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 0430903017分类号 c91 密级 无 udc 340 硕士学位论文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指导教师姓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名称 社会学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6月11日 论文答辩日期:2007年6月15日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河海大学 2007 年6月29日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2007年 6 月 中 国 南 京65分类号(中图法) c91 u d c(ddc) 340 密级 无 论文作者姓名 徐小宝 学号 0430903017 单位 河海大学 论文中文题名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 论文中文副题名 无 论文英文题名 study on consume structure of off-farm workers 论文英文副题名 无 .论文语种 汉语 论文摘要语种 汉、英 论文页数 54论文字数 4.3 (万)论文主题词 流动民工、 消费结构、 原因分析、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专业名称 社会学 研 究 方 向 城乡社会学 指导教师姓名 陈阿江 教授 导师单位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徐琴 研究员 导师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论文答辩日期 2007 年 6 月 15 日 study on consume structure of off-farm workers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hohai university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lawbyxu xiao-bao(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dissertation supervisor: professor chen a-jiangxuqinjune ,2007 nanjing, p.r.c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不实,本人负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 2007年6月15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河海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权保留本人所送学位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论文作者 2007年6月15日内 容 摘 要国内对于市民与农民的消费结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而对于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流动民工群体的消费结构研究,鲜有涉足。笔者源于对流动民工群体的关注,选择了流动民工群体的消费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究方法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运用消费社会学相关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的结论主要是:一、流动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场域和农村生活场域中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城市社会的消费结构与在农村社会的消费结构相比,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分化,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二、由于生活的场域不同,影响流动民工在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消费结构的因素也具有差异性。鉴于笔者本人理论水平不足,对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还有待提升,除此之外,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做进一步探讨:不同消费结构对流动民工群体自身现代性的影响以及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等。关键词: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原因分析abstractdomestic researches on the consume structure of citizens and villagers have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the consume structure of off-farm workers, who will take great effects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re not sufficient. after seriously considering this group, lastly, the author treats the consume structure of off-farm work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cretely, the author gets the first-hand data 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and participated observation, and then analyses the data with the theory of consume sociology, based on which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firstly, their consume structure of the field for urban living differs obviously from the one of the field for rural living, each of which present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side of that the two forms own some differentiations to a large extent; secondly, owning to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the field for urban living and the field for rural living, the factors, which take effects on the consume structure of off-farm workers in the two fields, also possess individual an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ume structure can be further researched to some extent, as the author is lack of relevant theory study. besid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 can further discuss more subjects, such as the effect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sume structures on the self-modernity of off-farm workers and self-modernization of villages, etc. key words : off-farm workers;consume structure;the analysis on the factors目 录一 绪论1(一)问题的提出1(二)视角的选择2(三)研究结构、内容和研究意义41.研究结构、内容42.研究意义5二、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样本7(一)流动民工消费研究理论回顾7(二)研究方法和样本141.调查方法142.样本基本情况15三、流动民工收入在城市的消费结构及其原因分析17(一)流动民工在城市的消费结构171.食品消费182.衣着消费193.家庭设备、日常用品及服务194.交通、通讯费用195.医疗支出206.教育文化娱乐消费217.人情往来消费228.婚丧嫁娶消费239.居住消费24(二)流动民工在城市的消费结构特征24(三)流动民工在城市社会消费结构特征的原因分析291.流动民工的收入292.城市社会中的社会排斥303.流动民工的家庭因素324.自我因素335.社会环境因素34四、流动民工的农村生活中消费结构及其原因分析36(一)当前农民生活消费总体状况描述36(二)流动民工在农村社会中的消费结构现状研究38(三)流动民工在农村消费结构特征45(四)流动民工在农村消费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46结 语51参考文献54附录58致 谢61河海大学硕士论文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研究一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笔者出生于安徽北部、黄淮大平原南端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具有典型意义,首先,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劳动。其次,这个社区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中的一个。再次,这个村庄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一个“民工潮”形成前后,也开始了外出打工历程。从第一个人离开村子南下温州开始到全村几乎所有的成年(包括部分未成年) 到目前为止,这个村子总人口为340多人 ,外出打工者约为150左右。劳动力倾巢而出,将近15年了。在笔者的记忆中,在这个村子待过的岁月里,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县邮局送“汇款” 汇款在这儿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邮局汇款,还包括通过银行、同村人捎带以及自己带回的钱,为了叙述的方便,统称为汇款。的事件,即使在笔者外出求学,离开村庄的过程中,这种汇款行为也没有中断过。根据每年外出人数,以及每个人一年中可能汇到这个村庄里的钱,笔者做了一个大胆推测:平均每年流入到村子里的钱应该在50万左右。就按最近10年算,也该有近500万了。但是,笔者发现,除了村子里的新房子多了以外,并没有发现这笔巨大财富给这个村子带来其他显著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笔者,是不是判断错了,根本就没有这笔巨款,显然不太可能,这都是笔者利用闲谈的时间对大多数外出务工者访谈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这笔巨额汇款是一个既存事实,那么它到哪儿去了,或者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这笔汇款的。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思考,笔者把这个问题提炼为: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选择消费结构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透过流动民工群体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生活场域中的消费结构,来回答笔者思索了许久的问题。在对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场域中的消费特征,进而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的因素。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并没有一个预先的理论假设,借用胡塞尔的“悬置”,尽量将相关理论和概念搁置起来,试着对流动民工的收入做一个实证调查,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并回答这个问题。(二)视角的选择作为中国20世纪末开始并将在21世纪持续存在的流动民工,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一社会事实,已经深深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社会。对于中国社会影响的研究,是多角度的。从宏观层面上看,对这种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也即对流动民工流入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也即流动民工流出地的影响。既有的研究主要从外出务工对流出地的家庭结构、农业发展、经济的商品化、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变迁等方面所产生的正功能。作为一个有所经验的、能动的个体,笔者对流动民工现象所产生的意义进行不断地反思,当然这种所获得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它会构成意义的构造而成为“库存的知识”,并进一步形成“经验图式”,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具有某种理论阐释意义。关于大规模的农村社会人口向城市社会流动对农村社会到底产生的是一种如“现代化理论”论者所说的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还是如“依附理论”论者所说的导致农村社会的“荒漠化”,也或是其他状态。本文基于这个问题意识,选择“流动民工消费” 流动民工消费结构主要是指,流动民工对自己外出打工收入的自由支配,既包括在城市和在农村社会日常生活消费,也包括偿还债务、投资、储蓄、人情礼仪往来、婚丧嫁娶中的非消费部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以及处于不同家庭周期的流动民工个体或家庭在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打工收入的尽可能真实的消费结构,企图弄清流动流动民工群体真实消费结构,及其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形成的因素。所以,本文试图提出和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流动民工群体在城市日常生活和在农村中的消费现状流动民工在城市和农村日常生活中,其消费结构呈现出来的特征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形成的因素所谓的“消费行为即消费者行为 严格地说,消费行为与消费者行为两个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但本文不作探讨。”,“是指主体(个人或家庭)通过消费者支出(货币与信用),取得为自身生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所需要的商品或资源(包括商品、服务以及信息在内的商品群)时的选择方式,其中包括各个选择行为和一定时期内的选择行为的总计和积累”, 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2它主要化分为如下两类六个方面:支出行为:(1)消费支出分配消费行为 购买行为:(1)商品选择 (2)商店选择 (3)商标选择 (4)购入量,购入频率 本文借用一些消费行为和消费研究的理论成果作为分析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的工具。从学科意义上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消费行为曾是经济学的专有领域。但自上个世纪中叶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行为科学对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非常活跃。时至今日,消费行为已被看作各学科合作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对象领域”,很多研究成果显示出了学科交叉的特征。但是,各学科在其“学科视角”,即“作为认识原理的观点”和“作为系统化原理的理论体系”上是大不相同的。 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52.概括来说,经济学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系列:(1)始于19世纪中叶欧洲家庭经济支出的经验性调查;(2)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的、作为抽象演绎理论的消费者偏好研究;(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开展的消费函数、消费者偏好、相对收入、流动资产、持久收入等等,解决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在社会学看来,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存在不少局限性:(1)经济学消费理论“缺少对记述的关心”。它从几个前提中演绎推导出来,是回答了怎样行动能够现实效用最大化的规范理论,而不是根据经验性资料,解释和说明现实消费行为的记述理论。(2)由于没有经验性标准上的意义和内容,经济学消费理论不能满足经验科学的必要条件。(3)其理论具有静态特点。 彭华民.消费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8.(彭华民,消费社会学,1996)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流动民工消费结构也具有相似的性质,单就消费结构看,其静态的特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些问题正好可以由社会学来补足。在社会学看来,消费者不是一个“经济人”,而是一个“社会人”。同样,也可以这样说:消费者也不单单是一个经济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人,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即使是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环境中也具有不同的消费结构,而这种横向差异性和纵向差异性的存在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把消费者看作一个单纯的经济人还是社会人,恰恰是社会学和经济学在消费行为研究方面的最本质区别。社会学取向的研究把消费行为放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探讨消费行为过程对社会交往、社会结构的影响,作为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消费结构,也正是放在流动民工与城市社会成员和农村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国社会急速变迁的过程中进行研究的,如果脱离了这样的社会背景那么本研究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齐美尔(simmerl,g)的货币哲学、凡勃伦(veblen,t)的有闲阶级论,到 波德里亚(baudrillard)消费社会、布迪厄(bourdieu)区分,社会学对消费行为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社会学已经成为研究消费行为的重要取向之一。社会学已经发展出了使用于消费行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分析工具:在理论体系方面,有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小群体理论、家庭发展理论等;在概念工具上,则有社会阶层、生命周期、参考群体等诸多社会学变量。社会学领域,消费行为研究的成熟,给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将采用诸如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家庭发展理论并同时借用生命周期(家庭周期)、参考群等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三)研究结构、内容和研究意义1.研究结构、内容正如王宁教授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一般来说,社会研究发现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经验途径的发现”,即通过经验研究而得到新的发现,或者提出新的证据以修正、补充、扩充或反驳原有的理论。另一个是“整理途径的发现”,通过对已有知识、文献和材料的整理而得到某种发现。这种“整理”包括两种方式:首先是“反思”,即对已往研究所涉及的前提、方法、逻辑、证据和概念进行分析、检讨和批判、 澄清误解和偏见,消除谬误和陷阱,从而获得新发现,并使今后的研究获得更可靠的基础;其次,是“梳理”,即对原有零散的、散见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材料进行某种分析和综合,理出一条脉络分明的线索和规律。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建立在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一方面大量翻阅有关消费生活指数的统计资料,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社会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利用节假日,通过熟人或亲戚介绍,对部分流动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流动民工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结构。在文章结构方面,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依据、视角选择以及研究的意义等;在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及样本状况,以及从社会学角度对对消费的理论研究,流动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及评述;第三部分介绍了流动民工在城市社会的消费结构现状、消费结构特征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等;第四部分介绍了流动民工在农村社会的消费结构现状、消费结构特征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等;第五部分在三、四部分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做了一个理论总结,并得出可以进一步进行探讨的思考。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对流动民工群体的实证调查,对流动民工群体在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两个不同的生活场域中的消费结构有一个清晰、真实的描述,并在这个描述的基础上,对流动民工群体在不同生活场域中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提炼出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不仅仅具有经济学意义,还具有社会学意义,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得出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形成的社会学因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当前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对于流动民工的重塑,即在流动民工的城市化或者再社会化上所承担的功能是及其有限的,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要想实现对其主体的现代性的建构发挥重要功能,还需要很大改善。2.研究意义流动民工群体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个群体的研究体现在诸多方面,就消费而言,学者讨论的重心和已有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对城市或大众消费的关注之上,而针对流动民工的消费研究并不多见,至于专门研究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的并不多见。而实际上,流动民工消费正是社会整体经济结果和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具体语境中,有必要对流动民工消费问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在反映当前流动民工生活消费真实状况的同时,对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的各种因素做具体全面的分析,注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流动民工群体消费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流动民工自身的完善,流动民工内部分化后流动民工群体消费所面临的新问题,并寻求引导流动民工消费走出消费误区,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的可行途径。通过创造一个相对合理、完善的消费环境,促进流动民工在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现代性因素,进而不断扩展这种现代性,从而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流动民工的消费是流动民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通过对这一事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研究流动民工现象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对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现状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探求有关流动民工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流动民工消费结构及其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为引导流动民工的合理消费,促进流动民工在消费过程中塑造自身的现代性,并进而为推动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二、文献回顾及研究方法、样本(一)流动民工消费研究理论回顾1.结构功能学派的消费理论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斯梅尔瑟(nell j.smelser)的经济与社会详细阐述了结构功能学派的消费论。这种消费论的核心理论是“必要条件”的研究,它有一个公设,即:为了保持体系和维持结构,必须具备若干功能性必要条件,并试图详细说明对这些功能性必要条件进行经验性分析的程序。在帕森斯等人看来,“任何社会系统的过程都服从于四个独立的功能必要条件或问题。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发展。”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丹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16.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是:适应(adaptation);目标实现(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t-pattern and tension management)。一般来说,社会系统逐渐分化为四部分功能性下位系统,分管这四种功能性必要条件,每一部分下位系统也可被分成四个功能部分,依此类推。如图1:aaggglliillili适应 目标实现 维模 整合图1 帕森斯社会系统功能结构图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从结构功能学派的四功能模式看消费问题,所谓消费就是连接企业(经济系统)与家庭(模式维持系统)两者的相互交换过程的一部分。帕森斯等人视“家庭为一个社会系统”。他们认为,家庭作为需要支出收入的消费单位,同样需要解决四个功能要件问题。(1)家庭制度的制度化暗示拥有一定最低数量的财产,以满足一个家庭文化方面的限定(与仅仅是法律方面的限定相对应)。这张商品清单依据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确实包含了“文化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营养,其含义远远超过了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它还包括一定质量的体现着家庭内部性别和代别的某些最低程度的象征性角色分化等。(2)为了处理家庭内部的紧张,家庭消费单位还需要一定水平的支出。由此,娱乐、趣味、余暇和节假日的某些方面就显得重要。对消费单位来说,这种开支的主要功能是潜在的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即:那些人格紧张和小群体处理的需要,家庭必须适应它们,以便有效地实现其功能。(3)阶级和声望的象征是消费单位角色所包含的一个主要方面。只要一个家庭的生活标准中的具体项目由文化因素限定为阶级声望的象征,那么,各个阶级象征决定的不同开支就会在各个阶级中通行。这种开支的组成部分基本是统一的,因为它是这个社会中与其他家庭单位彼此相关的家庭单位象征地位的中心。(4)还有一组期望明显地约束一种储蓄或流动资金的水平,以便适应将来的情景需要。对于大部分开支单位来说,这种储蓄被限定为一笔余额资金,它只有在满足了其他的必要额之后才能被留出。在其他情况下,特别是那些被限定为对社会系统的目标实现方面负有重要责任的社区“领导”,储蓄的规范明确限定条件为“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社区领袖精神”,等,这种支出标准称为“保护标准”(standards of protection)。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丹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97-203(塔尔科特. 帕森斯,丹尼尔. 斯梅尔瑟,1989)结构功能学派的消费理论把论述的重点放在家庭方面,仅仅提示了极为一般的思想体系,并未提出可供经验性操作的模式。但是,它是社会学关于消费行为研究的一个范例,它指出了问题所在,激发了新的观念,它作为产生新的实用假说的启发性模式是极为有用的。本研究选择流动民工消费结构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就是以结构功能学派的消费理论为基础,运用各种社会学概念,把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置于消费主体的生活过程中,试图通过作为流动民工生活过程重要内容的消费结构研究,探讨流动民工现象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2.消费行为理论“消费理念主要指人们对消费生活的认识、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规范,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们的消费行为。” 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8节俭为本、量入为出是中国传统消费理念。更新居民消费理念,要适度消费的关键是鼓励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消费行为过程主要是:心理反映模式动力机制、认知机制、情感机制整合而成;购买行为实现消费行为模式不仅指决策后的行为实施,也包括决策前的所有心理过程以及实施后的消费体验和评价;消费评价消费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为了获得某种商品,但深层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某种需要,因而购买商品后,对商品使用的体验就形成了与原有的消费期望相比较的消费满意度。3.城市性理论沃斯认为城市性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城市与农村相区别的“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正式社会组织取代非正式组织对社会日常生活起组织作用、社会控制的正式机制(法律、法规、政策和契约等)比非正式机制(血缘、家庭、习俗等)更重要;竞争成为城市生活的主旋律。城市生活中时时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许多机制都体现了优胜劣汰原则,人们不可能一次获得较好待遇的岗位和社会职位终生不变。“生活节奏快、守时、忙往往成为城市人的特点;社会交往表现出广泛性与表面性,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角色的交往,即非个人的和无情感作用的交往形式;社会关系联结的主要纽带是货币而非地缘或血缘,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时大量存在的感情因素被静的量和计算所代替,为人处事上有很强的功利意识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体系是开放的、多元的和价值趋向型的。” 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社会科学,2003,(5).76.4.现代性理论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理解,所谓现代性,“首先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和模式。”“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工业主义是指蕴涵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力量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作为这种关系,它是现代性的一个制度轴,现代性的第二个纬度是资本主义,它指包含竞争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基于个体来理解主要指流动民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流动过程中,尤其是其城市生活经历中,获得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而流动民工消费结构是这种现代性获得的体现,又同时在瓦解着其传统性,构建其现代性。5.继续社会化理论“继续社会化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区别于个人在儿童、青少年阶段的早期社会化或基本社会化过程,它主要指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9.流动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担当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种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他们进行自我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环境。流动民工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他们接受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接受新的城市文化、扮演好在城市的角色和地位。而流动民工在城市社会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流动民工再社会化的程度。6.关于家庭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关家庭消费结构的研究,把家庭看作“消费决策”的基本单位,并划分出各种组别的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如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分组等等。西方消费经济学理论中分析家庭消费结构的主要方法包括:“家庭消费与投资关系”分析;“家庭文明”分析;“家庭生命周期分析”;“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等。“家庭消费和投资之间关系”的分析,其中消费是指购买生活资料,而投资是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一般投资和消费是分开的。50年代后期,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雷贝克尔分别阐述了“人力资本”,并引用于消费经济中。他们认为家庭用于教育的费用支出,既可以视为“消费支出”,又可以看作是“对人的投资”。与被称为“持久消费”的耐用品比较,教育则更为持久,对人终身发挥作用。“家庭文明”分析的代表人物希尔主张以家庭作为“消费决策”基本单位,“家庭文明”是“消费决策”的依据。其主要内涵为,一个家庭在所制订的消费方针中,预定出生活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时间表,像拥有住宅,抚养教育下一代,以及他们的就业,结婚,此外还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退休等。希尔认为,只要掌握了上述“家庭文明”的内容,就可以预测家庭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的变动了。“家庭生命周期”分析,是指一个以家长为代表的家庭生活的全过程,这其中又分若干阶段,但各种消费经济著作中,划分的方法和阶段各不相同,例如,杜瓦尔(eduvall)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存在若干中间阶段。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子女的年龄和受教育的情况。一般家庭的经历是:从没有孩子到第一个孩子出生,直到最末一个孩子成年离家,然后家庭成为“空巢”。家庭消费行为依照“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变化。在杜瓦尔以后四年,威廉(williamdwells)和乔治古伯尔(georgeguber)在1966年对“家庭生命周期”作了更细致的划分。他们提出按家长年龄的大小,按不同年龄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按家庭子女的数目和子女年龄等划分。一般是按照家庭特征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六个阶段: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一,“满巢”阶段二,“空巢”阶段,丧偶独居阶段,国外研究机构认为,“家庭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预测消费者行为有特殊的帮助作用。“家庭消费支出功能”分析,这里所说的“功能”,是指一种制度中某部分为维持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起的作用。以家庭消费支出功能说明家庭消费结构的特点和变动,是西方消费经济学中的一个新观点。一般认为,家庭是社会制度中的一部分,具有三种功能,即:繁殖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此相关,家庭消费支出功能是通过消费支出以维持家庭同社会制度中其他部分的关系,以便实现家庭的功能,进而维持家庭制度,乃至社会制度。按照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斯梅尔瑟(nell j.smelser)的阐述,家庭消费支出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必需品,即赖以生存的最低限度的衣、食、住等支出;二是家庭经营费用,像子女教育、娱乐、休闲等支出费用;三是有关家庭的“阶段象征”的支出。在上述三种类型中,第一类支出呈现相对稳定状态,第二和第三类支出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差距甚大,变化也大。当然家庭消费支出随时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7.有关农民工消费的实证研究“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是指他们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消费项目,在消费整体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相互关系。” 冯桂林,李淋我国当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江汉论坛,1994,(4).95.消费结构可以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冯桂林, 李淋在我国当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根据消费资料的使用价值,把农民工的消费划分为基本消费、家庭消费和其他消费三大部分。如下:基本消费。它是指农民工维持生存和日常生活的消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用、医等方面的支出。统计资料表明,76%的农民工每天用于吃饭的支出为5元人民币,8元以上者仅占24%。在饭菜质量上,14%的人每餐都有荤菜,而隔三差五吃荤菜者占71%。换句话说,经常是荤菜者的比例高达85%。住宿支出普遍偏低。据调查,861%的人住宿支出5元以下,即居住在厂家或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另外10%的人在厂外或市内租有住房。家庭消费。它包括农民工用于补贴家用、养育子女和人情往来方面的支出。其中补贴家用支出的均值为104元,众值为0,中位值为40元。养育子女的均值为35元,众值为0,中位值为0。人情往来支出的均值为56元,众值为0,中位值为20元。文化娱乐及其他消费。一般来说,人们的文化生活与其享有闲暇的状况呈正相关,更与其职业、角色及收入关系重大。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收入有限,因此,用于文化消费上的开支甚低。其中用于娱乐方面的支出均值为13,众值为0,中位值为25;用于学习上的支出均值为156,众值为0,中位值为75。欧阳力胜在进城农民工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探析中,从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及其特点,农民工的消费方式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进城农民工的消费现状。欧阳力胜认为影响农民工消费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体制的制约,即农民工处于一种无保障、低福利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农民工与农村的稳定密切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王曼在北京农民工消费与储蓄选择中,把在北京的农民工消费行为特点归纳为五个方面:一,预算约束下的支出行为;二、求廉的理性消费占主导;三、消费构成偏重于食物;四、大众型商店的购物常客;五、人际来源获得消费信息。此外,王曼还对农民工的储蓄原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农民工的储蓄动机是影响农民工储蓄行为的深层次因素,这种储蓄动机主要是挣钱回家盖房子、结婚以及供养孩子上学等。刘程、邓蕾、黄春桥等人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历对其家庭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进城务工经历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提高了农民工的消费能力;二、与农民家庭相比,进城务工农民工对自己的消费水平定位较高;三、影响了农民工家庭的消费结构,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家庭消费结构中的食品支出要明显低于农民家庭;四、影响了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农民工更容易接受现代的城市消费观。通过已有资料分析,农民工消费结构具有如下特点:享受和发展性消费贫乏。前面数据表明,精神类、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在农民工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较低。学习、娱乐、交通和耐用品的支出极少,有较多支出的人只是极少数。这说明他们的生活单调,需求单一,对出温饱需求以外的东西绝少涉及。简朴型消费明显。在众多消费项目中,农民工只在最基本的生存性消费资料上支出较多。这表明他们仅限于维持上下班,吃饱穿暖的温饱水平,过着尽量不花钱或少花钱的传统生活,因此消费结构表现为简朴型特征。层次差别悬殊。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工消费简朴,低档;另一方面,又有少数人消费水平较高,形成强烈反差。统计表明,有10%的人进餐支出在300元以上,15%的人月衣着支出在200元以上,4%的人月日用品支出在50元以上。8.现有文献的不足笔者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关于流动民工消费以及流动民工影响的林林总总的研究中,固然取得了诸多成果,如对流动民工消费现状的分析、对影响流动民工消费的因素分析、流动民工对流入地、流出地的影响等。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许多未涉及到的领域,消费作为流动民工生活世界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件,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学派的消费理论,消费结构对其主体流动民工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微观上看,消费结构不仅承担着流动民工群体的适应及目标达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整合与模式维持的过程中,承担重新塑造这个群体自身的功能;从宏观上看,消费结构对流动民工的意义在于重新塑造其来源地,改变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面貌。因此,不同的消费结构模式,所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而通过分析流动民工的消费结构,寻求既有的消费结构对流动民工以及广大流动民工来源地的农村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是现有研究的一个盲点,也恰恰为本论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二)研究方法和样本1.调查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流动民工,指的是在城市社区居住超过1个月、户口尚在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原打算选择温州、上海、苏州、南京等四个城市的流动民工作为调查对象的,后来考虑到这四个城市在流动民工政策、流动民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可能的差异,从而不利于本研究的深入进行,笔者就集中选择了南京的流动民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一来笔者在南京生活了近7年了,对南京比较了解,在地域上不会有陌生感;二来南京也是笔者的老乡相对集中的地方,这种地域上的熟悉和老乡的相对集中,给笔者的调查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熟人社会”,这也是本调查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笔者还采用了参与式观察,诸如选择特定时间,和一些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以观察他们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日常开支。鉴于笔者个人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的限制,在使用问卷调查的时候,相对简化了抽样的程序,只是根据流动民工在南京不同职业部门的分类、年龄、性别等几个方面,大致确定本研究的样本,本研究一共发放320份问卷,每份问卷笔者都在场,因此回收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10份,有效回收率96.88%。本研究的具体抽样方案如下:(1)在流动民工的性别选择上,按照男女比例2:1的方案进行。(2)在地域选择上,选择了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鼓楼区河西地区、栖霞区迈皋桥地区以及下关区三岔河地区,按照1:1:1进行抽样。(3)在职业上,按照建筑工、服务业雇员 服务业雇员包括清洁工、门卫或保安、家政服务员、营业员等。、私营老板 私营企业老板包括经商、书报厅业主、饭店老板、小商贩等。、企业临时职工等几个大的职业分类,并按照4:6:1:1进配额调查。2.样本基本情况这部分主要关注样本的年龄、婚姻家庭、受教育程度及在宁时间四个方面。表1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调查对象年龄18岁以下18-2828-3838-4848岁以上(人)24751049314总数(人)310表1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处于青壮年期,18-38岁年龄段的共有179人,占样本总数的57.74%,这个年龄段所占比例之高也比较符合家庭周期理论;同样从表中还不难发现18岁以下和48岁以上调查对象共计38人,占调查总数的12.26%,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18岁以下,按法定年龄还未成年,应该正处于学习期;而48岁以上,则开始步入老年期,应该从繁重的工作中脱身出来。表2 调查对象的婚姻家庭状况年龄 婚姻状况18岁以下18-2828-3838-4848岁以上未婚/离婚/丧偶2315262已婚(无孩子)120511已婚(一个孩子)326833已婚(两个及以上)8295311表2显示,调查对象主要以已婚且有孩子为主,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已婚且有孩子的调查对象共有234人,占调查总数的75.48%。在所有的样本中,未婚女性有32人,且全部在28岁以下年龄组,而未婚男性则分散在各个年龄组。表3 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18岁以下18-2828-3838-4848岁以上小学及以下2142913初中195669591高中及中专516215大专及以上1通过表3,可以明显看出,在所有的调查样本中,接受过中等教育的调查者占样本总数的大多数,其比例高达81.29%,这也反映了流动民工与其留守乡土的老乡相比具有整体上的相对文化优势,或者说,印证了当前的研究中关于流动民工是“流出农村的乡村精英”的判断。该表反映的另一个现象是,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年龄偏大的,如在18岁以下、18-28、28-38三个年龄组中,受过高中教育的调查对象占所有受过同类教育总数的89.58%,而在48岁以上的年龄组中,受过同类教育的样本数为0。表4 调查对象外出务工年限年龄 务工时间18岁以下18-2828-3838-4848岁以上半年以下32半年到一年1772一年到三年4243816三年到五年364330五年以上6214714从表4中,流动民工在外打工时间的长短是与年龄以及家庭生命周期是呈正相关的,年龄越大显示出在外务工的时间越长,所占比例最高,如48岁以上年龄组,全部调查样本均在外务工5年以上;38-48岁年龄组的调查样本在外务工超过五年的所占比例也高达50.54%;在28-38岁年龄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