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1.6有教无类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1.6有教无类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1.6有教无类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1.6有教无类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1.6有教无类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有教无类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语上(y)愠色(yn)令尹(yn)B.弑君(sh)十乘(chn)不悱(fi)C.一隅(y)则罔(wn)殆(di)D.无谄(chn)切磋(chu)倩(qin)解析A项,“语”应读“y”;B项,“乘”应读“shn”;D项,“蹉”应读“cu”。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起予者商也起:站起来。B.弃而违之违:违反。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反:类推。D.由也兼人,故退之退:退后。解析A项,起:启发。B项,违:离开。D项,退:使退。答案C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连词,就。B项,兼词,之于。C项,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动词,罢免/语气词,了。答案D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也退,故进之A.起予者商也B.如会同,端章甫C.己欲立而立人D.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动词的正常用法;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C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B.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C.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D.亦可以为成人矣解析A项,古今义最接近。B项,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C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D项,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成年人或人发育成熟。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也退,故进之退:退缩。B.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一个人做两个人的事情。C.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政:政事。D.崔子弑齐君弑:子杀父、臣杀君。解析B项,兼人: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即敢作敢为。答案B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项,介词,把/动词,以为,认为。C项,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啊,也可不译。D项,动词,到/代词,这。答案A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做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去照搬照用。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白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解析D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被称为君子”错,根据文意可知,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被称为“仁者”。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参考答案(1)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2)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却抛下这四十匹马到别的国家去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之器小哉器:才能,本领。B.管仲俭乎俭:节俭。C.官事不摄摄:兼职。D.管氏亦树塞门塞:遮蔽。解析A项,器:器量。答案A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解析除了注意“曰”“也”等词语外,还要紧扣内容断句。答案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三、表达交流12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答案示例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而且更在于内在的情感孝不仅是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13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和限定,在语段的横线处扩写相关内容。关切人的生命价值,并给人们以精神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儒家;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顺其自然,从而为不重功名利禄者或默默无闻者提供精神支持;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带来的痛苦,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温暖和慰藉。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解析扩写内容应注意横线前后文字内容的提示和形式的限制,横线前的部分是语段的中心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