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 Contents 考情精解读 归纳1 考点2 考点5 考点4考点3 考点6 A.知识全通关B.解题大突破C.能力大提升 考法7考法8 考法9 考点1 归纳2 归纳5 归纳4归纳3 归纳6 归纳7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 筛选文中的信息。(1) 考纲解读 命题趋势 命题规律 考情精解读1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分析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考纲解读 命题趋势 命题规律 考情精解读2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考情精解读3 命题趋势 年份文章题材题型考点 2016全国 宋史曾公亮传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翻译 2016全国 明史陈登云传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翻译 2016 全国 明史傅珪传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翻译 2015 全国 宋史孙傅传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考情精解读4 命题趋势 年份文章题材题型考点 2015 全国 北史来护儿 传 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断句;古代文化常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翻译 2014 全国 旧唐书于休 烈传 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实词;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翻译 2014 全国 明史韩文传 历史传记 3道单选题, 1道翻译题, 19分 实词;断句;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考情精解读5 返回目录 命题趋势 1.从2015年开始新增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同时 将对实词的考查蕴含在了翻译之中,更加注重 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2.体裁仍以历史传记为主。 3.内容概括、文言翻译仍是考查频率最高的知 识点。文言文翻译中,重点实词的翻译、特殊 句式的翻译是高频考点。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 知识全通关1考点一 实词 文言实词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常见”规定了考查的范围,突出“浅易”的特点, 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 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 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一般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分值3分;二是在翻译题 中考查文言实词,翻译题评分时多“采点”给分,所“采”之“点”,多为实词。 从历年考查情况看,考查的文言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方面,如:2015年安徽卷中的“晏”属一词多义,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中的“振”为通假 字。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1.代入检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实词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要求考生从选项中选 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这时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义项代入各自的语句中去,看这一 解释能否使语句表意通顺。 2.尝试从是否通假来推断。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从考虑通假 入手,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确定通假,然后求得词的意思。如“愿伯具言臣之 不敢倍德也”中的“倍”,若解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 ”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而将“违背”代入后发现句意完全通顺,由此我们便 可以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3.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推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推断方法。因为多义词在不 同的语境中意思可能是不一样的,语境对理解实词的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考向1 一词多义】 继续学习 知识全通关2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5.根据语句间的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有些句子句式比较整齐,或两两相对,在这种情 况下,考生可以通过前后参看来理解词义。 6.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或相关知识进行推断。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哪 篇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 7.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词合成 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考向1 一词多义】 继续学习 知识全通关3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技巧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 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 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宣言曰:我 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 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做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做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考向2 古今异义】 知识全通关4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技巧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中,“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 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的区别。偏义复词是由两个 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组合而成,但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义的双音节词。如“ 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偏指“作(劳作)”,没有“息(休 息)”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作息”是一个词,意为“工作和休息”。 【考向2 古今异义】 知识全通关5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去伪存真,避免望文生义 文言文中常有用甲字代替乙字的现象,这样甲字就成了乙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特 有的语言现象,如不注意,就会望文生义,理解错误。那么,怎样辨析通假字呢? 【考向3 通假字】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的 词义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 以考虑“A”通“B”。 如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中 的“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 一个通假字。“景”通“影”,做状语。 1.字义 分 析法 知识全通关6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去伪存真,避免望文生义【考向3 通假字】 A与B在读音上的联系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中,“反”通“返”,读音相同;二是近音通假,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中,“亡”通“无”,读音相近;三是音变通假,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 ,“被”通“披”,读音不同。 2.字音 分 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 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具”通“俱”,通假字“具 ”是本字“俱”的声符。又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通 “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3.字形 分 析法 知识全通关7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向4 使动用法和意向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容易混淆的两种类型。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 下文的语言环境。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如【典例4】中的“秦穆公所以败其师”,“败其 师”就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 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如: 外连衡而斗诸侯 舞幽壑之潜蛟 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耻学于师 中的“斗诸侯”是“使诸侯斗”;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是“使幽壑之潜蛟舞”。这都是 客观的结果,因而“斗”“舞”都是使动用法。中的“侣鱼虾”“友麋鹿”是“把鱼虾看成 伴侣”“把麋鹿看成朋友”,这仅仅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因而“侣”“友 ”是意动用法。中的“耻”是一种心理感受,即“认为是可耻的”,所以“耻”是意动用 法。 准确辨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知识全通关8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继续学习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2)助动词或副词+名词 。名词放在助动词或副词 的后面,一定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中的“能”是表 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 动词,是用来修饰动词的,故 其后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 。“水”在此句中即“游 泳”。 【考向5 名词活用】 根据名词在句中的位置来识别名词活用 知识全通关9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1.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考向5 名词活用】 根据名词在句中的位置来识别名词活用 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10 (1)表示比喻意。 【考向5 名词活用】 根据名词在句中的位置来识别名词活用 2.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其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一般来说,凡是置于动词之前的名词如 果不充任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状语了。常见的名词用作状语有以下情况: (1)表示 比喻意。 这是指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的动态特征来描绘它所修饰的那个动词所表示的状 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像一样”“似的”。例如:赢粮而景从。(过秦 论)这里的“景”,古“影”字,做状语修饰动词“从”,意为“像影子一样”。 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11 继续学习 2.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识别: (2)表示 对待人的 态度。 这是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看 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当作那样”和“像对待那样”。例如: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这里的名词“兄”修饰动词“事”,做状语。译为“像 对待兄长那样”。 (3)表示 动作行为 发生的处 所、凭借 的工具。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名词“廷”表示动作 行为“见”发生的处所,意为“在廷上”。再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这里的名词“箕畚”表示动作行为“运”所凭借 的工具,译为“用箕畚”。 【考向5 名词活用】 根据名词在句中的位置来识别名词活用 返回目录 考点一 实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12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 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 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做实词的。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虚 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和用法”规 定了考查内容:“意义”指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翻译,“用法”指文言虚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 知识全通关13考点二 虚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知识全通关14考点二 虚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政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 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 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 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 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 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 ”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 、却”。 2.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多 采用课内外相结合 的方式,所以我们只 要知道课内例句中 虚词的用法,将它代 入另一句中去检验, 就可以推断用法是 否相同。 3.句位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 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 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 、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例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 如“其恕乎”“其孰能讥之乎”;在句 中,处在动词后一般做代词,如“秦王恐 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 做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 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继续学习 知识全通关15考点二 虚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政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4.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 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五千人因 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两 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 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 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 且都做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 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 相同,都做“于是、就”解。 5.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 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 ”“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 ”“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 乃乎”“何为”等,以及部分兼 词“诸”“焉”等。 继续学习 特殊虚词,不可忽视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 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 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1.复音虚 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 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2.兼词。 返回目录 知识全通关16考点二 虚词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政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试大纲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其中规 定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几种类型 。该考点重在“理解”,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能够辨析出特殊文言句式的特征 和不同用法。 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首先是将其放在翻译题中作为一个重要的采分点来考查,如 2016年全国卷乙卷第7题第(1)小题“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的翻译就涉及了判断句 式,2016年天津卷第13题第(2)小题“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的翻译涉及了省略句;其 次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如2016年北京卷第11题B项考查了判断句。 知识全通关17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 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类型 【考向1 判断句】 判断句的形式例句 “者也”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字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也”字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无标志句刘备天下枭雄 “为”字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用“乃、即、则、皆、 必”等副词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用“非”表否定判断【典例8】中的(3)句 “是”字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知识全通关18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统称为倒装句,主要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等。 【考向2 倒装句】 倒装句的类型例句 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 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用“之”或“是”作为宾语前 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知识全通关19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统称为倒装句,主要有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等。 【考向2 倒装句】 倒装句的类型例句 定语后置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语+数量定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介词结构 后置 动词+以+宾语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语能谤讥于市朝 形容词+于+宾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知识全通关20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1.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3)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省略介词。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辨析省略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如果没有把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就会 影响句意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如【典例10】中的(1)句,“当何所耻”前必须补上主语“我们 ”,否则句意就不连贯了。 常见的文言省略句与被动句的形式和判断技巧 【考向3 省略句与被动句】 知识全通关21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2.文言文中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于”或“受于”表被动。如:“不能容于远近”。 (2)“见”或“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为”或“为所”表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意念被动。句子中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性词语,但从语意上可以判定主语是受动者。如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如果发现主语是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可判定这个 句子为被动句。如【典例10】中的(2)句“颇以此见讥”,主语指步骘,谓语是“讥讽”,步骘 是“讥讽”这个动作的接受者,因此这个句子是被动句,译为“步骘因此略微被人们讥讽” 。另外,“见”这个词在文言文的某些语境中,也是明显的被动句标志词,考生需要仔细辨别 。 返回目录 【考向3 省略句与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省略句与被动句的形式和判断技巧 知识全通关22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规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不仅要求考生理解句子在文中 的含意,而且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二是翻译,要求考生能用 现代汉语把文言语句准确、流畅地翻译出来。 翻译的基本标准是“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 不遗漏、不增译。“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译文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 。对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达”两点。 知识全通关23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 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 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 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 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 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 句、倒装句较多,而且常存在词类活用现象,有时候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直译,而应意译,使语句顺畅,意思明确。 该考点除北京卷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外,其他卷种均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分值一 般为10分左右。主要考查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知识全通关24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政治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重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重要考点,要求翻译的句子都会包含许多重要的文言 实词,这些文言实词翻译准确与否,往往决定着整个句子能否译得准确,如【典例11】中的“迁 ”“邀”“方”,考生如果把这三个实词翻译错了,就不可能把整个句子翻译准确。准确翻译 文言实词,可采用“对译”“替换”“拆分”等方法。 利用文言实词巧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技巧 【考向1 文言实词与翻译】 对译。即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或多音 节词。如:“吾尝为鲍叔谋(谋划)事(事情)而更(更加)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愚蠢), 知时(时运)有利(顺利)不利也。” 1 知识全通关25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利用文言实词巧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技巧 【考向1 文言实词与翻译】 2.替换。即用现代汉语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其(他)不碎(摔 破)首(头颅)折支(肢体)也幸矣,何(什么)中之望哉?” 2 拆分。即把文言文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拆开来翻译,这两个单音节词是两个 词,不可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如:“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面向北)而 事之!” 3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翻译文言实词时,需先判断所要翻译的实词是 否具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知识全通关26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虚词不“虚”,可以帮助考生准确翻译文言文。 1.利用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作用。尤其要利用好结构助词,如“之”在结构方面所起 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定语的标志;二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翻译时要善于利用“之”字在句子结构方面的作用来翻译文言文,如【典例12】“举天下惟法 之知”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明白了这一点,翻译时自然要调整语序。 2.利用文言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语气助词“乎”“焉”“耳”等,语气副 词“其”“乃”“何”等,考生要准确翻译出这些语气词所表达的语气,否则会影响句意的准确性 和连贯性。 3.利用文言虚词在连接句子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而”“以”等虚词作连词用时,可表示承 接、转折、修饰、递进等多种关系,考生在翻译时需准确把握其表达的关系。如【典例12】“而 用之至密”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如果判断不准,就会影响句意。 利用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准确翻译文言文 【考向2 文言虚词与翻译】 知识全通关27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调整文言特殊句式的语序,巧妙翻译文言句子 把握好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考生在翻译判断句时 一定要补上判断动词“是”;在翻译被动句时,译文中一定要有“被”字。翻译省略句和倒装句 的主要方法是“补充”和“调换”。 1.“补充”主要针对省略句。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等。考生在翻译省略 句时首先要把已经存在的成分通过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然后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为标准去 检查整个句子缺少什么成分,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出应该补充的内容,将缺少的成分补充 出来,使整个句子成分完整,表述明确,符合逻辑,语境。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 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 【考向3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知识全通关28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继续学习 把握好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在翻译时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考生在翻译判断句时 一定要补上判断动词“是”;在翻译被动句时,译文中一定要有“被”字。翻译省略句和倒装句 的主要方法是“补充”和“调换”。 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等。考生在翻译省略句时首先要把已 经存在的成分通过直译的方式翻译出来,然后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为标准去检 查整个句子缺少什么成分,再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出应该补充的内容,将缺 少的成分补充出来,使整个句子成分完整,表述明确,符合逻辑,语境。如“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 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1.“补充”主要针对省略句。 调整文言特殊句式的语序,巧妙翻译文言句子 【考向3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知识全通关29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文言文中,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 装句。对倒装句的翻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语句做语序上的调整,使其在 现代汉语中的表述更准确、更通顺。如【典例13】中“胡不我施”是宾语前置 句,“我”作为宾语被前置了,因此,在翻译时应将其调整到该在的位置上,即可译 为“为什么不施予我”。 2.“调换”主要针对倒装句。 调整文言特殊句式的语序,巧妙翻译文言句子 【考向3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知识全通关30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向3 文言特殊句式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知识全通关31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返回目录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 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这需要在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此外, 要明确断句的基本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通;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等。 知识全通关32考点五 文言文断句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继续学习 “明句读”,对文言文进行准确断句 文言断句是有规律的,考生首先必须联系语境进行整体思考,不可孤立地看待文言句子中的各 个成分;其次要先易后难,即先寻找标志性词语来断开,然后再重点突破比较难的部分;最后就是要 尊重史实,如不能将专有名词从中间断开等。考生在遵循以上准则的同时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即 能够正确断句。 1 2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夫、惟、盖、今夫、若夫、凡”等经常 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 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出现在句中,关联词“苟、虽、 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至于、且夫、于是、至若、若、故、 是故”大多出现在一句话的开头。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准确断句。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中多用“曰、对曰、问曰、言曰、 谓曰、云”等作为对话标志,这些都是断句的凭借。 知识全通关33考点五 文言文断句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返回目录 “明句读”,对文言文进行准确断句 3 4 3.根据对偶、排比等句式断句。对偶、排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 句式,它们之间往往要断开。 4.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式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 句用“者,也”句式,被动句用“见于”句式,疑问句用 “奈何”句式,等等。这些也是断句的依据。 知识全通关34考点五 文言文断句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返回目录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并整合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它要 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取。 考查的题型是客观题。一种形式是给出六条信息,编排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能表 现题目规定信息的一组。另一种形式是两两组合,编排为四组,要求选出分别体现题目规 定信息的一组。分值一般为3分。 知识全通关35考点六 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继续学习 筛选并 整合信息 有妙招 1.读懂文段,明确大意。快速阅读材料,大致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包括人物性 格、品行、主要事迹等,或者大致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景物的特点等。 2.分析题干,界清概念。首先要分析题干,比如有的题目要求选出“分 别表现的一组”,其中的“分别”和“全都”显然不同;其次要界定所 提供关键词的具体含义,由此就可以断定哪些选项符合要求,哪些选项不 符合要求,从而得出答案。 3.重点精析,逐项排除。解题时,对所给的信息逐条辨析,对没有把握的信息可 先放一放,因为在所提供的信息中,一般都会有干扰性最弱的信息,如果以此为突 破口,就能排除一到两项;然后比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做重点辨析,逐项排除。这 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干扰,提高效率,保证准确性。 返回目录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是主人公的品行、性情、爱好、功绩等,非传记类文 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主要是情感、观点、景物特点等。解答信息筛选题,主要步骤是: 筛选并整合信息有妙招 知识全通关36考点六 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对中心意思 进行概括。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考点,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 下几点: (1)某个论点的依据; (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 (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分值多为3分。题型多为客观题,有时也会设置主观题。若是客观题,题干绝大多数表 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不正确”选项所设 陷阱一般有“曲解句意”“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等,考生应给予重视 。 考点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37 继续学习 准确归纳概括传记类文章内容要点的步骤 1.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对于传记类文章来说,一般要具备以下层次:首先,简要介绍人物 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等;其次,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段连缀成文;最后 ,介绍享年,有的还加以评论。对于非传记类文章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比照原文,准确定位。先把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区域找出来,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 说,区域确定准确了就成功了一半。如【典例17】中和D项对应的区域是:会绍威遘疾革,遣 使上章乞骸骨,太祖抚案动容,顾使者曰:“亟行语而主,为我强饭,如有不可讳,当世世贵尔子 孙以相报也。” 继续学习 考点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4 文言文阅读 知识全通关38 准确归纳概括传记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履行合同担保书合同履约保证书
- 建筑垃圾运输合同书
- 合同担保书担保合同协议书
- 学校教师劳务派遣合同
- 变电站电气安装合同
- 新兴电子产品联合研发合同书
- 道路卫生合同协议
- 沙子租赁协议合同
- 项目合同解除协议
- 小区户外广告合同协议书
- 塑料降解酶研究进展-洞察分析
- 《新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 易错点18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反殖民抗争-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考试易错题(原卷版)
- 初中计算机基础知识
-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单元测试(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认知主义》课件
- 课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专家版15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手术室术前禁食禁水
- 注塑机工艺流程
- 华尔街英语课件
- 2024年抗癌新药研发合作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