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_第1页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_第2页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_第3页
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农业:甘肃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生态农业:甘肃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e 于 1970 年提出的。Jackson 和 Benolen 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 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 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国外常把生态农业归入可持续农业,是可 持续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一种生产系统,是一种以完全有机物系统生产,不投入人工合成 物的有机农业模式,所生产的食品被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作、 林粮间作、基塘种养、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 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 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 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目 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注意发掘 我国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优良的农业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相结合;(2)注重节约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良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3)充分利用 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合理利用时间,提 高复种指数;(4)注重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关系,进行田间农业品种(包括种植、 养殖和林业)的合理配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单产水平;(5)通过生物间的食 物链关系,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生产成本,既增加单位土地面 积的农产品的产出。解决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 20 年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密集的小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吸纳农 村富余劳动力、解决耕地的用养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农业 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与新孕育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这一区域单位面积产出低,为维持高速增长的 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从事着广种薄收的落后农业生产。这一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水土流 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农业和经济的 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改变该地区农业和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广种 薄收的农作制度,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 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 主要原因。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众所周知,引起黄土丘陵 区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原因)有四个:一是起伏的地形;二是深厚疏松的黄土;三是暴雨; 四是地表无有效的植被覆盖。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 因之一,又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深厚疏松的黄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良好而不可再 生的农业资源,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植被覆盖,则成为土壤流失的物质基础。降水是重要的 农业资源,但暴雨降在坡面上则易形成径流而成为土壤流失的动力。植被既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生产者”,可再生资源,又可保护土地免遭侵蚀。如果对植被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 和破坏,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下降。很明显, 这 4 个因素中前 3 个一般认为难以进行大的改变。除把部分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外,只有植 被是可进行大面积人为调控的因素。事实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也正是森林草 原植被反复破坏的过程。根据很多历史文献的考证,“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方是 森林和草原”,“在秦汉(甚至唐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草茂密,山清水秀的地方。” 自秦汉以后开始毁林开荒,明清以来毁林毁草开荒日益加剧,盛行的广种薄收和轮荒制度 使原来的森林草原植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可见,黄土丘陵 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于发展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应是以牧为主的牧农交错区。人为的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对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和干旱加剧的根本原因。乱伐森林,滥 垦陡坡,不仅直接破坏了植被,而且缺乏必要的投入,特别是肥料的投入,地越补越薄。 土壤肥力的退化导致了农田持水力和抗旱能力的下降,同时使降水生产效率下降。实际结 果导致了“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 三、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求农业发展遵循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 该区人多地少,同时,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 该区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农业现代化要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 用不合理,不仅挤掉了多种经营的生产,而且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 流失加剧,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 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应从保护环境入手,合理利用资源,促使系统内部能流物 流畅通,保证高效运转,利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相对紧缺的农业资金投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该区人口较多,经济落后,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发展农业生产, 解决粮食供给,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实行科学的立体种养,充分利用当地的 物质、能量、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匹配。另一方面也 可以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使农、 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 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走生态农业之路,是解决 人口压力和资金紧缺的有效途径。 (四)地域间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走多种模式并存的生态农业之路。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各地域间的经济、文化、自然地理、交通 等条件差异很大,西方式的现代化农业无法适应这种参差不齐的区域条件,而多种模式并 存的生态农业可使各地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 优势和商品优势,推进当地生产的发展。 (五)农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实施以产业化为动力的生态农业。 由于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适应 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农业产品价格低,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 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 链条的基础和必然条件。 四、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的设想 (一)以水为度,量水而行,节水为本。 水是最大的环境制约因子,严峻的水资源劣势,要求我们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应以 水资源的补给特点(降水分布,径流分布)为标准设计生态系统的规模;生态系统中生物种 群结构和生产水平应按量而行;新采用的技术措施应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节约用水为要 旨。 (二)建立节水工程,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短缺是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子,所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提高 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在目前,为加快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的步伐,可进行多 学科、多部门协作攻关,通过对现有灌区节水技术的改造和在新灌区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 节水农业体系及在干旱山丘区重点发展喷灌节水技术,实施以提高灌溉水有效性为目标的 灌溉农业工程;通过培肥地力,建设土壤水库和调整农作物结构,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性及 建立径流节灌农业体系,实施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工程;通过对浅层地 下咸水和污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实施以污水、咸水灌溉为中心的开源节流工程;通过制定 区域性水价,建立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适度经营,实施以强化 农业水资源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工程。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效益型的生态种养。 生态环境建设在本区面临的困难,一是在广阔的地域恢复原有的植被困难,需要进行 长期的努力;二是建立以森林景观为主的人工环境又面临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用水压力,当 属不易。因此,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应着力于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以”保 护性”为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边建设边破坏。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要与生物措施、耕 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相结合,特别是在水上流失的易发区域建立防护工程和基本农田,最 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四)以经济林(草)建设为中心,人工植树种草,控制土地退化。 提高林草覆盖率与执行保护性土壤耕作制度是控制土壤退化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 防止有限的草地退化,要积极开展草地持续利用的生态机理研究,制定退化草场改良措施。 根据立地条件,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林草品种应以经济林草为主,不具备成林条件的地 方,先通过禁牧使其自然生长或人工播种,逐渐使其植被向森林植被过渡。通过提高植被 覆盖度,控制土地退化。 (五)特色种植,绿色加工,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化。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虽干旱少雨,但光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区众多, 除了可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油菜、棉花等大宗作物外,小杂粮更具优势,像荞麦、 燕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蚕豆、鸡头豆、胡麻等属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植物资 源,这些作物生育期短,适宜范围广,省水耐旱耐瘠薄,既可复种填闲,又可与大宗作物 间作套种;既可保持水土又极具地方特色。其中许多作物的特殊营养成分,具有防病健身 功能,经过无公害加工,形成绿色食品,使其产品走向国际。特别是在我国加入 WTO 后, 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受到冲击,提高我国小杂粮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出口生产 基地和名牌产品很有必要。生态农业在实现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特色作物和国际接轨方 面大有可为。 (六)加强民居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历史上形成了散居方式,一家一户,自 给自足,以自我为中心,乱垦乱种,加剧了水土流失进程。通过适度规模的民居建设,把 林草边际地带或根本不宜种粮地域的农户迁至条件较好的沟坝川区,既可以从地域距离上 退人还林还草,又便于科技信息传递,提高农民素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