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当前,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素质的不匹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国家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作初步探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竞争力又分为隐性的素质能力和显性的素质能力。 (一)内部竞争力之一:隐性的素质能力 隐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自身所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等,这是毕业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的素质能力。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主要指的是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政治方向等。而且,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在应聘中是必备的。 2.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的素养等都是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实现的。现在几乎所有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知识,因此,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知识,即具有完善而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日后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主要指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的综合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由于具备自学和创新的能力可以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能够很快进入新的领域。 (二)内部竞争力之二:显性的素质能力 显性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表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被用人单位容易发现和认可的素质能力。 1.较强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解释的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及浓缩资料的能力对任何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使毕业生很好地表现自己,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工作和生活中愉快地与人交往。 2.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求职过程本身也是求职者和招聘者之间有效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而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则是实践经验的结果。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将交流沟通技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 3.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表现在个人的意志、性格及应对困难和挫折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毕业生身心素质的优劣,逐步引起广大用人单位的重视,并作为选择人才的基本要求。 4.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在从“学校人”走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环境,许多东西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 (三)外部竞争力 外部竞争力主要是指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外部因素。 1.学校因素。毕业学校的品牌是构成毕业生就业外部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用人单位明显倾向于重点或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学校的层次高、历史长、知名度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好,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比同类专业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更具竞争力。此外,毕业生所学专业也是影响外部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家庭因素。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和“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较为明显,许多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任人唯亲”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区域歧视等,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用人单位存在的“人才高消费”及国家的一些导向性“就业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方向不明确,缺少人生目标。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缺乏社会动机即行为目标。因而出现部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另一方面,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教育资源日趋丰富,对大学生的需求也由从“精英需求”到“大众需求”转变。大学生从以前“挑别人”到现在“被人挑”,心理落差极大。而考大学“跃龙门”是社会对高中生的重要价值导向,也是大部分学生追求的目标,考上大学意味着自己完成了使命,没有了新的人生目标。 2.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础知识是学习专业和从事职业的基础和前提,它解决的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而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重视专业和实用教学,造成专业不专的现象。 3.就业方法和技能掌握不够。就业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准确定位,学会用一定的就业方法和技巧,积极展示自己,把握机会。可如今部分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学习不认真,就业意识淡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技能学又得不牢靠,因此在就业时定位不好自己,心理准备不充分,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4.综合素质不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当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扎实基础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的锻炼、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素质的提高的倾向,导致就业能力与社会现实需求的不相适应,出现发展不平衡,综合素质不高,就业不理想或不能就业的问题。 5.对职业缺少必要的设计和规划。职业是需要设计的,且必须精心设计。现在高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承载了父辈的全部希望,习惯一切由家长代劳,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填志愿、选专业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按父母、亲友、老师的建议或根据高考分数盲目选择。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更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对职业缺少基本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知道学些什么,其就业竞争力可想而知。 6.择业观念不正确,功利性太强。随着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力日趋激烈,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风险,面对各种困难、挫折,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或者,在就业过程中,受自卑、焦虑、妒忌感困扰,不能坦然面对择业带来的压力,一旦遇到挫折,择业心态就会失衡,情绪难以控制,甚至走极端。另外,很多大学生从小生活优越,没有吃过苦,追求起点高薪水高的职业,忽视所学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长,不愿到急需人才和发展前景更广阔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所选择的职业,以致择业失败。 (二)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存在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特色办学道路,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以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一些高校市场前瞻性不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悖,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同质化,使得一些热门专业因培养出来的学生太多而形成就业恶性竞争。 2.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但大学生却就业难的状况。这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自身的办学层次,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能力。目前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而忽视其他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只能从业,不能创业;缺乏竞争意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3.缺少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十分关注,政府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各高校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重视,但在具体指导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1.大学生要明确阶段目标,培养实现目标的动力。确立目标是指在不同的阶段或年级,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的目标。确立目标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目标确定,就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奋进,并努力探索实现目标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前进动力。 2.要持续学习,获取知识,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如果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就只能形成一时的竞争力。要确保在就业市场上的持续就业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出比别人更会学习的核心素质。因此,一是要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不断地拓展知识面,保持个人就业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二是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充分利用外在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培养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将掌握的知识形成系统的、严密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就业竞争力的特殊性。 3.必要的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工作经验的缺乏、面试能力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影响大学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可以通过职前培训等方法来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岗位技能,并且学以致用,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职前培训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让毕业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素养,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结合职业发展规划,理性分析,选择与自己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相关的职业培训。这对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思想素质方面,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素质方面,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在身心素质方面,学生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外,还要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第一,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第二,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要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气、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第三,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自傲、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 (二)学校方面 1.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优化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市场需要具备牢固专业基础素质和文化素质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更多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能够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配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社会要求的竞争力。并通过教学改革等方式,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能够符合市场要求、适应市场竞争的大学生。 2.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顶尖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更要加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高校要大胆尝试并实现由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3.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怎样了解就业相关政策、如何提高求职技巧、如何有效调整心态等方面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自我,让大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择业和就业。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候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楼锡锦,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3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