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hdl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基于vhdl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基于vhdl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基于vhdl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基于vhdl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VHDL的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 专业: 通信工程 班级: 0801 姓名: 蓝国峰 学号: 0208105123 指导老师: 陈婧 设计时间:2011/12/7-2011/12/21 基于VHDL的HDB3编译码器的设计方案1 设计流程1.1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一般设计流程可编程逻辑器件的设计过程是利用EDA开发软件和编程工具对器件进行开发的过程。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一般设计流程如图1-1所示,包括设计准备,设计输入,功能仿真,设计处理,时序仿真和器件编程及测试等七个步骤。图1-1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一般设计流程2 HDB3码介绍2.1 HDB3码的编/译码规则 HDB3码的编码规则:(1) 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2) 检查AMI码中的连0情况,当无4个以上的连0传时,则保持AMI的形式不变;若出现4个或4个以上连0时,则将1后的第4个0变为与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用V表示(+1记为+V,-1记为-V(3) 检查相邻V符号间的非0符号的个数是否为偶数,若为偶数,则再将当前的V符号的前一非0符号后的第1个0变为+B或-B符号,且B的极性与前一非0符号的极性相反,并使后面的非0符号从V符号开始再交替变化。举例如下:代码 1 0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HDB3码 +1 0 -1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0 +1 -1V、B -V +B +VHDB3码的特点如下:(1) 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2) 连0串符号最多只有3个,利于定时信息的提取;(3) 不受信源统计特性的影响。 HDB3码的特点如下:(1) 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2) 连0串符号最多只有3个,利于定时信息的提取;(3) 不受信源统计特性的影响。HDB3码的译码规则: HDB3码的译码是编码的逆过程,其译码相对于编码较简单。从其编码原理可知,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一非0符号同极性,因此,从收到的HDB3码序列中,容易识别V符号,同时也肯定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于是可恢复成4个连0码,然后再将所有的-1变成+1后变得到原消息代码。 举例如下:HDB3码 +1 0 -1 0 +1 -1 0 0 0 -1 0 +1 -1 +1 0 0 +1 -1V符号 -V +V 译码 1 0 1 0 1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3 用VHDL语言设计HDB3编码器设计任务与要求将一串行输入码流编为HDB3码输出(编码部分);将一串行输入的HDB3码解码后串行输出(解码部分)。3.1 HDB3编码器实现的基本原理从编码规则来分析,这个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判决是否应该插“B”,因为这涉及到由现在事件的状态决定过去事件状态的问题。按照实时信号处理的理论,这是没办法实现的。但在实际的电路中,可以考虑用寄存器的方法,首先把信码寄存在寄存器里,同时设置一个计数器计数两个“V”之间“1”的个数,经过4个码元时间后,由一个判偶电路来给寄存器发送是否插“B”的判决信号,从而实现插“B”功能。即首先完成插“V”工作,接着执行插“B”功能。最后实现单极性变双极性的信号输出。这样做的好处是:输入进来的信号和插“V”、插“B”功能电路中处理的信号都是单极性信号,且需要的寄存器的数目可以少很多。另外,如何准确识别电路中的“1”、“V”和“B”。因为“V”和“B”符号是人为标识的符号,但在电路中最终的表现形式还是逻辑电平“1”。解决的方法是利用了双相码,将其用二进制码去取代。例如,代码: 1 1 0 0 1 0双相码 10 10 01 01 10 01 这样就可以识别电路中的“1”、“V”、“B”。也可以人为地加入一个标识符(其最终目的也是选择输出“1”的极性)。控制一个选择开关,使输出“1”的极性能按照编码规则进行变化。3.2 HDB3编码器的设计过程插“B”插“V”极性转换在HDB3码的VHDL建模思想是在消息代码的基础上,依据HDB3编码规则进行插人“V”符号和“B”符号的操作,且用2位二进制代码分别表示。最后完成单极性信号变成双极性信号的转换。其编码模型如图1所示:消息码HDB3码图3-1 HDB3编码实现流程整个HDB3编码器包含3个功能部分:插“V”、插“B”和单极性码转变成双极性码。各部分之间采用同步时钟作用,并且带有一个异步的复位(清零)端口。(1)插“V”模块的实现1)、插“V”模块的建模插“V”模块的功能实际上就是对消息代码里的四连0串的检测即当出现四个连0串的时候,把第四个“0”变换成为符号“V”(“V”可以是逻辑“1”高电平),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保持消息代码的原样输出。同时为了减少后面工作的麻烦,在进行插“V”时,用“11”标识它,“1”用“01”标识,“0”用“00”标识。插“V”符号的设计思想很简单:首先判断输入的代码是什么(用一个条件语句判断),如果输入的是“0”码,则接着判断这是第几个“0”码,则把这一位码元变换成为“V”码。在其他条件下,让原代码照常输出。 startCounter=0Datain=0 NDout=01 YCounter=counter+1Counter=3 N YDout=11Dout=00Counter=0end 图3-2所示为插“V”符号的流程图(2) 插”B”模块的实现1)建模 插“B”模块的功能是保证附加“V”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即当相邻“V”符号之间有偶数个非0符号的时候,把后一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一个非破坏符号“B”符号。Flag=0Startdatain=”11”datain=”00”datain=”01”flag=1datain=doutdatain=doutdatain=”11”datain=”01”even=0even=even+1even=0even=1dout=dataindataout=”10”dout=dataindout=D1(0)D0(0)end 图3-3 插“B”功能的流程图(3)单极性变双极性的实现1)建模 根据HDB3的编码规则,我们可以知道,“V”的极性是正负交替的,余下的“1”和“B”看成一体且是正负交替的,同时满足“V”的极性与前面的非零码极性一致。由此我们可以将其分别进行极性变换来实现。从前面的程序知道,“V”、“B”、“1”已经分别用双相码“11”、“10”、“01”标识,“0”用“00”标识,所以通过以下的程序可以很容易实现。如下图为实现极性变换功能的流程图。 根据编码规则,“B”符号的极性与前一非零符号相反,“V”极性符号与前一非零符号一致。因此将“V”单独拿出来进行极性变换(由前面已知“V”已经由“11”标识,所以很好与其他的代码区别),余下的“1”和“B”看成一体进行正负交替,这样就完成了HDB3的编码。这个部分遇到的难点在于:在MAX+plus II 10.0软件仿真过程中,它无法识别“-1”,在它的波形仿真中只有“1”和“0”。因此在这里采用了双相码来分别表示“-1”、“+1”、“0”。要得到所需的结果,仅仅在最后加一个硬件(如四选一数字开关CC4052)就可以将程序中所定义的“00”、“01”、“11”分别转换成0、+1、-1,从而达到设计所需结果。2)实现单/双极性变换的硬件部分简介由上述的程序下载到FPGA或CPLD中,其输出结果并不是“+1”、“-1”、“0”的多电平变化波形,而是单极性双电平信号,事实上,程序输出的是给单/双变换器的硬件电路地址信号。利用一个四选一的数据选择器CC4052,二维数组作为CC4052的选择地址,在输出端OUT可以得到符合规则的“+1”、“-1”、“0”变化波形。 startdatain=”00”datain=”11”datain=”11”datain=”01”dout=”00”even=1even=0even=1even=0dout=”11”dout=”01”dout=”01”dout=”11”even=eveneven=0even=1 end“01”:标识为+1;“11”:标识为-1; 图3-4单/双极性变换控制流程图3)双极性变换的硬件电路将上述的程序下载到可编程器件中,产生的编码结果是单极性双电平信号。此信号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HDB3码,需要将上述编码转换成“+1”、“-1”、“0”的多电平变化波形,而此工作单纯依靠数字电路是无法完成的。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利用编码结果,控制多路模拟选择开关来实现,如利用双4选一的多路模拟选择开关CD4052如图4所示是利用多路模拟选择开关CD4052实现电平转换的电路连接图,图4中HDB3_out即为最终形成的标准HDB3码流。图3-5 模拟选择开关电路图 4 用VHDL语言设计HDB3译码器4.1 HDB3解码器实现的基本原理HDB3译码器的整体模型1)整体模型译码原理:根据编码规则,破坏点V脉冲与前一个脉冲同极性。因此可从所接受的信码中找到V码,然后根据加取代节的原则,V码与前面的三位码必然是取代码,需要全部复原为四连0。只要找到V码,不管V码前是两个“0”码,一律把取代节清零,完成了扣V扣B功能,进而得到原二元信码序列。可实现HDB3译码的模型框图如图4-1所示,HDB3译码器包括双/单极性变换、V码检测、时钟提扣V扣B四部分组成。正整流负整流+V码检测-V码检测相加器相加器 扣V扣B时钟提取图4-1 HDB3译码的模型框图上图中双/单极性变换电路有两个正负整流电路组成。正整流电路提取正电平码部分;负整流电路提取负电平部分。V码检测电路包括+V码检测和-V码检测两部分。根据编码规则,V脉冲必然是同极性脉冲。当无V脉冲时,传号脉冲“+1”和“-1”交替出现。当连续出现两个“+1”或“-1”时,若无误码,则后一个一定是V脉冲。时钟提取电路用于提取同步时钟。扣V扣B电路在V脉冲和同步时钟的控制下,完成扣V扣B的功能。由于双/单极性变换电路涉及到双极性信号,无法在FPGA中实现,需加外围硬件电路。2)扣V扣B模块建模扣V扣B模块有三个输入信号,即时钟信号、V码信号和来自正、负整流输出的和路信号。由于该和路信号可能包含有B脉冲和V脉冲,因此需要在扣V扣B模块中,去除V和B脉冲。本模块的建模方法是,用V码检测模块所检测出的V码信号,去控制一个移位寄存器,若未碰到V脉冲,则整流输出合成信号在时钟的节拍下,顺利通过移位寄存器,当碰到有V脉冲时,该V脉冲将使移位寄存器清零。考虑到四连0,即V脉冲及其前面的三个码元应为0码,所以,可设置四位的移位寄存器,当V码清零时,同时将移存器中的四位码全变为0。不管是否有B脉冲,在此模块中,一并清零,因而无需另设扣B电路。另外移位四位寄存器起到延时四位时钟周期的作用,以使所检测出的V脉冲与信号流中的V脉冲位置对齐,保证清零的准确性。扣V扣B模块框图如图4-4。 图4-2 扣V扣B模块框图5 实际电路连接图 HDB3编译码器电路连接图6总结通过一步步有条不紊的分析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初期的思想做不断完善和改进,因为在设计之前的思路,只能说是一个大体的方向,很多时候,实际的操作和设计要细致和复杂的多,或者原来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得从实际设计的角度一步步来完成了这样一个系统设计。总结一下实际操作的设计过程,可得到如下设计流程图:学习VHDL语言设计分析HDB3码编/解码器功能确定设计方案仿真不通过应用VHDL进行编程对系统仿真测试、选择合适芯片并定义管脚系统功能的硬件测试调试达到要求、完成设计参考文献(1)邓勇、周择、邓斌著数字电路设计完全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朱正伟著EAD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组委会著电子系统设计实践2005;(4)林明权著VHDL数字控制系统设计范例. 电子工业出版社(5)冯涛著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技术MAXplus入门与提高 人民邮电出版社(6)王毓银著数字电路逻辑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7)赵俊超著集成电路设计VHDL语言教程 北京希望出版社附录1:基于VHDL语言的HDB3码编/译码器设计程序-插V模块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hdb3a isport(reset,clk,datain: in std_logic;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 entity;architecture rtl of hdb3a issignal counter:integer range 0 to 3;-整数beginprocess(reset,clk,datain) is beginif reset=0 then counter=0;dout=00;elsif(clk=1 and clkevent) then if datain=0 then counter=counter+1; if counter=3 then -连4个0了 dout=11; counter=0; else dout=00; -没连4个0 end if; else dout=01; -1 码 counter=0; 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补B模块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hdb isport(reset,clk:in std_logic; datain: in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输入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输出end;architecture rtl of hdb issignal D1,D0: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两组4位移位寄存器signal flag,even:integer range 0 to 1;-两个标记beginprocess(clk,datain)isbegin if(clk=1 and clkevent)then-检测上升沿 D1(3)=datain(1);-数据输入 D0(3)=datain(0); D1(2 downto 0)=D1(3 downto 1); D0(2 downto 0)=D0(3 downto 1);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eset,clk,D1,D0) isbeginif reset=0 then flag=0; even=0;elsif(clk=1 and clkevent)then if (D1(3)=1 and D0(3)=1)then flag=1;-检测有V码输入 else flag=0; end if; if(D1(0)=0 and D0(0)=1)then even=even+1;-在下一个V到来之前检测1的个数 elsif(D1(0)=1 and D0(0)=1)then even=0;-下一个V到来清零 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reset,clk) isbeginif reset=0 then dout=00;elsif(clk=1 and clkevent) then if(flag=0 and even=0 and (D1(3)=1 and D0(3)=1) then dout=10;-输出B码 else dout=D1(0)&D0(0); end if;end if;end process; end;-极性变换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hdb3c isport(reset,clk: in std_logic; datain: in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 entity;architecture rtl of hdb3c issignal even:std_logic;-定义一个信号evenbeginprocess(reset,clk,datain)isbeginif reset=0 then even=0; dout=00;elsif(clk=1 and clkevent)then if datain=11 then if even=1 then dout=11; -负电平1 else dout=01; -正电平1 end if; elsif(datain=01 or datain=10) then if even=1 then even=0; dout=01; else even=1; dout=11; end if; else dout=00; 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顶层文件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hdb3 isport(reset,clk,datain:in std_logic;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architecture rtl of hdb3 iscomponent hdb3a is-调用V检测器声明语句port(reset,clk,datain: in std_logic;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 component;component hdb is-调用B检测器声明语句port(reset,clk:in std_logic; datain: in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 component;component hdb3c is-调用极性转换声明语句port(reset,clk: in std_logic; datain: in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 dout: out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end component;signal d1,d2: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beginA: hdb3a port map(reset,clk,datain,d1);-端口映射B: hdb port map(reset,clk,d1,d2);C: hdb3c port map(reset,clk,d2,dout);end;-译码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use ieee.std_logic_unsigned.all;entity hdb3decoder isport(clk:in std_logic; datain:in 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 dout:out std_logic);end hdb3decoder;architecture rtl of hdb3decoder issignal D1,D0: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两个4位移位寄存器signal t: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begin t=datain;process(clk,datain)isbeginif(clk=1 and clkevent)then D1(2 downto 1)=D1(3 downto 2);-进行移位 D0(2 downto 1)=D0(3 downto 2);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lk,datain) isbeginif(clk=1 and clkevent)then if (t=11 and D1(3 downto 0)=0001 and D0(3 downto 0)=0001)or(t=01 and D1(3 downto 0)=0000 and D0(3 downto 0)=0001)then D1(3)=0;D0(3)=0;D1(0)=D1(1);D0(0)=D0(1);-判断有V输入,输出0elsif(t=11 and D1(3 downto 1)=001 and D0(3 downto 1)=001)or(t=01 and D1(3 downto 1)=000 and D0(3 downto 1)=001)then D1(3)=0;D0(3)=0;D1(0)=0;D0(0)=0;-判断有B输入else D1(3)=t(1);D0(3)=t(0);D1(0)=D1(1);D0(0)=D0(1);-其他原样输出end if;end if;end process;process(clk)isbeginif(clk=1 and clkevent) then if(D1(0)=1 and D0(0)=1)or(D1(0)=0 and D0(0)=1) then dout=1;-判断1,且输出1 else dout=0; end if;end if;end process;end;附录2:波形图 图1 插V波形图 图2 补B波形图 图3 极性变换波形图 图4 编码输出波形图 图5 译码输出波形图39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学术资料。它既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工程设计、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进行研究的适当表述,还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基本训练环节之一,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1、论文结构及要求论文包括题目、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几部分。1.1 题目论文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不应超过25字,原则上不得使用标点符号,不设副标题。1.2 摘要与关键词1.2.1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摘要均要求用中、英两种文字给出,中文在前。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或结论,文字要精炼,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摘要一般应在300字左右。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1.2.2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1.3 目录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1.4 论文正文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1.4.1 绪论绪论一般作为论文的首篇。绪论应说明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管类论文的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包括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绪论只是文章的开头,不必写章号。毕业设计(论文)绪论部分字数不多于全部论文字数的1/4。1.4.2 论文主体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要求参照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第五章。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1.4.3 结论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不加章号。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一般为4001 000字。1.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论文的取材来源和广博程度。论文中要注重引用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对理工类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一般应在15篇以上,其中学术期刊类文献不少于8篇,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对文科类、管理类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一般为1020篇,其中学术期刊类文献不少于8篇,外文文献不少于3篇。在论文正文中必须有参考文献的编号,参考文献的序号应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不宜做为参考文献引用。但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各种标准、规范和手册可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1.6 致谢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1.7 附录如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译文及外文文献复印件、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有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2、论文书写规定2.1 论文正文字数理工类 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20 000字。文管类 论文正文字数12 00020 000字。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于7 000字。外语类 论文正文字数8 00010 000个外文单词。艺术类 论文正文字数3 0005 000字。2.2 论文书写本科生毕业论文用B5纸计算机排版、编辑与双面打印输出。论文版面设置为:毕业论文B5纸、纵向、为横排、不分栏,上下页边距分别为2.5cm和2cm,左右页边距分别为2.4cm和2cm,对称页边距、左侧装订并装订线为0cm、奇偶页不同、无网格。论文正文满页为29行,每行33个字,字号为小四号宋体,每页版面字数为957个,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页眉。页眉应居中置于页面上部。单数页眉的文字为“章及标题”;双数页眉的文字为“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页眉的文字用五号宋体,页眉文字下面为2条横线(两条横线的长度与版芯尺寸相同,线粗0.5磅)。页眉、页脚边距分别为1.8cm和1.7cm。页码。页码用小五号字,居中标于页面底部。摘要、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2.3 摘要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同,在语法、用词和书写上应正确无误,摘要页勿需写出论文题目。中、外文摘要应各占一页,编排装订时放置正文前,并且中文在前,外文在后。2.4 目录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中、外文摘要;正文章、节题目;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正文章、节题目(理工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科、管理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2.5 论文正文2.5.1 章节及各章标题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2.5.2 层次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层次代号格式见表1和表2。表1 理工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层次名称示 例说 明章第1章 章序及章名居中排,章序用阿拉伯数字节1.1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1字,下面阐述内容另起一段条1.1.1 款1.1.1.1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1字,下面阐述内容在标题后空1字接排项 (1) 题序空2字书写,以下内容接排,有标题者,阐述内容在标题后空1字 版心左边线 版心右边线表2 文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章节条款项一、 (一) 1. (1)居中书写空2字书写空2字书写空2字书写空2字书写 版心左边线 版心右边线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2.6 参考文献正文中引用文献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二次铣削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1014可知”。经济、管理类论文引用文献,若引用的是原话,要加引号,一般写在段中;若引的不是原文只是原意,文前只需用冒号或逗号,而不用引号。在参考文献之外,若有注释的话,建议采用夹注,即紧接文句,用圆括号标明。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应按文中引用先后次序规定如下:著作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第一版应省略翻译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译者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第一版应省略学术刊物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学术会议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序号研究生名学位论文题目出版地学校(或研究单位)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西文文献中第一个词和每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余者小写;俄文文献名第一个词和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余者小写;日文文献中的汉字须用日文汉字,不得用中文汉字、简化汉字代替。文献中的外文字母一律用正体。作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前3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相隔。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将作者名的缩写置前,作者姓置后。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上“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略“出版年”。学术刊物文献无卷号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参考文献序号顶格书写,不加括号与标点,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序号应按文献在论文中的被引用顺序编排。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若同一文献中有多处被引用,则要写出相应引用页码,各起止页码间空一格,排列按引用顺序,不按页码顺序。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示例见附录1。2.7 名词术语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文管类专业技术术语应为常见、常用的名词。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2.8 计量单位物理量计量单位及符号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GB310031021993,见附录2),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符号,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非物理单位(如件、台、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符号混写的方式,如“万tkm”,“t/(人a)”等。文稿叙述中不定数字之后允许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如“几千克至1 000kg”。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上午8点45分”,不能写成“8h45min”。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2.9 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按照GB310031021986及GB71591987的规定使用,即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2.10 数字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参照附录3)。2.11 公式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1)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若分母部分为乘积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a/(bcosx)。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acosx/b而不写(a/b)cosx。2.12 插表表格不加左、右边线。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见附录4)。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见附录4中的例2)。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见附录4中的例2)。表内文字说明不加标点。文管类的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附记、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表题用五号字,表内文字及表的说明文字均用五号字,中文用宋体。表格容量较大,必要时表格也可分为两段或多段(这只能发生在转页时),转页分段后的每一续表的表头都应重新排字,重排表头的续表上方右侧应注明(续表)字样。2.13 插图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2.13.1 制图标准插图应符合技术制图及相应专业制图的规定。机械工程图:采用第一角投影法,应符合附录5所列有关标准的规定。电气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等应符合附录6所列有关标准的规定。流程图:符合国家标准。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2.13.2 图题及图中说明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的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有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图题用五号字,图内文字及说明均用五号字,中文用宋体。2.13.3 插图编排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2.13.4 坐标单位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除无单位者(如标示值)之外,必须注明坐标单位。2.13.5 论文中照片图及插图毕业论文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或数码像机图片),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对金相显微组织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毕业论文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对于复杂的引用图,可采用数字化仪表输入计算机打印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