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学案 岳麓版选修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学案 岳麓版选修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学案 岳麓版选修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学案 岳麓版选修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学案 岳麓版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A中学为体B维新C革命D民族E改良主题一中国近代前期的进步思想潮流核心整合1“师夷长技以制夷”从鸦片战争开始,先进的中国人就主张在“器物”层次上接受西方文化,林则徐、魏源是这些先进中国人的代表。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购买、仿制外国新式船炮。2超越“中体西用”中国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洋务运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观点和做法,指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只能是“盗西法之虚声,掩中土之实蔽”,不可能取得成功。于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洋务救国”的思想,突破和超越了“中体西用”的窠臼,转而以维新和革命、立宪和共和相号召。继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之后,开始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进一步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3学习西方,“首在立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知识分子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封建根子没有拔掉,这种封建的根子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出应全面地引进西方文化,尤其应引进西方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以取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为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新文化运动这种向西方学习独立、自由、平等、进取的主张,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即时演练1(2016临沂高二检测) “激烈的改革派都是急进的民族主义者,但他们仍然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不致危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激烈的改革派”的思想主张是()A师夷长技B中体西用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解析】“师夷长技”是抵抗派的主张,他们只学习西方技术,没要求改革,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他们学习西方是维护封建制度,也没有要求改革制度,故B项错误;维新派要求变法,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与材料“改革派”“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的信息一致,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其要求采取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与材料“改革派”“希望清王室可以领导中国”的信息不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C主题二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核心整合1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2斗争(1)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2)革命派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宋教仁重组国民党,但被袁世凯派人刺杀。(3)革命派掀起了“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之后,袁世凯又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内阁制。在思想文化上大搞尊孔复古,在政治上准备封建复辟。(4)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袁世凯的复辟在全国的斗争高潮中失败。3实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4斗争的结局说明(1)辛亥革命影响深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即时演练21913年9月,教育总长汪大燮命令各部部员到孔庙去祭祀,结果至者仅三四十人,不及其半。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还有从旁大声而骂的,顷刻间草草收场。本应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变成了一场丑剧,这主要是由于()A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D科举制度的废除【解析】孔子是历代封建专制的护身符,历代统治者都对其顶礼膜拜,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导致祭祀活动变成了一场闹剧,B项正确;戊戌变法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A项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C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废除与题干无关,D项可以排除。【答案】B主题三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核心整合1抗日战争时期(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原则,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保证党外人士有职有权的相关制度。(3)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了广泛的普选制度,为后来的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解放战争时期(1)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当局同意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并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使重庆政协会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2)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3)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之路。即时演练3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他退出的原因做出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解析】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单元综合测评(五)(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2015 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等信息概括。第(2)问要从材料中归纳评价的要义即陈独秀主张唤起民众的觉悟,然后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组织答案。【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2(2016枣庄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材料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谭嗣同仁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7分)【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产生的背景,结合二者生活的时代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第(2)问,比较二者思想的异同,从材料中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废君统,倡民主”可知其思想的共同之处,其不同结合背景答出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但是没有系统的改革方案,谭嗣同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主张民主和平等,二者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不同。【答案】(1)背景:黄宗羲:对明朝灭亡的反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群体壮大。谭嗣同:民族危机加剧,维新派力主建立君主立宪以救亡图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同:反对君主专制,力主君民共主。异:黄宗羲主张限制君主权力,但未提出系统化的社会变革方案;谭嗣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与平等,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3(2013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 (1895年)(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解析】第(1)问,注意归纳材料含义,先提取材料各个分句的主旨,再进行归类合并,用历史语言进行陈述。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民主进程的意义,从制度变革的角度进行阐释。【答案】(1)议员选举与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4(2013山东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月11日)(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 (10分)(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名省民情”的。 (5分)【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第(1)问要搜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找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用专业性的语言概述即可。第(2)问要联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事态发展的进程,注意清政府起初镇压革命到清帝被迫宣布退位这一过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 (答出三个要点即可)(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5(2016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枢机构采取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不主持日常政务,袁世凯对此极为不悦,但已不容他置嚎。他对责任内阁制的破坏不是公开否认其原则而是根本蔑视其存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914年,袁世凯主持祭孔大礼,又庆祝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他称赞科学及其净化迷信的作用,而又率领全国祭天,邀请所有的人都参加,在一定程度上使古代皇帝的特权大众化。1915年8月在总统的默许下开展了一场拥戴袁为皇帝的运动。然而,皇帝却要经过选举(实际上是走形式),帝制必须是立宪的。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和结果。(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大总统不主持日常政务”“不悦”“根本蔑视”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去考虑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祭孔大礼”“称赞科学及其净化迷信”“拥戴袁为皇帝的运动”等并结合历史背景从辛亥革命的影响、袁世凯的实力、经济发展的程度等角度作答。【答案】(1)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结果:袁世凯蔑视和破坏责任内阁制。(2)特点:将共和制的作风和帝制的作风融为一体。成因:辛亥革命影响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影响力根深蒂固;袁世凯掌握着强大的北洋军阀,拥有强大的实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主政治发展十分有限;近代中国民众的民主意识较为淡薄;使古代皇帝的特权大众化;欺骗愚昧无知的选民等。(回答出其中3点,言之成理即可)6(2016潍坊模拟)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材料二在政权机关的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材料三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