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鉴赏表达特色.ppt_第1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鉴赏表达特色.ppt_第2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鉴赏表达特色.ppt_第3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鉴赏表达特色.ppt_第4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鉴赏表达特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节 鉴赏表达特色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1.(2009江苏)(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从大处着眼,显然 是托物言志,古今对比。还可以从议论、抒情 等表达方式角度考虑。答题时不要只说概念术 语,要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即说对比要说明谁 与谁对比,说托物言志要说托何物言何志。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 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 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2007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 炉 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 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 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 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 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 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 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 我的心里总有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 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 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 暖气多省事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 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 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 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 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 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 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 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 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 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 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 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 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 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 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 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 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 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 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 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 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 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 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 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 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 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 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 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 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 望的闪光。 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 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 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火,以它的巨大热力 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 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 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 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 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 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 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 火”?请简要赏析。 解析 第四自然段写白天的炉火,给“我”安慰 和喜悦,第五自然段则写了夜间的炉火,用了拟 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 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 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 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 等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 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 意义。 真题探究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 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而设的一种题型 。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纵观近几年 命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 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 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表现 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 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 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 的方法技巧上。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 二、三、五”项工作: “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 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 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 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 解释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 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修辞手法、表达方 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阅读点拨 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 1.记叙。 (1)记叙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 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 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 可有可无地硬凑,而应一丝不苟。 (2)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 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 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 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 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 映生活。 高考散文特别注意对人称的考查,2000年全 国卷、2005年湖北卷、2006年辽宁卷均有设题考 查。 (3)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 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 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 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那么,考查描写的什 么呢? 主要是关于描写景物方法的考查。描写方法 主要有: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 绘;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 c.动静结合;d.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 描写。 写人散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 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 考查重点。 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它是在记叙过 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 夹议、叙议水乳交融的特色。考试中也会涉及的。 4.抒情。 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自然成了考查重点。 尤其是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 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 点。 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 的作用。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 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实际过程中,作者对这三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常常是综合的、灵活的,所以分析时应全面考虑。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象征 通过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现与之有某种联联系的概念、 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寻味。 扬扬抑 在变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对照,形成起伏之 势势,给读给读 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艺术 效果。 托物 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发的感情、阐发阐发 的思想借助于对对某事物或物 品的描摹议论议论 表达出来)含蓄,能给给人留下思考的 余地和想象的空间间。 白描 不设喻设喻 、少修饰饰的方法,不用华丽华丽 的辞藻,以最经经 济济最俭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鲜明生动动的形象。它往往寥 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虚实实 结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实衬 虚,或以虚衬实衬实 ,突出事物的本 质质特征,从而更鲜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现事物 、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题旨。 借景 抒情 通过过景物的描写,来衬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开门门 见见山 文章开头头直入正题题,不拐弯抹角。 衬衬托 或渲 染 用渲染描绘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现的事物的特点, 营营造氛围围。 点面 结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节或细节细节 是 点,两者结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义和特殊意义义。 以小 见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现大主题题、看似平凡细细小却包含典型意 义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义 。 联联想 想象 联联想想象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为丰 富,形象更丰满满、生动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艺术 表现现力。 动动静 结结合 以动衬动衬 静,以静衬动衬动 ,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对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鲜明。 三、修辞手法 它是命题者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特色赏析的 重要方面。因为技巧、特色均依附于语言,鉴赏 时特别要与揣摩、品析语言相结合。平时应储备 考纲规定的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方面的知识。 (1)比喻: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 感。 (2)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3)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 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 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 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 (4)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 想,具体生动。 (5)夸张: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 特征。 (6)反复: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 意。 (7)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 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 衬,或两两补充。 四、谋篇布局技巧 如铺垫、伏笔、悬念等,在“分析结构”考 点考查。 五、语言表达 鉴赏鉴赏 语语言 角度 词语词语 的 锤炼锤炼 准确、简练简练 、生动动、形象,叠 音词词、拟拟声词词、有表现现力的动动 词词、形容词词、副词词等 句式的 选择选择 长长短句的交错错运用,整句(对对 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语)散 句(句子参差不齐齐、长长短不一) 的运用 辞格的 选选用 比喻喻、比拟拟、借代、夸张张、对对 偶、排比、设问设问 、反问问、顶顶真 、互文、反语语 上述五个角度在具体题目切入时,一般先从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而 从“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切入时 一般会在题干中有提示。 鉴赏鉴赏 语语言 角度 整体的语语 言风风格 平实实、清新、华丽华丽 、幽默、辛 辣、 自然、简洁简洁 明快、含蓄深沉、寓 庄于谐谐、口语语化、生动动形象、 有 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 身份上 现场批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 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 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 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 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 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 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 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 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 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 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 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 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 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 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 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 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 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 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 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 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 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 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 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 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 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 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 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 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 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 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 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 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 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 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 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 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 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 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 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 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 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 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 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 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 “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 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 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 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 远溢,宿鸟幽鸣。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 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 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 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 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 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5分) 【现场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较短,且较整 齐,表达了燕国胜地的美好。 【评分分析】 该题答案仅得2分,答出了两种特色,漏掉了 两个特色,且说明其作用有误。 【正确答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描写生 动(2分),欲抑先扬(反衬)(2分),突出了 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1分)。 【增分提示】 虽说该题为局部鉴赏题,但仍需联系上下文 语境。如注意到了下段文字,则反衬及其作用就 能答出。对表达特色的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即 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 巧和语言表达五个角度看它的表达特色,这样方 可得满分。 2.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 此作具体探究。(9分) 【现场答案】 (1)将许许多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与故乡的月 亮对比,表现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从侧面表现 了思乡之情。 (2)直接抒情,吐露了对故乡的惆怅、留恋 、热爱之情。 【评分分析】 该题为整体鉴赏题。该答案能从表达方式和 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判断,故可得6分,但还是 漏掉了一个答题要点。 【正确答案】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拿在济南、北京和世 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 对故乡的深情;(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 怀念。(每点3分。关键词“描述”“对比”“直抒 胸臆”要答出来,并有具体分析) 【增分提示】 回答表达特色鉴赏题时一定准(准确判断手法 )而全(说足说全所用的表达特色)。实际上考生 多在“全”字上失误。因此,一定要多角度思考, 仔细排查其众多手法、技巧。 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核心提示:体验精微的生活 转 身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 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 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 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 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 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 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 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 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 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 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 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 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 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 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 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 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 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 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 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 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 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 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 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 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 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 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 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镜。正在 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 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 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 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 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 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 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 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 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 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 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 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 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 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 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 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 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 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 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 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 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 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 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 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 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 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 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 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 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 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 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 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 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 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 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 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 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 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 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 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 再转回来? 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 捞”这个词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关键是抓住它的 妙点:与“人海”相呼应。 答案 “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 应,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又 具有形象性。 2.从描写的角度看,第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 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 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题考查详写略写的技巧。分析作用要 突出“详写”这个重点。 答案 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 带过或简单勾勒,而对“他”则用具体的语言、 动作进行比较细致的刻画。作用是表现“他” 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体现了选材的详略得当。 3.第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 作用是什么?() 解析 注意扣住结构和写人两方面作用。 答案 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用 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 4.“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表 达效果?() 解析 “哪些”暗示不止一种效果,可从结构、 主旨和反复(修辞)三个角度分析、探究。 答案 (1)把“一转身”当做行文线索,使文 章结构严谨。 (2)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 (3)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 光,珍视人际交往。 考点滚动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核心提示:对弱者的人文关怀 秋日笔记 尚建荣 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 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动触角,我几乎就 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 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 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 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 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 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 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 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 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 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 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 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 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 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 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我突然想起秋天的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 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 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 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 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 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 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 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 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 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 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 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 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 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 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 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 了。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 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 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 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 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 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 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 无影无踪了。 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以 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子是多么 惊人的相似啊伸腿,摩嘴,搓身,这只在秋 天快要冻僵的金铃子当找不到同伴时,它的内心 会有多寂寞伤感呢?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 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 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 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 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 子,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 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意间给 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 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 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 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 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 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 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 撤向哪里? 5.文章第段描写金铃子的情状,请分析它的表 达特色。() 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词“描写”,可先从描写 特色(方法)切入,接着从修辞特色切入,最 后看看它在表现手法、语言方面有无特色。分 析特色应兼及这些表达技巧的效果。 答案 抓住金铃子最具特色的身体部位(后 腿);静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之 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极富感 染力。 6.文章引用了豳风七月中的诗句,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题也可看做是“引用”手法的鉴赏 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及引用自身效果等方面 分析。 答案 (1)诗中的蟋蟀在寒寂之时还有避难之 所,这与上文的金铃子的境遇构成对比; (2)引发下文作者对金铃子命运的思考; (3)丰 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添了文采),令人深 思。 7.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思想内涵。 解析 因为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故分析时不 应仅停留在表面,应抓住金铃子背后的象征意 义。 答案 (1)对弱者的同情。(2)对弱者的顽强抗 争的敬佩。(3)对弱者逃离别人帮助的伤感。 (4)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弱者为代价。 8.文章多次直接描写金铃子,请结合金铃子的象 征意义探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解析 该题实际上是对作者创作意图及主旨的 探究,应抓住文中三处直接描写文字,分层探 究,探究时一定要联系金铃子的象征意义,不 要仅停在表面。 答案 (1)文中的金铃子其实就是弱者的化身, 他们是美丽的(或:有着美好的心灵);(2)他 们面对苦难不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是自我 拯救,他们是善良的;(3)在文明的进程中已经 没有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 离;(4)作者强烈期盼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5)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 考点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核心提示:艺乞者的梦与现实 艺 乞 陈 夫 站在趋近北大的天桥下,我总不免想到某影 片中的一个场景,手抚吉他的流浪艺人在高歌艺 乞:“前方啊没有了方向,身上啊没有了衣裳, 鲜血啊渗出了翅膀,我的眼泪湿透了胸膛” 而如今,不知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北漂艺 人,是坐在北京三里屯的某个酒吧享受成名的快 乐,还是仓皇地走了麦城? 或许朋友们已经嗅到,我此刻所指的艺乞, 决非我们日常所见的那些以艺谋生的酷似在拣食 吃的家伙们,而是一群真正为自己的某种艺术信 仰而甘为乞客的奋斗者。 正是胸腔中的这股难以安分的艺术信仰,促 使如云的各类艺者勇于以乞客的膜拜姿态置身于 心中的大乘之都北京“取经论道”。事实 上,这一被常人认定为艺觉发达导致“神经质” 的人群,所表现的一种虔诚却令他们身陷泥沼, 如乞丐般残喘过活。所以,这一群犹如修行的僧 侣尼道之士,在皈依艺术之教后,苦心善身终得 正果者屈指可数,而途中因才艺平庸、身体不适 还俗者,亦比比皆是。然而,艺乞们如此惨痛的 结局并没有给他们本身带来什么影响与打击,或 许他们就是在这种若有若无的生活空间里,发现 与感觉着自身的呼吸与存在的。 其实,这些艺乞完全可以在各自的土地上过着 悠闲的艺术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乐生活,然而很 不幸的是,他们似乎很厌倦那样的生活。这些艺 术的崇尚者们,为了修得正果,而甘愿蛰居在北 京那些低矮破烂的怀柔农舍或北大、北影厂的暗 湿的地下室内,不时唠叨着老子李耳的经典道文 “知我者稀,故我者贵”。他们像梁实秋那样快 乐地堪受篦宅之“趣”,又学着当年老迈的齐白 石那样在北京街头卖点小画,来聊补生活之不 足,却备感成就。这一切在常人看来简直是疯子 的行为,而在他们眼中,或许比悠闲的艺术家式 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要强得多。 艺乞们不愿离去,在京城脚下,他们还在继 续张望着,渴盼着,徜徉着 在他们的焦虑与期待里,我不敢悖疑他们的 虔诚。然而当有一日,某个艺乞一不留神被加冕 后,我们最好是听一听艺乞群中混杂的唏嘘 惆怅、兴奋、嫉妒!于是,我可以断定一些艺乞 心中燃烧的不是艺术的圣火,而是贪婪的欲念。 至于他们的贪婪与嫉妒,当然是不会迁怒在富翁 式的艺乞身上的,即便他当初站在中戏门口,纯 粹只是一个傻帽儿,但他们绝不会放过只学过几 招把式,要貌无貌,论才不惊的寒酸式的艺乞。 然而,正是这种贪婪与嫉妒却让这些心术不正的 艺乞们又从平民概念中发现了自身体内的奇才, 重拾了希望,并深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走出篦宅, 坐在三里屯酒吧的吧台前高雅地享受着法国红酒。 北京的艺乞们依然保持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 的生存方式,出没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即便没有 画去卖,没有歌去唱,没有戏去演;即便前方没 有了方向,身上没有了衣裳,鲜血渗出了翅膀, 眼泪湿透了胸膛。 今天的北京俨然是个梦,它装点着自己的信 徒,而它的信徒们又装点与支撑起所有人的“北 漂梦”。然而,梦终归只是梦,最好还是把它当 做一个梦,你却应为躲过此梦而雀跃。 (选自2008年第12期散文) 9.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说:“北京的艺乞们依然保 持着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方式。”请结合 全文概括他们的特殊的“生存方式”。 解析 该题目的重点在于“难以想象”,要解 答该题目需要注意联系前后文中“艺乞”的表 现,尤其不能忽略文中对他们的精神状态的描 写。 答案 (1)吃住的条件非常艰苦。(2)善于为自 己的生存找到精神的依托。(3)相对鄙视艺术家 式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4)对艺术或者非艺 术的追求充斥着狂热。 10.联系全文看,作者描写的主要是什么样的艺 乞?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又有怎样的不同? 解析 首先要抓住行文的主要切入点影视 作品中的“艺乞”,然后分析作者写作的重 点“北漂”中的艺乞,从中概括出作者的 态度。 答案 (1)靠艺术寻求物质、以艺谋生的,作者 虽没有明确的表达,但多少表现出了默许与同 情;(2)为某种艺术信仰而甘为乞客的人(北 漂),作者对“终得正果者”的艺术才能给予 肯定,对贪婪名利甚或怀有嫉妒的艺乞则是给 予了否定。 11.本文是一篇包含着情感与理性的议论性散文, 试从表达方式的特点上和行文构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