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1页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2页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3页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4页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作者:_单位: _邮编: _)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视角的不足及其隐含的视角;其次对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性显著;最后提出了从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的视角来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研究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金融发展研究视角经济竞争力 一、研究现状 (一)现有研究视角的不足 现有的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都是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视角进行的。国外戈德史密斯(1969)的研究,麦金农(1973)和肖(1989)的金融深化论,黑尔曼等(1998)的金融约束论,90年代以来金和莱文(1993)、莱文(1997)以及Pagano(1992)等的研究都是如此。国内学者如白钦先等(2001)、王广谦(1997)以及谈儒勇(2000)等几乎所有学者对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增长关系视角存在以下不足: (1)国外有学者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增长关系之间的关系比作鸡和蛋的关系(Shan、Alan和Fiona,2001)。但是,如果仅仅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增长之间的关系,那么什么样的鸡只能生什么样的蛋,什么样的蛋也只能孵什么样的鸡,金融到底如何发展就不得而知了。Patrick(1966)区别“供给引导法”和“需求跟随法”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他认为供给引导式的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处于主导地位,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将主要是需求跟随式的金融发展。但他仅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无法找到金融发展的可行的途径。 (2)戈德史密斯、金和莱文等人在描述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时使用的大多是金融资产存量与国民财富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决定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熊彼特(Schumpeter,1912)所强调的金融(他主要强调银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就无法发挥。 总之,现有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增长关系视角对深入研究金融发展理论帮助不大。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小组(2001)也认为,金融发展无疑具有长期产出效应,一系列研究方法也支持了“金融-增长关系”,但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是否可以通过审慎的政策设计强化这些机制?因此,为了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二)国外学者研究中隐含的视角 麦金农(1973)认为,资本存量的质量同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正数相关。实际上他们隐含地假定了资本存量的质量存在提高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资本存量的质量只是稍微的提高而没能使其增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的话,其导管效应也发挥不了作用。因而可以认为他们也隐含地假定了资本存量的质量提高的幅度足够大,以致于这种新的经济活动方式比原有的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竞争力。 黑尔曼等(1998)的金融约束论认为,政府为私人部门创造租金机会,诱使私人当事人采取对社会有益的行动。但是,如果当事人采取的新对社会有益的行动并不能使其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也会维持原有的行动。换句话说,政府为私人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当事人采取的新行动所导致的新经济活动方式必须是更有竞争力的。 Levine(1997)的研究认为:(1)通过提供所需的大量资本以及创造机制来集中或分散新技术的风险,金融的发展便利了更先进的技术的采纳。这一功能与以技术解析全要素生产率相对应。(2)金融发展允许公司降低筹资成本,因而也就降低了经营成本。金融发展会降低筹资成本从而导致实际成本的下降。金融发达国家的资本成本较低的原因有很多。金融发展改进了储蓄和资本的集中因而增加了投资资本的供给;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动性导致了更低的成本支出;金融发展改进了公司治理,从而改善了代理问题和信息非对称问题。实际成本的降低也可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发达的金融市场便利了技术创新。 而Beck、Levine和Loayza(2000)的研究也表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资本存量。 总之,麦金农(1973)和黑尔曼等(1998)隐含地假定更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方式的存在,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得潜在的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方式变成为现实的有竞争力的经济活动方式,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提升和经济金融的发展。而Levine(1997)以及Beck、Levine和Loayza(2000)也都认为金融发展或者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或者有利于降低成本。这些都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或增长关系的研究视角转移到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视角上来。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的相关性 (一)衡量指标 1.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戈德史密斯(1969)将金融发展定义为金融结构的变化,故此他用金融相关率等指标来描述金融发展。但是,无论是金融相关率指标还是货币化比率指标等,仅仅是从金融发展的数量方面进行衡量,而忽视金融发展的质量方面,因而不可能准确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水平,也不利于金融发展的横向比较。我们选择以下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 (1)实际货币增长率。货币是整个金融发展的基础,实际货币增长率反映并制约着金融发展的速度。 (2)银行信用增长率。银行是任何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用增长率反映并制约着银行业发展的速度。 (3)股票市场资本化增长率。在许多国家股票市场的融资地位越来越重要,白钦先(1989)称之为金融倾斜逆转。股票市场资本化增长率反映并制约着证券业发展的速度。 2.经济竞争力的衡量指标 我们选择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经济的竞争力: (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克鲁格曼(Krugman,1996)认为,竞争力概念如果有意义的话,也只能是生产率的代名词。波特(Porter,1990)也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唯一有意义的概念就是国家的生产率。 (2)GDP增长率。衡量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就是市场份额或市场占有率,而GDP增长率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市场份额的变化。 (二)数据准备 (三)相关性分析 利用准备好的数据,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从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指标与经济竞争力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说明我们可以从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问题。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视角研究的设想 (一)现有的研究 1.从金融发展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对经济竞争力与金融发展关系最早见于Kletzer和Bardhan(1987)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显示,好的金融制度可以促进依赖外部融资的经济部门的竞争力的提高。 后来,Beck(2002)建立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竞争力与金融发展关系的模型。模型中的经济有两种生产技术。一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食物生产的技术,另一种是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的制造业生产技术。两种生产者都通过对储蓄者的负债而扩张其资本规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金融中介的产生。当金融中介将储蓄媒介给企业家时要承担搜寻成本。金融发展可以降低搜寻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的外部融资水平。既然金融的发展激励生产者生产具有递增规模收益的产品的生产,部门之间的专业化生产从而贸易流动的结构就由金融中介的相对水平决定。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发展程度较高的金融系统其经济将会是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的产品的净出口者。运用65个国家30年的面板数据,他们发现金融发展对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和贸易余额都施加了较大的因果影响。 2.从竞争力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波特(Porter,1990)的竞争力决定的因素中,资本仅作为要素条件中的一个不太重要的要素。后来波特(Porter,1998)又谈到美国的投资资金分配体系(与德国、日本相比较)有许多不足,这使得许多产业中的美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都处于劣势,最终会危及美国经济的长期成长。 总之,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到:(1)经济竞争力与金融发展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2)目前的研究仍然较为肤浅和和零散,因而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的必要。 (二)从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视角进行研究的初步设想 1.研究的基准点和分析工具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和探讨,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已逐步为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所接受。以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为视角的研究可以以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研究的基准点。 迄今为至对金融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为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研究视角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主要有:(1)内生货币理论及货币非中性的思想;(2)金融功能(包括货币的功能、银行的功能和股票市场的功能等)的理论;(3)竞争力决定的理论;(4)Murphy等(1987)的大推进(bigpush)理论;(5)马克思关于货币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思想;等等。 2.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金融发展与经济竞争力关系为视角对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1)研究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如何决定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需要和状况如何决定一国金融结构的状况。 (2)从货币的内生性来研究货币的非中性,并通过研究货币对经济竞争力提高的作用来探寻货币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研究银行和金融市场如何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探寻各自的可持续发展;再通过研究竞争力提高的具体对象来研究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 (4)通过研究经济竞争力的国际延伸探寻跨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5)研究中国金融如何支持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中国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数据备索。 2标“*”者为0.001上显著,标“*”者为0.01上显著,标“*”者为0.05上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钦先,1989:比较银行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2)白钦先等,2001: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1月。 (3)黑尔曼等,1998:“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载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2月。 (4)麦金农,R.,1973.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5)谈儒勇,2000: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月。 (6)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小组,2001:金融与增长:动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7)熊彼特,J.,1912: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1年。 (8)王广谦,1997: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 (9)肖,爱德华S.,1989: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Beck,Thorsten:“Financial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stherealink?”,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7,107-131,2002. (11)Beck,LevineandLoayza,2000:“FinanceandtheSourcesofgrowth.”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58(1-2):261-300. (12)Buckley,PeterJ.,1988.“PassandPrescott,Measuresof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aCriticalSurvey”,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pp175-200. (13)Goldsmith,RaymondW.,1969.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YaleUniversityPress. (14)Grossman,GeneandHelpman,Elhanan.”QualityLaddersin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ReviewofEconomicStudies,January1991,58(1),pp.43-61. (15)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FinancialIntermediationintheConstructionofEurope.eds.ColinMayerandXavierVives.London:CentreforEconomicPolicyResearch,1993,pp.156-89. (16)Kletzer,K.andP.Bardhan,1987,“Creditmarketsandpatternsof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7,57-70. (17)Levine,Ross,1997.“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ViewsandAgenda.”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5:688-726. (18)Murphy,K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