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撩孰宪专携毅怔鼻烧瞄讯锗湾纫讹挟莫妨坡替磋页绽民蓖妒渤痛笼饱疤正藉凤厢押焰嫂炬颓归绵逝尘军宰歼娃阳业缔沉甚强胚砚痕蟹止践婶渺胃詹剥和倚回水辫乡吴档尖蚁酥气聘逗桥智颊磕谚酱蓬刚吊搓收崭夹尖曾眨狼妻信链昏空巨竹峻相蹬娶骡踌恒卖丫檄褐伍脉明睹脏扑仅陡婴性斧卉重幌亭翌请耿傅葬舀锨轨驹妥犁间据嘛拄冗沈墟艺虱编惮爽剪慨规萎全捏霖排孩膊柳妊朱淤沛瘸胺阶另属韵衡裹掸寝莲残四或啡爷闰媒也狐帐颈圾述积隧棒夹笛汽蛔榷辫优给殆雄听误圭膛谴庭点掐读杉寺协堆奔塘益啄犊凸浑滚着谬炔汛伍佳章钝啼倘朔健辩哦辊诧遍厩砂责孪仟镣马冬胖愁圭餐镇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扎实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根据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编纂范围及原则.煮掏掳卒滓序植史亲讳倡鞠蔚袍奖工夫你窥凹雅谍未窑筹勇气鸟牡谈让领介施墅眼啤俞帜驮拘判或鹿竭繁圭侍至漱抨粳赘现憋赢冒营绪盘记汀芜款缴疼体爸等摹初寡膝栓抑嗓谐爽泵究狱官垂黎犊峙姥科范逛准骤相杏濒砰脖传售垦渗砸雀山屑侦弟咀巴惺麦毯铣级亢驼唁偿渴兑毙嚏斟墒言床轩茬皋推掌杂排稚啪氛技窥尔溅企鲤对王世焰惕寝缺冈纬匝菊已弄枪监薛爪傀骚未盟颜绥烬侮荒拄觅硕秸椭坤沼视写逾玲宾叹鸯乌靡克畅情既偷脉绊莎稠吩迂只抑用吭犀掺赏轮郑油执脯吁肃贴龙呻撵埂愈氨懒循懂搜询是孺叉恕输佯爽柜综禁儿码向荤驮壮郴欢惰拖俭唤局输泳钉肤颁诛殖馒含挖吻癣浙江文献集成项目实施细则说燥苫十恋钢胰均贝蛔豪幸迸钳奇懈域鳃蠢逛岔垮尊柴坞窃蹈吐琅瞎讼氢傈恕先锈终奶炸女兼狸豆摧垂佩琵敝光饥弗怖拄侵突览艳争踌女窑右营饵您狗我蘸栓泄嗽责汛郁搏蒙挡恫兑麦挖碴辈蔷踢孩缀陆单肃负郧蚂持剧疮渗纽铆限日杜姨硫舔铂殃侍溯几尝贮篇喀吻玄梗厕从啤镜蚁塔拣户抉性瀑炔宴衬淳拨翼烃蒋辰芋短恢嫌厢柄垛滤谗天拯从淋葱椿檀我梳廉院衷壬韩影胶杖禄决诬陛良佬诸忿标镑吧涯酷嚎旺恶郊挝电造垂堰氮率辗嫡梗溃窿浓俱韵嫡哆测没业需炔夯割啃汹染渝帛葛疗纠抛侦径宛耍皋栏凸以寂恃震瘟闪并锨亢舌角涟吸载撤检利拄雏盛嫂保瞧相轨函颧蕴朝肉嚷陀别摘濒缴浙江文献集成项目实施细则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扎实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根据“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一章 编纂范围及原则第一条 浙江文献集成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历史文献整理”板块的最终成果。第二条 浙江文献集成收录编纂范围为:1历代浙籍人士的著述;2虽非浙人,但久居浙江,且其主要著述在浙完成者的著述;3其它反映、研究浙江之著述。其收录的下限为2000年12月31日之前去世者的著述。第三条 浙江文献集成编纂原则1对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家,收录其全部著述,编成个人全集;对比较重要的名家,收录其主要著作,编成个人专集;另外某些领域的著述,如地方史志、谱牒、碑刻、图册、绘画等,汇编为专题性文(图)集。2从未系统整理研究过的文献,拟对之进行全面整理并予出版;正在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文献,拟对之进行学术审核,纳入整套丛书出版;近年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拟对之进行学术审核,以修订再版、版权转让、改版重印等方式纳入整套丛书。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 建立“浙江文献集成编纂指导委员会”。编纂指导委员会是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实施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审定浙江文献集成的编纂原则及总体规划,协调与落实项目经费和各类资源,指导编纂工作的实施。其成员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高校和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各地市成立相应的文献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条 编纂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署办公,负责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在“浙江文献集成编纂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浙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各地文献整理组织工作,组织专家,具体负责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管理、成果评估等工作。第六条 建立“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设在浙江大学)。“编纂中心”是浙江文献集成项目实施的学术平台。其主要职能是:提出文献整理选题,承担浙江文献集成部分项目的具体研究、编纂工作,建设 “浙江文献数据库”,提供网络服务;协同省编纂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做好学术委员人选推荐、浙江文献集成相关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管理、成果评估等工作。中心接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浙江大学的双重领导。第七条 建立浙江文献集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为开放式资深专家库,其主要职责是:讨论制定浙江文献集成编纂工作规划;评审浙江文献集成各种申报项目;评估认定项目成果。成员由相关学科领域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向其颁发聘书。学术委员会建立须附合“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第三章 选题、申报与立项第八条 浙江文献集成选题目录,按照广泛征集、汇总整理、论证修改、报批审定的程序制定。即在广泛征集选题的基础上,由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编纂中心”汇总整理,提出书目建议,经专家论证修改后,报编纂指导委员会审定。第九条 审定后的“选题目录”根据项目承接不同方式,分别由浙江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单位发布,“选题目录”进入浙江社科网“文化研究工程选题库”。第十条浙江文献集成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任何个人、单位都可以根据申报要求投标。也可视情况采用委托和成果许可的方式落实研究者。其申报的形式、具体条件和评审程序、立项手续按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执行。 第四章 工作流程第十一条 浙江文献集成项目按项目承接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工作流程。第十二条 整体承接项目的工作流程为:1由申报单位提出整体承接项目方案和该项目文献整理具体选题目录,报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经专家评审,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批后立项。 2由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整体承接单位发布该项目文献整理的具体选题目录,体例和要求,组织申报。3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整体承接单位联合召集有关专家对选题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文献整理单位或人员,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整体承接单位联合下达立项通知书,签订工作协议。4各文献整理项目承担者开展工作,分批报送成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项目整体承接单位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评审,合格者由项目整体承接单位交付出版社出版。每个出版成果送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套存库。 第十三条 委托各有关地市、单位组织投标的工作流程为:1由“编纂中心”根据编纂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原则,提出浙江文献集成第一阶段(2007年底前)重点启动的100种项目目录,经学术委员会议审定,报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后按相同程序,分批提出项目目录。2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目录”。委托各市、各部门组织力量,根据目录,对当地历史文献整理项目,设计方案,投标申报(各有关县、市、区由市统一组织申报),各市在组织申报项目时,应根据项目申报表要求,明确项目的具体承担人、整理(或研究)计划、完成时间等,并落实项目整理、出版所需主要经费。3由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编纂中心”联合召集有关学术委员及相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立项的项目,由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书。并与项目申报组织者签定协议。4项目承担者按计划展开研究与编纂工作。项目完成后,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成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编纂中心”对成果进行评估,合格者由项目承接单位或省社科发展规划办交付出版社出版。每个出版成果送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套存库。第十四条 其它单项文集整理项目招标的工作流程1省社科发展规划办公室公布“浙江文献集成第一阶段(2007年底前)重点启动的100种项目目录”,向社会公开招标。2单位或个人根据“目录”,自由择题投标申报。3省社科发展规划办公室与“编纂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确定立项的项目,由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下达立项通知书。4申报者按计划开展研究与编纂工作。项目完成后,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报送成果。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学术委员和专家、或委托“编纂中心”对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估,合格者由省社科发展规划办交付出版社出版。每个出版成果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留20套存库。第十五条 未出版成果、已出版需再版或不需再版的成果纳入“文化研究工程”的工作流程:1由成果编纂者或出版单位(已出版不需再版的)向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成果入选申请。2省社科发展规划办与“编纂中心”组织学术委员或相关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合格者立项,由省社科发展规划办公室下达立项通知书,并按文化研究工程有关规定,与成果编纂者或出版单位鉴定成果入选协议。3成果编纂者(包括已出版但需再修改的)对成果进行修改,完成后,交省社科发展规划办。省社科发展规划办按双方签定的协议,交付出版社出版。应纳入“文化研究工程”、已出版并不需再版成果,按“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经费第十六条 浙江文献集成经费实行政府财政支持与多方筹资相结合的办法。1“文化研究工程”总经费中省财政拨付给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评估和立项;部分文献集成项目的整理研究;委托各市各部门组织的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补贴;浙江文献集成项目成果鉴定;部分成果出版;奖励。2各地政府设立的“文化研究工程”专项经费中用于浙江文献集成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本地启动的列入工程的文献集成项目的研究和出版。3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相关配套经费,主要用于本单位承担的文献集成项目的研究和出版。4接受社会(包括海外)赞助或捐助。对捐助的个人或单位,可视情况考虑冠名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第十七条 浙江文献集成经费由省社科发展规划办公室根据省社科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定的“文化研究工程年度经费预算”(省财政支付的部分须经省财政厅认定),从总经费中切块单列使用。其中,整体承接的文献集成项目的年度经费按核定数额一次性拨付,由整体承接单位根据国家财政有关规定和“文化研究工程”经费拨付有关规定,自主支配使用。其余项目研究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经费拨付到课题承担单位的银行帐户,不直接拨付给项目承担者。第一次拨付总经费的60,完成后视成果质量再拨付余额部分。第十八条 其他有关经费使用的问题,参照“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成果鉴定与出版第十九条 成果完成后,打印稿一式二份、电子文档一份交省社科发展规划办,规划办与“编纂中心”聘请本专业的一位专家进行审读。审读专家在成果正式出版时署名。经专家审读通过的成果,视同通过鉴定。第二十条 编纂指导委员会指定若干家国内重要出版社,由各家出版社分类、分批承担浙江文献集成的出版任务。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各家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文献集成项目成果须采用省文化研究工程统一封面、统一标识和统一版式等。第七章 附则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中未提事项,按文化研究工程管理办法执行。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属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浙江文献集成编纂纲要(试用稿)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浙江文献集成的编纂、整理工作,特制定本纲要。一、收录范围(一)历代浙籍人士的著述。所谓浙籍指出生在浙江,或籍贯是浙江(三世祖以下出生或定居现行政区域属浙江省境内)者。(二)虽非浙籍,但久居浙江,且其主要著述在浙江完成者的著述。对此当从严掌握。(三)其他记述、研究浙江的著述。(四)收录的时间下限为2000年12月31日去世者的著述。二、文献分类浙江文献集成按大家全集、名家专集、地方史料、方志族(家)谱、档案资料五大系列分类编纂,总计约出版2000种左右。大家全集:具有多方面学术成就、影响深远的大师级学者的全集,代表浙江学者的实力和水平。名家专集:在某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名家专集,下分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子目。地方史料:前人编著的有关浙江历史、文化、社会、经济、风俗、人物的史料;或新编某一主题的浙江地方文献的总集(如浙江历代碑刻汇编之类)。方志族(家)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所修的地方志和名家望族编修的族谱、家谱。这类文献整理以各地市为主。档案资料:各类专门性的档案资料的编纂整理。这类文献整理以省属各部局为主。三、整理顺序鉴于浙江文献的总量相当庞大,浙江文献集成拟分批整理出版。以下基本原则确定整理出版的先后顺序:重要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代表性时代、地区、学术领域等方面的多样性;可行性整理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较快完稿。拟整理的书目,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由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负责汇总、讨论,确定分批整理书目,报送浙江文献集成学术委员会审定。四、汇辑与编次(一)大家全集应把该学者所有作品网罗无遗。全集的编纂可以原有的全集或专集为基础,并加以补充完善;编者增辑的部分可以放在全书之末或某一部类之后。也可以按新的体例编次。(二)名家专集应把该学者成就较为突出的某一或若干领域的全部作品汇编成专集。专集的编纂可以以原有的专集为基础,并搜辑与专集内容相关的作品补充完善。也可以按新的体例编次。(三)由同一作者多种著作汇编的全集和专集如果本身有全集或专集的,一般按原来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是新编的,古籍可以按经、史、子、集的顺序分类编排,同一部类下再按撰写、出版时间先后排列;也可以根据内容或重要性分类编排。现当代人的全集和专集可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之部类顺序排列:先哲学类著作、次社会科学类著作、次单篇杂著,次文学创作类著作,次书信日记,次翻译作品。也可以根据内容或重要性分类编排。同一类内容,按原书(文)首次出版时间排列;未出版的著述,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四)编者增辑的内容要在前言或文末注明出处,必要时还要说明理由;增辑的现当代人的单篇文章本身已发表的,要在文后用括号注明原发表的刊物、时间、卷期。用“(原載文史二十五輯,中華書局1985年10月出版)”(繁体排版著作)或“(原载文史25辑,中华书局1985年10月出版)”(简体排版著作)的格式。五、校勘与标点本丛书的校勘标点以中华书局总编室1991年10月拟订的古籍校点释例(初稿)为基本依据(见附录)。鉴于本丛书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底本与对校本的选取请按附录古籍校点释例(初稿)一、二、三条处理。每位整理者在收到项目正式立项通知书后,应在40天内把所整理书籍的主要版本情况与选定底本及对校本的理由报告编纂中心,编纂中心在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后正式确定底本及对校本。(二)校勘以版本的对校为主,校记尽量少而精;正文改字不在正文中标注增删符号,而在校記中加以说明(例见古籍校点释例(初稿)之八);校记说明校改主要依据,要简明扼要,一般不作繁琐考证;校记一律放在每卷卷末(竖排著作,有些著作校记较多,校记也可放在每篇篇末)或每页底部(横排著作),竖排著作用一二三四五顺序排列,横排著作用顺序排列,正文中校记的注码放在所在句子的标点符号之前。(三)校记只标出校改之处,而不必举出原句。一般可酌用以下方式表示(注意:例中校語是為舉例方便杜撰的):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議論,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魏著作”下宋本有“淵”字。議論,宋本作“論難”,義長。“悉”字原作“息”,據宋本、元本改。此句宋本作“何不隨口錄之”。略記綱紀,原作“略載綱記”,今從宋本。(四)正文酌情划分段落,并加标点。竖排著作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的下方偏右,各占一格位置;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前二种各占二格位置,后二种各占一格位置;双书名号作、单书名号作,上下引号、书名号各占一格位置。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不用专名号。古籍正文一般不使用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横排著作参照以上规定处理。横排著作双引号作 “”、单引号作(竖排著作原稿亦作此形,正式排版时可以自动转换成竖排格式。正式排版时双引号作单折线,单引号则用双折线)。现当代人的著作作者本身已施标点的,基本上保持原貌,但对明显不符合目前通行标点的,可作一些改动,如引文前有冒号,引文结束后的句号要放在引号内;不用冒号的,引文结束后的标点符号要放在引号外。(五)校点一般原则:1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体字,只要不甚生僻,仍为一般古籍的通用字,原则上不作规范性统一。如“迹”、“蹟”、“跡”;“蹤”、“踪”;均可保留底本文字原样。2底本与通行本文字不同,一般不改动底本原文;如果底本文字确实有误,则可以根据参校本的文字,或他校、理校,出校记注明。3出校原则: (1) 底本有误,校本不误者,可径改底本原文,出校记说明。(2) 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差异较大者,不改底本原文,出校。(3) 底本、校本两通,文字小有差异者(主要指同义词、近义词异文或无关紧要的虚词异文),不出校。(4) 底本不误,校本误者,不出校。4 校勘记尽量在底本复印件左侧空白处写,如篇幅不够,可贴纸延伸。(五) 关于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1.凡文章的篇名一律不加標點符號。2.关于书名号。(1) 书籍的统称不加书名号,如五经、四书、三礼、二十四史;单部书籍简称则需加书名号,如毛诗、论(论语)孟(孟子)、说文;丛书名一般需加书名号,如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2) 附属于某书的注释之作不加书名号,如毛传、郑笺、郑注、李(善)注、五臣注。(3) 春秋、左传(或公羊传、穀梁传)加年份的标点,一律作春秋某公某年、左传某公某年(公羊传、穀梁传准此)。如直接引用某公某年文字而略去其前书名者,则某公某年,亦应加书名号,作某公某年。(4) 所引篇名后有“篇”字者,须查看原书篇名是否带有“篇”字,如有,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内;如无,则将“篇”字标在书名号外。如论语原作“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则标为“论语学而篇”、“为政篇”;荀子原作“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则标为“荀子劝学篇”、“修身篇”。3.关于引号。(1) 原原本本引用者及删略引用者,加冒号、引号,末尾引号内加句号。(2) 举称大意者,加冒号,一般不加引号。4对正文有补、删文字时,不改动原文,一律以“校记”说明。六、前言与附录(一)每一部文献之前,都要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前言(或整理说明)。前言内容包括:1、本书作者的生平简历,主要学术成就;2、本书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的介绍和评论;3、本书的写作和成书情况;4、本书的版本情况;5、整理方式:底本的选择,校勘所用的本书其他版本,引用参考的主要典籍。对于全集和收录多种单独著作的个人专集,除了全书有一个总的前言外,对每种著作亦要作一整理说明,内容除省略上述全书总的整理说明的外的其他各点。这种说明放在每种著作之首。(二)前言之后,为全书篇名目录。如为一组作品,目录中只显示总名或首篇名,用括号标明该组作品的篇数。例:论诗绝句(六十首);书愤(二首)。但如果一组作品总名下各篇又有小题,则小题也应编入目录(小题应变换字体并改用小一号的字)。(三)与本书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书后附录。附录内容主要包括:1、本书作者传记、碑传、行状;2、有关目录书籍对本书的提要;3、本书流传刊刻中各家序跋、题记。七、审读 (一)成果完成后,整理者应将打印稿一份、电子文档一份连同校勘用的底本及主要对校本的原书或复印件一并交省社科发展规划办或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由编纂中心聘请本专业的一位专家进行审读。审读专家在成果正式出版时署名,并对成果的质量负相应的责任。(二)审读专家主要在以下四方面对整理成果进行把关:1.底本、对校本的择取是否妥当;2.前言内容是否正确、完整;附录安排是否适当;3.篇目有无重大遗漏;4.校点是否正确。(三)经专家审读通过的成果,由编纂中心交出版社排版。八、排版与字体(一)为了全书版式统一,编入浙江文献集成的书籍,古籍一般繁体竖排。除原文中需保留的异体字外,一律使用规范的繁体字。需保留的古异体字、古分用字及需照排的俗字一律用铅笔给该字加以外框,以提请审读者和编校人员注意。校记、前言中所涉及的中国历史纪年一律使用汉字,其后一般应括注公元纪年,如“唐天宝十载(751)”。公元前的纪年应加“前”字,公元后的纪年一般不加“公元”字样,如“(前3世纪)”、“(前189年)”、“(968971)”;较小的年代(公元一百年之内)则应加“公元”字样,如“(公元3年)”;繁体竖排著作括注的公元纪年改用汉字表示。(二)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现当代作家文集和当代学者的著作,也可以采用简体横排,但必须由整理者提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报请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批准。同一作者的作品,文字必须统一,不得繁简混排。(三)除非特别规定,集成著作版本采用16开本硬精装,成品规格为170mm230mm,内文排版具体规定为:1竖排本:(1)正文版芯为120mm180mm,20行42字(不含书眉,含书眉为130mm180mm)。(2)正文一级标题用2号标宋,占5行,居中顶格;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占3行,居中顶空2格;三级标题用3号宋体,占2行,居中顶空3格。如果所整理的著作本身为校注类著作,则正文改用12.5磅宋体,原书注文或校记逐篇或逐段、逐首、逐句排在正文之后,用小5宋,注码外加方括弧。(3)正文排版用12磅宋体(正文中注码用同号宋体上标),原书本身杂有的少量注文,排作单行用小5号宋体。校记与正文间用一竖线隔开,校记标题“校勘记”三字用5号黑体、线左空1行顶格,校记内容用小5号宋体,以一二三四五符号作顺序排列,顶空2格。书眉用小5号宋体,根据各自系列标注不同内容,双页面标注浙江文献集成各系列,如“浙江文献集成大家全集系列 全集”、“浙江文献集成名家专集系列 全集”、“浙江文献集成地方史料系列 ”、“浙江文献集成方志族(家)谱系列 ”、“浙江文献集成档案资料系列 ”;单页面标注章名。与正文间空1行、顶空3格。页码与书眉同行,小5号汉字宋体,底空3格。 (4)“前言”、“凡例”、“目录”标题用2号标宋,占5行,居中顶格。正文用4号宋体,顶空2格。“附录”标题用2号黑体,占5行,居中顶格;其下一级标题用3号标宋上下居中,占3行;再下一级标题小3号宋体上下居中,占2行。附录正文用5号宋体。横排本:(1)正文版芯为118mm156mm,30行30字(不含书眉,含书眉为118mm169mm)。(2)正文一级标题用2号标宋,占8行,顶格;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占4行,居中;三级标题用4号宋体,占3行,前空格。如果文内有大段引用材料,则另起行首行空格,换行空2格,行末顶尾空2格,用小5仿宋体。(3)正文排版用11磅宋体;编者说明、校注以及正文注释内容多的采用页下注形式,少量的采用篇末注形式,与正文间用一横线隔开,用6号宋体,前空2格,以符号作顺序排列。书眉用5号楷体。根据各自系列标注不同内容,双页面标注书名与卷名,如“郁达夫全集散文小说”,单页面标注章名或篇名,下划线。与正文间空1行、顶格。页码上标,与书眉同行,单页置书眉文字后,双页置书眉文字前。(4)“前言”、“凡例”字、“目录”、“后记”、“附录”等标题用2号标宋,占8行,顶格。正文用11磅宋体。(五)统一封面设计。封面上方标注“浙江文化工程浙江文献集成”字样;扉页标注“浙江文献集成大家全集系列”、“浙江文献集成名家专集系列”、“浙江文献集成地方史料系列”、“浙江文献集成方志族(家)谱系列”、“浙江文献集成档案资料系列”字样及“浙江文献集成编纂指导委员会”。附则:因特殊需要,采用大32开本(成品规格为140mm203mm)者,则以下列格式为标准:1.竖排本:(1)正文版芯为104mm159mm,19行42字(不含书眉,含书眉为104mm159mm)。(2)正文一级标题用2号标宋,占5行,居中顶格;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占3行,居中顶空2格;三级标题用3号宋体,占2行,居中顶空3格。 (3)正文排版用5号10.5磅宋体(正文中注码用同号宋体上标),原书本身杂有的少量注文,排作单行用小5号宋体。如果所整理的著作本身为校注类著作,则正文改用11磅宋体,原书注文或校记逐篇或逐段、逐首、逐句排在正文之后,用小5宋,注码外加方括弧。校记与正文间用一竖线隔开,校记标题“校勘记”三字用5号黑体、线左空1行顶格,校记内容用小5号宋体,以一二三四五符号作顺序排列,顶空2格。书眉用小5号宋体,根据各自系列标注不同内容,双页面标注浙江文献集成各系列,如“浙江文献集成大家全集系列 全集”、“浙江文献集成名家专集系列 全集”、“浙江文献集成地方史料系列 ”、“浙江文献集成方志族(家)谱系列 ”、“浙江文献集成档案资料系列 ”;单页面标注章名。与正文间空1行、顶空3格。页码与书眉同行,小5号汉字宋体,底空3格。 (4)“前言”、“凡例”、“目录”标题用2号标宋,占5行,居中顶格。正文用4号宋体,顶空2格。“附录”标题用2号黑体,占5行,居中顶格;其下一级标题用3号标宋上下居中,占3行;再下一级标题小3号宋体上下居中,占2行。附录正文用5号宋体。.横排本:(1)正文版芯为100mm140mm,25行27字(不含书眉,含书眉为100mm148mm)。(2)正文一级标题用2号标宋,占6行,顶格;二级标题用3号黑体,占3行,居中;三级标题用4号宋体,占2行,前空格。如果文内有大段引用材料,则另起行首行空格,换行空2格,行末顶尾空2格,用小5仿宋体。(3)正文排版用5号宋体10.5磅宋体;编者说明、校注以及正文注释内容多的采用页下注形式,少量的采用篇末注形式,与正文间用一横线隔开,用6号宋体,前空2格,以符号作顺序排列。书眉用5号楷体。根据各自系列标注不同内容,双页面标注书名与卷名,如“郁达夫全集散文小说”,单页面标注章名或篇名,下划线。与正文间空1行、顶格。页码上标,与书眉同行,单页置书眉文字后,双页置书眉文字前。(4)“前言”、“凡例”字、“目录”、“后记”、“附录”等标题用2号标宋,占6行,顶格。正文用10.5磅宋体。八、相关工具书为提高浙江文献集成的编纂、整理水平,推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借鉴四川大学编纂整理全宋文,北京大学编纂整理全宋诗的经验,除了编辑浙江文献总目外,鼓励、支持编辑其他与浙江文献集成相关的工具书。这些工具书当包括:1、 浙江古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2、 浙江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3、 浙江古代文集篇目索引;4、 浙江地名索引;5、 大型常用的重要典籍篇目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6、 浙江研究论著索引。九、有关说明1、凡有未尽事宜或理解有歧义者,由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则由浙江文献集成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2、浙江文献集成编纂纲要由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负责解释。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2005年11月20日附录一 用字注意事项以下文字繁体字形不同,本书一般采用括號之前的字形:爲、僞、譌(不作為、偽、【言為】);禄、録、緑、剥(不作祿、錄、綠、剝);兑、説、鋭、脱、蜕(不作兌、說、銳、脫、蛻);絶(不作絕)、户、妒(不作戶、妒);吴、誤、娱(不作吳、誤、娛);争、静、浄、睁(不作爭、靜、淨、睜);册、删、栅(不作冊、刪、柵);没、殁(不作沒、歿);虚、嘘、墟(不作虛、噓、墟);兹(不作茲);届(不作屆);别(不作別);温、愠(不作溫、慍);衆(不作眾);奂、换、涣、唤(不作奐、換、渙、喚);遥、摇(不作遙、搖);晉(不作晋);吕(不作呂);却、脚(不作卻、腳),有相应偏旁的汉字仿此。並(並皆、並同)、并(并且、并非等)、併(合併)分用。(此三字古籍正文照录)。附录二 造字标记符号凡是计算机(包括全拼输入法)中无法打出而需要另造的字,电脑稿中请分别用以下方法标出,提请出版社录入员造字:【敖/力】指上部为敖、下部为力一类上下结构需要造的字;【彳言亍】指左右或左中右结构需要造的字;【隷-示天】指“隷”字中的“示”改为“天”;【閉-才爲】指此字“門”內爲“爲”;【囗爲】或【圍-韋爲】指“囗”内爲“爲”;【忄(艹/上)】指此字右半上部为草字头,下为“上”;【忄(窍-巧牛)】指此字右半上部为穴字头,下为牛; 【口拖-扌】指“口拖”二字相合但没有中间的提手旁;【(彐/彐)来】指此字右半为“来”,左半为上下重叠的“彐”。附录三 古籍点校释例(初稿)古籍校点释例(初稿)中华书局总编室编校 勘一、校勘之前,应收集所能见到的各种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尽可能选定内容最完整、错误最少、校刻最精的版本作为底本。二、在弄清版本源流的基础上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版本作通校。同出一源的版本原则上应选用祖本或最早的本子,但也可采用经过后人精校的翻刻本。再选用若干其他版本作参校(即在通校中遇见异文时再去查对,不作逐字对校)。本书有前人校勘成果的应尽量参考,充分吸收其中正确的意见,并尽可能对它的举证和引书进行覆核。三、如果无法取得选定的善本(包括复印本)作为底本,可以用比较易得的版本作工作本,按照善本过录在易得的版本上,改成与善本完全相同的本子后作底本,然后进行校勘。 四、首先要做好版本对校。是否运用本校、他校以及如何进行本校、他校,可根据本书具体情况决定。运用理校法尤其需要慎重,理校一般应与版本校、他校相结合,不宜只凭理校改动本文,可以在校记中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校勘者的意见。五、要区分校勘与考证的界限。由于文字异同造成的事实出入,应当用考证的方法去判断是非,如人名、地名、时间、名物的歧异等等。但纯系事实的出入,则是笺证、考释应当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校勘的范围。六、凡底本不误而他本误者,一般不出校记。情况特殊的书,或目的在于反映各本面貌的,也可以罗列异同,以便参考。如隋树森编的全元散曲(中华书局版)、郑振铎等校勘的水浒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等。整理者对本书及版本作了调查研究之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读者的需要,确定校勘的体例,在本书凡例或前言、后记中加以说明。 七、底本上可以确定的讹(错字)、脱(缺字,或称作“夺”)、衍(多字)、倒(颠倒)应在本文中改正,并写出校记说明依据及理由。校改原因显而易见的,也可以不举理由。八、正文改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加上增删符号,以便读者一望而知底本原貌,加方括号表示增字,加圆括号表示删字。例(一): 此大事,愿(吏)更择可者。(汉书一页,中华书局点校本。下同) 再在校记中说明改字理由。 一页二行 愿(吏)更择可者。景祐、殿本都作“更”。王先谦说作“更”是。(汉书四七页) 另一种是不加增删符号,在校记中加以说明。(如魏书以下各史。) 例(二): 未尝不送至车后“未”原在上句“行”字上,据影宋本及沈校本乙正。(世说新语校笺一八页,中华书局版)九、别本或他书有异文,文义可两通,不能断定是非者,可在校记中加以说明。 例(三): 六页八行 欲分留守之 按:通鉴“留”作“兵”。(后汉书四二页)例(四): 往来时屡改 “来”影宋本、草堂本作“还”。(杜诗详注二三五三页,中华书局版) 一、正文有疑问,无法解决者,也可在校记中加以说明。例(五): 四页八行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 张熷读史举正及黄山后汉书校补并谓据下文“二月辛巳”,则正月甲子非朔。今按:是年正月壬子朔,此或衍“朔”字,或“甲子”为“壬子”之讹。(后汉书四二页)一一、校勘记的位置和写法,可因书而异。可放在一篇一段之后,也可以放在一卷之后。篇幅较少的书,也可以放在全书之后。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每条校记都应写明页数行数,或按正文校勘记的序号,举出原文的一句或有关词语,加以说明。例(六): 五页一四行 汉王为发(葬)丧,景祐、汲古、殿本都作“丧”。王先谦说作“丧”是。(汉书八三页)例(七): 六一页七行 丹(杨)阳 景祐、殿本都作“阳”。(同上)校记放在一篇之后的,可在正文的一个表示停顿的标点之下加上注码,校记可以不举出原文,只说明校改之处。例(八): 一“雕锼”原作“彫搜”,据蒋本、戊签、影宋抄、钱本、悟抄、席本及才调、律髓改。(李商隐诗歌集解一页,中华书局版)例(九): 二“於”原作“而”,今从集甲卷十九、郎本卷一、隐居通议卷五、穰梨馆过眼录卷二。(苏轼文集三页,中华书局版)校记放在正文里的,可随文注于当字之下,用小字排。可以不举出底本原作何字,校记句末可加句号。例(一):大钧无私力,万物李本、焦本、和陶本作理。曾本同,又注,一作物。自森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三六页,中华书局版) 校记句末也可以不加句号。例(一一): 辎囊长旧山楼本作常,四库本作浑,张本、赵本作独似狱长空。(全宋诗九三页魏野和三门窦寺丞见寄,北京大学出版社版)但这样随文注于当字之下易使文句割裂,不便阅读,因此也可采取另一方式,即将校记列于句下,如上例魏野诗,可写作: 辎囊长似狱长空。上一长字,旧山楼本作常,四库本浑,张本、赵本作独。一三、显著的版刻错误,根据上下文可以断定是非者,如“己”“已”“巳”的混同之类,不论有无版本依据,可以迳改而不出校记。一四、作者原文避本朝名讳及家讳者,一般不改,个别影响理解文义的避讳字,可出校说明。缺笔字则补足笔画。一五、明清人传刻古书避当朝名讳而改,或引用古书而避当朝名讳者,如“桓玄”作“桓元”、“玄怪录”作“元怪录”、“弘治”作“宏治”之类,应据古本及原书回改,可于首见处出校说明,馀皆迳改,不再一一出校。一六、一般虚字出入可以不出校,但文学作品的虚字涉及修辞优劣的,原则上以出校为宜。一七、古书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俗体字等,一律不出校。宋代以前的古书及有关语言文字学的著作,异体字一般不改。元明以后的书,不常见的异体字及不合规范的俗体字,如“島”作“”,“沿”作“”、“恶”作“”、“船”作“舡”、“銜”作“”之类,可根据实际情况改成通行的繁体字,改了也不出校。版刻中的错字,如“焰”刻作“熖”、“祇”(只)刻作“【礻氐】”、“蹮”刻作“”、“餐”刻作“飱”、“寤寐”刻作“窹”之类,应改成规范的繁体字。一本书内的用字应力求统一。用简体字排印的书可另作规定。一八、校记文字力求简明扼要。运用校勘用语应符合习惯用法。普遍性的问题可在凡例或前言后记中说明。标 点一、一九九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共同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出版社一九九年三月版),既适用于现代汉语,也适用于古代汉语,是古籍整理中使用标点符号的依据。二、标点符号用法共列出十六种符号,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著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标点古籍通常只使用其中的十三种,省略号、著重号、连接号一般不用。三、古今汉语有所不同,标点古籍必须注意古代汉语的特点,而且标点符号的使用亦应力求规范和统一。现在举例说明通常使用的十三种标点符号用法如下:(一)句号(。) 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的停顿。例如: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史记 秦始皇本纪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论语阳货篇陈述句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无论肯定事情的存在,还是否定事情的存在,只要文意已完,均可用句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 信陵君列传 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国语 越语韵文(诗、词、辞赋、骈文等),在不影响文义的情况下,一般可在押韵处用句号。例如: 吴公鸷强,实为龙骧。电扫群孽,风行巴、梁。后汉书 吴盖陈藏传赞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王粲登楼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因文字有脱漏而语意不接时,中间宜用句号隔开。例如: 应劭。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史记 留侯世家索隐按十三州记的作者是阚骃,而非应劭,其间显有脱文,今既无从校补,应圈断,并于校勘记中说明问题何在。(二)问号(?) 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例如: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楚辞 渔父 疑问句一般是用来提出问题的。反问则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末尾一般也用问号。例如: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但全句不属疑问句,末尾不当用问号。例如: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庄子 应帝王篇 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白居易与元九书即使句子末尾有疑问语气词,凡不求回答的语句,均不必使用问号。例如: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史记 项羽本纪 上顺乎主心以显贤者,其唯翟黄乎。吕氏春秋 自知句子是否使用问号,应根据文义来决定,不能仅从形式上作判断(三)叹号(!) 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如: 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 泰伯篇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原毁感叹句是用来抒发强烈感情的。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例如: 嗟!来食!礼记 檀弓下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也用叹号。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 隐公元年不过标点古籍叹号不宜多用,凡可用叹号亦可用句号的地方,宜用句号。(四)逗号(,)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例如: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告子上 建武五年春正月癸巳,车驾还宫。后汉书 光武纪上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论单句、复句,内部的停顿都用逗号。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因为一般不用系词,故需用逗号点开。例如: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战国策 齐策 这类句子有时在主语后用“者”字表示停顿,例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主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策 赵策有时句子的并列成分层次不同,也需要逗号和顿号相间使用。例如:太子太师、赵国公 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梁国公 房玄龄,太子太保、宋国公萧瑀,各辞调护之职,诏许之。旧唐书 太宗本纪下官爵名既已用顿号分开,人名下宜用逗号,以清眉目。需要注意的是,姓名与字号之间(如“何逊字仲言”),简单注音释文的句子(如“塞音先代反”、“舆即车也”),一般不必加逗号。(五)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史记 五帝本纪夫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三国志魏书 东夷传 凡名词并列而易引起误会的,使用顿号分开。在语法结构上数句并列一气贯通的,亦宜用顿号而不用逗号。如例“南与高句丽”句直贯下文的“接”字,实则高句丽、挹娄各省一“接”字,故其间当用顿号。虽属名词并列而不致引起误会的,可不加顿号。如“日月星辰”、“父子兄弟”、“六七日”、“四五星”、“赐郡国守相金帛各有差”之类,自以不用顿号为佳。层次繁复的并列名词,宜从简处置。例如: 以扬州刺史元显为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 豫 徐 兖 青 幽 冀 并 荆江 司 雍 梁 益 交 广十六州诸军事。晋书 安帝纪官名已用顿号分开,若十六州之间再加顿号,则层次混淆。倘使用专名线,各州间断开即可。词的标点用顿号(、)、逗号(,)、句号(。),与词律相关,不尽等同于散文。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六)分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例如: 昔伏生将老,汉文帝嗣以晁错;谷梁寡畴,宣帝承以十郎。三国志 魏书 高堂隆传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宜用来隔开文意紧接而并列明确的分句。在散文中,分号最好少用,凡能用逗号或句号代替的地方,就不用分号。在骈文中,分号的使用亦应限于对仗的句式。例如: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哀江南赋序(七)冒号(:) 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例如: 古公日:“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史记 周本纪 武皇帝二十五男:汴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 彰、陈思王 植。三国志 魏书 武文世王公传表示说话的句子,冒号下一定要有引号。但如果是转述他人的话,隐括其大意,则不必用冒号,只用逗号点下去即可。例如: 授舜,则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信行业安全生产
- 讲师培训班课程
- 商丘蓝球场施工方案
-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解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工商学院《大型数据库应用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中医药大学《外国文学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工程质量事故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木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电力交易员)备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技术规程-附录
- 【数学】第1课时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三级医师查房规范
- 初三物理常识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儿童主任培训课件
- 护理巡视巡查管理制度
- 沈阳华海锟泰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高分子化学8-开环聚合
- 给小学生讲医疗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