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pdf_第1页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pdf_第2页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pdf_第3页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 蒋冰清(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 要:通过对文化意象的概念和表现类型的阐释,列举了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失落与错位现象的部分实例,指出 了传递文化意象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意象;失落;错位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disnature and dislocation of cultural image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jiang bingq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oudi hunan , 417000) abstract :through illustrating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cultural image , the paper gives a series of examples to analyze disnature and dislocation of cultural image , and points out the ways how to convey cultural image. key words :cultural image , disnature , dislocation , conveyance 在英汉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差异成了翻译工 作者们所关注的一大焦点。文化是各民族之间交 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的日益繁荣,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如果说早期翻译工作者只要能把原作的信息基本 传达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如今则渴求更多的原汁原 味的保留异国文化意象的译文。好的译文,不仅译 文优美流畅,而且能完整、 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 文化意象。否则,如果失落、 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 化意象,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 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因此,在翻译实践 中,文化意象的处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 文化意象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1.文化意象的定义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 晶,是历史地理、 风俗习惯、 民族观念、 思维模式、 甚 至文字等文化的积淀,并经过历史的发展,社会文 化群体的反复运用,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成系统的具 有丰富联想意义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 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象或来源于一个民族 的传说及早期的图腾崇拜,或来源于古代文艺作品 (包括文学作品和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具有相 同文化语境的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 领神会,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2.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它可以是某一种植物。例如汉语中松树 (象征坚强不屈 ) , 梅花(象征品格高尚,忍耐坚韧 ) , 竹子(象征品格正直 ) ; 欧美民族语言中的橡树(象 征力量 ) , 棕榈树(象征胜利、 晋升与不朽 ) , 玫瑰(象 征神秘新生、 爱)。 (2)它可以是一种实有的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 兽。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龙(象征高贵、 神圣、 威严 与威武 ) , 喜鹊(象征吉祥 ) , 蝙蝠(象征吉祥、 健康、 幸福 ) ; 欧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象征智慧 ) , 狗 (象征忠实)。 (3)它也可以是某个数字。例如汉民族语言中 收稿日期:2006 - 04 - 12 作者简介:蒋冰清(1969 -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中西文化比较。 第19卷 第3期 2006年5月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changchun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 19 no.3 may 2006 的 “三” 与 “八” 。其中 “三” 表示 “众多” 的含义。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八” 因为与 “发” 谐音而得了 “发达” 、“发财” 之意。再如欧美民 族语言中的 “七” 、“十三” 。英、 俄语中的 “七” 也有 “众多” 的意思。如形容幅度大,说 “at sevenleague strides” 。提醒人三思而行,俄语中说 “量七次,剪一 次” 。 “十三” 在西方语言中则视作不吉祥的象征。 (4)它也可以是某些色彩词语。例如汉民族中 的 “红”(表示吉祥、 忠心 ) , “黄”(表示富贵、 威严 ) ; 欧美民族中的 “red”(表示发火、 流血 ) , “green”(表 示嫉妒,没有经验 ) , “blue”(表示忧郁、 黄色、 下 流)。 (5)它也可以是表示自然现象的词语。例如, 汉语中的东风,常用来形容蓬勃的生机,有 “东风夜 放花千树” 之名言,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 之佳句。 在欧美民族中,西风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如雪莱 在 “ode to the west wind” 中,把西风比喻为力量, 能摧毁一切,同时又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二、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 1.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文化 传统的不同,在英汉翻译中,读者往往把意象与文 化割裂开来,把它与形象性词语、 典故、 成语等放在 一起。这样,在翻译中,一些具有文化意象的词语 或句子往往不能很好地传递出文化内涵。其实,它 们还是有区别的。文化意象渗透在形象性词语中, 但又包含着更为广阔、 更为深沉的内涵。如 “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成 “even three common cob2 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 。可是,在英语中 “three common cobblers” 和 “zhuge liang” 并不能让人 引起智力平庸与智者的联想。因而译者只能用归 化法,将其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或 “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 。意思 虽说一样了,却无法透视出汉民族赋予 “臭皮臭” 和 “诸葛亮” 的特有文化象征意义,在民族文化色彩方 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损。也就是说,原文中原本 非常和谐、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和意象的语言统 一体,在译语中被迫割裂为二,这就使译者陷入了 “熊掌和鱼” 二者不可兼得的困境,导致了文化意象 的失落与歪曲。 2.文化意象的错位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 定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历史地理、 风 俗习惯、 民族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民族 势必赋予其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用语 言学家的话说则是 “世界各族人民看到的同一客观 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都给它刷上了不同颜色”(转 引自谢天振 译介学p182)。用译介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大致可以分为三 种情况: (1)文化意象的部分重叠。即同一文化意象在 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及联想意义部分相同,但不完全 相同,或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时,文化意象不同, 并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例如,在欧美民族中,狮 子被誉为百兽之王,喻指勇敢、 凶猛、 有权势之人; 但在汉民族中,能引起类似联想的动物却是老虎。 对中国人来讲,老虎不仅具有欧美民族狮子的形 象,而且还有凶狠、 残忍的反面形象。 (2)文化意象的空缺。由于宗教信仰、 政治制 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不同民族就难免在 文化上存在 “真空地带”,即文化意象空缺。比如,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围绕 基督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基督文化;而中国却深受 佛教的影响,佛教中 “和尚” 一词可以说是一个家喻 户晓的概念。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一个和尚 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而基 督教国家对 “和尚” 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对谚语就更 不熟悉。其实,中西文化还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空 缺,像中国农历节气、 天干地支、 阴阳八卦,英语国 家的牛仔文化、 嬉皮士文化等。 (3)文化意象的冲突。有时候,两个民族虽然 有着相同的文化意象,但其涵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这就构成了文化意象的冲突。比如,在汉民族中 “龙” 是皇帝之称、 杰出人物之喻,蕴含 “权威、 力量、 才华、 吉祥” 之意。然而,在英美民族中,与汉语 “龙” 相对应的 “dragon” 一词却基本上含贬义。在英 语文学作品集 “beowulf” 中,主人公最后一次冒险就 是与一个代表恶势力的 “dragon” 搏斗。在 “bible” 里,“dragon” 也与邪恶、 恐怖相联系。另外,欧美文 化中的 “bear” 、“fish” 与汉语中的 “熊” 、“鱼” 也均成 了文化意象的冲突。 以上这些都属于文化意象的错位情况。其原 因多同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生活习俗、 文化传统等 差异相关。其中,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文化意象错 位的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 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的表达 方式。悠久的历史文化、 神话传说、 历史事件和文 学作品等积淀都是构成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的 原因。 110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 三、 文化意象的传递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意象一直是一个困扰着翻 译者们的难题。在翻译中,由于人们对文化意象的 认识仍不充分,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割裂开来,忽略 了文化意象仍是原作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译作中通常只 强调了内容,却把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忽视了。 这样,译文虽民族化,但同时也把其它民族的东西 “化” 掉了。因此,为了更真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氛 围与民族特色,保留作品的 “外国护照” 和做到原有 信息的含量与译文中包含的信息含量对等与一致,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文化意象进行传递: 1.直译法 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对于那些具有普遍性的 文化意象可直接借用或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相对 应的物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法,如英国诗人 彭斯的 “a red red rose” 的翻译。其原文是这样 的: and i will love thee still , my dear. till the seas gong dry. till the seas gong dry ,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th sun ! and i will love thee ,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life shall run 原诗中所用的海枯石烂的意象具有普遍性。 它是一个建立在人类生活经验感受基础上的文化 意象。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直接将诗中的意 象译成中文 “四海枯竭” 。因此,该语段就可以 译为: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直到太阳把岩石消熔! 我会永远爱你,亲爱的。 只要生命无穷。(袁可嘉译) 2.解释性译法 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如果直译令读者费解, 我们就可以加上简明的解释,并可将解释置于文化 意象翻译之前或之后。例如: (1) (men sent flowers , love notes , offers of for2 tune. and still her dreams ran riot)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 what a door to an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 . (theodore dreiser , sister carrie) (2) the crafty enemy was ready to lauch a new at2 tack while holdihgout the olive branch (allusive english idioms) 句(1)中所用的 “aladdin” 是神话 一千零一夜 中掌管神灯的一位人物。 “aladdins lamp” 通常喻 指能满足人们美好的愿望的东西。这里,150元钱 被喻为存放在山洞里的神灯。因此,翻译时,我们 必须对 “an aladdins cave” 作出一个简明的解释。 这样,该句可译为 :( )这150元钱!这150元钱! 真像藏神灯的山洞给阿拉丁敞开了大门。同理,句 (2)可译为:狡滑的敌人,也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 讲和,也在准备发动新进攻。 3.直译加注法 有些文化意象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或联想 意义,简单的解释无法让读者明白,则必须配以加 注的方法来传译。如: (1)卢信侯道:“昨日在尊府,今日我方到这里。 你原来在这里做神仙,令我羡杀!” 庄征君道:“此间 与人世绝远,虽非武陵,亦差不多。你且在此住些 时,只怕再来就要迷路了。 ”(儒林外史) 杨宪益、 戴乃迭夫妇是这样翻译的: “i went to your honorablehouse yesterday ,” replied lu ,“and came on here today. y ou are living like an immortal how i envy you !” “we are com2 pletely cut off from the world here”, said chuang. al2 though this is not peach blossom stream, it comes very close to it. i hope you will pay us a long visit , for next tim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find way. 但为了帮助英、 美读者理解“peach blossom stream” 并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在此加注: “this was a fairy land described by the poet tao yuamming a fisherman came here by accident ; but though he marked the path by which he left , neither he nor others could find the way back again.” (2) the planners were busy bypassing the g ordian knot.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 这句话的常见译文是:计划制定者为躲避戈尔 迪结,而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帮助汉语读者理解 “the g ordian knot” 并传 递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在此加注:戈尔迪结源于 希腊的一个传说,是由农夫变成国王的戈尔迪和亚 历山大王的故事。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 皆无法解开的绳结 “g ordian knot”,后由亚历山 大一刀斩开。自此,“g ordian knot” 便成了棘手问题 的代名词。 第3期蒋冰清: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111 4.在译者序言中,列出译作中所涉及的文化意 象词汇并予以适当解释 这种处理文化意象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在读作 品之前对文化差异有所认知,有利于避免对某些异 国情调的文化意象的误解,能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译文。 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意 象,而且也能传递出源语的文化信息,让读者通过 文化意象的真实再现整体地理解源语文化氛围以 及文化意象在其中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文化意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但由于各民族之 间存在历史、 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翻译中,译 者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失落、 歪曲或错 位。因此,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采取一 些具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 解释性翻译、 直译加 注、 在序言中说明等,来灵活进行文化意象的传递, 做到在的语文体中再现源语文本的文化意象,保留 源语文本中的文化信息,为的语读者提供全真的文 化图景。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真正成为促进文化 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耿龙明,何寅.中国文化与世界(第四辑) 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晓燕.英汉文化意象比较与翻译j .西安外语国学院 学报,2003(3) :31 - 32. 3彭桂芝.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j .华中师大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2(4) :133 - 137. 4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 .安徽大学学 报(哲社版) ,2004(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