例记,也很有参考价值。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 统的著作。虽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分析错了,但至今 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仍然有很大的作用。此外,一些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 著如文字蒙求 、 文字源流浅说等也可以参考。 总之,凭古文字形结构分析出来的本义,还须有古代其它大量的文献资料 加以验证,才能真实可靠。 (三)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1、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是到一般,由实到虚,是本义 发展出各处引申义的基本规律。例如: 理:本义是治玉,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理的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 义。治理是一种有目的、经过考虑的活动,从而引申出“事理、道理、情理” 等意义。 暴:本义是晒, “晒”要把东西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引申为暴露、显露, 如“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夏日的阳光是狠猛烈的,从 而由“晒太阳”义又引申为“猛、争”和“突然”义,如“暴风聚雨” ,又由此 引申为“凶暴、残酷”义,如“不畏强暴” (商君书 ) 。 另方面,有些词义也可以由表示一般的、笼统的意义而引申为表具体的、 单一的概念。例如: 宇:本指房檐,引申为房屋。从房屋的个别部分到整个房屋。如“肃追之 宇下。 ” (赤壁之战 ) “宇”是指“房檐” 。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宇”是指“房” 。 2、词义引申的方式:词义的引申的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词有不同的引申方 式,但概括而言,词义的引申基本是两种方式。 并列式引申 (1)、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 、 “辐射式”引申这种方式,是以本义 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多个意义,即是说,这种方式的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 本义引申出来的。例如: 竟:本义是乐曲终了,从这一本义引申出完毕义,如“看书既竟” (汉 书谢安传 ) ;又引申出停止,结束义,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曹操龟 虽寿 ) ;又引申出终于、终究义,如“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史 记屈原列传 ) ;又引申出穷尽义,如“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庄子齐物 论 ) ,意思是“忘了生死、是非,就可以达于无穷” 。 “竟”的这几个引申义都 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2) 、连环式引申 连环式引申,也称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引申,就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 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它的特 点在于,其中某个绰中义只与它前后相邻的两个意义密切关联。例如: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 (诗经七月 ) ;从工作的结 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信之” (孟子公孙丑上 ) ;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 许平” (孟子公孙丑上 ) ;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此” (史记项羽本纪 ) 。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们接一个引申出来的。 (3) 、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 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例如: 朝:说文:“朝,旦也, ”本义是早晨,古时君臣在早晨会见,从而引 申出朝见义;朝见时君臣彼此朝向对方,从而引申出朝向义;朝见的地方叫朝 廷,又是朝的一个引申义。朝见时,群臣必须下拜。又从朝廷引申出王朝义, 由王朝引申出朝代义。朝的这些引申义产生的方式,由早晨、朝见、朝廷、王 朝、朝代组成连环引申,而朝见又分别引申出朝廷、朝拜、朝向等义,则是并 列式引申。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或混合式引申;在词义引申中是很常见 的。 十三、同义词辩析十三、同义词辩析 (一)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书写形式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从词义关系方面考察,同义词可分为三类: 1、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等义词。这种同义词数量不多,例如: 犬狗 黎民黔首 余我 寡人不谷 2、在某一点上意义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义词,一般称为相对同义词。例如: 诛戮:在“杀”这一点上两都意义相同,但“诛”还有“谴责”义, “戮”还有“侮辱”和“并力”义。 遇逢遭:在“碰见”这一点上意义相同,但“遇”还有“对待” 、 “待遇”义;“逢”还有“迎接” 、 “迎合”义;“遭”还有“遭受”义,又可 作动量词。 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称近义词。例如: 延席 往逝 危急 告诉 由于古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因此,所谓同义词,主要是指部分意义 相同或相近似的词,在同义词中占绝大多数。这就是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后两 种情况。 同义词是语言中的积极因素,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标志之一。在 同义词里,同义词的作用主要是: (1) 丰富的同义词,可从表达的选用,充分利用其细微差别,来表达 精确细致的思想感情; (2) 同义词的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增加语言的生动 性,还可以协调语句的音节,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3)利用同义词可以构成各种类别的成语,如:挑拨离间、粗心大意、奇 形怪状、幸灾乐祸、生离死别、千变万化等等。 汉语的同义词十分丰富,古书中用到的同义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内部关系 也很复杂。因此,注意同义词的辩析,也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 训练。 辩析同义词,要注意下列几方面: 同义词意义有同有异,辩析的重点是其差异。 同义词的差异可能存在几个方面,要抓住主要特征。 辩析同义词要有历史观点,即不要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却理解,古代差别很 明显的,到现代可能差别很少。甚至很难说有多少差别,如“牙”与“齿”这 类,我们要按古代词义去辩析。 要注意同义词的灵活性,有的同义词对举而说则不同,分散用在不同地方 又相通;有些词在其它地方可能不同义,而用在某一句子里可能临时同义,构 成临时同义词。例如“言”和“语” ,分散用时,意义相同,对举成文时,如 “干时言言,干时语语” , (诗经公刘 ) ,就有差别了。 诗经毛传云: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孔颖达解释说:“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 (二)怎样辩析同义词 辩析同义词不达意,可以从词义、用法、色彩等几方面进行。 1、从词义差异上辩析 同义词词义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 (1)所指事物的形状、用途、质地不同。例如: 府库都是藏财务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 说文 :“府,文书所藏也。 ” “库”是藏兵器、战车的库房。 说文:“库,兵车所 藏也。 ”二者用途有别。 模范盟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型,但质地不同,用土做的叫型,用 木头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竹子做的叫范) 。 (2)所指物体部位不同。例如: 股肱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体都可泛指人的身体,但同时“身”指从颈起到股的部分;“体” 指两手两脚。 (3)动作行为的方式与情态不同。例如: 商贾都指做生意的人。 “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 “贾”指属于一处 囤积营利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提携都指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 “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 (段 玉裁语) ,所以“提拨” 、 “携手”中的“提” “携”是不能互换的。 (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例如: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 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告诉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诉”特指所 说痛苦或者说冤屈,范围小。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例如: 饥饿一般情况下是相通的。对言时,情况有别:饥指一般的饿;饿指 一点东西都没吃,严重饥饿,因饿而死者尸体称“饿殍” ,不能说成“饥殍” 。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 “大事曰盟,小事曰誓” 。 (周礼郑玄注) “盟”词意要重些。 2、从语法功能上辩析 语法功能上辩析,这主要指词的用法不同,例如: 之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相当。但 “之”只能用作宾语, “其”只用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耻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他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不同; “耻”用作意动,表示“以为耻” ;辱,作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辩析 妻、妾后、妃普通人的称“妻”称“妾” ,皇帝的就称“后”称“妃” 。 征伐侵都有军事进攻之意。但各有特点:“征者,上伐下也,敌 国不相征也” (孟子尽心下 )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 (左传庄 公二十九年 ) 。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带有褒义;“伐”指公开 宣战,不管双方是非,是中性词;“侵”则指不宣而战,带有贬义。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 1、什么叫做词汇?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是什么? 2、古今词义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 3、什么是词的本义?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义引申有什么规律和方式? 4、古代汉语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叫双声、叠韵?各举出三个双声词、叠韵词。 6、各举出三个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7、分析下列各词词义演变的方式及过程。 8、解释下列句中“领”字,指出哪一项是本义,哪一个近的引申义,哪一 个是远的引申义? 引领北望。 (左传昭公十七上年 ) (脖子,本义) 获保首领以殁于地。 (左传褒公十三年 ) (头) 若挈裘领。 (劝学 ) (衣领) 总领从官。 (报孙会宗书 ) (统领) 虽玩其采,不倍领袖。 (文心雕龙熔裁 ) (要领) 第三章语法第三章语法 十四、虚词十四、虚词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了解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语法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学习虚词时,本科应结合分类全面掌握;专科可结合文选,以字为纲,兼 顾词类。 (一)(一) 、代词、代词 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现代汉语没有,一是无定代词“或” 与“莫” ,一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现代汉语完全 不同的形式。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予(余) 、朕” 第二人称有“女(汝) 、尔、若、而、乃” 指示代词:近指有“此、是、斯” 远指有“彼、夫” 疑问代词: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 指处所的有“安、恶、焉”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体系还不完备,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 三人称代词的植物是由指示代词“彼、之、其”来承担的。人称代词的复数: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同一个词可以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 数,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第一、二人称代词+“侪、属、曹、辈” (名词,意思是“同一类的” )表 示复数 谦称与尊称 古人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 谦称:愚、臣、仆、妾、寡人 尊称: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 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敬。 (二)(二) 、副词、副词 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用: 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主要类别和用法: 时间副词时间副词: 向(乡) 、既、已、业、尝、曾 表示行为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时 间 用在动词谓语或主谓结构前面作状语译为“从前“先前“已经“曾经“ 方、正、适、会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的时间用在动词谓语或主语前 面作状语译为“正在“正遇上“恰巧“ 行、将、且、垂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用在动词谓语前面作状 语 译为“将要“就要“快要“ 俄、暂、姑、常、雅、素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暂久用在动词谓语或主 语前面作状语译为“一会儿“不久“时常“平素“一向“ 范围副词:范围副词: 皆、尽、毕、悉、举、成、具、凡、都、共、率表示对情 况和数量的总括用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译为“都“全部“凡是“大凡“ 总共“大致“大都“ 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 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用在动词、数词谓语前作状语译为“只“仅仅“(“仅“还克译为“几乎“将近 “)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最、至、极、绝、大、太、殊、特、尤、良、甚 表示程度 高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译为“最“十分“特别“非常“很“的确“ 少、略、微、稍、颇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 语 译为“稍微“略微“ 加、更、愈、益、弥、兹(滋)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重用 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译为“更“越“更加“ 情态副词:情态副词: 俱、并(间)微、窃、故、固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用 在动词前作状语译为“一起“暗中“故意“坚决“ 暂、卒(猝) 、立、即、旋、稍、渐 表示动作行为的速度用在动词前作 状语译为“突然“匆忙急迫“匆促突然“立即“逐渐“ 数、累、屡、仍、辄、每、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多次“往往“总是“每“再“ 语气副词:语气副词: 乃、即、必、定、诚、信、果表示确认的语气用在谓语 前作状语。多用于判断句和说理的叙述句译为“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 真“ 其、盖、殆 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作状语译为“大概(是)“恐怕(是)“ 曹 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竟然“ 其 表示祈使语气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为“希望“还是“ 岂、其、庸、宁、巨(讵) 表示反诘语气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译 为“难道“哪里“怎么“ 否定副词:否定副词: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否定, “弗“只用在动词前表否定弗译为“不“ 毋(无)勿 表示禁止、劝阻用在祈使句谓语前 译为“不要“ 未 表示对已然的否定 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为“没有“ 非微一般表示否定判断 用在名词谓语前,也可用在叙述句,描写句 译 为“不是“若不是“ 否 表示对情况的否定 用在动词谓语后,或单用不译出 指代性副词 相 表示互指或偏指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偏指随文译出 宾语(1.2.3 人称) 见 表示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 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 随文按宾语意义译 出(第一人称“我“或“自己“ ) 表敬副词表敬副词: 请、谨、幸、惠、辱、猥 在态度上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用在动 词前作状语 不译 敢、窃、猥、伏在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开工典礼施工单位发言稿范文(2篇)
- 2024年小学音乐教师个人教学总结样本(2篇)
- 煤矿民爆物品事故现场处置预案样本(2篇)
- 2024年中学教师专业技术年度个人小结(2篇)
- 2024年诚信伴我行演讲稿(4篇)
- 2024年设备异动管理制度(四篇)
- 皂素业环保治理行动方案例文(3篇)
-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教案《泡泡糖》
- 大班教案:清明节
- 三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1.8 讲故事 北师大版
- Tio2材料的性质及应用-课件
- 教育科研专题讲座课件
-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西塘古镇课件
- 建筑工程常用英语词汇
- 热工基础第一章
- 翻身拍背课件
- 2022版小学英语新课标详细解读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PPT模板
- 全套课件-中文版AutoCAD-2020基础教程-完整
- 中医穴位养生保健课件
- 属地管理课件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