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 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经济学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科学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 社会理想 两种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两种发展观 两种认识论 两种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 (历史观) 规律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 辩证法: 世界的存在方式 认识论: 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哲的本质与研究对象 马哲的作用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唯物论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区分标准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区分标准 物质观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区分标准 物质观 意识观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区分标准 物质观 意识观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直接产物 本质 人脑的机能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 区分标准 物质观 意识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起源 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社会劳动的直接产物 本质 人脑的机能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运动、静止、时空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考点四 哲学基本问题 10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1.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 12. 世界的本质与世界的存在方式 10.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10.2 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其一,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者为 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即物质与精神谁是 世界的本原、谁是派生物,是物质决定精神 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 其二,存在与思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人们的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 们所认识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对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根本对 立的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第二,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 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 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坚持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世界是可 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 是不能被人认识或彻底认识的。 第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 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 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 发点和方向,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 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2009年 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 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 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009年 【答案】 A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 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 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与斗争 哲学 基本 派别 划分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表现形态 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11.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 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存在与思 维、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 一切哲学派别,不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就是从属于 唯心主义,不存在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之外的第三种派别,这就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 性。 哲学史上存在着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它们属于中 间派别。 11.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表现形态 唯物主义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认为物 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 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认识论上,主张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哲学,“决定论” 哲学,又是“可知论”哲学。 形态 特点 朴素 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表现 形态 一种或几种 具体物质 “原初物质” 原子客观实在性 特点朴素直观性 具有科学 依据 哲学意义上 的物质观 缺陷 缺乏科学 依据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1998年理 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 点 1998年理 【答案】 D 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 点 唯心主义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认为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张意识是世界 的本原; 在认识论上,主张先验论,坚持从思想 、感觉到物的路线; 在历史观上,主张英雄史观或宿命论。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表现 把主观精神当做 世界的本原 把某种脱离任何 个人的精神作为 世界的本原 代表人物 王阳明 贝克莱 朱熹、黑格尔、 柏拉图 代表观点 心外无物 物是观念的复合 理 绝对精神 2000年文、理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 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00年文、理 【答案】 A 2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 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2.世界的本质与世界的存在方式 12.1 哲学基本问题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即世界的本质是唯物还是唯心的。 12.2 世界的存在方式,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的对立。 辩证法: 坚持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认为发展的根 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 世界是孤立静止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在 事物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考点五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3. 物质观 14. 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3.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当 做世界的本原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的缺陷: 在思维方式上,用个别代替一般。 13.2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 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 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 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 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物质 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 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 13.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物质与意 识的关系中,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3.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重大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从物质 与意识的关系中,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线。 这个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 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 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 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 的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13.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重大理论意 义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 观事物的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13.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做出了最高的哲学概括,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统一性, 从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它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 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证实了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的正确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 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 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13.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重大理论意义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的唯物 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 一。 14.1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14.2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010年第17题.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 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 ,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进行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 ”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 反动统治而设立的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 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 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 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 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4.1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 从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14.1 意识的起源: 社会劳动在意识起源中具有决定性的作 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在劳动中人脑不断完善,并且产生了语言。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 人与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 人所独有的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1999年理1、文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 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 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999年理1、文2 【答案】 A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 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意识的主观形式: 其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形式是主观世界 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 却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 件下的差别性。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由于人们的认识倾 向性、主观需要以及认识主体的素质等因素各不相同 ,就会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 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是对立统一的。 虚假的、荒诞的主观映象,也是对客观对象 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马克思 2001文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2001文 【答案】 C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2007年 0.180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 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 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 型” 注:蜃,蛤蜊 2007年 【答案】 AD 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 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 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 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 1998年理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 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 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 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998年理 【答案】 BDE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 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 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 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 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考点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5.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16. 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7.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 18. 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考点六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5.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本原 。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 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 和存在形式; 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 动的具体表现。 16.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 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以 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坚持 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6.2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它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 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它是我 们反对二元论或多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以及宗 教神学世界观的有力武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 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党的 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17.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 17.1 物质与运动 17.2 运动与静止 17.3 物质运动与时空 17.1 物质与运动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 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 在方式。 17.1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物质 都处于运动之中,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必然导致唯心 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 17.2 运动与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 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相对稳定和平 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特定的物体之 间没有发生机械位移;二是物质还处于量变 阶段,没有发生质变。 17.2 运动与静止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 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 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割裂二者的关系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不变论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17.2 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应该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防止思想上僵化 和行动上保守。 在分析问题时,静态分析与动态考察相 结合;在解决问题时,既要勇于变革,又要 注意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系。 17.2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的形式从低级到高级表现为机械运 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 运动和思维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相互 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存在的 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并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07年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 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07年 【答案】 B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 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7.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 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7.3.1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 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 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17.3.2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 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广延性和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 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 积;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17.3.3 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 的关系。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容,时 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基本形式;内容 决定形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是内容的表 现。 17.3.4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 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不以人的意识 为转移、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时间、空间的这种客观性,要求人们做任何 工作,都要考虑时间、空间问题,一切依时 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7.3.5 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空间作为运 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 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特性的 具体性、可变性。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随 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间 、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2008年 2.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 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 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 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 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 有 限性 C. 相对性 D. 一 维性 2008年 【答案】 C 2.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 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 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 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 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 有 限性 C. 相对性 D. 一 维性 17.3.6 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 有限的统一。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永恒的物质运动在时间 上的持续性无始无终、无尽无休,在空间上的伸 展性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时间、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都要占 据有限的空间,都要经历有限的时间。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1996年文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 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96年文 【答案】 D 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 ,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 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8. 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一 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七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9. 科学的实践观 20.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9. 科学的实践观 19.1 实践的本质 19.2 实践的基本特征 19.3 实践的基本形式 19.1 实践: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 性活动。 19.2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19.3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 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 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 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为了 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20. 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 。 21.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21.1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与统一 ) 21.2 人与自然的关系(新增考点) 21.3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1.1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与统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投资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钢筋买卖合同范本
- 天津市职业大学《民航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微波黄粉虫干燥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单绳矿井提升机塑料衬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赶集摊位投标方案范本
- 2025至2031年中国PP-R冷热给水管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强聚氨酯管托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着色复合母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36 阶段统计项目风险管理表甘特图
- 2025-2030中国电信增值行业运行状况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学校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含答案
- 品牌总监的面试题及答案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基于PLC的高空作业车电控系统设计
- 贵州高品质住宅设计导则
- 装修公司设计经理述职报告
- 水电配电箱知识培训课件
- 初中所有数学公式大全
- 多感知融合的智能垃圾识别分拣实验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