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1_第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1_第2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1_第3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1_第4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河南省太康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 D因地制宜2.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3.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A.水稻出现较晚 B.经济重心南移C.粮食需求增加D.饮食结构变化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5.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认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7.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帝国,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驻军对周边的胡人严加防范或在其可能威胁到帝国安危之前就予以消灭,而在帝国内部腹地,则是另外一番山水田园男耕女织的惬意生活。此时生活在江南扬州城郊的农夫,他遇到的情况最可能是( ) A. 闲暇时与妻一起用花楼机纺棉,预制过冬棉衣B. 秋后往集市贩卖新米,换得银两后往柜坊兑换飞钱C. 耕织富裕之余为家中添购瓷器,竟无意购得一件粉彩花瓶D. 趁冬日水浅维修筒车,以备来年春耕取水8.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9.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10.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11.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1212.松窗梦语描述明朝经济发展:“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西北之利莫大于绒、褐、毡、裘,而关中为最。夫贾人趋厚利者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倍蓰无算也。”这说明A.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B.手工业发展地域性强C.东南地区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D.明朝仍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3.“我吴市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这一材料主要反映了A.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B. 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C. 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14.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15.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6.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17.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坊市结构的变迁C抑商政策逐渐在加强 D市场监管的加强18.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人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19.下表是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据此分析导致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帮主营商品形成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徽商茶、盐、典当、瓷器、丝绸明成华、弘治年间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19世纪40年代晋商茶、盐、票号、粮食、丝绸明中期鸦片战争前夕1862年后江右商帮瓷器、粮食、茶明成华、弘治年间18世纪初至19世纪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 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商业的发展A BC D20.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2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22.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23.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时势”指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B“隔绝于世”表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安于现状”说明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D中国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24.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2525汉书食货志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该项经济法规所产生的影响是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促进冶铁技术发展C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推广普及铁制农具26.“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击、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我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选举制度 27.近年来,对太平天国运动否定的声音大于肯定的声音。但是,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 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请试从革命史的角度分析()A农民阶级反抗压迫的斗争是正义的B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D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担负起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革命任务28.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9.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A“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B美国已经被中国赶超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建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30.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说:“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为此成立的“高级联营机构”是A欧洲原子能联营 B欧洲煤钢共同体C西欧经济共同体 D欧洲共同体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主观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1题0分,第2题0分,共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材料二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6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市镇大部分集中在苏、松、杭、嘉、湖地区。其次,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的进一步发展。长江、大运河是中国明清时期东西、南北两大通道。基于这一时期沿海各大、中港口开放关闭不一,因而河港城市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西南地区,明、清两代随着政区不断推进,在云、贵、川、湖、广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平定了土司叛乱后又广建府、县治所;在西北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如伊犁、哈密和西宁;在东北地区,沈阳一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摘编自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其特点的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2分) 试卷答案1.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小农经济的特征解答:通过“种谷”、“树桑”可知反映的是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故B项正确男耕女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经营,男的种田,女的织布,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2.B 3.B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农业。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水稻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故排除A;在“五谷”的说法中,“稻”取代了“麻”,其余品种未变,可知粮食需求增加的原因影响不大,故排除C;饮食结构与地域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所以D不符合题意;水稻主要出产于南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故选B。4.D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因此血缘纽带关系并不稳固,故A项错误;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仅仅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而材料重在探究原因,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说明是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故D项正确,故选D。5.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当时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小农经济和专制制度仍然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新经济因素和社会力量微弱,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因此A项说法正确;B、C项政策是由A项决定的,可以排除;D项说法在我国始终是萌芽,根本没有成为决定性因素,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6.A 7.D 8.D9.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其余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10.C 11.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故B正确。中国棉纺织业出现较早,故A错误。棉纺织品能够集中生产,故C错误。一般来说,集中生产成本低,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纺织业12.B13.答案:C试题分析: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餮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故B排除。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14.C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乱频繁,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商业发达的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故选C。A、D不符合“变化”的题意,故排除;京杭大运河仅涉及中国东部的南北地区,故B错误。 15.B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说明江南地区的木棉种植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民的赋税都依靠种植木棉,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反映不出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业,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16.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赋税征收。根据题干信息“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可知,秦朝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地方赋税全部交给中央政府,因路途遥远其征收成本大幅提高,故本题选B。题干重点阐述的是秦朝租税征收成本高的原因,故不选A;C、D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17.B 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而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代“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但都是坊市制度,故B项正确;仍是“坊市制度”,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C项错误;D项叙述片面。18.B试题分析:题目提供了西汉、唐朝和明清三个时期政府在商业方面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存在一个动态变化,即:在严格控制商业活动的同时政策逐渐放宽。那么,在各个选项中,能够反映历史动态变化、政府控制和政策放宽两方面特征的,只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专卖制度19.A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商帮是区域性商人群体的总称,在明清时期兴起。表中显示商帮衰落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此可见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封建制度的阻碍,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的特权也是促使因素。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20.D21.D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兼并。汉唐之前我国的土地私有制就已经确立,故排除A;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农民地位的降低和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排除B、C;根据“则公然号为田主矣”可知土地兼并得到认可,故选D。22.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含义,18世纪末的世界贸易中心不在欧洲而是在中国。联系当时中国的情况,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两个朝代期间,这时期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广州。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内陆;B选项也是内陆;C选项当时没有开放。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广州十三行23.C 24.A 25.A 26.C27.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的依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注意限定信息“革命史的角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这符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从革命史和民主革命任务的角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应排除故选D28.考点:科举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