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doc_第1页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doc_第2页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doc_第3页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doc_第4页
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识方法习惯初中作文教学论文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一、增强作文审题意识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务。审题差之毫厘,下笔失之千里。从中考作文阅卷来看,考生审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审题意识淡薄,没有真正理解、吃透题目的要求,更谈不上分析命题的意图,就匆忙下笔作文,结果离题万里。 在增强作文审题意识上,教师可以做的事情主要有: 1反复强调审题的重要性。 (1)从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看。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第一条就是认真审题,符合题意。按此标准,离题类文章应在三类文以下,而且阅卷教师多来自教学一线,他们评判考场作文首要标准就是审题要准确,作文一旦离题,即被打入“冷宫”。因此,考生要谨慎把好考场作文第一关审题! (2)从中考优秀作文评价看。 中考作文要想拿高分、满分,首要条件就是审题要准,扣题要紧。从这个角度看,中考优秀作文都是准确审题的典范之作。如果离开“准确审题”这一“基础等级”,想获得“发展等级”也就无从谈起。教师选择在审题扣题方面值得借鉴的中考满分作文,印给学生,讲解审题扣题方面的优点,以便学生模仿学习。 (3)从审题失误典型事例看。 向学生提供中考作文审题失误的典型案例,用“反面教材”刺激学生的审题意识。在中考作文阅卷中,经常看到考生只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象征性地扣了一下题目,中间却对题目避而不谈或直接偏离题目,“王顾左右而言他”。如下面这一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仙李白的名言。他曾经多次被贬,但他仍然对生活怀有信心,仍然笑对生活中的一切失败和痛苦。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写,他自己虽遭受贬谪,但仍然保持一颗为国为民之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自己的微薄力量报效祖国。(2008年江苏南京市作文题寻) 文章开头说作者决定到古代名人身上寻“情”,但在具体叙述过程中,没能紧紧扣住“寻”这个题目,而是自说自话,盲目引用名人事迹,把原题“寻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其实,扣题能力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 教师要及时抓住班级中审题失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矫正,让考生明确考场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人人要遵守它的游戏规则,从而增强作文审题的意识。正如何永康教授所言,“高考作文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竞争,就必须遵守一条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竞赛规则,那便是: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否则,对广大踢足球的考生来说,就很不公平了。” 高考如此,中考作文审题亦然。 2多识善比,辨明差异。 在审题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考场中容易“激动”,那就是看到似曾相识的题目,不问青红皂白,照搬照用,缺乏灵活变通,最终导致走题。教师可以通过多识善比,加强审题训练。所谓多识善比,就是将带有相同或相近词语的题目进行比较审题,让学生辨明其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增强他们的审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生活,因变化而精彩(2007年浙江湖州市) 改变了我(2007年江苏盐城市) 变化(2007年山东烟台市) 这三个命题都与“变化”有关,运用比较法我们可知:文题必须写出因果关系,“变化”影响的是生活的“精彩”度,重点围绕“变化”进行选材,“我”在文中可写可不写;文题也要表现因果关系,但被“改变”的主体必须是“我”,必须写自己;文题可充分利用话题作文的长处,写不写因果关系、写不写“我”都可以,但所写内容必须在“变化”这一话题范围之内。 3建立审题误差档案,必要时单独面批。 审题出现问题的学生有多种情况,如不会审题(方法未掌握),不能审题(理解能力差),不愿审题(审题意识不强)。其中大部分是属于因审题意识不强而出现审题失误的。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必要时单独面批。 二、掌握作文审题方法 命题作文审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认真研读“提示语”,善于捕捉审题信息。 从2008年各地中考命题作文形式来看,大部分采用“提示语+题目+要求语”的呈现形式,对于这类命题,认真研读提示语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无从下手或才思困顿之时,如能潜心研读提示语,就会豁然开朗,让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别开生面,柳暗花明。 (1)打开写作思路,拓展写作范围。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请以“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08年重庆市) 分析:提示语为考生打开写作思维提供了方便。文题中的“那一幕”涉及到的题材完全可以从提示语中获得。写作水平高的、素材积累丰厚的考生则可以打开记忆的仓库,另辟蹊径,拓展写作范围,写出新颖而独特的题材。 (2)挖掘文题内涵,明确文题含义。 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不少带有比喻义的词语,如:门(门其实开着)、山(翻过那座山)、歌(我心中的一首歌)、阳光(生活在阳光下)、色彩(我眼中的色彩)等。如果不认真研读提示语,不挖掘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样的审题就会显得平淡、直白。而扣住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来写,更能合乎命题者的意图。例如: 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风景线; 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 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 请以“一道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点、校名和人名;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08年江苏南通市) 分析:用比喻设题,文题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选材视野开阔。提示语的前三句话,很清楚地告诉学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角度进行选材,考生可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感悟积累,选择自己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 从精神层面上理解“风景线”的内涵,更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它可以是一种值得倾吐的情感、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优雅的涵养,还可以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大爱的胸襟。这道风景线或者是赏心悦目的,或者是令人回味的,但都应该是美好的、高雅的、感人的,是值得赞美的人和事物。 2.分析文题结构,把握写作重点。 从文题结构看,命题作文一般有独词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审题时要善于分析文题结构,寻找“题眼”,把握写作重点,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 (1)独词类文题。文题仅是一个词语,少了修饰限制性成分,因而带有很大的宽泛性,但也使文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它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审题时可对题目进行适当扩展,快速破题,确立中心。如“告别”,可以扩展为“学会告别,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再如“惜”,可扩展为“只因爱之深,才会惜之切”。 (2)短语类文题。文题是短语的,在抓住中心词基础上,还要留心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 如我眼中的色彩(2008年上海市)。“色彩”是中心词,是选材和立意的关键。审题时要学会从“色彩”本义入手,探求其比喻义。色彩的本义是颜色,常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如红色往往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蓝色往往与冷静、理智、安详、广阔有关。写作时既可写实,如家庭的装潢、校园的美化、城市的面貌等;也可写虚,如个人美好的梦想、自信乐观的心态、宽容仁爱的修养等。 明确“色彩”这一中心词的内涵后,不要忽略题中的修饰成分“我眼中”,它提醒考生,无论什么色彩,都是“我”的所见所感,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客观叙述。写作时要从“我”出发,写出“我”对某一色彩或某些色彩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句子类文题,寻找题眼时要全面考虑。 如撇和捺互相支撑就成了人,在人生的历程中常常离不了他人的支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常需要向人倾诉;在急风骇浪的时候,常需要有人帮扶。在时间的流逝中,总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请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2008年江苏无锡市) 分析:整个文题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我”是主语,是文章的叙述者,也是情感的倾诉者。“最想依靠的”是省略,其中“最”字表明后面的“你”是第一位的,是没有人能超越的。“依靠”一词内涵丰富,暗含“你”对“我”的帮助、影响、启迪、精神的寄托,从而让“我”铭记终生。“就是”加强语气,表明事实就是如此,不容置疑。“你”是宾语,是文章的中心人物,是“我”倾诉的对象。 统观整个文题,如何正确理解“依靠”的深刻内涵和确定文章的中心人物“你”,是审题的重中之重。 (4)题目中带有副词,要弄清隐含的要求。 “最”、“也”、“还”、“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例如“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2007年江苏南京市)中的“总”字,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它暗含曾有过找寻适合自己的那把“钥匙”的经历,写作时要体现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许多“钥匙”中进行挑选的过程,最终在多种方法中必能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把。 3.提高破题能力,确立文章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考场作文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能快速破题,确立文章中心。所谓“破题”能力,就是指考生在经过严密审题后,一语“破”的,高屋建瓴地打开作文思路。如“开端”可破题为“在那成功的背后,必有一个苦涩的开端”。如“挫折”,可破题为“挫折,孕育成功之花”。如“选择”,可破题为“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长期训练,可保证学生作文能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来写作。为了更好地体现审题准确,不偏离题意,考场作文还可在形式上注意反复扣题,即开头要“开门见山,揭示题旨”;中间要“段中显示,紧扣题旨”;结尾要“画龙点睛,回扣题旨”。 4.发挥个人特长,选好文章体裁。 中考评分标准明确要求:文体必须明确。选定文体后,就要按所选定的文体要求去写,如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都有,平均使用笔墨,不伦不类,即使全文能扣题,也只能勉强给个及格分。文体选择的原则有两点。一是根据题目本身的特点,看它适合什么文体。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发挥所长,富于创造。 三、培养审题习惯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当从教师做起。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平时的阅读教学来看对作文审题的影响:教智取生辰纲我们热衷于梁山好汉的介绍而冷落了题目中的“智”字;教心声我们大谈特谈对现时教育制度的不公而忽视了题目“心声”的真正内涵;教曹刿论战我们津津乐道于曹刿与鲁庄公的比较而对题目中“论”字避而不谈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文本题意的外围兜圈或拓展,久而久之,这种忽视文题的阅读教学就会对审题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