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pdf_第1页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pdf_第2页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pdf_第3页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卷 第3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9月 vol.4 no.3 journal of chongqingj 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04 外语专题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 许 果 (重庆邮电学院 对外交流合作处,重庆400065) 摘 要: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们渗透在语言里,具有独特、 广阔、 深沉的文化内涵。了解和掌握不同文 化中的文化意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意象;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 -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9794(2004)03 - 0096 - 03 不同民族由于地理、 历史条件的不同,文化意象存在 着巨大的差异,这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它 “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 极大的困难,使人们烦恼与苦闷,或产生重大的失落 感” 1(p3)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 正确、 得体地运用该语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交流双方文化意象的了解。本文拟 通过对文化意象在语言中的表现,探讨文化意象在跨文化 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长期以来,语言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对文化语言 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 同的角度对这个关系问题阐述各自不同的观点。英国著 名人类学家e. b. tylor博士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 体,其中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风俗以及人们 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 2(p2) 美国 学者david brown认为:“文化是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 所有的信念、 习惯、 生活模式和行为的集合体。 ” 3(p63)文化 “不仅包括文学、 艺术、 历史、 哲学这些精神、 教养方面的内 容,同时它也是承上启下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以及行为 方式的整体。 ” 4(p1)“是人们所思、 所言、 所为、 所觉的总 和” 1(p17) 。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首先是一个符号系统” (索绪尔语 ) , 是一个由语音、 语素、 词和词组、 句子和篇章 等构成的层次系统。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语言是工具,即 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语言和文化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它们属于部分和整 体的关系,是水乳交融、 不可分割的。首先,语言体现了文 化,文化和语言从人类产生之初就同时诞生了。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它的全部;另一方面,语言在文 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人类 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化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起着 关键性的作用。大部分人类文化是由语言来承载的,语言 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前提,因此语言从不同角 度体现了文化。其次,文化支配着语言。英国著名语言学 家john lyons认为,语言系统本身受其 “超结构”(super2 structure)的制约,即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其语言在漫长 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文化意象,导致不同 民族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意象差异有的反映在语 言的表达形式上,但更多的是反映在语言的内涵上。虽然 文化与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每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 言语交际模式、 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 言的超结构即文化内涵的影响和制约。 二、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就是要集合东西方文化的智慧。因为每一 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哲学观,这些哲学观里都有些积极的而 且是精华的东西” 5(p5) 。 “跨文化交际” 这个概念最早产生 于美国,是从英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翻译过来 的,它 “指使用不同语言、 具有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成 员之间的交往” 5(p3) 。就现象来看,跨文化交际并不是新 东西,也不是始于现代。实际上用外语进行交际,就是在 进行跨文化交际。而 “使用不同语言、 具有不同民族文化 收稿日期:2003 - 09 - 01 作者简介:许 果(1962 - ) ,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及跨文 化交际研究。 传统的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 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也就 是说,“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 4(p5) 。 但是,今天的跨文化交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历史的任何 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和传播通信技术 的高度现代化,压缩了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消除了时间和 空间的差距,使我们居住的地球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经济 的高度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使生活在不同文 化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而交通技术 的发展和进步,又使得全球人类间的交往变得空前的容 易。这正如美国学者罗兰 罗伯森所说的那样:“全球范围 内,人们的活动(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模式正在趋于一 致,而 且 在 不 同 空 间 中 的 活 动 正 在 连 接 为 一 个 整 体” 6(p125) 。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变成marshall mcluhan 所说的 “global village”(地球村)。因此,全球化正成为我们 这个时代的标志,现代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 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 联系、 相互影响,加强了 全球范围内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科技的相互联系,导致 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创造了各国间交流、 创造、 互补的条 件,从而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与未来。 要实现跨文化交际,需要掌握尽可能流利的外语。但 是,非母语使用无论多么流利,总有其局限性,总会受到母 语以及本族文化的干扰。这是因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 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 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 5(p2) 。wolfson认为:“不同文化的 人们在交往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是因为不同 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对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 识。 ” 1(p277)而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 ,往往背后隐藏着 一种文化假象,会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 化背景。因此,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的文化障碍 是必然的。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 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 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 乏,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 ” 7(p75)胡文仲教授则认为 : “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 的。 ” 8(p16)因此 ,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 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 深刻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并有效地接受该语言,从而在 更高的层次上掌握和使用好目的语。 三、 文化意象及其表现形式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s)是指字面以外的意义,是 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慢慢形成的一种文化符号, “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们渗透 在语言里,具有相对固定的、 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广阔、 深沉 的内涵” 9(p175、 180)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 意义深远的联想。 lado认为:“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语义,在另一种语言里可 能并不存在” 5(p194) 。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位 置、 民风民俗、 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各自 独特文化传统作用下的语言在表达同一理性概念时,必然 存在附加在本身概念之上的联想意义上的差异。这种联 想意义与语言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 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 一个概念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感受。同一民族文化的人 们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 通” 9(p180) 。 “文化意象” 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也 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客观世界,对自然界独特的 认识和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观。 “这些带有感情色彩,形 象生动的联想对于跨文化交际者来说是了解目的语言文 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p237) 。 “文化意象” 是文化的沉淀,与形象性词语、 典故、 成 语、 比喻、 谚语等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中的一部分还与各民 族的传说以及各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语 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作品里,慢慢地成为了一 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 独特的文化含义。不了 解这种文化含义,就不能完全接受这些词语所承载的全部 语言信息。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种植物、 一种 自然现象、 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也可以是一句成语、 谚语、 一则典故中的喻体;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这些表现形式 在不同的语言里可能是完全不同或截然相反的文化意象; 也可能在一种语言里有丰富的文化意象,在另一种语言里 却只是一个语言符号而已。 例如 “柳树” 在汉语里被赋予了分离、 思恋的文化意 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的文 学作品很多,在 诗经 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来思,雨雪霏霏” 的描述。李白的 忆秦娥:“秦楼月,年年 柳色,灞陵伤别”;温庭筠的 河传:“若耶溪,溪水西,柳堤 不闻郎马嘶” 等等。而英语里 “willow” 却被赋予了悲哀和 忧愁的文化意象。 圣经( the bible)“旧约”(old testa2 ment)“诗篇”(psalms)中的第 137首就有:“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we sat down; there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 on the willows near by we hang up our harps. / those who captured us told us to sing; they told us to entertain them:sing us a song about zion. ”(我们坐在巴比伦河畔, 一想起锡安就禁不住泪流满面。在河边的柳树上,我们把 竖琴挂了起来。俘虏我们的人要我们唱歌;折磨我们的人 要我们欢娱他们。他们说:“来,为我们唱一曲锡安的 歌!”)莎士比亚的悲剧 奥赛罗 中的一首 “柳树歌”,表达 了戴斯德蒙娜的悲哀,同时也暗示了她的死亡。 小昆虫 “蟋蟀” 在中国文化里给人以忧伤凄凉、 孤独寂 寞的文化意象。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借蟋蟀来烘 托这种气氛。欧阳修在 秋声赋 中就有 “但闻四壁虫声唧 唧,如助余之叹息”;宋玉的 九辩:“独申旦而不寐兮,哀 蟋蟀之宵征”;岳飞的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 里梦,已三更”;杜牧的 寝夜:“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 79许 果: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 等等。而同样的小昆虫 “cricket” 在英语里的文化意象却是 欢乐和愉快,英国人认为在圣诞之夜听到蟋蟀鸣叫的人是 最幸运的人。如c. kingsley的 “two years ago” 中的 “i have not had all the luck i expected;butam as merry as a cricket” 。r. southey的 hymn to penates:“when by the evening hearth contentment wits/and heas the crickets chip” 。 中国和英国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在各自的文化 里给从西边吹来的 “风” 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国是岛 国,四面临海,当西面的风吹来的时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 万物复苏的季节。因此,英语中 “west wind” 的文化意象是和 春天、 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英国诗人雪莱在 西风颂 中对 “west wind” 作了高度的赞颂,把它作为希望和力量的象征来 热情歌颂。而在中国,当 “西风” 吹来的时候,正是深秋或隆 冬季节,“西风” 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意象却是凄凉和萧条。 李白在 忆秦娥 中写到:“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 照,汉家陵阕”;马致远的 天净沙 秋思 更是凄惨:“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龙” 对于华夏子孙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它在中国文化 里是神圣、 至尊、 吉祥、 非凡等文化意象,同时还是华夏民 族图腾的象征。在汉语中,所有与 “龙” 有关的词语,明显 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为 “真龙天子”,其后 代为 “龙子龙孙”;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叫做 “望 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称自己为 “龙的传人”;“龙跃 凤鸣” 比喻才华出众;“龙飞凤舞” 比喻书法活泼刚劲;“龙 骧虎视” 比喻气概威武;“龙凤呈祥” 表示对和美生活的祈 盼。然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dragon” 却是古代硕大、 凶 残、 口吐火焰的古怪野兽,它不仅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 造水灾、 火灾,危及人类生存。这一典故出自 圣经 “新 约”(new testament)“启示录”(revelation)的第12章。 “迷惑全人类” 的 “魔鬼”(撒旦)被描绘成 “huge red dragon”, 它正等在那里吃母亲刚生产下的婴儿。由于西方人对 “dragon” 没有好感,“dragon” 在西方文化里就成了邪恶、 残 暴、 恐怖等文化意象。 “竹” 因其高直挺拔、 冬夏常青、 中空有节、 质地坚硬等 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高尚、 坚强、 正直、 廉洁、 高 雅、 有骨气等文化意象。中国古人常用竹来喻人,如欧阳 修的 弄部看竹:“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李和的 赋 得竹箭有筠:“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邵渴的 今古园 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等,表达了人的 “坚定、 正直、 高风亮节” 。而 “bamboo” 在英国文化里根本就没有 什么文化意象,只是一个植物名称,这是因为竹不是土生 土长在英国,英国人对竹不像中国人那样熟悉,因此也决 定了banboo贫乏的文化内涵。 “13” 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凶兆的文化内涵 而成为禁忌(taboo) ;friday成了不吉利的文化意象。这是因 为据 圣经 记载,耶稣同他的12个门徒共进逾越节晚餐,出 卖他的门徒之一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位。因此在西方文 化里 “13” 就成了令人讨厌和反感的数字,人们习惯于把一些 不愉快的事情同这个数字联系起来。而星期五则是 圣经 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和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日子。在 英国历史上,通常是在星期五对死囚施刑,星期五也被叫做 “hanging day”(行刑日)。英国民间也有 “friday moon brings foul weather”(星期五的月亮招来坏天气)的说法。如果星期 五这一天正好是13日,这是西方人认为最凶险、 最不吉利的 日子(friday the thirteenth) ,也有人称之为black friday(黑色 星期五)。而在中国人眼里,让西方人心惊肉跳的13、fri2 day ,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和普通的一天。 刘润清教授说过:“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 劣 容忍另一种文化不是低三下四,而是豁达、 通脱、 有 教养的结果 世界上缺少的正是 双语人 和 双文化 人 、多语人 和 多文化人 ” 5( 序)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必定也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 趋国际化。在人类社会变成为关系日益紧密的地球村的 时候,作为 “地球村” 的一个村民,面对未来的社会,我们在 加深对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跨文化的交 流,主动地去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认识在参与交际时文 化所带来的影响,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种文化能力、 善于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国际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抛 弃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保存自身优良传统的同 时,积极地吸收对方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驰 骋在多种文化的天地里,最终更加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 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8. 2 蒋 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0. 3 许 果,梅 林.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词汇中的表 现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3) . 4 陈俊森,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 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 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 剑.论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的若干影响和对 策j .凉山大学学报,2001 ,(2) . 7 楚春霞.从 “文化冲突” 现象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 能力j .济宁师专学报,2001 ,(4) . 8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9. 9 谢天振.译介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下转第108页) 89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 第4卷 在翻译中要做具体分析。如: 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 有红过脸儿。 3(p153) and although your nephews young ,we have such a re2 gard for each other that weve never quarreled. 4(v. i,p157) 凤姐 儿 听 了,眼 圈 儿 红 了 半 天,半 日 方 说 道 3(p151) hsi - fengs eyes became moist. after a pause she ex2 claimed , 4(v. i,p155)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 烬。 3(p1069) the three girls went to green lattice nunnery. they found the lamp before the shrine still lit and the incense in the censer not yet burnt out , 4(v. ii,p628) 刚至园门前,只见贾母房内的小丫头名唤傻大姐的笑 嘻嘻走来,手内拿着个花红柳绿的东西,低头一壁瞧着,一 壁只管走,不防迎头撞见邢夫人,抬头看见,方才站 住。 3(p1011) she had just reached the gate when sister numskull ,one of the lady dowagers maids ,came along chortling to herself over some gaudy object in her hands ,and as her head was low2 ered bumped into lady hsing. 4(v. ii,p562) 宝钗忙劝道:“妈和哥哥且别叫喊,消消停停的,就有 个青红皂白了。 ” 3(p458) “do keep your voices down !”put in pao - chai quickly. “it will all be cleared up by and by.” 4(v. i,p498)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汉语颜色词英译 的时候,首先要弄清颜色词的构成方式,然后再采取相应 的翻译策略。颜色词的一词多义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考察其搭配对象是确定词义的有效方法。颜色词所在的 语境也是翻译中一个关键性的参考系数,它决定了颜色词 是否为颜色、 什么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 参考文献: 1 范干良.曹雪芹笔下的颜色词a.吴竞存.红楼梦 的语言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 骆 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 出版社,2003. 3 曹雪芹,高 鹗.红楼梦(上、 下) z.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2. 4 tsao hsueh - chin ,kao ngo.a dream of red man2 sions(3vols) z. yang hsien - yi , yang gladys , tra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5 戴卫平,等.英语说文解词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3. on translation of the color words 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ian y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