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可持续交通概述1.1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概念、组成与特征1.1.1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概念1987年可持续发展(wced,1987)提出 后,联合国人居中心(the un centre for human settlements)提出可持续交通必须满足:a.生态可持续,交通相关的污染永平低于人类安全耐受范围和环境承载力;b.系统必须经济可持续,不能以超过使用者支付能力的经济代价来控制和维持系统运行;c.系统必须社会可持续,为社会每一成员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文化、教育和经济服务的出行方式 (birk and zegras, 1993)。可持续交通不仅包含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包括能源的理性利用和环境保护(lin and song, 2002)。anders roth和tomas kaberger (2002)为可持续给出判定标准:a.岩石圈内提取的物质不能在生物圈内积累;b.社会生产的物质不能在生物圈内积累;c.生物圈生产和多样性的物理环境不能恶隹;d.资源利用必须有效且仅用于满足人类需要。陆化普等(2006,2007)认为可持续交通的主要特征是: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高效率和高可达性,可持续的交通系统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的城市交通系统。intikhab和lu (2007)认为可持续交通基础设施和出行政策应适应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和社会公平多种百标,有目的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经济及相关的社会、环境目标,且不损害后代达到同样目标的能力。此后,在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环境导向式交通、生态交通和环境可持续交通三类延伸概念。(1)环境导向式交通 可持续交通的含义覆盖面广,在指导实际交通规划管理时不具备针对性。因此王智慧等人(2000)年提出了面向环境的城市交通(environment-oriein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eout),又称为环境导向式交通。beltran等(2006)在第21届欧洲运筹学大会上也论述了环境导向式交通政策,他们将环境约束与交通路径、频率和模式选择相联系,建立了交通网络分配模型。王智慧、beltran等并没有给出eout的确切定义,仅建立了环境约束的交通需求预测数学模型,并应用到实际的交通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去。本书认为eout的核心是城市交通,要求从环境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交通问题,是动态可调控的,探讨了环境导向式交通系统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模型。(2)生态交通 生态交通是近年来掀起生态城市建设热潮后提出的概念。它是以生态学为瑪论基础,考虑生态极限的约束和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交通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形成生态化演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李晓燕和陈红,2006),实际应用上它按照生态学和城市科学原理,将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他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提高人类对城市生夺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王京元等,2006)。理论上生态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较为接近,但生态交通一方面强调交通系统的动态发展,一方面将城市交通与交通相关的其他要素结合,强调交通系统的生态可调控。从应用上来看,生态交通也主要集中于城市交通的生态评价(姜玉梅,2007a; 2007b)以及城市交通的生态调控(李晓燕和陈红,2006)。(3)环境可持续交通 环境可持续交通是经合组织(oecd,2000)提出的,旨在建立新型可持续交通的概念。其概念基础来自于可持续发展(wced,1987)。1998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环境部长共同呼吁制定环境可持续的交通导则,它致力于在不导致非正常死亡、负面环境影响和过度消耗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强化经济发展和个人福利,包含一系列的重要的可量化环境指标。oecd认为可持续交通:为人、地点、货物提供安全、经济可行的和社会可接受的可达性;满足健康和环境质量目标,如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制定的空气质量和噪声标准;保护生态系统,防止对生态系统完整性造成过度压力;不导致全球环境恶化,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迁移。为了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相一致,环境可持续交通被定义为:交通运输不危及公共健康或生态系统,并且满足可达性需求和(a)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低于它们的再生速度;(b)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低于开发可再生的替代资源的速度。该定义被who、欧盟、unece等国际组织一致认可(oecd,2000a)。friedl和 steininger (2002)认为oecd的关于est中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定义不能量化,他们将前述环境可持续交通含义中的改为生态系统完整性没有受到严重危害。由此,环境可持续交通的发展应该以环境和经济可承受的发展方式满足人们的出行和物流需求,同时不影响下一代享有相同甚至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的权利。环境可承受是指交通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满足基本的环境标准和健康需求;经济可承受是不过分超前发展,超出城市发展规模,亦不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是与城市发展的规模相一致,并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可达性,满足城市出行需求。环境可持续交通强调加强当代和后代的健康和可达性质量,为交通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因此环境可持续交通要求城市社会和经济子系统的活动进行深刻的变革,从一提出就强调应用调控和政策工具(oecd,2000a) 对目前不可持续交通发展趋势进行变革,并与倒推法结合建立了环境可持续交通计划的基本框架。以上四个相似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应用领域也略有差距,环境导向式交通更多地应用在交通规划中;环境可持续交通相对于其他三种定义,关注健康、环境资源影响、可达性三方面的内容,特别强调了健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交通中较为模糊的定义,在应用上环境可持续交通与生态交通接近,但有所不同,生态交通更加强调系统间的协同调控,更多用于交通系统的评价与诊断,而环境可持续交通着眼于政策制定与实施,更加强调对交通环境管理的指导。以上四个定义的区别总结如表1-1。表1-1常见交通概念的辨析内涵核心应用重点可持续交通 交通使用与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不损害后代的需求 交通可达性,交通安全,交通的环境影响,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效率,社会公平,社会责任等环境导向式交通 在交通发展中引入环境约束,交 通发展不超过环境容量限制交通规划的环境约束交通规划生态交通 生态极限约束和交通需求约束下,交通发展满足生态演化的规律 土地、住宅、基础设施等与交通的动态影响过程,能量与资源的利用 交通的生态调控、生态评价环境可持续交通 交通不危害公共健康与生态系统,满足可达性需求和资源可持续 利用 交通可达性,交通环境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制定详细的政策过程1.1.2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组成,城市交通系统由以下几个基组成:道路,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城市交通的承载体系;节点,是道路网络和不同交通类型的连接点,如十字路口、 公交换乘站暮通工具,如机动车、自行车、地铁等;交通活动,如客货运出行。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是交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组成的复合嵌套系统,不仅应该包含上述传统定义的交通系统内涵,还应该包括对交通产生驱动和交通对其产生的影响的其他方面,具体而言包括:人口与社会发展子系统,人是交通活动的主体,也是交通活动的需求者,没有人就没有交通活动;城市经济发展子系统,经济水平是交通的直接驱动力(刀谞等,2008);城市交通子系统,即传统定义的交通活动及完成交通活动的其他要素;资源环境子系统,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核心内容之一,是确立城市可持续交通优化管理的约束系统;政策管理子系统,该系统是以上四个子系统的反馈和控制中枢,其作用是保证交通沿城市可持续方向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l-1。高|笃茹|生态服务.|卿夺 政策管理系统 交通法规税收政策 交通管制三撕 eti环境导向式交通激励00长提 展动 增平物行发活 口水货出市会 人活 城社 生出行需求交通子系统i交通可交统境续系环持通i支持图1-1城市可持续文通系统组成及其相互关系1.1.3城市可持续交通的系统特征与功能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除了满足前述的基本需求和一般系统的整体性、层级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征与功能,如模糊的边界、嵌套性、有限承载下的服务功能、不确定性、自组织和健康持续发展特征。理解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这些特性,为管理目标的设定、管理对象识别、动力学模拟、健康评价和管理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 边界模糊特性 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边界的模糊特性表现在:通常情况下,因为交通活动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重叠,其边界一般以城市区划或城市中心区为边界,但由于道路可以无限延伸,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货物运输和服务可能超出城市的范围,沿城际高速公路、国道等发散型道路向外扩展;城市交通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气活动的迁移转化,有可能造成远距离输移。在交通活动主要集中于城市活动中心区,且城市中心区远离城市边界时,由于边界上的交通活动强度远低于城市中心区的活动强度,可以忽略行政边界造成的误差,但在城市中心区靠近城市行政边界时,可能会有大部分交通活动“溢出”到城市边界之外,此时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边界必须重新划定,包括区域主要的交通活动才具有代表性。(2) 嵌套性 尽管交通活动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均有不同,但城市交通活动由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受环境系统制约,因而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独立存在,在优化调控过程中也必须将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调控相结合。(3)有限承载下的服务功能 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中组成元素如道路、土地、大气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郑猛和张晓东,2008)。在一定的社会和技术发展水平下,停车场、道路、大气环境等对交通活动的承载具有最大的限度(詹歆晔等,2007),在承载力范围内增大交通活动强度不会对系统的稳定和恢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若超出承载力范围,将产生交通拥挤甚至交通瘫痪,停车用地挤占其他类型用地,大气环境恶化造成人体身心健康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优化管理任务之一就是确定各种限制因素的承载力,将交通发展控制在承载力范围内。(4)不确定性 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是复杂的巨系统,目前为止,关于交通、 交通与环境、交通与土地相互作用关系的机理尚未清晰。首先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多数现象具有不可重复性,社会与经济的理论难以用重复试验证明其有效性,社会现象的数学化表述目前也存在难题;其次,交通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随机性、模糊性和灰色性等多种不确定性的系统,信息调査的不完备、人们的认识能力局限等都会造成对系统的理解偏差。(5)自组织 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开放的、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系统(柴蕾,2005),具有自发性,以维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可以自发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如交通拥堵时,部分车流会自动绕行。在优化调控中充分考虑交通系统的自组织性,将降低政策成本,提高调控效率。(6)健康持续发展特征 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强调环境对交通的约束,并以环境阈值作为信号自发通过管理系统进行调控,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们对通基本规律认识的提升,将增加新的内涵。以城市可持续交通为发展目标的管理过程,也是促进交通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功能除了一般交通系统提供的可达性功能(liu and zhu, 2004),即提供通畅、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服务以外,还应该达到以下三个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整个交通排放和其他系统的污染物排放总体不超过城市大气环境容量;节约资源,减少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发展集约型经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和社会进步。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功能也是一般交通系统优化管理的目标,交通优化管理就是一个动态的目标与功能的相互促进过程。1.1.4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的关键问题根据交通系统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在实践中存在三个关键问题: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嵌套特性;交通系统对环境、资源影响的关键因素识别;管理中的不确定性。(1)交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嵌套 与其他系统管理,如流域管理不同的是,交通系统通常作为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非独立的子系统,嵌套在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中。因此分析城市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联极为重要。首先,交通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几乎都涉及区位选择,如上下班、上学、购物、休闲等,因此出行是交通系统与社会系统(主要由人口、就业等构成)之间的关键中间变量。其次,交通既是经济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经济活动,产生经济价值,又是其他经济部门活动的承载体之一(黄国和,2006),经济与交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刀谞等,2007);最后,交通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是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噪声的主要排放源,交通系统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环境系统的改变。基于上述关系,本书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a.交通的驱动因子及其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法确定交通系统的变化,如机动车保有量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并分析其在未来可能趋势,为模型预测奠定基础;b.交通对环境的外部性输出,通过机动车类型与保有量、行驶里程、排放因子等模拟和预测交通的污染物排放,对交通流与噪声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2)交通的资源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识别 交通是具有巨大外部性的一种活动,作为城市公共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土地、房地产增值,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负外部性。交通环境系统优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即为减少环境、资源的负外部性。根据本书中的外部性分析,本书认为行驶中的机动车会对大气环境质量和噪声环境造成影响,并且消耗化石能源,而停泊中的机动车造成土地占因此机动车的运行与否与污染物浓度、能源消耗、停车占用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对于上述影响,本书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污染物的负荷及其评价,本书使用污染物消除的经济评价、污染物的健康经济评价等,统一污染物的度量,找出各类污染物中的首要污染物;建立生态城市与交通可持续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发展及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提出在驶量和在驶量承载力概念,研究在驶量载力算法,通过在驶量承载力综合评价确定在驶量承载力关键限制性因子。(3)优化管理中的不确定性 交通系统优化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数据的不确定性,由于交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数据测度、转换不可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交通状况,产生测度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模型本身、参数、预测和传递上的不确定性;决策者的不确定性,包括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真实了解、决策偏好、模型解释、执行等不确定性。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不确定性,本书认为经典的随机、灰色和模糊数学方法可以解决数据的不确定性,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可靠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可以解决模型不确定性,群体决策、研讨、风险分析等可以降低决策者的不确定性,各类不确定性的解决方法如表1-2。本书将不确定性分析贯穿于全书的方法学和案例研究中。表1-2不确定性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常见研究方法数据的不确定性 (uncertainties of data)事件和行为的随机(randomicity of events and activities)经典误差理论(classic error theory)、空间统计学方法(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随机模拟(stochastic simulation)、灰色理论(grey theory)信息缺失(lack of information)空间插值法(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重复 采样(repetitive sampling),灰色理论(grey theory)信息转换与解译(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explanation)模糊逻辑转换(fuzzy logic transformation)模型不确定性uncertainties of models)模型选择的不确定性(uncer- tainty of model choice)可靠性评价(reliability assessment),对比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parameters)蒙特卡罗(monte carlo method )、拉丁超立方 (latin hypercube method)、稳定性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灰色理 论(grey analysis)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forecasting)情景分析方法(scenario analysis)、最优化方法 (operational methods)模型不确定性的传递(propagation of uncertainties)蒙特卡罗(monte carlo method)、敏感性分析 (sensitivity analysis)决策者不确定(un- certainties of decision makers)认知不确定性(uncertainty of recognization)讨论(disscusion)、专家咨询(specialized consulting)决策偏好不确定(uncertainty of decision preference)群体多属性决策方法(group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模型解释的不确定性(para- phrase uncertainty of model) 政策制定、执行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ies of policy making and executing)风险分析方法(risk analysis method)1.2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基础问题城市-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从2000年到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由47%升至61%,城市人口将由24亿猛增至50亿(吴良镛等,2004)。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由1999年的31%提髙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化规模和速度居世界首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城市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 (刘鸿亮,2005)。我国正面临着世界上最为严重的现代城市病问题: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垃圾肆虐、生态破坏、交通拥挤、噪声扰民、人居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段小梅,2001;黄国和,2006; hezri, 2006)。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惩罚性影响。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交通运输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手段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实际需求,再加上交通配置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我国各大城市饱受交通问题的困扰,因此亟须以城市化进程为背景,针对我国特色的城市交通问题,结合环境系统识别理论与生态调控机理,大力开展城市交通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以便为改善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科学决策建议,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城市全局性的效率低下,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其中特大城市问题尤为突出。北京老城区道路用地率为9.5%,三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3km/km2,道路用地率为8.7%,而东京和伦敦中心区则为高达23. 9%和24.8% (张敬淦,2004)。近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更为严重,早晚流量高峰期间城区内道路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王鸿春等,2006)。我国城市人均交通道路面积少,仅为发达国家的1/3,而轿车拥有量却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许光清,2006;赵玉肖等,2006),这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挤。交通拥挤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车辆的低速/怠速行驶会增加尾气排放,破坏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1%16%的速率增长,2004 年底我,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7亿辆。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 hc和nox的排放因子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如co排放因子约为发达国家的10倍或更高。交通拥堵严重、机动车维护保养不当,以及许多车辆为了获得较好的行驶性能而采用富油状态运行等因素增加了机动车的油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在大城市, 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机动车排放的nox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co约占85% (柴发合等,2006)。表1-3国内外部分城市汽车污染源的分担率地区/城市co/%hc/%no,/%地区/城市co/%hc/%nox/%全国8540香港9347化京(全市)48 6460 7410 22马尼拉938273化京(城区)9060 7574新德里908559 .上海6937慕尼黑8369沈阳27 3845 53巴黎728济南2846伦敦999776杭州24 70澳大利亚城市79 8841 5050 80乌鲁木齐12 50芝加哥948135广州7043欧盟城市约75约39约62资料来源:贺克斌等,1996;李铁柱,2001;黄肇义,2000。目前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交通和生活等,其中交通污染源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总量和浓度贡献均较大,如北京市2001年交通污染源对于大气中 co排放的分担率达到了 90%,hc达到了 60%75%,nox达到了74%。交通源已成为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因素。表1-3列举了国内外部分城市的汽车污染源分担率(贺克斌等,1996;黄肇义,2000;李铁柱,2001)。目前对于城市交通与城市环境的交叉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结构优化(沈未、 陆化普,2005)、交通尾气排放与治理(凌玲等,2001; deng, 2006)、尾气污染的毒性风险评价(刘文彪等,2002; usepa, 1999)、汽车尾气排放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frank et al., 2000)、交通与人口的关系(marshall et al., 2005)、交通拥堵损失估算(韩小亮等,2006)、交通事故预测分析(韦丽琴等.2004; xie et al.,2007) 、交通噪声预测(gtindogdu et al., 2005)、私人汽车增长预测(朱松丽,2005)等方面。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分散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另外对于系统不确定性的考虑也较少,还有就是没有把城市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与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研究交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拟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 系统性。把握和反映城市交通问题的复杂性,既需要研究城市交通及其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还要探索城市交通问题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过程。也就是说,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问题开展系统性的评价、诊断、防治、调控及政策反馈研究。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过去对城市交通系统的系统性研究是不足的,仅局限于单个子系统或部分子系统的组合,缺乏全方位的综合考虑。2 综合性。城市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交通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是独立发展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政策、资源、文化、环境等诸多子系统的影响,反过来交通对它们也会有影响。这些子系统各自包含多个层次与组分,而且交通子系统与其他各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组分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因此,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时,必须对这些与交通有关的系统进行综合性考虑和分析。3 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城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交通作为城市的一个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的结构和规模必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异而发生演变,这种不确定性又反馈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 居住点分布、大气环境质量等,由此带来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的不确定性;其二,交通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人、输出也包含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信息,是自始至终伴随着城市交通而存在的。4 多目标协调。当前的研究是针对尾气减排、降低噪声等单一目标展开的, 而没有把城市交通问题纳入一个有机的、多层次、全方位目标体系,没有针对交通的环境外部性特征,综合协调保护大气环境、减少交通拥堵等多个目标。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城市交通病症的各个方面,并确保纳人环境目标,确立多目标协调的优化方案,并定量的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整体城市系统的多方面影响,这是迫切需婆解决的问题。1.2.1城市交通-土地模拟交通-土地模拟建模的方法学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建模是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而展开的。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的系统,也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它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 地、绿地、动植物、能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等,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王如松等,2000a)。城市生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演化表现为一系列演化状态的集合,其中,交通-土地的演化也是体现在不同状态的连续转移过程,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演化过程(finco,2001)。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的演化过程,与高度非均匀的城市空间结构、时间序列特征与其高度有序的动力学过程紧密耦合。因此,要对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进程进行建模,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一特殊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并对它的各变量本身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进行理论方面和操作层面的研究。从19世纪以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建立了许多模型来揭示城市交通-土地的扩展、演化的动态机制。由于模型类型众多,模型发展的时间尺度也较长,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切人点也不尽相同(leitmarm,1999),根据模型是否考虑了生态环境因素作为分界点,可以将模型划分为早期的 一般模型阶段和当代的融合了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新型模型阶段。(1)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演化模型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1915 年英国生态学家geddesh进化中的城市,标志着人类对城市动力学演化研究的开端。1920年代芝加哥burgess等研究城市的演替、空间分布、社会结构和调控机理(burgess,1925),已经将城市的演化即城市的动力学演化特征作为城市问题研究的重点。格瑞-劳利-型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中的典型代表(shvetsov, 2003)。但是,格瑞利模型只考虑了居住地、服务地、人口分布、经济、服务市场等因素,没有将生态和环境(folkemd.,1997)因素单独考虑进去,而且没有考虑时间轴因子(wolman,1965)。韦格勒(wagener,1994)将交通、人口、雇员等城市子系统模型联系起来,建立了 dortmund模型,具有时间维特征,但模型中的时间因子是离散的时间阶段概念,不是连续的时间序列。严格说来,这一阶段的交通-土地一体化模型都只能称为动力学演化模型,而不是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因为它们普遍关注土地利用和人口特征,却忽略了城市交通-i土地一体化系统是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这一显著特点,这和环境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也是有关的(miller efd.,1999)。上述模型对于生态环境因素的考虑不足是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对时间序列的忽视或考虑不周,客观上也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所限。(2)械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阶段(1960年到目前)1960年开始,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演化的生态系统动力学特点,并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建立了一些兼容了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影响因子、环境变化因子等子系统。如对深圳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的分析(史培军等,1999),探讨了环境污染特征与城镇用地比例的相关关系,并得到了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结论;grove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揭示了美国马里兰州的baltimore市20世纪2090年代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特征的时空异质性(grove et al.,1997)。nijkamp将城市的交通系统发展与演变同城市环境问题相结合考虑(nijkampeid.,1997),分析了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组织结构的影响以及经济因子、社会因子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基于专家战略的情景分析法,讨论交通发展对于城市演化的影响。随着辅助研究手段的改进,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逐渐呈现出综合化、集成化、大尺度、复杂化的趋势。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特性的关系,deal和schunk (2004)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演化与影响评价模型(land use evolu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modeling,leajvi),来分析土地演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效果。他的模拟对象包括:经济、人口、社会、地理、交通、开放空间、邻里关系、随机性等。此外,部分学者也根据案例城市的特点,初步构建了城市宏观交通模拟仿真模型,所研究的案例城市有中国北京、泰国曼谷等(chawalit ,2005;刘智丽等,2006)。这些模型大多还处在概念模型阶段,研究者们提出了模型的步骤、出行选择算法等,但由于交通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目前在动态、实时的宏观模拟 与全局出行优化的结合方面,尚未达到能够微观指导人们出行选择的应用层次。 模型建立的方法和软件(1)一般方法数理模型。传统的数理模型在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模型方面具有简单、抽象、易于构建等特点。统计建模的类型有:一元回归、多元回归、模糊建模、灰色建模、markov模型等。数理模型在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模型中的应用,从开始的描述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演化的某些特征的简单方程,到更为真实地反映城市系统综合过程的复杂方程,再到随机化模型、系统模型、系统仿真模型等,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由于软件的成熟和视窗软件的普及,研究者可以通过视图界面完成建模,并模拟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演化复杂过程。虽然数理模型对于模拟和预测城市的某些子系统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建立城市水资源的供需模型、城市污染物的预测、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等(阎水玉,2001),但是由于它是由刚性系统衍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基于城市生态系统这样兼有柔性和灰色系统特征的交通-土地一体化综合研究中,就有一些不足。如何将城市生态系统的柔性和灰色特征、系统内部的复杂反馈机制、动力学特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扰动特征、城市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等综合完善于一个集成化的数理模型,是数理模型与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发展的前提。控制论和灵敏度模型。基于反馈机制的生态/生物控制论分析法(eco- cybernetics),可以解释和评价城市系统复杂的动力学行为。德国f. vester提出的8条生物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灵敏度模型。灵敏度模型将系统学、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综合为一体,较好地模拟和评价了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学行为(vester et al.,1980)。它可以帮助分析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演化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分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系统适应能力、不可逆的变化趋势、系统瓦解的风险或突变的可能性,使城市管理的政策实验成为可能。生物控制论被引入到国内的研究时,与我国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型相结合,发展为生态控制论方法,形成了一类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模型。城市生态系统调控方法以生态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之一,突出强调城市内部人的宏观调控作用,构建城市交通-土地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演化动力学模型,模拟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的生态演化进程,预测多种发展情景,通过各种生态规划策略的实施, 达到人对城市交通功能进行调控的目标。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 sd)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福瑞斯特(jay. w. 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创立。sd理论与方法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王其藩等,1995)。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具有多重反馈结构的时变复杂系统,这正符合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要求。运用该方法可实现如下功能:a.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的简化模型,探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b.构造多个发展模式,模拟不同情况下的政策实施背景,依据仿真结果为制定政策提供决策支持;c.识别4市生态系统的潜在问题,并提出对策。系统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体现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非线性复杂反馈过程, 而且它的软件、程序发展已较为成熟,对研究者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不高,因此在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演化建模研究中便于推广。但sd模型也有不足,即它的空间表达性能较差,目前还没有开发出sd软件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操作平台,因此,sd对于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演化模拟也只能体现在数据和图表的形式,暂时无法直接显示到具体的城市空间图形上。其他。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可以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人口的物质、能源消费、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本的数量(rees et al.,1996),因此用ef建立的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动力模型可以很直观的体现系统的动力学特征(holden, 2004),而且ef 把城市生态系统的诸多方面都转化到同一个尺度,即土地占用的测度下,有利于对不同时空下的系统动力学特征进行比较(bergh et al.,1999)。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 sa),包括趋势外推、目标反演、替代方案和对照遴选等(hugues et al.,2000),对于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演化的动力学预测和决策辅助也很有帮助。如预计英国2030年的城市交通对于土地利用的关系 (chatterjje etal. , 2006),对荷兰到2030年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和预测(nijs et al. , 2004),并进行情景分析,能够帮助决策者进行政策评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设计的四因子(功能、结构、行为和内部关系)模型认为,能流物流变化、生境群落演替、营养结构及纵横等级关系变化等生态过程,会影响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形态的演化,因此可以从时空尺度上评价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城市土地-交通演化过程(王如松等,2003)。也有学者将物理化学的熵值分析引用到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中,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城市演化分析,用“代谢”过程描述城市的演化过程,并且表明:用氧化、还原等物化定义可以清晰地描述城市的时间轴动力学特征(miiano,2001),熵值分析的优点是对于时间序列的分析简单明了,易于被决策者理解和接受,它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城市土地-交通一体化演化的空间特征。还有一种表征城市动力学演化的方法,是建立能流物流(刘耀林等,1999)模型,仿照人体吸收、代谢的规律,把城市活动分为两大类:生产和生活,这个系统需要输入燃料、矿产、粮食等基础资源和能源,同时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排放“三废”污染物。能流物流模型能够比较清晰的显示出城市的能量、物质循环特征,但是该模型不擅长处理城市的土地-交通一体化空间演化特征,而且它本身需要的基础数据量较大。(2)常用模型和软件 早期的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是随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需求而开发的,因此,目前比较成熟的城市生态演化专业软件主要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型和软件,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问题是城市生态系统演化的表现最为突出层面之一。常用的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耦合模型有:urba (landis, 1994),markov (philip, 1995),metrosim(alex, 1998),sam-im/lam (miller, 1999 ), smart places (kaiser, 1995 ), ugrow (nilson,1995),cuf-1 (landis, 1995),cuf-2 (landis, 1998),gsm (orfield, 1997), meplan (parsons, 1999 ),sleuth (silva, 2002),smart growth index ( http : /www. sgli. org/downloads/others/smartpolitics. pdf),tra- nus (barra, 1989),uplan (rusk, 1999), urbansim (waddell, 2002),what if? (weitz, 1998),delta (dscmode) (hunt, 1993), dram (empal) (kockelman, 2003),index (),irpud(dortmund)(wagner,1994 ),ltm (pijanowski, 2002),lucas (hazen, 1997)等。模型描述见表 1-4,其中,dram (empal)是空间交互模型,tranus和meplan是空间输入-输出模型,cuf系列模型是以gis为平台的。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此类专业软件不但能模拟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空气质量、水供给/需求和基础设施成本的综合作用等方面,还能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运输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多重关系,并预测城市动力学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它们与gis的arcinfo、arcview、map gis等软件的嵌套结合,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未来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复合演化动力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常见的模型之外,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还可以基于一些常用软件来开发需要的模型。研究者可以从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学科借用到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如系统动力学的vensim、stella、dynamo等软件, 灵敏度模型等,以及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都可以在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odum (2000)和vester (1980)等分别采用系统动力学与灵敏度模型,以世界部分地区和城市为案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其环境演变的交互作用机理。stella模型是在forrester用图像和注记来表示模型结构的系统动力学语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动态模拟软件,强调各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然后通过这些指标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关系来推演城市空间变化。用此类软件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演化模型时,要求建模者掌握充分的城市生态专业知识,并对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分析。应用一般软件建模的优点在于,得到的模型具有开放性,便于不同的研究者之间进行交流。尽管各种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城市发展的决策者提供了决策支持,但是,传统的城市系统动力学模型基本上都是基于单纯的“黑箱”策略.如何表征城市演化的时空特征、耦合特征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城市生态系统动知学模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童明,1997):费用过高,开发调整和使 用城市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需要很高的成本,而资料收集和整理也需要很高的费用;一般是静态模型或者离散的阶段模型,忽略了时间维和空间维的耦合和集成;表1-4常见城市演化模型描述与比较模型model主要开发者城市/非 城市土地 类型数文本支持网页支持专业技能需求可移植性模型描述cuf-1john landis1/6xs模拟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cuf-2john landis5/6xs目标同上,修正了上一版的漏洞curbajohn landis0/6xn评价各类城市发展政策对生物多 样性和自然生境的影响deltadavid simmonds5/0e模拟城市区域内社区、人口、就 业、房地产的变化dram/empals. h. putman4/6e反映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就业与 居住的关系gsmjoe tassone5/6xs反映在不同情形下人口与经济发 展对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indexcriterion plan. /eng. ,inc.5/6e衡量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设计与 社区规划目标和政策的关系irpudmichaelwegener5/3e模拟长期发展对居住、交通、公共 政策、土地及基础设施的作用ltmdr. bryan c. pijanowski1/5e对影响土地利用的多个驱动因子 进行集成分析lucasmichael w. berry2/6e检验人类活动对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