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1页
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2页
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3页
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4页
治未病传统技术操作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充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传统技术操作规范一.针刺1.体位选择:患者体位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2.消毒: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消毒的方法如下:(1)针具消毒:我们采用天津华鸿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2)腧穴的消毒:我们一般采用75%酒精棉球。由腧穴部位的中心向四周作环状消毒。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涂擦消毒。当腧穴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3)医者手指的消毒:在施术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施术时医者应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体,如必须接触针体时,可用消毒干棉球作间隔物,以保持针身无菌。3.操作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1)爪切进针法:左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4)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4.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计过程中作间歇性行计,以增强、巩固疗效。 5.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除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6.禁忌症与注意事项(1)禁忌症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除治疗月经疾病,均禁止针刺。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2)注意事项: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使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或糖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在走针时被发现,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另是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起针时若发现在皮下的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如果自针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暴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7.基本分类根据针具的不同形制、用途、刺激方式等,针刺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皮内。(2)皮肤针疗法:用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皮肤。(3)皮内针疗法: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4)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5)水针疗法:又称穴位药物注射法。用注射针刺入皮肤后,推注相应药物治病。(6)鍉针疗法:用鍉针按压经络腧穴治病。(7)电针疗法;以毫针刺入腧穴后,针柄通过电流,以加强刺激量。(8)刺络疗法:用三棱针刺血络以放血治病。(9)圆利针疗法:用圆利针点刺体表或挑刺皮下组织。二.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烧灼、温熨等,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症、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1.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等。2.操作程序: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3.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4.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5.分类(1)直接灸: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施灸以温熨为度,灸后皮肤不致起泡,不留瘢痕。施灸前在施术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见艾炷放上,燃剩2/5左右,患者感烫时,换炷再灸,一般每处灸3-6壮,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施灸局部组织烫伤化脓,结痂留有瘢痕。一般每壮艾炷需燃尽,再换灸,可灸3-9壮,灸毕,贴敷消炎药膏。(2)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所隔的物品可为:姜、蒜、盐、药饼等,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点燃施灸。一般灸3-6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3)悬灸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壮,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施灸部位2-5厘米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厘米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数层布或纸,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在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或患处,若火熄灭,再点再熨。5.注意事项: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三.拔罐 1.准备: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拟定治疗方案,检查所需药品、器材、罐具是否齐全,同时进行消毒,做好操作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2.选择体位: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种。(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2)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陶罐、抽气罐等。4.拔罐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5.罐具预热: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6.火罐方法:(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2)投火法:将易燃棉花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3)贴棉法:用直径约为2cm的棉花片,厚薄适中,浸少量95%的乙醇,贴在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7.拔罐的应用:(1)留罐法:最常用;(2)闪罐法: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拔罐方法。(3)推罐法:又称走罐、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8.观察反应: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拔一次,如病人疼痛异常,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9.拔罐时间: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10.拔罐次数: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每10次为1疗程;2疗程间隔3-5天。 11.拔罐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又有力;(3)采用火罐法时应注意勿灼伤2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疱时。小疱无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檫破即可。水疱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四.推拿(一)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推拿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1.持久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乃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断断续续,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而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2.有力:“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3.均匀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忽轻忽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而又有节奏性。4.柔和:“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所以,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5.深透:“深透”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以上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患者肌肉的饿张力和组织的粘滞度,使手法功力能够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二)、操作过程:1.了解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推拿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等2.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3.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推拿。4.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5.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三)、注意事项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停止推拿,采取休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4.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5.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丌可过冷,也丌可过热,以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6.患者过于饥饿、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推拿。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髋部,诊断丌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丌清者,诊断丌明确的疾病。五.足浴1.足浴前准备 (1)环境要求:应保持环境安静,清洁卫生,温度适宜。 (2)备药中药足浴处方:当归15g 桂枝15g 伸筋草30g 辽细辛6g 附子15g 冰片5g 川芎15g干姜10g 鸡血藤30g 苦参15g 白鲜皮15g药量:药浴散剂单次用量不宜低于150g,药浴液剂单次用量不低于700ml。 (3)储存:药浴散剂和液剂宜置于阴凉干燥处。(4).足浴器具:可选用木质、不锈钢、亚克力、陶瓷等材料,应具有安全、保温、光滑、无毒、不易碎的特性的器具。2.足浴方法 (1)调水:用水要求 宜选用自来水、纯净水或泉水,符合生活应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2)水温:38-45,如属于特殊体质或患有疾病者宜选择与之适应的温度。(3)水量:适量宜为洗浴容器的2/3。(4)加药:将制备好的研粉后的中药调入洗浴温水中。(5)入浴:受术者宜清洗,足部后使受术部位的一部分慢慢接触药浴液。 (6)洗浴时间:宜在20-40min以内。(7)出浴:用38-45的清水冲洗足部1-3遍,以洗掉足上残留的药浴液为度,擦干。 3.足浴后处理 (1)适量饮水、休息,避免受风寒。 (2)清洁和消毒药浴后的器具。4.注意事项 (1)饭前30min、饭后1h内,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不宜药浴。(2)药浴频度不宜过高,每周不宜超过3次。(3)药浴后不宜立即站起。 (4)用辛温发汗类药物和经常药浴者,宜适当减少药浴时间。(5)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6)皮肤病患者慎用。(7)结核、骨髓炎患者不宜药浴。5.禁忌(1)皮肤有溃破或创口者,局部禁用。(2)对药浴液皮肤过敏者。(3)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严重肺系疾病患者。(5)妊娠期和月经期。六.熏蒸1.中药熏蒸处方:羌活 15g,独活 15g,青皮 15g,白芷 15g,威灵仙 15g,官桂 15g,防风(野生) 3g,八角茴香 15g,川木通 5g,枳壳 10g,红花 5g,当归 10g,乌药 10g,甘草 3g2.操作过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2)取合适体位,暴露熏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熏蒸部位,常用的熏蒸部位有腰、腿等; (4)检查仪器是否完好,接好电源; (5)根据部位选择合适体位,注意保暖和遮挡;(6)熏蒸开启;(7)熏蒸过程中,观察及询问患者温度是否过高;(8)操作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服体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3.适应症(1)痹症导致的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 (2)腰酸背痛症;(3)肩周炎、颈椎病、落枕等;(4)骨关节炎、肌腱炎、筋膜炎、腱鞘炎、脉管炎等均适用于熏蒸法进行治疗和综合治(5)慢性劳损、骨伤科急症期(48h)后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骨折固定解除后功能康复过程的熏蒸康复治疗;(6)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常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8)肾功能衰竭尿毒症;(9)哮喘;(10)风寒感冒;(11)癣湿疹、虫蛟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12)经、妇科带下症、阴痒、阴蚀等症; (13)肾阳不足之证,减肥健美。还有一些内科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轻度高血压、末梢神经炎等4.禁忌症(1)饥饿、过度疲劳、饮食之后不宜;(2)年龄过大或体质虚弱者不宜;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者不宜;(3)患有重症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不宜;(4)妇女经期不宜;(5)结核病、重症贫血、大失血、急腹症、重症精神病患者不宜。七.穴位敷贴1.适应病症: 尤其适用于预防及治疗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以及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中医辨症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者,也适应于怕冷、怕风或平素易感冒的虚寒体质的者。2.操作规范:(1)敷贴前准备 敷贴处方:生南星 15g,冰片 10g,乳香 15g,辽细辛 6g,川芎 15g,天麻 15g,粉葛 15g,制白附子 15g,芥子(黄) 15g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消毒:部位消毒: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施术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2)敷贴方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3)贴敷时间:除每年入伏、进九集中治疗外,常年均可以治疗。46次为一个疗程;每次间隔时间为710天。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4)“三伏贴”、“三九贴”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5)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3.敷贴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2)孕妇、幼儿慎用。(3)颜面部慎用。(4)糖尿病患者慎用。(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6)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8)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9)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10) 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5.禁忌(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八.刮痧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在身体一定的部位上反覆地刮,直至被刮痧的皮肤出深色的红斑为止。刮砂时的顺序一般由上而下,由中间刮向两侧,刮时应取单一方向,不宜来回刮,每次大约刮二十下左右。1.刮痧的部位: (1).通常在颈部及背部的脊椎两旁,沿着肋骨向外刮,刮成弧形。 (2).在结喉的两侧和胸部进行。 (3)也有沿着脊椎两侧,由上向下刮。 (4).在胸前刮痧,也可沿着肋骨向外刮成弧形。 (5)若病儿情绪不佳,可刮臂弯内侧和腿弯内侧。 2.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3.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4.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5.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6.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7.腹部刮痧 空腹或饱餐后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阙穴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 适应症: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不孕证等。 8.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循行路线: (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3)刮拭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适应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9.膝关节的刮法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 (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适应症:主治膝关节的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另外对腰背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药膏方膏方,又名膏剂,是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 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膏方的分类根据膏方中是否含有动物胶或胎盘、鹿鞭等动物药,可将其分为素膏和荤膏,素膏由中草药组成,不易发霉,四季均可服用;荤膏中则含有动物胶(药),多属温补之剂,且不易久存,一般冬季服用;根据制作过程是否加入蜂蜜将膏方分为清膏和蜜膏,中药煎煮浓缩后直接收膏者为清膏,收膏时加入蜂蜜称为蜜膏(又称“膏滋”),后者尤其适合年老体弱、有慢性病者。膏方的组成按照膏方中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滋补药、对症药、健脾药和辅料四部分。滋补药有益气、补血、养阴或温阳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参、黄芪熟地,麦冬、虫草、胎盘等,同时配合使用理气化湿、清热、祛瘀等之剂,以增强滋补的效果;对症药是针对患者当时主要病症的药物,兼顾祛病和滋补;膏方内的滋补药多属粘腻呆滞之品,久服多影响脾胃运化,并易闭门留寇,故一般需加用陈皮、砂仁、焦山楂炒麦芽、白术等健脾药,加强吸收,达到补而不滞的功效;辅料主要包括调味的糖类以及收膏的胶类等。按照药物的性质可分为三部分,即饮片、胶类及糖类。饮片是起主要治疗作用的中药,一般需辩证施治,根据个人情况而不同;胶类一方面供制作过程中收膏用,另一方面具有滋补作用,如阿胶养血止血、滋阴润肺,鹿角胶可温肾助阳、生精补髓、活血散结等;糖类主要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补中缓急。膏方的特点第一、膏方“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阴阳脏腑气血为依据,阴阳脏腑气血平衡则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邪有阴邪、阳邪,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气,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结果。因此,利用药物的偏胜之性,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临床所及,中老年人脏气渐衰,运化不及,常常呈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状态,如果对此忽略不见,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气血条畅。第二、膏方具有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一些春夏易发之病,如哮喘等,如果能在冬季将身体调养好,就不易发作,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我国民间素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天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生理机能的旺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以更多地转化为自身物质。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解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膏方配伍原则(一) 膏方配料用膏方治病,既可一味单方,又可使用复方。按照病情需要和用药法度,将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就是配伍。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而增进疗效,减轻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疗方法上,单方药简功专,针对性强;复方药宏效广,对较复杂的疾病证候全面照顾,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处方。(1)单用:单独使用一味药物制成膏方,如用白术治疗脾气虚证,用熟地黄治疗肾阴虚证,用桑枝祛除风湿,用地榆凉血止血等。(2)复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病情和配伍原则组成膏方,如天门冬与麦门冬同用,可增强养阴润燥作用;党参与黄芪同用,可增强补气健脾作用;旱莲草与女贞子同用,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等。同时,药物合用可以减轻副作用,如术附膏中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甘缓,以缓解疼痛。补气养血膏中用了党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众多滋补药,少佐陈皮理气和胃,司消除滋补呆胃的副作用。(二) 膏方用药剂量临床多在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之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清楚的基础上运用膏方。各医家运用药味及剂量有不同习惯,但一般每剂汤方在100克左右,膏方在此有效处方上,增大1015倍以上,形成有效的膏方剂量。由此形成一料膏方的重量当在1000克以上,过少不易制作。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共熬出膏滋约1400克左右,可服用一个半月。若天暖,剂量应酌情减少。膏方服用的三方面禁忌 1.老年病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虚不受补”。对于一般慢性虚证患者,只能缓缓调养,不宜骤补。可于补益膏方中,酌加助运之品,以免滋腻呆胃之弊。2防止“损阳耗津”阳虚有寒忌清补,以免助阴损阳;阴津亏损忌用温补,以免助火伤阴。3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可在祛邪药中加入补益之品,以达到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目的。另外,补益莫与气血为难,应避免一味呆补,不注意气血流通的倾向。(二)妊娠禁忌妊娠期间,因为某些药物具有滑胎、堕胎的流弊,往往可以造成流产的后果,所以在临证时要注意药物的选用,注意妊娠禁忌。(三)服药禁忌1合理服药“一药一性,百病百方”。各种膏方,它们的功用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膏方,只可治疗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补膏不能乱用,用错了,有害无益。对于一些阴阳俱虚、气血不足、数病同发的情况,治疗时必须仔细观察分析,谨慎选方,合理用药,以获佳效,切忌孟浪投药。 2忌口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服药期间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叫做“忌口”。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和科学实验,忌口的范围已日渐缩小,而且日趋合理。如服人参膏时忌服萝卜,服首乌膏时,忌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性膏方时,不宜饮茶。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服用人参时,常习惯称萝卜、绿豆(包括绿豆制品,如粉丝等)是“解药”,意思是含破坏人参中的有效成分。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萝卜的消食导滞作用和绿豆的寒凉解毒功能造成人参的作用不能发挥,人参的甘味补气生津的疗效将大大减弱。应该说,两者同时服用是不适宜的。从药理上讲,萝卜会加快人参有效成分的排泄,在人参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营养成分未被人体吸收时,已经被排泄出体外了。由于膏方中有不少补益壅滞之品,对于消化不良者,服用食物以易消化为上,否则容易阻碍消化、吸收,从而不能起到理想的补益作用。针对患者的体质,在膏方服用时,忌口更为重要。如: 阴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头晕眼花、口干咽燥、心烦、易于激动、失眠心悸、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在服膏方进行滋阴的同时,在饮食上有这样几点忌口:(1)忌食辛热的食品,如狗肉、牛肉等;在烹调作料中不放或少放姜、蒜、葱等类调味品;至于甜味食品如巧克力及其制品更应少吃,甚至不吃。否则,轻则引起口干咽燥严重,大便燥结,重则可见出血症状。(2) 忌食海鲜一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中不少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症状,在应用滋阴降火药物治疗时,食用海鲜则犹为火上浇油。这些病人以食淡水鱼为好。(3)忌食不易消化的药食。因为患者消化功能虚弱,不易吸收,又因为阴虚之人常出现大便燥结,此时若在帮助消化的药食中加入润肠之品,可以使膏方中滋阴药发挥更好作用。阳虚体质在临床上可见全身怕冷、面色眺白或者淡白无华、少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润滑、脉象微细迟无力,对这类病人常用补阳、温阳、壮阳等药食进行调补,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以下忌口:(1)切忌滥用温补肾阳的食品。如果在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药食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虚火的病理现象。否则容易助火动血,产生变症。另外,还应注意不少阳虚体质的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故饮食上尚要忌用黏腻。 (2)忌用寒性食品,如柿子、黄瓜等。阳虚体质者易生内寒,可见脘腹时感冷痛,大便稀溏,四肢欠温等。若用寒性食品,则寒象更甚,在炎热夏天,尤其应慎冷饮瓜果之品,不能图一时之快,而使阳虚体质曰见虚弱,变症丛生。(3)阳虚体质的人气血流行不畅,切忌服用或过多服用厚味腻滞之品,如食肉类制品,也尽可能除去油脂部分。膏方的正确服用方法临床上膏方的具体服法,一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决定;二是考虑病人的体质、应时的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由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束。冬天为封藏的季节,滋补为主的膏方容易被机体吸收储藏,所以冬令是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治疗为主的调治膏方可视病情需要,根据不同时令特点随季节处方。(一)膏方服用时间1饭前服膏方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时服药。病在下焦,欲使药力迅速下达者,宜饭前服。2饭后服膏方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时服药。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服。3睡前服膏方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时服用。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宜睡前服。4空腹服膏方本草经谓:“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其优点是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滋腻补益药,宜空腹服,如空腹时服用肠胃有不适感,可以改在半饥半饱时服用。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药膳药膳,顾名思义所指的是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兼具食用价值的中药,与食物经一定的烹调方法而成的佳肴,具有丰富饮食、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作用。但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正确对待药膳与药物的关系,不能滥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药膳学是这样记载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故阐明了物膳食营养正常,能调和促进人体健康。1 药食同源食品,具有保健作用的中药的划分1.1 既是食品又是药物的物质(87味)近年来,“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现有政策的允许与支持,在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规定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种类如下,为方便人们的认识,按照它的功用效力进行了细分包括健脾益气类:枣(包括:大枣、黑枣、酸枣)、山药、白扁豆、白扁豆花、薏苡仁、甘草、茯苓、鸡内金,共8种;滋阴补血类:龙眼肉(桂圆)、百合、桑椹、阿胶、黑芝麻、枸杞子、玉竹、黄精、蜂蜜,共9种;活血化淤类:山楂、桃仁、红花,共3种;益肾温阳类:八角茴香、刀豆、花椒、黑胡椒、高良姜、肉豆蔻、肉桂、干姜、益智仁、小茴香,共10种;止咳平喘类:紫苏籽、白果、黄芥子、杏仁(甜、苦)、罗汉果、昆布、桔梗,共6种;固涩安神类:牡蛎、芡实、莲子、酸枣仁、乌梅、覆盆子,共6种;解表类:生姜、白芷、菊花、藿香、薄荷、淡豆豉、香薷、桑叶、葛根,共9种;理气类:莱菔子、佛手、薤白、砂仁、丁香、橘皮、紫苏、麦芽、陈皮、香橼,共10种;清热类:青果、菊苣、栀子、代代花、沙棘、决明子、鲜白茅根、马齿苋、鲜芦根、荷叶、蒲公英、淡竹叶、鱼腥草、余甘子、胖大海、金银花,共16种;祛风湿类:蝮蛇、乌梢蛇、木瓜,共3种;利水渗湿类:赤小豆,共1种;润下类:火麻仁、郁李仁,共2种;驱虫类:榧子,共1种;其他:小蓟、枳椇子、槐花(开成花,花蕾叫槐米),共3种3;由于姜的制法不同而导致功效不同,分为生姜和干姜,但原则上仍划归于姜,所以可用于药膳上直接食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