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当时农民运动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为平台,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纷杂的政治矛盾中,展现其智慧,实现了报国治天下的宏大理想,诸葛亮身上集聚了知识分子所希望的忠孝礼义的道德理想。诸葛亮在当时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诸葛亮,也脱离不了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文化背景下,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为阶级社会封建主服务。只能是历史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而不能是封建道德的批评者。总体来讲,诸葛亮是一位历史上知识分子塑造的完美主义的化身。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述,超阶级的阶级是不存在的。诸葛亮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分子希望的命运,摆脱不了其最后死而不已的命运宿命。这对深刻理解封建社会文化本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诸葛亮身材伟岸、儒雅、洒脱,气度轩昂。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罗贯中先生笔下的诸葛亮:“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对照这两段描写,可以分析出,诸葛亮很高,身材伟岸,符合中国美男子标准的条件之一。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身披鹤氅。让诸葛亮的神人的形象更具有了依托。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这样描写诸葛亮,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诸葛亮这样的打扮,完全是古代儒雅的文人形象,也正是这样的打扮,代表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儒士的形象。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描写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国志说,诸葛亮有英霸之器,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是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虽然是不同的描写,都是都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诸葛亮是一个气度轩昂的人物,是三国演义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一、智慧的化身 (一)善观大略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能提出如此英明的战略计划,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诸葛亮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俯视天下,他对天下大势的把握与分析也是十分精当的。尤其是他为刘备集团制定的即行方针以及这些方针的逐步实现使人们看到了他政治智慧中高屋建瓴的一面。这个战略真正实现了穷天时地利之机,与李培的灰画集经营天下的两种方式不谋而合。诸葛亮是一位顺应时势的政治家,由分久到必合是一既定的过渡阶段,诸葛亮不能超越时代。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二)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中孟达造反,诸葛亮精确算出孟达不知防备,必然失败。从这个例子来看,诸葛亮对司马的性格、计谋料如指掌,对对手的分析深刻入微,可以清楚地分析出对手在何时出手,甚至在何时动武。在三国演义中,这样的例子比比都是。如七星坛祭风之后,孔明赶回夏口,排兵布阵“迎接”曹操败军的到来。曹操从赤壁战场逃回,三次大笑,三次被算计,最后是死里逃生。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说陆逊大获全功乘胜追袭,误入八阵图中。八阵图为诸葛亮所设,其昔年入川之时布下此阵。至此诸葛亮的军事预见能力到了不得不让人惊叹的地步。邓艾偷渡阴平时看到诸葛亮的立牌。诸葛亮知道司马多疑,在撤兵退汉中时,在准确分析对手的基础上,反其道行之。以此观之,鲁迅先生评罗贯中写诸葛亮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也不足为过了。诸葛亮的谋略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实现其出神入化的境界。大与小、远与近、明与暗、真与假、强与弱、虚与实、进与退、刚与柔、直与曲、顺与逆,这十大谋略矛盾关系,在诸葛亮手中运用自如。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三)诸葛亮灵活机变就在于他很会借。诸葛亮一出山。就一把火烧出了自己的名气,操军十万直逼备营地,诸葛亮这样安排,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演出了一剧火烧博望坡的场面。在诸葛亮眼里,山水雷电都是其武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可以装备出雄兵百万。诸葛亮在收姜维一场中,看到姜维用兵如神,最后叹到,兵不在多少,全在调配得当啊。诸葛亮眼里,长短互换、以小博大,全于将军一人的灵活用兵,灵活机变真是诸葛亮的用兵大原则。(四)能言善辨、临机应变诸葛亮能言善辨在三国演义中有比较淋漓尽致的描写,他独身到汉中嘴战群儒。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之前他应该做了很多工作,研究了即将面对的对手们,抓住不同人的心理,才有把握去逐个击破。比方说对张昭,因为他是东吴的重臣,一定要先说服他,所以诸葛亮的对答非常详细,引经据典,详陈事实,有理有据,最后张昭说不出话来。舌战群儒是词汇量非常大的一场辩论,最能考验舌辩功底,其实按照诸葛亮的口才,应该可以把哪个东吴臣子说得吐血的,因为诸葛亮跟魏军在祁山对阵时,就骂得王朗吐血坠马而亡。所以诸葛亮真的是能用舌头杀人的。骂死王朗,更是其舌头杀人的充分体现。二、道德的化身(一)不谋私利、廉洁奉公君之审者,一是德不当位,二是功不可禄,三是能不当官。诸葛亮任用人才时,德、功、能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诸葛亮还强调为官者应廉洁,不谋私利。他指出“以私为公”为国家“五危”之一,如不禁止,则上行下效,政治必然腐败,国家也就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他要求将领要“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如此,“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方可取得战争的胜利。对于当时蜀汉政权中官僚阶层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诸葛亮认为这是治人、治军、治国之大患,“不可不黜”,只有“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因此对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进行了果断而严厉的打击。诸葛亮还反对为官者追求奢侈,贪图享乐。当时蜀中“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荡产”。诸葛亮认为,如果统治者追求奢华,浪费民财,则百姓无以安居乐业,社会不能安定。因此,他提出“救奢以俭”,要求各级官吏要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和我们今天提出的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是有异曲同工的作用的。 诸葛亮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不仅要求蜀国的大小官员要为官节俭,力戒奢华,而且自己能够以身作则,始终保持了简朴的生活。在自表后主中,诸葛亮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表示自己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后来,诸葛亮去世时也确实如此。在私人生活方面,他“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公元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病危时,嘱咐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依山造坟,入殓时,只着便服,不许放任何陪葬品。史书记载,“死之日,内无金帛、外无赢财”。(二)体恤百姓,父母之心诸葛亮也很注意经济的发展,他让益州的人民休养生息,因为他认为国库的钱再多,也不代表国家是富裕的,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这应就是儒家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吧。诸葛亮每到一处,都是先发展经济生产。诸葛亮在出祁山过程中,提出军民同耕作的制度,军一分,民二分,军民无不相侵,极大地稳定了蜀国的财政格局。(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的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是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第一百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就是八顾茅芦之恩,诸葛亮也决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也符合封建社会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传千古。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写到此,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千万读者也已以泪洗面,真真切切的为罗贯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所感动“悲剧人物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诸葛亮正是德、才、智兼备,他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总之,本文展示的诸葛亮那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无不为世人怀念,他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将永远闪耀着光辉。(正文要按目录观点,继续修改,正文的关键引用要有注释,有出处,并且正文是要求6000字,你的正文只有4700字左右。)注释:(文中要有注释,并在下面注明出处)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第一版 第200页 白本松 王立群 孙克强,简明中国文学史稿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 第一版,第185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第一版 第200、201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第一版 第512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第一版 第451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第一版 第461页 罗贯中三国演义 岳麓书社 1986年6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