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doc_第1页
[财务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doc_第2页
[财务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doc_第3页
[财务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doc_第4页
[财务管理]论会计信息质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前言11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概述21.1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定义21.2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21.3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地位和作用21.4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因素32 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42.1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42.2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42.3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对社会的影响63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73.1 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73.2 企业中的产权与利益冲突93.3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104 建设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124.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134.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会计人员素质154.3 强化独立审计的独立性164.4 建立和完善民事诉讼机制和民事赔偿机制17结束语22参考文献23附录24致谢29声明30第 30 页 共 30页前言会计信息是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债权人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社会公众及政府管理部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并且是其他利益相关者正确进行资源分配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影响着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宏观调控。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到相关方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然而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公众和相关者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目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不仅是我国会计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世界众多国家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而有用的信息产品,已经现实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如何提高和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正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从事会计研究的众多学者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研究,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我们通过多角度多因素的研究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更系统有效的运行,并希望通过这一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所以,对会计信息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正所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使我们可以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前后贯通、概念明晰。明确保障体系研究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研究这个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这个体系的原则是什么,构建这个体系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有什么作用。1.1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定义所谓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为核心,合理组织会计信息生成、披露的各个环节和各部门的活动及职能,实现参与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权责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发挥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功能的运行体系。1.2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1)目标性原则。即建立保障体系要围绕质量控制进程,实施目标管理。也就是说,根据会计信息生成、披露的过程,合理地筛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的。(2)持续性原则。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一个体系的建立也要具有动态性发展性,从持续提高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及时了解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完善体系建设。(3)系统性原则。即建立保障体系应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活动的各个要素,充分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把各要素合理地统筹安排,使其形成有机整体,进行全面控制。1.3 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地位和作用(1)构建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控制会计生产领域的假发票、假账簿、假报表及假审计报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2)构建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离不开经济信息,这些经济信息大部分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将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对凭以制定的国家长短期发展规划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产生误导作用。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3)构建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提高会计工作者的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观念和专业技术水平,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办事、严格生成“会计产品”。1.4 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因素(1)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内部控制的充分有效,对防止财务信息的虚假十分重要。而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急功近利,片面强调经营,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抛掷脑后。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通常会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持偏激态度;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由一人或少数人把持;财务程序的执行暗箱操作,高层管理人员冒险激进,在这样的内控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缺失堪忧。(2)处罚与预期收益的不对等诱使企业高管操纵会计信息。我国刑法、会计法都对公司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较少,量刑也较轻。这使企业高管产生侥幸心理,当一个人通过操纵会计信息可以得到亿万收益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多么严格的执法力度,都无法阻止某些人的铤而走险。(3)投资者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高。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重视的是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在市场上圈到钱以后,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度就会下降,而对于广大市民来说也不是太重视会计信息;对银行来说,在向企业贷款的时候,考虑较多的是企业的背景、后台、用没用资产抵押或担保等等,单纯的信用贷款却很少,这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低。(4)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局限于若干个财务指标,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财务指标过于注重,却忽视了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从而促使了某些企业通过故意遗漏、改变会计信息或是做误导性陈述等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空间。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不能识别财务报表中的陷阱,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5)会计师事务所因种种原因未能揭示会计信息的失真。在现有的委托关系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或解聘由被审计单位决定,有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伤害客户,不自觉的对可疑的会计信息网开一面。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沿用统一的审计程序,但有时如警惕性不够高,忽视了被审计单位的关联交易、抵押担保、经营过程的中重大缺陷等问题,没有就这些问题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以至于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揭示不确定因素或重大风险。2 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分析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因此,要使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首先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但在近几年里,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误导国家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和判断,破坏投资环境和经济资源配置。2.1 会计信息质量概述深入理解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因此,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会计信息质量,从理论上来理解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规定。(1)会计信息的含义及其作用。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主要用货币来表示,表明企业在一定的时点或一定期间内资本运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质量对使用会计信息的有关各方能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会计信息可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作为经营决策的信息,为投资者以及社会潜在投资者提供作为认定责任和投资决策的信息;为贷款者和债权人提供作为认定受托责任和信用决策的信息;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作为制定财税政策并实施宏观调控以及检查监督的信息;为证券交易所、律师和会计师组织、管制或注册机关以及财务分析人员或财务顾问提供各种相关决策所需要的信息。(2)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规定。研究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首先应从衡量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入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2.2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内在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会计人员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以法定规则与程序归集而成的会计数据,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公众经济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为人们所普遍关注。(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主要存在以下情况:提供虚假信息,骗取上市资格。为达到证券法对公司上市的资格要求,一些企业和中介机构联手包装、粉饰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极力美化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修改财务报表、虚报资产、甚至伪造相关文件,以求上市“圈钱”。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做的种种承诺成了一场空,投资者的钱也就打水漂了。虚列投资项目,骗取配股资格。自从我国股票市场设立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就一直由监管部门规定,并且配股规定也是一再修改:1993年12月17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送配股的暂行规定,1994年9月28日发布的关于执行规范上市配股的通知,1996年1月24日发布的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1999年3月17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01年2月25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2001年3月1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大批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取配股、增发资格,在会计操作中伪造企业信息,虚列投资项目。山东巨力及相关人员因涉嫌虚增1999年度利润16,145.7万元,骗取配股资格,并于2001年在深交所配股1,149万股,共募集资金15,971.1万元,在2005年1月25日被提起公诉。利用关联关系,将上市公司作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根据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之间必须保证“人员独立、财务独立、资产完整”,控股股东不得违规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资产和其他资源,包括无偿占用和有偿使用。而在现实资本市场中,大股东可以随意支配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作为自己圈钱的工具。虚列资产、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侵害国家利益。对一般企业而言,为了少交税金,倾向于隐瞒企业的利润。通常现象是少计收入,多转成本,或者利用会计和税法上的差异,故意减少利润。这一部分以锦州港造假事件为例。2001年912月份,财政部对该公司2000年及以前年度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认为,该公司2000年及以前年度多确认收入36,717万元。公司将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予以资本化,少计财务费用4,945万元;同时,由于工程完工转入固定资产不及时,折旧计提起始月份不准确及港口设施、设备资产分类不适当等导致2000年度少计提折旧780万元,相应地少计主营业务成本780万元。此外,公司对在建工程确认不准确,19982000年多列资产11,939万元。(2)年报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按照CAS37对金融工具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而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按此规定,上市公司大连友谊的披露情况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示例:大连友谊年初持有交通银行有限售条件流通股4,179,900股,上述股份将于2008年5月15日解除限售,公司将其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公司年报披露指出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为:采用2007年12月28日市价,即15.62元/股。因此,该公司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5,290,038元。但是,从2007年年报所提供的信息中发现,能够详尽披露公允价值取得情况的上市公司是少之又少。与大连友谊相比,大多数上市公司年报中存在着很大的公允价值披露问题,主要集中在披露中准则照搬现象严重。2.3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及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对社会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1)会影响资源的配置及社会生产效率。从微观看,会计信息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投资、融资及利润分配的决策。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在合法公平的竞争机制下运作。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市场运行的秩序,干扰了市场资源的配置,对经济造成较大损失。安然公司因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利和隐瞒26亿美元债务而破产。世界通讯在 5年间虚报了 38 亿美元的利润,办公室设备公司施乐也在5年间虚报利润达14亿美元。这些损失不但危害企业的投资者,使他们投资失利;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有可能收不到应有的利息,甚至形成坏帐,产生金融风险;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蒙受金钱和商誉损失;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虚假的业绩间接影响员工的分红及奖赏,从安然的案例中,安然透过“401K法例”以员工的退休金购买自己的股票,最后引致巨大损失。(2)观经济运行从宏观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不但使国家税收流失、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更会影响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的计算,从而误导国家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宏观调控下的工业结构、物价水平、税负、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以及对外贸易及本土经济成份的分配都需要在充分正确无误的会计信息下运作,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就会导致宏观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另外,会计信息失真将严重削弱国家财经法规的权威性,会计法和税法是国家财税政策的基石,企业为了一己私利,指使会计人员作假,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3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3.1 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1)经济学制度根源。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产权在组织中表现为制度,具体表现为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产权主体的地位、行为权利、责任、相互关系加以规范的法律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我国产权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其他诸多问题,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法人股主体缺位现象、“内部人控制”等。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可能导致经营者心理上的不平衡或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根据科斯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通过契约,委托人授权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力。在契约关系中,由于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对称,不可避免出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情况。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代理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谋求政治资本等等,这一目标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中任何一方要求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均会损害另一方效用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契约利益或为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2)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背景。我国正处于会计改革的过程中,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规范,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滞后性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往往落后于经济业务的发展。当某种新的经济业务或现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需要对其核算和披露进行规范时,国家相关部门会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准则和制度常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会计方式的创新。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学本身不是一门精算科学,允许有大量的估计和专业判断,这种学科属性反映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就留下了大量的估计和判断空间,使得会计信息或多或少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第三,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规定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长期以来规定的计量属性都是历史成本。在科技进步迅猛、产品更新换代极快、物价波动幅度大的社会背景下,历史成本难以反映会计主体资产的现行价值,往往高估资产价值,造成潜亏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第四,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也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中都规定了可供选择的多种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会计核算方法所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相同。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会计主体就越倾向于选择对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的方法,而不论该方法是否能客观、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会计主体就越可能频繁地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而不论这种变更是否合理、合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3)税收制度背景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也往往出于避税目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如上市公司的税率一般较其他企业要低,因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就会通过关联交易把集团公司中的其他企业的利润转移给上市公司,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税法的规定便为其调节利润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4)会计监督制度背景。企业外部监管体系因多头管理和职能不清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政府监督看,由于人力、财力等多种原因,政府很难对企业实行全面监督。相关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运作中也存在缺陷。从我国社会中介审计机构的现状看,本来以独立、客观、公证为核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立足社会的基石,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经营者和审计人是利益上不能制衡的两人,注册会计师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审计业务的约定、收费事项上,不得不依附于经营者这位“衣食父母”,这使注册会计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并未真正起到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外部防线作用。3.2 企业中的产权与利益冲突(1)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入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部分企业经营者为了在任职期内取悦上级主管部门,或应付承包考核,或谋取私利等目的,肆意违反财会法规和制度,授意、指使、强迫财务人员弄虚作假,追求账面利润或偷税漏税,骗取巨额收益,截留收入。有的会计人员由于重视工资、奖金等报酬,听其上级领导的指使,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2)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企业主要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企业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轻视财会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以权利、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法规,指使和强迫会计人员按他们的意图去办理会计事务,数字的大小变化全在领导的手中。一定程度上,有很多企业领导注重的是会计人员是否按自己的授意去做了,很少考虑到会计工作的严谨繁杂和重要性。财务人员如果违背领导的意图,会被认为能力低、工作灵活性差,轻则受到打击报复、受冷遇、排挤,重则经济受损,调离财会岗位,甚至离职,这使许多财会人员不得不违规地处理经济业务。企业经营者漠视财会法律法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又一原因。对“一把手”财权缺乏有效监督。企业主要领导“财务一支笔”本无可厚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企业加强收支管理,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一把手”的财权过大,缺乏监督,集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于一身,企业领导集体决策发挥不够。而那些企业“一把手”则在利益驱使下指使胁迫强令授意会计人员违反有关会计法规和制度来办理经济业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经济严重受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自律不够。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较为突出。部份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荣辱观念日益淡薄,不能做到熟悉法规,坚持原则,依法办事,不敢依法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能做到知情报告和保守秘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利益驱动,见利忘义,出具虚假的资产评估报告和审计报告。其次是会计人员结构比例失衡,专业会计人员后继乏人,年轻的会计人员未受过专业系统地的会计知识培训,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对新业务不能熟练操作,甚至不懂新的业务知识。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己成为广大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3)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3.3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作为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公司内部控制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公司政策的贯彻和公司管理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框架在公司制度安排中担任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成为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尽管内部控制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但会计控制(含财务控制)始终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其基本目标是维护资源的安全、保证信息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从企业实践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正是围绕会计控制这一核心来抓的:从保证资产安全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预算管理、内部审计等控制措施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控制环境不良、分工不明确、缺少防护措施、缺少独立监督、缺少合理授权程序等,即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必然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和舞弊现象。我国目前企业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本身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导致会计数据被任意操纵,从而出现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导致缺乏必要的约束,领导的意志经常会凌驾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之上,使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经常失效。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股权结构相比,我国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股权比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虽然股权集中较之股权分散的决策速度要迅速,但是,过度的股权集中容易损害其他非控股股东的利益,控股大股东常常操纵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具有较大的任意权力,他们这些人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极有可能向外界提供虚假的、令人误解的会计报告。(2)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概念,缺乏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相当多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导致在企业的经营过程当中,领导自身不能遵守有关的内部控制,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不重视内部控制的文化氛围,也导致了经济业务的不真实性,从而据此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毫无可靠性。我国的规范制度中,只有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和新修订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规范的。中国证监会2000年11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债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对上市公司提出类似要求。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2月颁发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与制度做出了具体要求,并强调会计事务所必须对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但该指引只针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权威性不高,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2008年6月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会计审计领域的又一重大改革。基本规范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基本规范2009年7月1日起方能在上市公司实施,并有待在实施中继续完善。 (3)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定位不清,审计工作弱化。我国公司法和审计法均未对内部审计做出法律规定,会计法虽然提出了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要求,但未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做出具体规定。目前企业中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不一,有些上市公司同时设立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大部分企业只设立审计部。只设立审计部的企业,审计部的定位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由监事会领导;第二,由董事会领导;第三,接受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内部审计目前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如果只设置审计部并将其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之下,董事会对总经理的领导就缺乏监控措施,无法保证会计法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条款落到实处。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职责即是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借此发现有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而在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其原因首先是企业的领导人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认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会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在这样的理念下,要么就不设内部审计机构,要么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以至于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再者,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明确。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把重点大部分放在检查有关会计记录上,仅仅是翻阅帐证表而已,只对有关数据进行简单的技术性核对,内部审计没有走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应有的专业训练,对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不熟悉,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走过场而己。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严格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内部控制的监视器,对有关人员具有极强的威慑作用,切不可忽视。4 建设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中国市场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也刚刚经历了三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稳定。那么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可从会计信息失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体现出来。一些公司为上市,不惜编造财务报表,美化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一旦上市后,为了取得配股权,避免被sT、PT乃至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往往长期隐瞒夸大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2007年据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占845,基本可信的占2698,部分可信舶占4517,认为基本不可信的占1610,完全不可信的占314(如图4-1)。对100家机构投资者的调查表明,没有一家机构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占5454(如图4-2)。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可见真实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吸引投资者的有力保障,而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制来规范会计信息,使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市场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图4-1 对个人投资者关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可信度的调查图4-2 对机构投资者关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可信度的调查4.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实质,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在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也要注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1)充分协调会计准则与披露准则的关系。会计准则侧重规范会计信息的实质内容,即披露什么和以什么原则生成信息,披露准则侧重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即何时披露、披露多少、怎样披露。内容与形式应协调统一,由于披露准则更贴近于证券市场,能更敏捷地反映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参照美国“披露准则大于会计准则”的原则,通过证监会制订披露准则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使二者最终达到统一。(2)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范制定程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需要高质量的标准来约束生成,高质量的标准又需要有严格的制定程序。我国会计准则目前是由财政部会计司制订,会计准则委员会只是一个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在准则制订过程中的调研和征求意见的范围也有限。在这种体制下,会计准则的制订更多的是反映国家宏观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而没有更多地考虑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决策机构,充分吸收既通晓国际会计理论和实践,又熟悉中国会计工作实际的职业会计师、企业界人士、投资者、会计专家和国家财政、审计、监督、税务等政府官员作为机构成员,会计准则交由该委员会制订并由成员投票表决后颁布实施;其次,在制定过程中不受其它利益集团的影响,其资金运作可以采用与各方利益相关者隔离的“基金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助者对独立决策机构的影响;再次,要建立一套范围广泛、及时和高透明的咨询程序,通过这个程序,使会计准则的草拟者与会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者和使用者达成共识,并在颁布实施时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要有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既包括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也包括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以使他们准确把握准则的发展动态,正确运用准则进行实务操作。(3)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提供频率,各国规定不尽相同。如美国、加拿大等,要求披露季报;英国、法国、荷兰等则要求披露半年报。我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规范财务报告提供频率问题,在写法上也没有以半年报为基础。目前,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于每年7-8月份披露半年报,于1-4月披露上年度报告,于会计年度前3个月、9个月结束后30日内披露季度报告。这种信息披露制度时间跨度比较长,很难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因为,从我国目前投资者的结构看,我国股票市场有95%的投资者是中小散户。而中小投资者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半年报及季报披露前,无法了解月报内容。而机构投资者却能够比较容易了解到月报收益,这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也常常造成股价提前数周就反映了公司未公布的收益。所以,建议建立月报披露制,增加分析者对未来收益预测的准确度,避免股价大起大落,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建议上市公司加快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逐步实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更新,及时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各种需求。4.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准则和披露准则的完善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性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则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操纵性问题。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利益驱动以及制度缺陷。因此,生成环节的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应当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优化以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着手。(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为公司治理结构提供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出公司治理的法人性。股权结构的配置,实质上是公司控制权在不同投资者间的分配过程,过分集中或分散的股权结构均会导致公司治理绩效的降低。要按照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统一部署,坚持国有股减持的方向,逐步调整我国目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循序渐进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这一进程中要注意协调不同投资个体的利益关系,防止出现凭借控股权力侵犯其他投资者利益的现象。(2)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管理层和董事会对信息质量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建立监控会计信息质量的机制。首先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明确各自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之能够相互制衡、彼此约束;其次,要明确管理层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尽的责任,并且与其奖惩计划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要强调董事会这一公司决策机构在保证信息质量方面所承担的责任,例如,美国公司董事协会描述董事会的职责范围时,认为其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方面应起到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一项与实践联系相当紧密的管理手段,应从分析自身的控制环境开始,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等强制性约束和准则规范。尽快加强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制建设,以及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等相关方面的行业准则的制定,为提高企业内控提供外部监督和指导。二是应建立健全内控框架。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鼓励塑造企业文化,加强管理者和员工激励,明晰权责。三是加强风险评估。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四是建立内控信息的披露机制。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向社会公开披露其内控信息。四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不断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改进,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4)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执业道德水平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会计人员的控制主要包括起预防作用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事后起警戒作用的惩罚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是最基本的环节,关键还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新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们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并加强对组织负责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全面整体教育。4.3 强化独立审计的独立性独立审计是对会计信息做出的最终鉴证,注册会计师只有排除经济利益、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才能确保审计结果的公正。如何保证独立审计的独立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披露要求,强化独立审计监管。在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的冲突中,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最大的威胁就是提出变更审计人员,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相对不足。虽然中国证监会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事项,但缺乏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规定,现实情况也表明这种要求往往流于形式。为此,应规范和完善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披露要求,如要求上市公司对变更的性质、理由、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的分歧、近几年发表“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情况以及潜在的“购买审计意见”的行为等进行披露。同时,应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控力度,避免披露要求流于形式。严格的披露和有力的监管将提高管理当局变更注册会计师的交易成本,从而减轻会计师事务所承受的被“炒鱿鱼”的压力,增强其保持独立性的可能性。(2)改变审计委托者,增强独立审计鉴证功能。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产权设置和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且短期内难于纠正的现状,可考虑由证券监管部门参与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和审计费用的审查,达到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不受制于被审计公司的目的,从而为注册会计师坚守职业道德、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创造条件。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以缓和管理当局与注册会计师的对立和冲突。在美国等一些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就是由审计委员会负责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并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沟通。审计师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而不是管理当局提交审计报告,以便减少管理当局对外部审计师活动的影响和干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外部审计独立鉴证的功能。4.4 建立和完善民事诉讼机制和民事赔偿机制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在对会计信息造假处罚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民事诉讼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赔偿机制,这不仅给造假者明确了经济上的赔偿责任,而且通过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可以有效地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还可以鼓励广大受害者依法诉讼赔偿,积极同造假行为作斗争。同时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稽查力度和稽查面,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势头。此外,法律在整个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加大会计信息生成环节和检验环节造假成本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屏障。(1)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认定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依据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十七条,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是指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简单地说,虚假陈述就是指信息披露者对有关事实作出不符合实际的陈述行为,包括歪曲事实和捏造事实。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义务并非源自合同约定,而是根据证券法、公司法等的规定,故属于法定义务,违反法定义务不会导致合同责任,而会导致侵权责任。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定期公开其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第二百二十八条规定:“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提供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是指证券市场上证券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在提交或公布的信息披露文件做出违背事实真相的陈述或记载,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而发生的民事侵权索赔案件。”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一条:“本规定所称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是指证券市场投资人以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法规规定,进行虚假陈述并致使其遭受损失为由,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民事赔偿案件。”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第十三条规定:“犯本决定规定之罪,被没收违法所得、判处罚金、没收财产,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产品质量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九条都对生产者的侵权行为做出了明确的民事赔偿规定,这些法律规定尽管没有明确指出因虚假会计信息引发的民事索赔是侵权责任,但从其立法精神上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应属于侵权责任,即信息披露义务人因违反法定披露义务,构成侵权行为所引致的法律责任。所以我们认为,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此外,把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界定为侵权责任,将使企业管理层及相关责任人面临较大的潜在的诉讼风险,从而增加会计信息造假的机会成本,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意识,最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从长远看,有利于会计职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当前民法上可资借鉴的对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二是过错责任原则,三是过错推定原则。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具备推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而推行过错责任原则会不适当地加重虚假陈述受害者的举证责任。因此,过错推定原则比较适合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在过错推定原则下,侵害人就其所致的侵害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负赔偿责任。把过错推定原则应用到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上,就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能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信息生产和报告者行为所致,而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则应推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