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教师教案编写规范_2_第1页
南方医科大学教师教案编写规范_2_第2页
南方医科大学教师教案编写规范_2_第3页
南方医科大学教师教案编写规范_2_第4页
南方医科大学教师教案编写规范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药用植物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药鉴定学 授课对象 中药学本科 2004 年级 授课教师 刘 传 明 职 称 讲 师 教材名称 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主编)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各论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2 授课形式 讲 授 授课时间 2007 年 5 月 28 日 授课学时 2 学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 掌握全蝎、蜈蚣、土鳖虫、桑螵蛸、斑蝥、僵蚕的来源和性状鉴别特征。 2、 掌握全蝎、蜈蚣、斑蝥、僵蚕的成分。 3、 了解土鳖虫的伪品。 基本内容 全蝎、蜈蚣、土鳖虫、桑螵蛸、斑蝥、僵蚕的鉴定。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全蝎、蜈蚣、僵蚕性状鉴别要点。 难点:土鳖虫的伪品鉴别。 主要教学 媒 体 多媒体投影仪、药材标本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 料或相关网 站 主要参考资料:1.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张贵君主编,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3 2. 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3.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 中药鉴定学,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5. 道地药材图典,王强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2003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触角 2 对,鳃呼吸,一般每体节有 1 对足。如虾、 蟹等。 蛛形纲:身体分为头胸部及腹部。无触角,头胸部有 4 对足。如全蝎、蜘蛛等。 多足纲:身体分为头部及躯干部。触角 1 对, 每体节有 1 对足。如蜈蚣等。 昆虫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触角 1 对,3 对足位于胸部。如土鳖虫、僵 蚕、螳螂(桑螵蛸)等。 全 蝎 【来源】 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 【产地】 主产于河南(南全蝎 )、山东(东全蝎) 。野生或饲养。以山东产量大。 【采收加工】 4-9 月捕捉,放入清水或淡盐水中呛死,然后入沸水或沸盐水中煮 3-4 小时,煮至身能挺直竖立、背面抽沟时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 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 头胸部前面有 1 对短小螯肢和 1 对长大钳肢,背面覆有 梯形背甲。 前腹部 7 节组成,腹面有足 4 对。背面棕褐色,腹面棕 黄色。 后腹长于体,6 节,节上有纵沟,末节有毒钩刺。 气微腥,味咸。 以完整、色黄褐、盐霜少者为佳。 【成分】 含蝎毒素。 为一种毒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卵磷 脂及铵盐等。 【附注】 历史规格分档: 讲授,3 讲授、图片、 标本、板书 1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南全虫:产于河南及湖北。质较优,或称“淡全虫” 。 多用清水加工,盐分少,肚瘪,背色黑,腹部黄绿色。 东全虫:产于山东及江苏。 该路货习惯盐分较重,也称“咸全虫” 。 东全虫多数盐分重,满肚,背色黑,腹色褐。用油篓装。但加工好者亦 有清水瘪肚货。 现行规格: 统货。一般分淡全蝎和咸全蝎两种。 蜈 蚣 【来源】 多足纲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全体。 【产地】 主产于湖北、江浙等地。原为野生,现多为饲养。 【采收加工】 4-6 月,上山翻动石块较易捕捉。 先用沸水烫死,将两头削尖的长竹 片插入头尾两端,绷直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在冬季将鸡毛、鸡骨 等埋于土中,诱使蜈蚣繁殖,翌春捕捉。( 鸡与蜈蚣是天敌) 【生活习性】 喜阴湿,畏日光,昼伏夜出。在 3-4 寸深的泥土处越冬。 【性状鉴别】 扁平长条形,全体由 22 个环节组成。自第二节起每体节 有足一对(共 21 对) ,最后一对向后延伸成尾状。 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毒钩各 1 对(多脱落) 。 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 色。 质脆,断面有裂隙。 气腥,有特殊臭气。 以身干、条大、完整、黑背、腹黄而瘪者为佳。 【成分】 主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 【附注】 除上述品种外,下列两种亦供药用: 多棘蜈蚣。 关于“赤足”问题,有专家进行了多年产地调查,指出浙江(岱山)的少棘巨 蜈蚣“赤足”者居多,而湖北产的“黄足”居多。认为这是产地不同的缘故,也是 讲授、图片、 标本 12 同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问题。 土鳖虫 【别名】 (蟅)虫、地鳖虫、土元 【来源】 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产地】 地鳖主产于长江流域(苏、皖、鄂、湘、川) ;冀地鳖主产于河北、北京、 山东等。野生或饲养。 【性状鉴别】 地鳖: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 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 背部有胸背板 3 节,腹背板 9 节,复瓦状排列。 头部有触角 1 对,胸部有足 3 对,常脱落。 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体型稍大,长椭圆形。 背部黑棕色(无光泽),边缘常有黑色小点及淡黄褐色 斑块。 【附注】 金边土鳖虫: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的雌虫体。 主产于闽、鄂、粤。亦入药。 区别:前胸背板前缘有 1 黄色镶边。 伪品:龙虱科昆虫东方潜龙虱的虫体。 在辽宁、江苏等地曾作土鳖虫入药,现已纠正。 为水中昆虫,性凶猛,称“水蜈蚣” ,无毒。广东称“和味龙虱” ,作滋补药。功 效止遗尿,用于夜尿多。 饲养品掺假问题:捕捉前大量喂精饲料。 讲授、图片、 标本、板书 1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桑 螵 蛸 【来源】 昆虫纲螳螂科昆虫大刀螂 团螵蛸(软螵蛸) 小刀螂 的卵鞘 长螵蛸(硬螵蛸) 巨斧螳螂 黑螵蛸(硬螵蛸)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 团螵蛸主产于广西、云南等;长螵蛸主产于浙江、江苏等;黑螵蛸主产于河北、 山东等。 【采收加工】 9 月至翌年 2 月采收,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死虫卵,晒干 (质坚实) 或烘干(质松泡)。 注:虫卵耐热力强,在 100内不会被烫死,故必须蒸透。 【性状鉴别】 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 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明显。 体轻,质松而韧。 断面外层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 每室 1 卵。 长螵蛸:长条形。 表面灰黄色,上面有一带状隆起,两侧有浅沟及斜 向纹理。 质硬而脆。 黑螵蛸:较小,略呈平行四边形。 表面灰褐色,上面有一带状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翘。 质硬而韧。 以个完整、色黄、体轻而带韧性、卵未孵出者为佳。 【附注】 同科昆虫薄翅螳螂的卵鞘亦供入药。 讲授、图片、 标本 1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斑 蝥 【来源】 昆虫纲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黄黑小斑蝥的虫体。 【产地】 主产于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 群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上,为害植物的叶、花、芽等。 【采收加工】 7-9 月,清晨露水未干、 斑蝥翅湿不能飞时,带手套捕捉( 避免刺激 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器内,沸水中烫死,晒干。用时去头、足、 翅,与糯米同炒(注意戴口罩 )。 【性状鉴别】 南方:长圆形,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触角多已脱落) 。 背部具革质鞘翅,黑色,有 3 条黄色或棕黄色横纹。 胸腹部乌黑色,胸足 3 对。 有特异臭气,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外形相似,但体小,长 1-1.5cm。 【成分】 主含斑蝥素。为剧毒成分,外用作发泡剂,内服可能导致血尿! 【理化鉴别】 粉末微量升华:镜检可见柱形、棱形结晶。 【附注】 据文献记载,属翘翅目芫青科的昆虫我国有 29 种,仅四川就有 3 属 11 种,用 气相色谱对这 11 种昆虫进行斑蝥素测定的结果,均含有斑蝥素,其中 46%的种类其 含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995 年版)规定的标准,说明寻找含斑蝥素的新 资源有广阔的前景。 青娘子(芫青):芫青科昆虫绿芫青的虫体。产江浙。 形似斑蝥稍狭,具美丽光泽,全体呈亮绿色、蓝紫或红紫色。含斑蝥素等。 僵 蚕 【来源】 昆虫纲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因感染( 或人工接种) 白僵菌而致死的虫体。 【产地】 主产于江、浙、川、粤等地。 讲授、图片 11 讲授、图片、 标本 1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多为自然病死者,亦有在非蚕区进行人工培殖。 将长约 4cm 的幼虫(4-5 龄)接种白僵菌,使其呆卧不食,吐胃液,排软粪,体肤 呈淡红色,5-7 日后变为僵蚕,晒干或烘干。 其间,白僵菌分生孢子,气生菌丝吸收其养分、水分,分泌 CaC2O4 结晶,堆积 尸体内故僵化。 “死而不腐”为其特点。因菌丝与分生孢子覆盖体表,故蚕体表 面有白色粉霜。 【性状鉴别】 圆柱形,多弯曲,形体似蚕。 表面黄白或灰白色,被白色粉霜。腹面有足 8 对,其中 4 对明显。 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有 光泽“胶口镜面” ,内有 4 个亮圈(丝腺环) 。 气微腥,味微咸。 以条粗、质硬、色白、断面光亮者为佳。 注意:表面无白色粉霜、中空者不可入药。 【成分】 含蛋白质 67.44%,脂肪 4.38%。 此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附注】 僵蛹:为蚕蛹经白僵菌发酵的制成品。 呈不规则块状,黄白色。质轻脆,易折碎。有腥气及霉菌味。 据药理及临床实验,认为僵蛹可以考虑作为僵蚕的代用品。东北有的地区已作僵 蚕入药,名“白僵蛹” 。 蚕蛹水解后,能产生 16 种氨基酸,其中 7 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蚕砂:家蚕粪便。 表面灰黑色至青黑色,六棱柱形。 含维生素 A、B 及原维生素 D,蚕砂酮, 麦角甾醇, 麦角醇等。水解后可产生 多种氨基酸。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定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