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3页
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4页
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获奖等级: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部分:课题研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或者问题的提出指导思想: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水平,职教师资水平又取决于职技高师教育。本研究拟在对我国职技师范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对职教教师的素质要求,针对职技高师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中高职衔接等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科学地重建职技高师人才素质结构,全面创新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职技高师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职技高师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理论基础:一是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要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目的。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价值取向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或集体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以良好的智能为基础,以高尚的品德为核心的合格人才;个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学会学习”、“德识才学”综合发展。二是职业的专门化。职业的专门化,是指一个职业行为向社会所公认的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过程的过渡。与其他的职业相比,专门化的职业特指那些专业能力需求较高,由于劳动组织方式固定而能力构成明确的社会职业群体。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对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职教教师走专门化的道路,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工业国家的共识。第二部分:主要内容与方法主要内容:一是职技高师人才多维培养模式研究:职技高师教育的特点、规律及其发展前景性分析;职技高师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与特征研究;职技高师本科与职业教育其它各层次的衔接与沟通问题研究;职技高师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问题研究。二是职技高师德育教育模式研究:社会转型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网络与高校德育关系的研究;高校职技高师学生德育的现状、目标及实施途径的研究。三是职技高师创新教育模式研究:职技高师创新教育机制研究;职技高师创新教育目标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四是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几个体系的构建:职技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职技高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职技高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主要方法:主要运用文献法、讨论法、调查法和实证法等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成果本课题在探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个模式:即多维结构的综合培养模式、以创新素质为重点的能力培养模式、多元主体的德育模式;创新了与此相适应的“三个体系”,即突出特色的课程体系、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以“质”致胜的保障体系。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构建了“三个模式”:多维结构的综合培养模式、以创新素质为重点的能力培养模式、多元主体的德育模式。(一)多维结构的综合培养模式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其相关因素构成(如图1所示)。过去的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本课题图1 多维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简图改革了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多维结构模式,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1培养方向维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职技高师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指向三个方向,即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课教师。近五年来,我们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输送毕业生1500余人。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最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滑坡、师资需求量较少的情况下,我院共为各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上500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学历的专业课教师。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4+X”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本科段引导学生向学术型方向发展,应届生考上教育类研究生20多人,招收中职研究生近200人,目前有近100名中职研究生充实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其中绝大多数到了高职学院任教。2培养规格维 人才培养规格应具有“双师型”或“技能型”特点,其质量取决于学生所具备的复合知识、职业能力和人格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注意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面,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加强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近五年有10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的各种奖励,居全校16个院(部)之首。3课程设置维 在社会对职技高师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将课程设置紧贴市场,采用灵活的知识模块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中职师资人才知识模块(图1中模块1):这一知识模块主要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课教师。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及教育类课程三大类;适量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和教育类课程学时,如增加职业教育教学法授课学时和技能训练环节,突出其“职业性”和“师范性”。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模块(图1中模块2):这一知识模块是在中职师资人才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三大类。对这类学生免除了教育实习和教育论文环节,增加了专业实习和专业论文环节,突出其“职业性”和“技能性”。高职师资人才知识模块(图1中模块3):这一知识模块是为高职教育培养高学历的职技师资。这类知识模块的设置从整体上强调了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同进分两种情况进行定向培养:一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导师制,通过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跨校听课等途径,引导学生向学术型方向发展,毕业后直接参加职业教育研究生考试;二是对综合素质较好且打算直接去职业学校就业的学生,则在强调教育类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他们教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其实践环节到职业学校第一线去完成,对其优秀骨干分子进行跟踪联系与指导,引导他们参加中职研究生的考试。课题实施以来,共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和输送专业课教师达1500余人,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500余人,定向培养准备参加教育类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优秀本科生100多人,其中20多名应届生考上了教育类研究生,近100人工作一段时间后考上了中职硕士生,其中40多人已毕业到各个职业学校任教,绝大多数到了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二)以创新素质为重点的能力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以创新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活动。1成立大学生创新组织机构。以学院领导为主体的创新领导小组。该组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学院每年直接资助学生创新的有关开支达2万元以上;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创新指导小组。该组主要是负责学生创新活动的计划和设计,指导学生选题和创作;以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创新实施小组。该组主要是根据创新指导小组的计划和设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以学科专家为主体的创新评价小组。该组主要是对科技创新作品进行评审,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创作设计方案、创作产品的科技含量等综合情况,评定出创新作品综合分数及学生获奖等级。2建立和完善开展创作活动的操作程序:宣传发动。一是开好“两个会议”(创新活动动员大会、创新经验交流会);二是建好“三支队伍”(学生党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学生积极分子队伍);三是利用“四个刊物”(校刊、职教园地、朝露文学、雨韵)。明确目标。一年级学生以精美手工艺品制作为主;二年级学生以教具制作为主;三、四年级学生以科技论文的撰写、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为主。规范考评。我们建立和健全了创新活动考核与奖励制度,由学工组与有关专家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进行全面考评,其分数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绩及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优秀作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3学生创新活动收到的效果:营造了创新教育的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执行校规校纪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我院的创新活动先后有湖南电视生活频道、湖南有线电视台、桑植县电视台、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给予采访、宣传、报道,受到了公众舆论的好评。(三)多元主体的德育模式1多元主体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我们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三点共圆”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对象图2 “三点共圆”的德育模式德育工作新模式(如图2)。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德育对象为中心;德育工作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互为一体的工作格局;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平等、互动、以人为本原则。2多元主体德育模式实现途径与方法 在这个模式中,将课堂教育作为高校实施德育内容的重要途径;将党、团支部工作作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落实德育首位的重要载体;将活动教育作为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将管理教育作为学校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学生的行为重要方法;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并进行道德实践的重要窗口。3多元主体德育模式管理系统德育工作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学校专职德育工作者代表、兼职德育工作代表,社会有关人士、家长代表组成,负责领导、协调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实施机构:由学院领导、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负责德育工作的具体策划、组织和实施;德育活动载体:由团总支、学生会、班干部组成,学校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作用,是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社会和家庭在德育网络中起补充作用和辅助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以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依托,通过网络、会议、联系卡等手段,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学生中正式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占总人数80%以上;每年有500余人次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个人,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日常管理评价总分在全校名列前茅;近三年10多个班次被评为省级、国家级先进集体;院学生会、团总支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三下乡”先进集体、湖南省“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优秀集体;由我院学生主演的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被湖南省选送到北京参加大学生戏剧节,获得最佳剧目奖;我院学生自编自演的诸神国度,参加湖南省大学生戏剧节,被指定为闭幕式节目并获优秀剧目奖。三创新了“三个体系”在研制和构架“三个培养模式”的同时,我们创新了与之相适应的“三个体系”:(一)突出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们于2000年着手职技师范课程的改革,对20多个职技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1对中职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其“职业性、技能性、师范性”。 一是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二是整体优化教育类课程,我们将教育类课程整合为四大类:教师基本素质课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育基本技术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将各专业的必修课学时进行适当的压缩,增加了选修课学时,扩大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2对去企业单位就业学生的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其“职业性、技能性、应用性”。 一是压缩教育类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二是将教育实习改为专业实习,实习地点由职业学校改为企业单位;三是将教育论文作专业论文,并要求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完成。3对高职院校师资本科段学生的培养,课程体系突出其“职业性、师范性、学术性”。 一是基础类课程的拓宽。按照“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思维能力。二是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实行灵活的选课制定和选修方式,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修课的方式也自由跟班修课,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课。在考评形式上,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提交研究论文,或者公开做学术报告、论文答辩等方式。(二)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1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了传统单向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了全面多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并重。公共课、基础课的考核与评价: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课程理论考试情况作出一个评价,一般占该课程总成绩的80%(单项评价),再分别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课堂情况(学习讨论、自学笔记)等给予评价(综合评价),一般各占该课程成绩的10%。专业课的考核与评价:对中职师资方向的学生,突出其教师教育技能的评价;对高职院校高学历本科段学习的学生,突出其研究能力的评价;对技术应用方向的学生:突出其专业技能的评价。2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不断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与体系。在评价指标的构成中体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常规活动与创新活动相结合。构建开放、多向、动态的综合素质评价网络:该网络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通过班组互相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工作组评价、学院领导小组审核等环节,得出最终评价结果。然后通过信息反馈,其评价结果对学生起到激励或鞭策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三以“质”致胜的保障体系1加强制度建设 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院领导联系年级、班级、教研室制度,要求院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学运行第一手资料,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教师综合考评制度,引导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优秀学生导师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形成良好氛围。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院师资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增加,而且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2000年专任教师11人,现已增加到35人,具有正高职称的4人,副高职称的9人,已毕业或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14人,引进人才6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3加强师范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在原有的心理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改造了1个多媒体实验室,新增加1个同样的实验室及1个电子政务实验室。目前,前两个实验室除承担职技师范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的实验课教学任务外,还开展了教学媒体的研制工作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电子政务实验室为文科类学生提供了有关实践技能训练的理想场所。建立和开通了华夏基金职教网站 2002年购置了价值50万元的仪器设备,建立和开通了职教网站,为学生开展网上职业培训,提供网页制作训练等,先后有近100名网络技术爱好者参加了网络室的工作,并多次获校级以上奖励。筹建微格教学实验室。我们已请湖南师大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拟筹建1个微格教学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展设备购置的洽谈工作,预计不久将投入使用。4加强图书资料室建设 我们在2000年以前原有6000余册库存资料的基础上,每年从职教经费中拨款3万元,购置各种图书资料和专业室。研究结论:(一)职技高师人才培养应以人才市场需要为导向,改变传统的为中职学校培养专业课教师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企业单位需要的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研制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二)要培养高素质的职技高师人才,必须建构以创新品格为核心的素质结构,并根据时代对人才新的要求,对素质结构不断进行提升与优化。(三)建立职技高师人才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废弃过去照搬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模式,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四)实施对职技高师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常规活动与创新活动结合的”原则,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向性和可操作性。(五)要完善职技高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技能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六)“双师型”是职技高师与普通高师相区别的一个明显标志。同时,随着教育学科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提高当代教师教育学科素养的呼声的不断高涨,职技高师的教育学科课程结构的调整已经显得非常的必要。创新点:(一)本研究思路采用了立体的、多元并进的研究逻辑,同时对诸多相关问题整合研究,其研究方法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二)本研究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品德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三)本研究构建的多维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变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方向的“单一性”为“多向性”,在师范教育的理念上有新突破。(四)本研究构建的“4+X”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研究生段人才培养与本科段人才培养相互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已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创新性。5课题研究把“创新”提升为职技高师院校的主流文化精神,从文化学的视角来阐释创新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的特色:(一)研究思路有特色:本研究采用了立体的、多元并进的研究逻辑,同时对诸多相关问题整合研究,做到边研究,边实践,边整改,边提高,使研究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被各个击破和解决。(二)研究方法有特色:本课题注意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个案访谈法和实证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在自然状态下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研究活动,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举、全面分析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提高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推广性。(三)研究内容有特色:研究内容涵盖了职技高师学生的品德素质、人格素质、职业素质、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四)研究成果有特色:一是本研究构建的多维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变培养方向的“单一性”为“多向性”,在师范教育的理念上有新突破;二是本研究构建的“4+X”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与本科生阶段人才培养相互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已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理论突破性和创新性。第四部分:研究主要成果目录(一)论文1农技高师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高等农业教育,2004,12职技高师学生师范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及思考,职业技术教育(教研版),2001,23职技高师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职教论坛,2005,10 4论职技高师人才的培养,职教论坛,2003,10 5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等农业教育,2004,46职技高师人才培养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02,127主体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8精品课程的两种构建模式,职教论坛,2004,129对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探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4,310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与特征,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3,611高职课程目标的取向与来源,职教论坛,2003,1212论“双元制”教育思想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当代教育论坛,2002,413对农技高师教育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2,2114高等职技师范教育种植专业课程创新体系构想,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15高校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