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年级班别: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2年05月14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向前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关注。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及对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境;宏观调控;就业观念the current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llege enrollment scaleuncea singly expands, and accordingly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employed after graduationor not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 society, and all parties. thestudy ab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higher educations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difficulties;macro-control; employment idea 前言在全社会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共存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大学生就业所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体现,而随着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己经提上了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受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为了缩减开支开始纷纷裁减人员,减少招聘计划。这种形势对于就业本来就很困难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基本生活。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已受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负面影响,任其发展下去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这一困境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及状况(一)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高素质、高起点、高期望的“三高”特点1。大学生的系统受教育经历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决定了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将积极寻求与其自身素质相吻合的工作。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他们所能接受的工作通常是待遇较好、环境较优、社会地位较高,并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少社会经验,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容易盲从和跟风等不足之处。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心理和价值取向2。大学生就业不仅具有一般就业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集中性大学生与一般就业群体不同其就业表现为高密度的集中性活动。因为应届毕业生一般是在 6、7 月份拿到毕业证离校,在每年的 5-10 月就是我国的就业高峰,尽管有部分学生将就业时间提前或延长,但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几百万劳动力一次性进入社会,一般个体随机分散进入市场流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绝不是所能比拟的。2.时限性一般情况下,在毕业离校前大学生应该落实好工作。尽管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使得在毕业后一段时间里大学生没有顺利找到工作,或者初次就业后短时间内又失业,但大部分大学生一般仍须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完成就业。按照目前的社会惯例:一是一般在每年的 9 月和 12 月教育部门对当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两次统计,为了初次就业比例的提高,社会整体的就业氛围是鼓励“先就业后择业”;二是依照现行的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应届毕业生在高校的保留户籍档案的期限是有限的,一般为两年,大学生应尽量在这个期限内完成就业,解决落户问题;三是应届毕业生与来年的应届大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如果没能在毕业当年解决就业,就更加不利于成功就业并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就业有十分明显的时限性,而其他就业群体则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3.学校的指导性现在高校不再有“包分配”的职责,但在学生就业环节须负责对其进行推荐、教育和辅导,因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其他就业群体是没有如此高层次的系统教育和指导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的平台,大学生就业比其他就业群体有了更多的渠道。如果说一般就业群体都可享有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和亲戚朋友介绍这几大就业途径,那么只有大学生才可以享受得到校园招聘、学校和老师推荐或者校友关系。(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问题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大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就业率呈现下滑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 2001 年平均为 70%,2002 年为 65%,2003 年本科签约率为 70%,高职签约率仅为 55%,而本科就业率在 2004 年就下降为 61.3%,高职则下降到 40%。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大学生就业率更加低。我国高等教育在仅仅几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在短期内这些新生劳动力未能被劳动力市场全部吸收。在这个意义上,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绝对过剩,而是供给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由于受“鲤鱼跳龙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愿性失业”。这就影响了大学生总体的就业率。由于缺少对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销不对路”,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还有待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就业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够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化渠道不够通畅,就业中介机构不够发达以及缺乏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与培训中心等,也影响了大学生顺利就业3.从 1999 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 万增加,我国总体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 年 7 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 72.2%,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还认为该数据有“水份”。同时,整个社会也凸显出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形势较好,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中、西部不少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而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便出现“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从院校类别上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达 85%,部门(其他部委)高校次之,地方院校最差。二、大学生就业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一)贫困家庭持续贫困,贫富差距拉大随着教育产业化改革的推进,教育支出逐渐占据了家庭开支的最重要位置。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家庭消费排序中,68.8%的家庭将教育投资列为第一位或第二位,被调查的家长89.8%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种心理在下岗职工家庭中尤为强烈,77.6%的父母要求子女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又有 56.6%的家长要求子女取得本科或硕士学历。以前大学生紧俏,考上了大学就基本等同于找到了好工作,而对于广大家庭现在大学生就业整体形势严峻可能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方面,面临就业难的趋势时较为富裕的家庭会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并积极运用渠道为子女谋求好工作,因此这一类工作往往待遇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早期投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回,并获得回报,但可能因此出现只是一味追求高学历而忽视实用性,以及运用社会资本导致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另一方面,乡镇、农村和下岗职工等贫困家庭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但由于目前的就业困境,使得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能迅速偿还教育支出,并进一步获得收益的机会微乎其微4。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富者恒富、贫者恒贫”的马太效应和“仇富”情结,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二)引起“读书无用论”抬头1.读书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强”那些举债读书的家庭由于难就业而不堪重负,感到万分失望,降低了求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农村,一些父母己经没有了往日砸锅卖铁供子女读书的激情,在经济并不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便让子女主动辍学。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与其花费四年让子女去读大学,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做生意比读书强,这样才符合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5。2.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一般来说,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的专业有较好的对口性;而文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对口性较差。参与调查的人中,有 30.2%的人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不对口,所学非所用,一是直接导致大学生所掌握的求职资本减少,竞争力降低;二是缩减了大学生的各项薪金待遇6。三是使大学生对大学文凭产生迷茫和困惑:自己求知的专业领域竟然不被社会所看重和需要,几年的苦读完全是一种缺少目标的虚度,因而滋生“读书无用”的念头7。(三)失业青年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近年来,我国失业人数逐年上升,再加上农村大量富余青年劳动力,青年已成为我国失业人群的主体8。年富力强却找不到工作,满腹经纶却苦无出路,失业青年增多使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和动因增多:其一,就业压力使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求职受挫使本来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这几年,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还有发生恶性凶杀案的,对社会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其二,为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及其家长们可能会不惜运用一些非正常、非公平的竞争方式9。其三,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求职心切,在求职过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就业指导,就很容易轻信他人,被人利用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给自己带来人身威胁和经济损害,甚至违法犯罪,如公安机关破获的非法传销组织中就曾经发现有许多被诱骗的大学生;其四,利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尚不规范的时机不法分子蠢蠢欲动,以“包分配”、“高薪”等为幌子,从事诈骗、教唆、拐卖等犯罪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公共安全。大学生就业难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违背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我们在调查时发现,36%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因素有关,38.1%认为与高校有关,46.8%认为与用人单位有关,更多的认为与大学生自身有关,达到了 77%。74.8%认为目前我国就业岗位总量还是持续增多的,存在其他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1经济制约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10。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占到世界的1/4,劳动力数量占到 25.6%,而我国国土面积仅占世界的 7.2%,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9.5%,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资源条件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此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劳动力市场由于经济区域的二元分割也形成了以发达地区为中心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以欠发达地区为中心的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格局11。在这些主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工作待遇高,发展机遇大,升迁机会多,人力资本得以保值,甚至升值;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待遇低,发展机会较少,不到正常发挥学识才能,易造成人力资本贬值。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热衷于往经济发达地区挤,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满为患,大学生“过剩”,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为缺少人才叫苦不迭,形成经济持续落后的恶性循环12。2.社保瓶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养老保险基金有巨大缺口;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险种都还刚起步,理赔能力十分有限;更关键的问题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就业群体来说,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非常之小,很多劳动者无法享受任何社会保障。当然,经济水平的相对落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的根本原因。上段提到,我国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种,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起步较早,受重视,已发展得相对成熟、完善,相比之下,经济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和水平也是明显落后的。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性差异使得大学生就业的“一边倒”,大学生在就业行业的选择上热衷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这与以上单位提供的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密不可分。3.法律缺失就业市场在社会转型时期也面临着新旧制度的交替更迭: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已基本消失,与自主择业配套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于是便出现了社会资本替代制度真空,地方性法规维护区域权益,用人单位钻法律空子,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等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现象13。我们的调查显示,高达 42.4%的人认为国内整体就业环境差,不合理、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比比皆是。4.教育环境局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高等教育却没有跟上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高校办学自主权受限,市场反映迟钝。主要体现在:把握不准社会需求,缺少前瞻性的研究、预测,缺少在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上调研和论证,或所用的课程和教材已过时,致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或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引起大学生知识结构雷同,使某些专业的人才供求比例失衡。其次,高校教育质量下降。如今我国高校快速发展,一些高校陷入了追求“高大全”的怪圈,忽视现实条件和自身实际情况,合并成风,升格成习,专业设置不合理,在改善硬件设施同时,却没有相应的提升专业水平和师资力量等教学软件,在此种情形下的高校扩招,即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分配教育资源的急剧减少。过去的大学生是经历了异常残酷的高考进入大学校园的,是为“严进”;如今伴随着扩招使接受大学教育变得不那么困难,是为“宽进”;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入大学后,如果高校缺少监督和管理,便荒废学业,缺少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大学生“宽进宽出”,怎么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高校教育政策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政策只注重传授和灌输理论,不注重培养学生思辩思维和实践能力,往往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思维固化,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同时,专业课程和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以长期是“城市中心”,仅适用于城市就业者,一则导致了教育制度的城乡分割,从而加大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二则不利于大学生树立基层、农村就业的观念,也缺少基层、农村就业的技能14。5.用人机制冲突我国企事业单位目前正处于各项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凸显期,一方面自主权利不断扩大,逐步凸显市场化特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由于改革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许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粗放,缺少核心文化的现象。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利益,认为招录大学生不划算15。一是认为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二是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需要办理户口迁移、档案托管、转正定级等诸多事项,这意味着又要支付一笔额外费用;三是认为大学生的测评、培训费用高昂,不情愿投入时间和费用去培养大学生,不善于挖掘大学生潜质,而且又害怕一旦培养成才,却面临大学生“跳槽”带来的危机和损失。以上种种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确实存在的顾忌,而且这种观念正在人们的思维中日益蔓延。6.就业观念偏失封建思想的遗毒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共同影响了中国老百姓择业观和价值观16。首先,中国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做官即意味着同时拥有了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和思想的追求,以金钱和地位作为衡量成功与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十分局限和世俗的评判工作好坏,这种社会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扭转观念。总而言之,在以上各种原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越来越严重,失业及待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势在必行。四、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大学生其团体的群体性以及其特殊的就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了社会和谐问题。我们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就业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如果大学生就业形式长期得不到重视和缓解,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下面,本人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诱因出发,提出一些看法和解决对策。(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制定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减少区域间经济差距,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根据调查发现,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喜欢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仅有极少一部分人自愿到贫困地区发展就业。由此可见,国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必须加快,借助中西部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平台,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使这些地区真正富裕发达起来,缩小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否则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只会显得力不从心。其次,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和企业群,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根据国际经验,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能力。瑞士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其原因就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有关。反观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一直较多地向工、农等各项扶持政策倾斜,改革开放以来在“振兴民族工业,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口号下国有大型企业也享受着税收、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实际上,在优化产业结构、活跃市场经济以及提供就业岗位上,保险、金融、社区等服务产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此外,很多行业目前都还没有被国家放开,垄断行业拒绝了参与市场竞争,在为其职工创造丰厚福利的同时却直接降低了就业机会和社会职位的数量,因此在制订经济政策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问题上,国家应分清轻重缓急,势必有所取舍17。(二)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首先,政策补偿。通过减免助学贷款、提高政府补贴等补偿政策和轮换机制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就业或从事中小学教育等特定行业。2003 年我国启动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已取得就业良好的分流和支援西部建设的效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目前正在推行了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也正是又一举措。这些措施,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缓解城镇大学生就业困境。其次,社保平衡。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事业,保障劳动力群体顺利就业,而且着重满足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和行业在就业这方面的迫切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就业顾虑,使大学生愿意来这里就业。第三,体制优化。我们的调查显示,约占 29.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基层工作,但顶多四五年,但如果大学生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农村流向城市要花费繁杂的手续和高昂的费用,面临困难重重正常的流动,这一部份大学生肯定也会打消到基层和西部工作的念头。可见,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指导性规范,扫除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拦路虎”等任何区位性的就业障碍,通过加强过程监督和惩戒力度,消除不公平因素,尽可能无障碍流动使大学生实现就业18。(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规,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经济和改善区域间差距是我国政府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尽快健全就业法规,使就业市场规范就显得迫切重要了。因此,为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完善,营造公平、和谐的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应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法,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并须明确规定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和就业服务机构的权利义务,细化、合理化奖惩措施,从法治上杜绝大学生就业的性别限制、地域限制、生源限制和户籍档案限制等就业歧视现象;还应规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上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和支出比例,专款专用,支持并鼓励用人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团体分担大学生就业难题19。(四)深化高校改革,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否受欢迎,关键要看大学生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商品是否有好“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靠大学生自己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的修养,通过两方的努力,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1.面向市场,建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把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主动权,不致于“马后炮”。高校专业设置应具有超前性。由于人才培养具有周期性,教育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要求高校的市场分析预测能力应较强,能够提前培养出一批未来几年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其次,大力培养第三产业专业人才。由于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其就业吸纳能力很强大,我国高校应积极调整来应对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招生人数。第三,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现代企业中急需的人才资源是高级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近些年来广州、深圳等地出现的几十万技术人员缺口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学生具备专业技术领域的一技之长,才能对目前社会所需就业人员的专业结构变化适应。2.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科类别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相互渗透,仅仅掌握单一的学科门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生存发展要求。在这种加速综合化的进程中,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既具备一技之长又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哪怕是在基层、边远地区,往往也需要具有能力和魄力独当一面;。因此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这样才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19。此外,我国高校不应对学校规模和硬件设施的建设过分追求,而应将提升教学软件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引进专业师资力量,改革教师考核考评办法,改变目前高校教师过于注重培养研究生,忽视本科生的现状;严格教学纪律和考试、毕业标准,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使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大大提高。3.加强素质自身的培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中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一般占 69.1%,认为较好的只有 18.7%;36.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自身最大的就业瓶颈在于“缺少工作经验”,45.3%的人认为在于“择业心态不端正”,34.5%的人“专业技能不过硬”。因此,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应通过个人职业规划使自我逐步完善,将压力转化为生存的动力。首先,大学生应加强专业学习。大学生求职时的关键判断指标是专业以及专业掌握程度。尽管目前有不少专业不对口现象,然而在选拔大学生时,大多数用人单位仍然十分看重对口性和吻合性的专业,尤其理工科招聘更是对专业对口提出了绝对的要求。此外,专业成绩等指标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大学生学习态度,甚至做人处事风格的参考依据。其次,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校团活动、实习和毕业设计,有意识地提高职业素养,增加工作经验,适应社会需求。第三,培养一技之长。目前在倡导创新意识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不求其全,但求所长”的人才观,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新标准,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综合素质,还应掌握一技之长,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或具有文艺特长,使用人单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更容易做到无可替代。最后,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保持精力充沛,才能使人们能够以一种较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未来和前途,才能在进入工作环境后担负起较重的职责,应付较大的工作压力。(五)强化用人单位的责任除国家党政机关以及按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单位外,我国的用人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在内都将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随着用人单位人事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作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体,用人单位在招收及培养应届大学生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积极分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应将大学生就业工作视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借鉴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培养计划,打造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研发、管理、销售团队,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的人才群体真正成为用人单位宝贵的人才资源;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视起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社会责任积极地分担,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贡献一份力量作为实现企业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20。2.用人单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拓宽招录渠道用人单位与高校的合作,并不简单地是用人单位临时要招人了,就去高校开一场专场招聘会,而是通过:一、用人单位对自身发展状况和包括用人观在内的核心文化进行定期的宣传,使大学生对用人单位有感性认识,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资源;二、用人单位应设立实习基地,定期接收大学生到本单位参与具体工作;三、将本单位专业岗位人员送到高校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深造;四、加强与高校科研合作,使科技含量有所提升,管理水平得以改善,核心竞争力有所增强。现在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都不能彼此分割,孤立发展,只有加强三方的联系与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并推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