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application and theory of the corn-soybean strip mixed cropping system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 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2 主要内容 p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意义 p第二部分:内涵及特点 p第三部分: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 p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进展 p 一、群体配置理论与技术 p 二、低位作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 p 三、营养与施肥技术 p 四、农机农艺配套技术 p 五、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p第五部分:应用推广前景 p第六部分:高产栽培技术 3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p土地减少,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 p近年来,我国玉米、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产需缺口日益 加大,2玉米缺口800万吨,大豆缺口达5000多万吨。 p在我国玉豆主产区,受比较效益的影响,玉米面积不断扩 大,大豆面积急剧下降。玉增豆减已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 一个长期存在的局面,妨碍着国家粮油安全和大豆产业健 康发展,成为国家急需破解的难题。 p间套复种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农业技 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是保证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 径。 p主要间套作大豆模式 玉米间套大豆:全国广泛分布,面积最大,以西 南、黄淮海为主 甘蔗间大豆:华南和西南 木薯间大豆:华南和西南 烟草套大豆:西南 高粱套大豆:西南 马铃薯间套大豆:西北和西南 幼果林间大豆:西南、西北和黄淮海 茶园间大豆:西南 5 p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传统的玉米-大豆间种 田间配置极不科学,玉豆行比偏大,种植密度偏低,低位 作物大豆受光条件差,总产量不高,土地当量比低,经济 效益差,难以实现机械化。 p传统的玉米-甘薯套作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水土流 失严重,土壤贫瘠加剧,不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的构建。 p在人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国情条件下,创新发展玉米-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大豆和谐发展,既可粮食增 产,又可农民增收,对发展我国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油 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6 第二部分:内涵及类型 在传统的玉米甘薯套作和玉米大豆间混作基础上, 改甘薯为大豆 ,采用宽窄行田间布置方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玉米大豆带 状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达到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 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 一、内 涵 7 二、类 型 玉米-大豆套作 共生时间少于全生育 期的一半,前作玉米收 后大豆有相当长的时间 为净作,能充分利用时 间和空间。 玉米-大豆间作 共生时间大于全生育 期的一半,大豆一生受 到与之共生的玉米影响 ,能集约利用空间。 8 p五改: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带状种植、改甘薯 为大豆、改玉米大豆不同幅宽(行比)为相同幅 宽(行比)、改稀植为密植,改人工播栽为机械 直播; p四减:减少物质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水土 流失、减轻环境污染; p三增: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玉豆产量、增加农民 收入; p两利: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p一促:促进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玉豆和 谐发展。 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特点 9 第三部分:科学技术问题 p探明带状复合种植内部微环境光温水等的动态规律及作物 的适应机制,是科学配置复合群体的理论基础。 p明确带状复合种植后作物对养分的竞争与互补规律,是制 定科学施肥技术的重要基础。 p探明复合种植各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危害规律,是 制定科学防治病虫害方案、保证作物稳产的基础。 p探明带状复合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群体配置才能既保证高位 作物玉米高产,又利于低位作物大豆获得充足光照而提高 产量,同时方便两个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是间套复种需 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10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进展 11 辐辐射强度 自然光 系统统内光环环境 波长长(nm) 一、群体配置理论与技术 (一)群体配置的生态学基础 p复合系统内光照强度下降、透光率减小 12 730nm660nm450nm 玉豆复合系统内,总光合有效辐射降低; 红光:远红光的比 例下降。 波长长(nm) 透光率(%) 复合系统统上位作物的透光率 13 p复合系统内温度降低,湿度升高 种植系统统 cropping systems 温度 temperature() 相对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净净作系统统 sole soybean 32.534.260.264.5% 复合系统统 relay cropping soybean 26.127.471.582.7% 以净作为对照,研究了复合种植系统内温湿度的变化规律。与净作大 豆相比,复合系统内大豆冠层温度降低,湿度升高。 14 1、品种配置技术 p玉米株型越紧凑,群体透光率越大 采用不同玉米株型,研究对套作大豆群体透光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2008,19(2):323329。 (二)群体配置技术 15 p玉米株型越紧凑,大豆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速率 越高 采用不同玉米株型研究对套作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16 p玉米株型越紧凑,大豆越矮,茎越粗 采用不同玉米株型,研究对套作大豆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 p玉米株型越紧凑,大豆干物质积累越多 采用不同玉米株型,研究对套作大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作物杂志,2006,(3):30-33 。 18 p紧凑型、半紧凑型玉米,有利玉豆产量产值提高 采用不同玉米株型,研究对带状复合种植群体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2007。 处理 treatment 大豆产量 soybean yield (kg /hm2) 玉米产量 maize yield (kg /hm2) 总产量 total yield (kg /hm2) 总产值 total production value (yuan/hm2) 紧凑型玉米-大豆1605.02b8803.17c10408.1918258.12 半紧凑型玉米-大豆989.42c9837.5a10826.9218312.49 平展型玉米-大豆906.21d9117.5b10023.7114824.15 19 晚熟大豆品种更适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种植 品种 varieties 大豆产产量 soybean yield (kg /hm2) 耐荫综荫综 合系数 the comprehensive shade-adopted coefficient 贡选贡选 1号(晚熟)3755.06bb0.876(2级级) 浙春3号(中熟)1188.23dd0.299(5级级) 乐乐豆1号(早熟)1708.60cc0.494(5级级) 采用不同熟性大豆品种,研究对套作大豆产量及耐荫性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0 2、时间配置技术 p大豆适当晚播,有利于全苗壮苗 播期 贡选贡选 1号 株高 (cm) 茎粗/株高 (10-3) 干物质质重 (g/株) 大豆产产量 (kg/ha) 5月25日(早播)28.908.71.38784.27cc 6月15日(中早播)28.698.02.291197.36abb 6月22日(中晚播)24.5213.43.141301.3aa 6月29日(晚播)14.2317.12.541164.27bb 7月6日(超晚播)10.7824.02.91175.17abb 采用不同大豆播期,研究对套作大豆幼苗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2008,5:5458。 21 p玉米早播,利于玉豆产量和产值提高 播期 sowing date 总产总产 量 total yield (kg/ha) 总产值总产值 total production value (yuan ha) 4.8万株/ha4.8万株/ha 3月6日7651.62a14284.75aab 3月16日7449.85a13594.87aa 4月5日7347.64aa13676.04aa 4月15日6315.52bb11578.21abb 采用不同玉米播期,研究对带状复合群体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大豆科学,2009,3:439-444。 22 3、空间配置技术 p增大玉米宽行距离,有利于大豆生长及玉豆产量的提高 采用不同幅宽配比,研究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323329。 幅宽宽 (cm) 株高 (cm) 茎粗 (mm) 大豆产产量 (kg/ha) 玉米产产量 (kg/ha) 1.17m/0.83m58.340.4231472.00a9318.33b 1m/1m63.470.372955.01d9551.67a 0.83m/0.83m72.180.3581059.60c9088.67c 1m/0.67m68.260.3811188.07b8847.33d 1.17m/0.67m65.080.4061365.10a9146.33c 1m/0.83m66.730.376961.52d9104.00c 23 p增加玉豆间距,利于大豆增产 玉豆间间距 (cm) 茎粗 (mm) 干物质质重 (g) 大豆产产量 (kg/ha) 551.11375.621887.50 460.87269.381855.89 430.62460.241563.64 采用不同玉米与大豆间距,研究玉米对大豆形态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4 p缩小株距,保证大豆密度。大豆的适宜种植密度:913.5万株/ha 处处理 treatment 大豆产产量 the yield of soybean (kg/ha) 雅安射洪 4.5万株/ha1917.79aba2080.51aab 9万株/ha2139.45aa2199.43aab 13.5万株/hma2055.02aa2265.37aa 18万株/ha1630.51bb1964.17abb 22.5万株/ha1102.29cc1595.55bc 采用不同大豆种植密度,研究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5 二、低位作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及其调控 26 1. 夏旱、伏旱、秋雨不利大豆生长发育 (一)带状复合种植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降水规律 生育时期 27 苗期干旱导致大豆出苗率、成苗率和产量降低 处处理 出苗率( %) 株高(cm ) 茎粗(cm ) 干物重 (g/株) 单单株产产量 (g/株) 正常供水81.2 aa58 aa0.232aa1.34aa9.71aa 轻轻度干旱77.0 ab54.6ab0.23aa 1.25ab8.75aab 中度干旱70.9 bc48.8bc0.228ab1.00bc8.11ab 采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研究对大豆出苗和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8 分枝期干旱导致大豆分枝减少,产量降低 处处理 株高 (cm) 茎粗 (cm) 分枝数 (个/株) 单单株产产量 (g/株) 正常 供水 75.94aa0.456aa4.0aa17.25aa 中度 干旱 63.60bb0.426aa2.4bb14.59bb 采用不同干旱胁迫,研究分枝期至开花期干旱对大豆生长发育 和产量的影响.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9 后期秋雨过剩,植株旺长,荚数降低,产量下降 处理 株高 (cm) 叶面积指数 单株产量 (g/株) 主茎荚数 (个/株) 分枝荚数 (个/株) 正常水分103.74cc4.3cc15.48bb19.7bb25.3bb 充足水分113.50bb5.7bb21.12aa24.2aa32.7aa 水分过剩125.94aa7.8aa12.13cb15.5bb18.6cc 采用不同程度降水胁迫,研究结荚期到鼓粒期降水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 的影响。 30 (1)筛选出苗期耐旱品种贡选1号 2、大豆抗(耐)水分胁迫技术 通过发芽试验,以发芽 势、发芽率、种子萌发 指数等为抗旱性指标, 将现有生产用种(系) 分为了高抗、中抗及敏 感三种类型,代表品种 分别为贡选1号、南豆12 、贡秋豆05-8。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1 浸种 烯烯效唑浓唑浓 度 出苗率 (%) 株高 (cm) 茎粗 (cm) 干物重 (g/株) 单单株产产量 (g/株) ck72.8 bb64.0aa0.231bb1.01ab8.34ab 0.4mg/kg78.6 aa45 bb0.295aa1.20aa8.90 aa 拌种 烯烯效唑浓唑浓 度 发发芽率 (%) 株高 (cm) 茎粗 (cm) 干物重 (g/株) 产产量 (kg/ha ) ck88.90ab120.0aa0.98bb37.24bb2533.4bc 0.4mg/kg93.33aa97.8 bb1.21aa44.20aa3196.8aa (2)化控技术 n 烯效唑浸拌种培育壮苗,提高抗旱能力 采用烯效唑浸种,研究其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抗旱效应,中国油料 学报. 2009,31(04):480-485 采用不同浓度烯效唑干拌种处理大豆种子,研究烯效唑对大豆的萌发、壮苗 与抗旱效应,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0,13(4):367-374;res. on crops 12 (1) : 239 -245 (2011). 32 喷药时喷药时 期 烯烯效唑浓唑浓 度 株高(cm ) 茎粗 (cm) 第一节间长节间长 ( cm) 单单株产产量 (kg/ha) v5 ck100.35aa0.722bb7.85aa2335.5bb 30mg/kg78.45bb0.871aa7.40bb3164.1aa r1 ck100.35aa0.722bb7.85aa2332.3bb 150mg/kg69.85bb0.892aa7.17bb2530.6aa n 烯效唑喷施有效控制旺长,提高产量 采用不同浓度烯效唑于v5期与r1两个不同喷施时期,研究烯效唑对大豆的形 态与产量调控效应.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33 (3) 推迟播期避旱,确保大豆正常生长 34 n 适当迟播,避开夏旱,利于大豆出苗,产量提高 播种期 日平均 温度() 相对对 湿度 (%) 出苗 率(%) 初花期 生物量 (g/株) 盛荚荚期 生物量 (g/株) 产产量 (kg/亩亩) 5月20日25.25048.06.4162.382.5 5月27日22.74749.86.6170.597.6 6月3日27.17578.18.9218.2140.7 6月10日23.48381.910.8250175.6 6月17日23.46471.08.3147.9105.3 6月24日28.26253.37.4150.784.8 采用不同播期,研究其对不同生态区套作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5 (1)比叶重降低 1、大豆叶片对荫蔽胁迫的响应 在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两种系统中,研究大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 叶形态、生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二)低位作物大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 36 (2)组织分化不明显,叶肉细胞间隙大 (净作)(复合种植) 在复合种植系统中,大豆表皮细胞体积增大,角质层变薄,栅栏组织 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且排列不规则,细胞间隙大.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2):323-329。 37 (3)叶绿素含量升高,a/b比值降低 大豆品种种植系统 总叶绿素 (mgg-1 fw) 叶绿素 a/b 南豆12 (耐荫) 净作2.279 bb4.809 aa 玉豆复合3.045 aa3.335 bb 南冬抗022-2 (不耐荫) 净作2.269 aa4.335 aa 玉豆复合3.157 bb3.464 bb 在大豆净作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两种系统中,研究耐荫品种南豆12和不 耐荫品种南冬抗022-2对荫蔽胁迫的响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4):474-479;作物学报,2007 ,33(9):1502-1507 38 (4)最大捕光能力下降,弱光利用效率提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4):474-479 大豆品种种植系统 ps最大光化学 量子产量 (fv/fm) ps实际光化学 产量 (ps ) 南豆12 (耐荫) 净作0.835 aa0.363 bb 玉豆复合0.822 bb0.461 aa 南冬抗022-2 (不耐荫) 净作0.838 aa0.382 bb 玉豆复合0.818 bb0.447 aa 39 (5)光合速率下降 大豆品种 种植系统 光合速率 pn 气孔导度 gs 胞间co2浓度 ci 南豆12 (耐荫) 净作21.428 aa0.755 aa298.758 bb 玉豆复合13.144 bb0.316 bb315.165 aa 南冬抗022-2 (不耐荫) 净作22.491 aa0.736 aa296.128 bb 玉豆复合13.044 bb0.294 bb311.458 aa 在玉豆复合种植系统内,大豆叶片固碳能力下降,无法利用胞间co2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4):474-479; 作物学报,2007,33(9):1502-1507 40 p在大豆净作系统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两种环境下,研 究了大豆初花期茎杆对荫蔽胁迫的响应。荫蔽导致苗期大豆普 遍倒伏。 2、大豆茎对荫蔽胁迫的响应 净作系统 复合系统 41 (1)抗折力下降 p在大豆净作系统和玉米-大豆复合系统两种环境下,研 究了3个大豆材料初花期茎杆第一节间5cm的抗折力。 42 (2)茎杆变细,节间变长,植株变高 种植方式材料 株高 (cm) 节节数(个 ) 节间长节间长 (cm) 茎粗 (mm) 净作系统 c10364.75 15.17 4.27 7.99 d1642.58 12.83 3.32 7.82 e1931.14 10.83 2.87 5.37 复合系统 c103102.97 10.73 9.64 4.73 d1649.21 9.50 5.18 5.74 e1957.21 9.08 6.34 3.96 p在大豆净作系统和玉米-大豆复合系统两种环境下,研究 了三个大豆材料初花期株高、节数、节间长、茎粗。 43 (3)茎杆物质量降低 p在大豆净作系统和玉米-大豆复合系统两种环境下,研究 了c103,d16,e19三个大豆材料初花期茎鲜重和干重。 44 (4)茎杆横切面总面积和木质部比例减少,髓部比例 增加 净净作系统统 复合系统统 总总面积积( mm2) 20.64 8.42 皮层层 (%) 11.44 11.02 韧韧皮部 (%) 17.36 16.06 髓部 (%) 39.86 46.01 木质质部 (%) 31.34 26.91 p对两种系统下大豆分枝期第3节间进行石蜡 切片,显微观察测定。 45 (5)扩张蛋白活性提高 p在室内模拟环境下,研究了自然光和荫蔽胁迫4天后,大豆节间扩张 蛋白的活性; pasian journal of crop science,2011,3(1):26-34。 46 (1)耐荫抗倒品种筛选 p大田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对西南区36分大豆材料进行的耐荫抗倒 筛选。获得了南豆12、贡选1号两个典型的耐荫抗倒材料。 not sensitivesensitive a:耐荫抗倒品种b:不耐荫抗倒品种 3、大豆耐荫抗倒技术 47 (2)烯效唑干拌种提高大豆耐荫抗倒性 p以贡选1号为材料,采用6个药剂量干拌种处理,0mg/kg (b1)、 2.0mg/kg (b2)、4.0mg/kg (b3)、6.0mg/kg (b4)、 8.0mg/kg (b5)、10.0mg/kg (b6) ,在玉豆套作系统中,研 究大豆的倒伏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48 (3)磷钾配合施用提高大豆综合抗倒指数, 增强抗倒力 p在同一施磷水平下,随施钾量的增加,大豆植株茎秆抗倒指数增加。 p在合理供磷水平(p2o5 017 kgha-1)下,增施钾肥有利于降低套作大 豆倒伏率,但过高的供磷水平(p2o5 25.5 kgha-1)则表现相反。四川 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处处理k0k1k2k3average p0116.32121.45131.17134.91125.96 p1119.88130.53136.16150.32134.22 p2121.37136.02142.94159.52139.96 p3111.80132.67133.22132.61127.58 average117.34130.17135.87144.34 49 三、营养与施肥技术 50 1、氮素营养 总 共 3 2 页 n氮转移:玉豆复合系统中,玉米转入多,转出少;玉薯 复合系统中,玉米转入少,转出多。 转转移路径氮素转转移的量 (mg/pot) 氮转转移占总总吸氮量的比例 (%) 麦/玉/豆 麦/玉/薯 麦/玉/豆 麦/玉/薯 小麦向玉米转转移 111.529-7.536- 玉米向小麦转转移124.681115.92110.6389.908 玉米向大豆(甘薯)转转 移 9.21012.7850.4591.379 大豆(甘薯)向玉米转转移203.673121.78514.35310.098 采用 15n稀释标记和15n叶片富积标记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 麦/玉米/甘薯”两种体系的氮转移规律。(中国农业科学,2009, 42(9): 3170-3178;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27(2): 167-172) 51 总 共 3 2 页 n氮素竞争:玉薯复合系统中,玉米处于劣势;玉豆复合系统 中,玉米处于优势。 种植系统统 cropping systems 年份 years lerawcacsncrwcncrcs 小麦/玉米/大豆 wheat/maize/soybean 2006-20071.96-0.730.671.031.06 2007-20081.78-0.310.230.911.36 小麦/玉米/甘薯 wheat/maize/sweet potato 2006-20071.99-0.430.371.190.9 2007-20081.82-0.150.021.050.96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了氮素竞争与补偿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2009, 42(9): 3170-3178; 核农学报, 2009,23(2):320-326。 52 总 共 3 2 页 采用多年大田定位试验,对不同种植模式的氮平衡效应进行了 研究(2008-2009) n茬口效应:大豆茬口利于玉米对氮的吸收 地点前作玉米吸收的氮 experiment sitepreceding cropcrop nutrition 雅安 yaan 大豆soybean 203.02a 甘薯sweet potato 183.24b 射洪 大豆soybean 197.25a shehong 甘薯sweet potato 174.66b 53 总 共 3 2 页 n根际微生态效应:玉豆复合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 采用根系分隔、大田试验和dgge 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 式的根际微生态效应。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作物学报, 2010,36(3):477-485) 54 总 共 3 2 页 采用大田试验,通过设置不施肥、施磷、施钾和磷钾配施处理研究了 套作大豆的钾素吸收利用规律。(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16(3):668- 674; 浙江农业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 n钾吸收利用规律:大豆钾素积累遵循s型增长曲线 2、钾营养 55 总 共 3 2 页 n茬口效应:大豆茬口利于玉米对钾的吸收 地点前作玉米作物带走的钾 experiment preceding croppotassium in corn site 雅安yaan大豆soybean155.39a 甘薯sweet potato134.34b 射洪大豆soybean157.09a shehong甘薯sweet potato140.44a 采用多年大田定位试验,对不同种植模式的氮平衡效应进 行了研究(2008-2009) 56 3、大豆施肥技术 总 共 3 2 页 n氮肥施用技术: 最佳施氮量为80 nkg/ha、底追(初花期)比4:6 多年试验,研究玉豆复合系统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7, 33(1):107-112;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年份基追比 ratio 施氮量 40 n kgha-180 n kgha-1120 n kgha-1 全基肥1051.4531.651075.5650.331027.0213.10 2006基追4:61068.2216.681093.4336.711067.6714.72 基追2:81062.3032.611089.4019.621065.5025.76 全基肥912.4568.38908.1676.40908.1676.40 2008基追4:61352.01125.161467.8475.271271.49119.05 基追2:81124.9757.971201.2030.471390.6237.00b 57 总 共 3 2 页 采用田间大田试验研究了磷肥施用量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 , 待刊;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9) n磷肥施用技术:底肥p2o5 255 kg/ha 施肥量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kg/ha) 单株荚数 pods per plant 每荚粒数 seeds per pod 百粒重 100-seed weight/g 产量yield (kg/ha) 071.02 bc1.57 bb19.60 bb2203.06 bb 127.572.07 bb1.57 bb19.77 aa2257.86 ab 25574.02 aa1.61 abab19.89 aa2389.4 aa 337.571.18 bc1.63 aa19.68 ab2313.15 aa 58 总 共 3 2 页 采用田间大田试验研究了磷肥施用量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1, 待刊;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n钾肥施用技术: 底肥 112.5 k2o kg/ha 施肥量 amou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kg/ha) 单株荚数 pods per plant 每荚粒数 seeds per pod 百粒重 100-seed weight/g 产量yield (kg/ha) 071.02 dd1.57 ab19.60 aa2203.06 dd 75 74.45 cc1.59 aab19.41 abb2322.75 cc 112.577.00 bb1.62 aa19.30 bb2424.00 bb 15081.52 aa1.61 aa19.27 bb2560.10 aa 59 总 共 3 2 页 n钼肥: 1.0g (nh4)2mo2o7/kg拌种,增加大豆产量 采用盆栽大田试验,研究了钼肥拌种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处处理单单株荚荚数 每荚荚粒数 净净作套作平均净净作套作平均 不拌种31.89bb51.08aa41.49bb1.26aa1.43aa1.35aa 1.0g/kg 拌种 62.83aa45.33ba54.08aa1.30aa1.44aa1.37aa 百粒重(g) 产产量(g/盆) 净净作套作平均净净作套作平均 不拌种20.26aa20.57aa20.41aa19.47bb33.62ba26.55bb 1.0g/kg 拌种 20.60aa20.87aa20.73aa 37.79aa29.94aa33.86aa 60 四、农机农艺配套技术 61 1、玉米行距 :缩窄扩宽 窄行行距 (cm) 有效穗 (株/亩亩) 穗粒数 (粒/穗) 千粒重 (克) 产产量 (公斤/亩亩) 503357.23aa576.83aa263.33aa509.95aa 403357.23aa589.57aa258.30aab510.37aa 303134.90aab526.40bcb246.46ab429.25bcc 203057.083ab525.20cc247.87ab406.90cc 缩小玉米窄行,扩大宽行,即保证玉米大豆高产,又有利于机械作业 。 2米开厢,窄行的行距以40cm为好。 (一)农艺研究 62 2、机播玉米深度:免耕的机播深度低于翻耕 处处理 有效穗 (穗/亩亩 ) 穗粒数( 粒/穗) 千粒 重(克 ) 产产量 (公斤/ 亩亩) 产值产值 (元/ 亩亩) 免耕3cm3139.89513.72273.22440.71802.09 免耕5cm3049.66507.22267.22413.35752.29 翻耕3cm3500.61471.87268.89444.16808.37 翻耕5cm3530.84465.85274.89452.16822.92 翻耕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厘米,而免耕以3厘米较好。 63 3、翻耕机播增产,免耕机播增效 处理 产量 (公斤/亩) 产值 (元/亩) 劳动 力投入 (元/亩) 效益 (元/亩) 翻耕448.16815.64590725.65 免耕427.03777.1910767.19 64 1、微耕机 玉米机播 (二)动力机具筛选 根据研究确定的玉米、大豆幅宽,从现有动力机械中,筛选出 微耕机械。 65 2、mini小四轮拖拉机 鉴于微耕机动力小,耕整性能不稳定,开沟深度不够, 播种质量较差等缺点,对普通小四轮拖拉机进行了缩微改造和 功能完善,研制出mini小四轮拖拉机。宽度:970mm;功 率:24马力;效率:5亩/小时。 66 1、耕整地机具 p条带旋耕机、地表清理机 (三)配套机具研发 条带旋耕机为侧边传动,旋耕宽度900毫米,对茬地旋耕的效果较好; 作业效率为每小时5亩左右。 67 2、播种施肥机具 与mini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与微耕机配套 68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具 玉米大豆套作播种机具 69 3、灌水覆膜机具 p针对玉米苗期干旱, 研发了灌水覆膜机, 用于玉米播种后的灌 水覆膜作业。 p特征:采用铧式犁替 代圆盘犁,覆膜效果 好;作业效率为50 米/分钟; 4、收割机具 70 玉米收割机 小麦收割机 ysc214c型小 麦联合收割机 4yb-2型玉米 联合收割机 72 五、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73 (一)复合种植系统病虫害发生规律 1、玉米大豆共有病虫害(如朱砂叶螨等)有加重趋势, 非共有病虫害(如疫病、大豆蚜等)有减轻趋势。 不同种植方式对朱砂叶螨危害的影响 在净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朱砂叶 螨危害指数均小于复合种植系统。 不同种植方式对大豆蚜危害的影响 净作系统的大豆蚜为害指数大 于复合种植系统。 74 2、大豆连年种植,病虫害有加重趋势 豆杆黑潜蝇发蝇发 生程度调查调查 表 射洪大英简简阳乐乐至仁寿雅安岳池 2007+ 2008+ 2009+ 2010+ 注:+轻轻,+较轻较轻 ,+中等,+较较重,+严严重发发生。 3、生态区域不同,大豆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 地 点 调查调查 年份 大豆主要病虫害种类类与发发生程度 病毒 病 锈锈 病 疫病 霜霉 病 炭疽 病 大豆蚜朱砂叶螨螨 豆杆黑潜 蝇蝇 斜纹纹夜 蛾 仁 寿 2007+ 2008+ 2009+ 2010+ 雅 安 2007+ + + + 2008+ 2009+ 2010+ + + + 岳 池 2007+ 2008+ 2009+ 2010+ + 注:+轻发轻发 生,+较轻发较轻发 生,+中等发发生,+较较重发发生,+严严重发发生。 盆中丘陵区,如仁寿的豆杆黑潜蝇等发生较其它生态区严重; 川东平行嵠谷区,如岳池的花叶病毒病为害较重; 川西盆缘地区,如雅安的疫病较其它地区严重。 76 p豆杆黑潜蝇发生逐年加重; p花叶病毒病分布较广,有大流行的风险; p疫病在各主产县均有分布,存在大发生的风险。 4、四川套作大豆的主要病虫害 豆杆黑潜蝇花叶病毒病疫 病 77 第五部分:应用效果与前景 1、农民欢迎,推广迅速。 自2003年开展示范推广以来,9年累计推广1694.3万亩, 获社会经济效益77.1亿元。 78 2、政府重视 p2007年列为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 2008年2011年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2009年2011年列为四川省主推技术。 p2007年2011年农业部在四川召开了全国大豆间套种 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和南方套作大豆研究与推广工 作会,四川省农业厅组织召开了大豆产业基地建设现 场会、大豆机播现场暨高产创建培训会等现场观摩及 技术培训会10余次。 79 四川前省委书记杜 青林视察套作大豆 钟勉副省长视察 玉米机播现场 80 3. 专家认可 王链铮研究员在乐至县万亩 大豆示范现场测产 盖钧镒院士参加全国大豆间套 种技术现场观摩会 中国工程院荣廷昭、刘旭、罗锡文 院士考察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刘巽皓教授考察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81 4、媒体关注 p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科学时报、四 川日报及四川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 宣传报道,推动了该模式的快速应用。 82 第六部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高产栽培技术 83 西南玉米生产区 ,以及其他玉米生 产区域。 一、适宜区域 84 二、技术要点 1.选品种 玉米选用株型较紧凑、株高较矮(250 cm以下 )的早中熟玉米品种,如登海605、三峡玉3号 、长玉19、川单28、神龙玉5号等 。 套作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的中迟熟夏大豆品种, 如贡选一号、南豆12号、特选11号和适宜当地 的地方品种;间作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的早熟夏 大豆品种。 85 不同玉米株型下的大 豆长势对比 选 2.5m 15 平展型半紧凑型紧凑型 30 1530 87 2.扩间距 采用宽窄行种植。扩大宽行距离,扩大玉米大豆 的间距。玉米宽行160 厘米,窄行40厘米,播大豆 时,玉米宽行内种2行大豆,玉米与大豆间距60 厘 米。 扩 160cm 扩玉米宽行行距 传统间种2:2间套作 扩玉米大豆间距 60cm 40cm 60cm 70cm60cm140cm 40cm 35cm 40cm 89 90 3.缩穴距 p 根据土壤肥力适当缩小窄行行距,缩小玉米、大豆 穴距,达到清种的种植密度,一块地当成两块地种植 。不能只以玉米或大豆占地面积设计种植密度,而是 以全田面积设计。 p玉米 亩植4000株左右,每穴留单株,穴距15 18厘米 ;每穴留双珠,穴距为30-36厘米。 p西南地区套作大豆每亩60009000株,穴距15 18 厘米,每穴定苗2株。黄淮海等其他地区间作大豆 每亩12000株以上,穴距1518厘米,每穴定苗3 株。 缩 玉米密度4000株/亩、大豆密度8000株/亩 缩 株 距 示 意 图 16cm 24cm 清种 行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业绩合同样本
- 产品购货合同样本
- 关于教师聘用合同样本
- 买卖旧设备合同样本
- 任务合同样本
- 个人厢房出售合同标准文本
- 公户账务往来合同样本
- 牌照出租合同范本
- 供水设备合同样本
- 调酒师必考知识点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重庆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度部队食堂蔬菜粮油供应合同规范范本3篇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第一次联考评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 【MOOC】化工安全(下)-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10月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743基础营养学试题及答案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宠物店宠物活动策划合同
- 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范文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