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doc_第1页
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doc_第2页
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doc_第3页
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doc_第4页
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变观念 重视能力评陈老师的习题讲评课摘 要:本文从教育理论基础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关键词:评课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 信息素养不久前,有幸在金华二中听了陈国有老师的高三(12)班的一节课。由于期中考试刚结束,按正常教学程序,陈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期中试卷的讲评,他并未因我们的听课而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进行了一节期中试卷讲评的习题课。听后使我感触颇深:一、治学严谨,选材得当陈老师并没有机械性的按题顺序逐一讲解,而是选择性在讲解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题。期中试卷的题目来自2005年的江苏卷和广东卷,个别题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这节课总共选讲了其中的1、6、7、15、17、18、19共七题,其中19题为填空题,其它为选择题(见附卷)。每一题的正误陈老师都进行了统计,选讲的是错误在八人以上的题,可见陈老师的治学之严谨。选择的七题确实是学生中容易差错的典型题,这些题又是来自高考试题,在这些题中都包含着必要的科学思维。所以我认为他的习题的选用也非常得当。二、培养思维品质,重视问题解决能力陈老师这节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上说,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以下几方面: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周密性。陈老师的这堂课几乎都涉及到了上述思维品质的培养:第1题的c、d的评述,体现了思维的周密性品质。第7题由于d的正确得出了a的错误;第15题的b因导管插入了液面下而立即排除,均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第6题得出c的答案中:因为三溴苯酚易溶于苯,接着再问学生“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第17、18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而在各题的讲解过程中均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通过思维品质的培养,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上说,问题一般有三个特征:给定,目标,障碍。问题的解决是有目的认知活动,指个人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处理新的情境,把新情境概括到已经处理过的某类旧情境中去,拿旧情境的方法来处理新情境,问题就能解决。陈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开始,陈老师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本堂课主要着重在“审题”、“联想”、“迁移”、“方法”的解题能力上。1题c由乙烯联想1,3-丁二烯,继而由乙炔联想到1,3-丁二炔(c4h2),c4h2 的含c量高于乙炔,所以c错误。6题中由c的错误,提出了“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15题的c时,在黑板上书写“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黑板上的内容和c的“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比较两者的异同,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18题的等效平衡,从平衡的特点出发,采用演绎的方法,从等效平衡的规律轻易解出了正确选项。所有这一些,都体现了一位教师的博学,严谨,善导,重视方法,重视能力的风格。三、突出学科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习题课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讲解为主的课,而在陈老师的这节课,却是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讲解,有讨论,也有学生板演,更难能可贵的是,习题课也引入了化学实验。6题的b中,给学生出示了坩埚,分析c时,给学生出示了分液漏斗。19(2)i-溶液配制时,让一位学生上台进行了溶解的操作。这一些使学生加深了实验的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重视信息素养,突出创新能力信息素养指“个体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在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陈老师的课上处处体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如第7题,从d选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估正确后反馈于a说法的错误。又如在19题(2)从“硅酸盐质”的信息中得出为金属材料的c、d选项排除。同时,陈老师在课堂上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7题,得出正确选项后,问学生“若要c答案正确,命题应如何?”打开了学生的创新思路,达到了新的境界。听陈老师的课,如沐春风。他的选材,他的语调,他的教态,他的谆谆善诱,他的对学生的关爱,无不展现一位教师教学的独特魅力。当然,陈老师的这节课我个人以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的地方:五、有待探讨的地方1、关于实验:19题(2)第二步:i-溶液的获取的操作,高考卷的参考答案为“将灰烬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煮沸,过滤。”陈老师认为许多学生中出现的“先溶解,后过滤”的答案不全面,为此特别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了“溶解食盐”的实验操作,以此说明“溶解”的不全面。我认为“溶解”作为化学用语,应该已包括“将物质移到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的过程,无须一定要囿于高考卷中的参考答案,“煮沸”在此也并非关键,因此“先溶解,后过滤”的答案应该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另外,“溶解实验”应是深植人心的为数不多的实验之一,不必让学生再进行操作,反而对学生的自信心理造成伤害。第6题的c和第15题的c是学生经常要错误的,我认为如果对这两个地方能补充实验,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减少学生以后对此类问题再蹈同样覆辙。2、关于第7题的c:从题给信息完全可以得出c选项是不正确的,所以本题选“c”人数在30人以上。为此我特别查阅了2005年的江苏卷,c项却是“cco2o3 + 6 hcl = 2cocl2 + cl2+ 3h2o”,同时我查阅了有关书籍和资料,始终未找到陈老师卷中的“cco2o3 + 6 hcl = 2cocl3+ 3h2o”这个反应,而找到的都是“co2o3 + 6 hcl = 2cocl2 + cl2+ 3h2o”,而且不论是浓盐酸还是稀盐酸,都是这一个反应。而陈老师对这一题的解释“从mno2与浓、稀盐酸的不同反应情况;盐酸与fe2o3反应”,联想到c项为可以发生。我认为这种解释比较牵强。我认为仍改为“co2o3 + 6 hcl = 2cocl2 + cl2+ 3h2o ”较好。否则与题给信息就有矛盾,使本题的题给信息失去其积极意义,让学生对题给信息的正确性出现不信任,可能影响以后的教学与考试。同时也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利因素。虽然个人以为存在上述少许的不足,但本堂课评为一堂优秀的习题课仍不为谦,特别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值得学学习和推广。(衷心感谢金华二中的陈国有老师,同时感谢浙师大的卢伟老师给我们联系到了这样一节好课。)参考文献: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附卷:陈老师的习题12005年1月,欧洲航天局的惠更斯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科学家对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nh2n+2 b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c乙炔是含碳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 d 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6下列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a除去co中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网后收集气体b除去k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置于坩埚中加热c除去苯中溶有的少量苯酚:加入适量浓溴水反应后过滤d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2: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后放置7已知co2o3在酸性溶液中易被还原成co2+,co2o3、cl2、fecl3、i2氧化性依次减弱。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3 cl2 + 6 fei2 = 2fecl3 + 4 fei3 bcl2 + fei2 = fecl2 + i2cco2o3 + 6 hcl = 2cocl3+ 3h2o d2fe3+ + 2i = 2fe2+ + i215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a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 nacl溶液:将45 ml水加入到盛有5 g nacl的烧杯中,搅拌溶解b制备乙酸乙酯:用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c鉴定so42-:向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d鉴别环已烯和苯: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环已烯和苯中17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7 b19 c15 d2918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 + b(g) 3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 mol a和2 mol b,达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为a %。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平衡后a的体积分数大于a %的是a3 mol c b2 mol a、2 mol b和1 mol he(不参加反应)c1 mol b和1 mol c d2 mol a、3 mol b和3 mol c19(10分)请按要求填空:(1)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0.1000 mol/l kmno4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 g干燥的nacl固体;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配制al2(so4)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2)某同学为了验证海带中含有碘,拟进行如下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第一步:灼烧。操作是将足量海带灼烧成灰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