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 尴尬不少.doc_第1页
礼仪之邦 尴尬不少.doc_第2页
礼仪之邦 尴尬不少.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仪漫谈二 礼仪之邦 尴尬不少 跪拜礼的尴尬 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发达,可是在对外交往中,尴尬却不少。 2000多年间,封建王朝在对外交往时,一直坚持外国来使必须向皇帝行跪拜礼。显而易见,施行这种礼节,有损尊严,常常遭到抵制。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白衣大食(今叙利亚一带)遣使来唐,在朝见唐玄宗时,平立不拜。唐官员以其无礼,欲治其罪。 1656年3月,第一位访问清朝的沙俄使节费巴伊科夫抵达北京,明确表示不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礼,双方为此争论了半年,巴无果而返。1805年,沙俄格戈洛夫金使团来华,入境后即表示不行跪拜礼,引起清廷不满,只到达张家口,便原路返回俄国了。 1816年,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到北京,也是因为拒绝向嘉庆皇帝跪拜,被清廷下令遣送回国。 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愤怒的清军士兵杀死,这可捅了马蜂窝,本来德国及其他列强早就想一口吞掉中国,这下可有了借口。清廷虽然百般赔礼道歉,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清政府被迫任命醇亲王载沣(宣统皇帝的父亲,光绪、慈禧去世后曾任摄政王)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谢罪。德方扬言,载沣在觐见德皇时必须行跪拜礼。这一棒子把清王朝打晕了,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种下的苦果,到头来还得自己品尝。后来虽然在中外舆论责难下,德方取消了这一要求,但大清颜面尽失,而这跪拜礼,在对外交往中看来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前的尴尬 历史上的尴尬已经远去,现实又怎么样呢?我做外交礼宾工作几十年,深感仍有不少问题。 礼宾尊位混乱 我国传统礼仪尊位,同国际上现在流行的做法不一致,甚至相反,即国际上以右为上,而我国传统礼仪却是以左为上。于是,目前在我国就形成了对内对外两种不同做法:我领导人参加我国内部的典礼、大会,座位安排均以左为上;而我领导人参加的对外礼仪,却与国际接轨,以右为上。这种尴尬情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持续了60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尚无法协调一致。这种忽左忽右的状况,让人眼花缭乱,社会各阶层人士不知所从。 礼服问题 我国近年来,恢复了祭奠炎黄、祭祖、祭孔活动,身着古代礼服,甚为庄严、郑重。现代人参加当代的重大礼仪活动,也应穿上讲究的礼服。有人问:我们今天的礼服是什么?答案是:没有。在这方面,西方比我们做得好,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或惯例,例如结婚时新郎穿黑色礼服,新娘则穿白色婚纱;治丧活动,则一律着黑色服装。他们还规定了晨礼服、晚礼服等等。阿拉伯世界、非洲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礼服。而我们泱泱大国,今天却没有自己的礼服。我们的外交人员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人,在对外场合穿西装。把西服当成我们的礼服,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问题,可是在近邻日本,曾遇到过尴尬。几年前,我新任驻日本某大使,要向天皇递交国书,在谈到大使着装问题时,日方强调西服不是中国人的礼服,认为中山装才是。 中山装由孙中山先生倡导问世,曾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标准服装。前些年我们驻外大使、参赞,在我国庆招待会上往往会穿上中山装,以展示中国的传统。而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中山装几乎被人遗忘了,哪里还谈得上是我们外交人员的礼服呢!至于近来社会上出现的唐装、汉服等,那只是少数人为了新奇而穿,并不是我们当代的礼服。 有人会问,女士的旗袍是不是我们的礼服?尽管我们女士对外活动时常穿旗袍,可用这种民族服装作为礼服,但是,我国至今并没明确规定旗袍就是我们女士的礼服。 没有礼服的中国,难道不是我们的遗憾和尴尬吗? 至于在日常生活、交际等诸多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