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第1页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第2页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第3页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第4页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txt 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 。 。 。 。 。您下载的该电子书来自:落吧 欢迎访问: 2006/12/09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 作者: 郎咸平 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策略,是李嘉诚及其 “长江集团”多年来在经历过数次危机后,仍能平稳发展的四大“法宝” 。以收购实现业务 全球化,达到多元化经营;策略性保持稳健财政状况,降低财务危机风险、保持充裕实力的 同时,保证成功收购;当一切准备就绪, “不为最先”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增加成功的机会。 郎咸平/文 机构支持:光华战略俱乐部 海尔 CEO 张瑞敏的创业经历目前在国内似乎形成了一个传奇故事,不但在媒体中大量讨 论,而且还拍成了电影。各界似乎只是专注于其个人超能力的一面,并未将他的经营哲学与 理念形成一个逻辑思维体系。非如此无法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另外一 位企业家李嘉诚的经营理念,希望建立一个可以担负起教育传承的逻辑思维体系。 本文对“长江集团”的风险分散策略作出分析。我们关注“长江集团”策略的四个方面: 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的策略。 “长江集团”是如何通过收购策略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而如何的风险管理可以使得 集团整体保持平稳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亦能不断增长呢?本文将解答这些疑问。 长江集团的基本结构 如图 1, “长江实业”(下称“长实”)是整个“长江集团”最上层公司,持有“和记黄 埔”(下称“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江 基建”)84.6%的股份, “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香港电灯”) 38.9%的股份。同时, “长实”分别持有 44%“长江生命科技”及 14.6% TOM.COM 股份,而 “和黄”则持有 29.35% TOM.COM 股份。 整个“长江集团”市值超过 5000 亿港元,为华人公司之最。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成 员公司目标业务分明,具有大型国际企业的规模及架构。集团主席李嘉诚最近不断增持个人 在“长实”与“和黄”的股份,截止到 2002 年 10 月,李嘉诚个人持有“长实”36.53%及 “和黄”32.01%的股份。 “长江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核心业务如表 1。 集团主要成员“长实”及“和黄”派息、盈利增长,公司规模不断增大。他们的累计回 报长期跑赢大市,在股市的表现胜过“汇丰”(如图 2)。 策略一:透过业务多元化达到风险分散 现在让我们开始讨论“长江集团”第一个风险管理策略业务多元化。 收购或从事低相关的业务以分散风险 “长江集团”自创立以来,虽然继续巩固和发展核心业务,但时机适合时皆会积极从事 与核心业务不大相关的行业,例如创立“长江基建” 、TOM.COM 及“长江生命科技”等,而 很多时都是透过收购来抓住最佳切入点,例如收购“和黄” 、 “香港电灯” 、 “赫斯基石油”等。 对于这点我们收集了集团由创立至今所作的收购进行分析,根据每一个收购的业务行业 性质和其经营业务的地理范围依照表 2 给予对应的数值。 比方说对于 1986 年收购“香港电灯” ,由于经营业务的地理范围仅在香港,跟集团一样, 故此其地域广度对应值为 0,而其业务基本上和集团的核心业务全无关系,故此其多元度数 值为 3。再如,1978 年收购的“永高公司” ,主要业务为酒店和地产投资,这和“长江集团” 的核心业务虽然不全一样,但却有直接关系,故此其多元度数值为 1,而其业务遍布亚洲, 故其地域广度对应值为 2,如此类推。 根据以上程序我们制成图 3,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地域广度和多元度上,集团的收购和 从事的业务皆趋向低核心业务相关度和全球性,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趋势更为明 显。从事或收购低相关行业和低相关地域业务背后的意义重大,有助集团分散业务性风险和 地域性风险。 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集团盈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例如政府规划和卖 地政策等。这样的投资,经济景气时固然盈利理想,但是一旦好景不再,集团承受的打击就 会相当沉重,甚至会有财务危机。如果集团除了地产外仍有其它业务,例如“和黄”的港口 业务,彼此不大相关,此地产不利因素就不会对港口业务有大的影响,在集团地产业务不景 气时,港口业务仍可贡献盈利以保证集团业务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危机。我们不难发现,从事 越多不同业务越可以降低整个集团的业务性盈利风险。同样地,我们引用以上之说也可解释 为何投资于多个不同地域也可以降低地域性盈利风险。对于地域性的课题,我们会在下面的 文字中详细分析。 从事或收购低相关行业和低相关地域业务背后的意义不但在于理论,而且我们可以从集 团的表现中看到其影响。图 4 为集团内主要成员公司“和黄”1998-2001 年间的税后盈利增 长图,包括各核心业务的表现和整体表现的比较。(各核心业务是以图左侧的刻度,即-100% 至 250%;整体表现则以图右侧的刻度,即-10%至 25%。) 我们可以看到各业务表现波动幅度很大,由-50%至 200%不等;整体表现的波动幅度只 有-5%至 20%,而且平稳向上。我们从图 4 中可以看到不同业务间不同表现所达到的风险分 散效应,例如正当物业发展业务几年间都为负增长时,基建项目和电讯业务带来及时增长保 证集团整体能继续增长。 图 5 是“和黄”1984-2001 年的股东应占溢利图。可以看到,各核心业务波动不同,例 如物业投资业务一直为“和黄”带来可观的盈利,但自 1994 年后就走下坡路,至 1998 年后 变为亏损。但一直表现不稳定的基建业务却在 1994 年后稳步上扬,类似情况出现在零售业 务和电讯业务上,而港口业务则较为稳定。综合各业务上的波动,整体溢利却是稳步上升, 由此可见业务分散的效果。 收购或从事不同回报期的业务以降低风险 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对当前经济状况敏感度也不同(如表 3)。通常回报期短 的业务,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好的时候抓住时机获得较丰厚 的利润,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报期长的业务,受当前经济状况 影响较低,这些业务的好处是收入稳定,但资本投资较为巨大,例如基建和电力。 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短的业务,盈利就会非常波动,随着当前经济状况而波 动。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长的业务,资金回流会比较慢,而且因为资本投资较为 巨大,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最理想的是结合各种长度的回报期的业务,以实现回 报期上的风险分散。长和系的不同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确保每段时间都有足够资金回流 以资助长回报期业务的资本投资。 收购或从事稳定回报的业务以平滑盈利 除了上述两点外,透过收购稳定回报业务也能将盈利波动幅度降低,从而达至平滑盈利 的效果。除此之外,稳定回报项目还有其策略性的一面,例如它能提供稳定现金流,有助集 团内其它业务发展,再者它能降低遇到困境时出现财务或资金困难的机会。 图 6 为模拟资料,绿色线代表平稳盈利部门(例如电力业务),蓝色为波动的部门(例如 电讯业务)。平稳盈利部门盈利变动不大,增长亦不大,看似没有什么吸引力,反观波动部 门有着很大的获巨利的潜力。然而在逆境时(第 3-5 年、10-12 年和 14 年)却起了很大的作 用,使得整体盈利避免出现大倒退以致亏损,使得年报上好看一些,也给予股东一份安心, 破产的风险亦大减。有着一个平稳盈利的业务也会使财务报告和财务比率较有吸引力,故有 助借贷或集资。这个平滑效果在盈利增长图上看更为明显。 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案例: 1997 年集团内部重组 “长江实业”以多元化分散风险,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 1997 年对“和黄” 、 “长江 基建”和“香港电灯”的重组,重新搭建集团新的架构。 如图 7,重组后架构更为简单,控股策略亦比较明显。而我们发现其实这一次重组有其 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面。我们尝试将成员公司分成两组来看:“长实”和“和黄” 、 “长江基建” 和“香港电灯” 。 重组前, “长实”直接控有“长江基建” 俺怠敝饕 邮碌夭 瑁 滴翊蠖荚谙愀郏弧俺 痹虼邮禄 瑁 滴翊蠖荚诖笾谢 秸咴谝滴窭嘈透 滴竦赜蛏舷喙匦远疾坏停 茨苌朴梦颐巧鲜龅姆稚呗浴舜艘滴裣嗨魄也晃榷 由献源? 994 年起, “长实”的核心业务出现倒退(见图 8),再加上“长江基建”的类似波动,使综合 盈利波动更大,而事实上通过重组, “长实”减持了“长江基建”(从 73%到 42.3%)。 反观“和黄”控有“香港电灯” ,由于“和黄”已是一家业务多元、地域分散的公司, 其盈利较稳定,而“香港电灯”就是我们第三点中所说的平稳盈利公司,故此合起来比较稳 定(见图 9)。亦因如此,重组后“长实” 、 “和黄”对于“香港电灯”并无明显减持。 重组前, “长江基建”的核心业务中,在大陆投资的基建业务如收费道路及桥梁属高风 险投资,而且回报期又长,盈利也不稳定,虽然经营回报从 1996 年的 9.7 亿港元上升到 1999 年的 13.3 亿港元,但随后便一直下跌,到 2001 年跌至 5.19 亿港元。相比之下,由于 香港电力需求稳定, “香港电灯”的回报表现相当稳定,从 1996 年的 44.75 亿港元上升至 2001 年的 67.15 亿港元,每年都稳步上升。再者, “长江基建”有资金压力,投资庞大, 1996 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额达 33 亿港元,1997 年达 38 亿港元,而“香港电灯”有大额 现金净流入(见图 10)。 把“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合起来将可实现上述的风险分散好处:两者业务性质相 关较低;“长江基建”回报期长,而“香港电灯”已经有稳定而连续的回报;“香港电灯” 有平稳盈利达至平滑盈利效果。这样, “香港电灯”可为“长江基建”提供稳定现金流,帮 助“长江基建”业务发展。自 1997 年收购“香港电灯”后, “长江基建”摊占联营公司的经 营溢利比 1996 年增加 16.35 亿港元,而且每年都稳步增长(见图 11),大大增加了“长江基 建”的盈利。 从图 11 中可见,与“香港电灯”的重组, “长江基建”的综合盈利有了决定性的变化, 从倒退变成增长。直至 2001 年底, “香港电灯”仍是“长江基建”最大的盈利来源。2002 年上半年, “香港电灯”仍占“长江基建”52%的收入来源。收购后,对“长江基建”的整体 回报起了一个很明显的平滑效果(见图 12)。 由图 12 所见,如果“长江基建”一直都没有收购“香港电灯” ,其税前盈利增长的波动 幅度可以高至近 150%及低至-50%。但通过重组结合“香港电灯”的业绩, “长江基建”的税 前盈利增长则可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也没有出现过负增长。 除了风险管理方面的益处外,重组对“长江基建”也有策略性的益处。 1.提升融资能力 “香港电灯”除了为“长江基建”带来稳健的回报外,也带来良好的财务状况,这可从 “长江基建”的现金流量表及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俺 钡淖什 恢 稻陀?996 年的 83.5 亿港元升至 1997 年的 188.25 亿港元,升幅为 125%。主要原因是在 1996 年的时候, “长江基建”由主要联营公司(两间在菲律宾注册成立及经营石灰石储存的 公司,但不包括“香港电灯”)所摊占的资产只有 95 亿港元,当“香港电灯”在 1997 年成 为“长江基建”主要联营公司后,从联营公司所摊占的资产就达到 95.03 亿港元。 而“香港电灯”每年增长的股息就为“长江基建”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量,所以“长江基 建”于 1997 年获标准普尔给予 A 长期企业信贷评级,为香港综合基建上市公司之中,获得 最高评级者。而且,这一评级维持至今,为“长江基建”日后的投资提供充裕的融资能力。 2.借助“香港电灯”的业务专长, 发展新业务 1996 年, “长江基建”的主要业务基本分为三类:交通、能源以及基建材料 跋愀鄣绲啤痹谀茉椿 钅可嫌凶 俺 笨山柚 跋愀鄣绲啤贝 擞攀苹 刮蠢茨茉椿 滴瘛 率狄嘀髁恕俺 贝送蹲什呗缘恼 贰? 1999 年 12 月, “长江基建”同“香港电灯”共用了 232.5 亿澳元,收购了南澳洲省的 “ETSA Utilities 公司” ;2000 年 8 月,共同以 23.15 亿澳元,收购维多利亚省的 “Powercor Australia Limited”;2000 年 7 月,再次联手以 14.18 亿澳元收购维多利亚省 的“CiticPower 公司” 。这几次投资都可反映出“长江基建”与“香港电灯”在业务上的充 分合作,双方合作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合成效益,亦是由于大家都可节省税务支出,互惠互 利。对于这几次收购我们在下文还会提及。 “和黄”与“长实”也有着跟“长江基建”与“香港电灯”相似的情况, “长实”不直 接负起“长江基建”的波动,加上“和黄”盈利稳定,使公司长远盈利可较稳定增长,从而 达至上述风险分散的效果。 根据“和黄”1996 年的年报,虽然集团从地产业务所得的盈利比上年下降 52%,但其它 业务的盈利均有增长,使全年盈利增长 26%,当中最明显的是增长 1024%的电讯业务及增长 52%的零售和制造业务 昂突啤痹诘缪兑滴竦那熬敖 嵛 涑中 纯晒鄣挠 ?997 年地产业环境因素十分不明朗,如果“长实”增持“和黄” ,将可令以地产业 务为主导的“长实”降低盈利的不稳定性。 由于“和黄”的回报比较稳定,所以收购后令“长实”整体的回报起了一个很明显的平 滑效果(见图 13)。 除了风险管理方面的益处外,重组有助“长实”降低财务负祑 捎凇俺 狈够 钅啃枰 斗糯罅孔式穑 俺怠币辔 涮峁啥 璐 俺怠贝 聪纸鹆餮沽 虼恕俺怠庇?996 年将“长江基建”分拆上市集资。单是 1996 年底, “长 江基建”在中国己签订的投资项目共 32 项,投资金额为 66 亿港元;至 1997 年 3 月底, “长 江基建”投资及承诺投资的基建项目增至 37 项,加上基建项目回本期长,若“长实”仍占 “长江基建”七成股权的话,对集团将会造成长远财务负祑 ? 经过 1997 年的重组, “长江基建”从“香港电灯”的稳定回报大大减轻了其融资压力, 当然,这也降低了母公司“长实”为“长江基建”融资的负祑 ?996 年“长江 基建”的现金流量表中,仍可看到其向母公司“长实”的借贷达 18 亿港元之多,但由 1997 年开始, “长江基建”的融资方式己再没存在向“长实”借贷这一项。而“长实”透过减持 “长江基建”套现近 77 亿港元。 市场对 1997 年并购重组的反应 图 14 可见,对于是次重组,市场反应是相当正面的。图中四家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率 (股票累计回报率减去大市累计回报率),在整个重组过程中皆处于正值,尤其以“长江基建” 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最高,显示市场视此举对四家公司发展皆有帮助。 策略二:透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风险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整个长和系便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海外业务范围包括能 源、地产、电讯、零售和货柜码头等,投资地区以香港为基地延伸到中国内地、北美、欧洲 及亚太其他地区。长和系积极地走国际化道路,除了顺应业务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主要的是 通过业务全球化来分散其投资风险。不同的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会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也不 同,市场发展阶段也会有先有后,长和系就利用这种地域上的差异来增加其投资的灵活性并 降低所承受的风险,确保整体回报始终都令人满意。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和黄”的货柜码头业务以及电讯业务这两个例子来探讨长和系业务 “全球化”策略是否和其业务“多元化”策略一样,在分散投资风险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货柜码头业务 整个“和记黄埔”的货柜码头业务是由其在香港的旗舰公司“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运 作开始的 昂突啤?977 年成立后,一直将货柜码头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头戏。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此项业务便开始不断向海外扩展。 集团于 1991 年收购了英国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迈出了全球化拓展的第一步。之 后的数年里, “和黄”就已经将其货柜码头业务扩展至全球不同的策略性地理位置,包括中 国内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的 15 个国家与地区。目前, “和黄”经营着全球 30 个港口,共 169 个泊位。集团到 2001 年底已共处理了 2700 万个标准货柜。根据“和黄” 1995-2001 年年报资料显示,货柜码头业务的收入这几年仍然是稳步增长(见图 15)。 货柜码头业务的总收入能保持稳定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其港口业务分散在不同地区, 无论集团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大环境,各港口受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不同的时期, 表现好、盈利增长快的地区往往可以支持表现相对较差、盈利增长缓慢或呈负增长的地区, 使码头业务的整体盈利始终保持正增长。 为了对这一互补效应有一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以图 16 比较香港地区、中国内地及欧洲 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货柜码头对集团整体业务的贡献。这三个码头分别是香港本地的国际货柜 码头、中国内地的深圳盐田码头以及英国菲力斯杜港。 从图 16 可清晰看到三地货柜码头从 1997 年开始的吞吐量增长率。虽然三地码头在过去 5 年里吞吐量增长有快有慢,有正有负,但整体业务始终保持着增长态势,且还相当稳定。 即便是遇到特殊情况,如 2001 年欧美经济放缓及当地货柜码头行业的竞争程度越发激烈, “和黄”在香港和英国港口进出口货物数量均下降,吞吐量呈负增长;但中国内地经济发展 的一支独秀使深圳盐田港吞吐量始终保持大于 20%的增长率,从而令整个集团的港口业务在 2001 年并未因为香港和英国方面的不景气而大幅下滑。可见, “和黄”由于实施了业务“全 球化”的策略,使得其各种投资分险得以分散,并确保业务在整体上保持稳定的增长。 电讯业务 “和黄”的电讯业务也是遍布世界各地。目前, “和黄”在香港、东南亚、中东、澳洲、 欧洲以及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均拥有并经营电讯及互联网基建,在世界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 其提供的服务范围包括移动电话(话音及数据)、传呼服务、集群通讯服务、固网服务、互联 网服务、光纤宽频网络及电台广播服务等。 “和黄”的电讯业务也从这一“业务全球化”的策略中获利颇多,其好处主要来自以下 三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许多投巨资研发或购买而得的科技可 能没过多久就会被市场淘汰。如果公司的业务只集中在某一两个市场,这些技术的寿命相对 较短,所带来的盈利期限也非常有限。相反,如果经营的国家和地区比较多元化,而且这些 市场在科技的发展阶段和应用程度上也有较大区别,那么公司便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来推出适 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技术和产品。这就意味着在比较先进的市场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可能在比 较落后的市场还有继续发展的潜力。拥有多个不同的市场便能使公司将一项专利技术于不同 时期在不同的市场推广,从而尽量延长其盈利期限。 “和黄”的移动电话业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当其第二代移动电话技术 GSM 在香港和 澳大利亚市场的增长已经逐步趋向缓慢之时, “和黄”却在印度和以色列这类移动电话普及 率较低的新兴市场继续大力推广 GSM 业务,以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从图 17 中很明显地看到,GSM 香港和澳大利亚用户数增长率在过去的五年里大幅下滑, 而印度市场却直线上扬,表示“和黄”自从 1998 年在印度开展 GSM 业务以来,印度的用户 数量每年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就表明,虽然在较为先进的市场 GSM 技术已趋向饱和并将 逐步被第三代技术取代,但“和黄”并不需要完全退离 GSM 技术市场,因为在印度等发展相 对较迟的地区,它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如果“和黄”不是同时在香港、澳大利 亚以及印度经营移动电话业务,恐怕 GSM 技术便随着其在香港这一个市场的饱和就被淘汰了。 而业务全球化之后,当香港、澳大利亚等技术发展较快的市场在逐步准备引入更先进的第三 代流动电话技术时,第二代技术仍然能够继续为公司带来盈利。 其次,实行业务“全球化”策略后, “和黄”在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或投资新项目时, 所承受的整体风险有所降低。原因在于公司可以利用某一两个市场作为试验基地,先走一步, 积累经验,为将来在其它市场的全面推广做好准备。即便试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损失也只 限于某一两个市场,不会影响到整个大局。而且公司可以及时吸取经验教训,调整下一步的 策略 昂突啤痹谄渥钚碌耐蹲氏钅?G 移动电话技术上,就试图通过最早开始运 作的欧洲市场的经营情况来决定将来全球范围的 3G 经营策略。即便是在欧洲, “和黄”也并 没有在许多国家同时开始,而是选择在英国第一个推出 3G 服务。由于此项业务的前景还不 十分明朗, “和黄”十分小心谨慎,将根据英国的市场反应来决定 3G 在其它欧洲国家的推出 日程,从而把新投资项目所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 第三,由于 3G 项目初期涉及的投资数额庞大,而且刚开始经营的几年也不可能有盈利, 所以“和黄”整个电讯业务的盈利增长势头必会受其影响。但是其业务“全球化”的策略能 使公司利用 2G 成熟技术所带来的盈利去支持新兴 3G 技术的巨额初期投资和亏损。以 2001 年为例,虽然 3G 相关业务的经营存在亏损(年报和评论文章都没有披露具体亏损的数字), 但由于新兴市场,如印度和以色列的出色表现和盈利贡献,使得电讯业务整体上的未扣除利 息支出及税项前盈利达到 7.19 亿港元,比 2000 年上升了 51%。据市场分析, “和黄”的 3G 业务目前已耗资约 1388 亿港元,而且 3G 业务预计要到 2005 年或 2006 年才会开始有盈利, 所以这中间的几年时间,来自成熟业务 2G 技术的支持便显得格外的重要。否则, “和黄”电 讯业务的整体盈利将因为 3G 支出而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其股价也就自然跟着下挫,这对 公司的发展前景极为不利。然而,采用了业务“全球化”的策略以后, “和黄”能较好地协 调新项目和现有项目之间的关系,并能有效地控制新投资项目的发展步调,从而确保整体盈 利不会因为新项目而有太大的跌幅。 “和黄”电讯业务的战略思维可以用图 18 做个总结。在未发展的新兴市场,如印度、 阿根廷等, “和黄”继续利用 2G 技术带来较高的盈利增长,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如香港 和以色列等则由 2G 逐渐过渡到 3G;而在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瑞典等则全力开 展 3G 业务。这个策略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利用 2G 成熟技术所带来的盈利支持新兴 3G 技术的 巨额初期投资和亏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策略使得不同地区间互相支持,而且更可以透过 延长每种技术的盈利期限而进一步支持 3G 的发展。 策略三:始终策略性地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长江集团”一直都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而且集团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都比同行业公 司要好。正是因为集团稳健的财务状况,所以当好的投资机会来临时,集团便比潜在竞争对 手更有能力去把握机会。事实也证明因为稳健的财务状况策略而把握到的机会,都是对集团 的业绩有正面帮助的。 长江集团及其各子公司的稳健的财务状况 从图 19 可以看到,自 1977 年开始, “长实”的负债比率一直下降,近年维持在一个较 平稳的水平,介于 0.2 与 0.3 之间。比起同业的“新鸿基” ,大部分时间里“长实”的负债 比率也较低。 至于集团另一成员“和黄” ,从图 20 可以发现其负债比率也一直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介 于 0.4 至 0.6 之间,而且比起同业的“怡和” 、 “太古” ,亦显著较低。 “长江基建”的负债比率 1996 至 2001 年间则介于约 0.2 至 0.5 左右,财务状况尚算平 稳,比同业的“合和” 、 “新世界基建” ,则明显地比较优胜:1996 至 2001 年间, “长江基建” 的负债比率基本上每一年都比他们为低(如图 21)。 因稳健财务状况而为长江集团带来的好处 因为有稳健的财务状况,集团各子公司有能力或比对手更有能力把握时机去完成好的交 易。我们有以下各实例为证:(1)1979 年, “长实”成功收购“和黄” ;(2)1985 年, “和黄” 收购“香港电灯” ;(3)1999-2002 年间, “长江基建”及“香港电灯”收购澳洲 ETSA Utilities 及 Powercor。 1979 年:“长实”成功收购“和黄” 1979 年 9 月,李嘉诚以 6.39 亿港元成功收购 22.4%“和黄”股权,成为首位控制英国 “洋行”的华人。其成功原因有几个:首先,当时“和黄”因扩充过度,财务出现困难,手 上只拥有 700 万港元的流动资产净值。再者, “和黄”大股东之一的“汇丰银行”因为要收 购“美国海洋密兰银行”急需现金,所以有意卖掉手上“和黄”的股份。最重要的是,当时 “长实”的财务状况良好有能力收购。 从上面的图 19 中可以看到, “长实”在 1978 年的负债比率只有 0.40,比起无论在地产 业还是在综合集团业的潜在竞争对手“新鸿基”0.59、 “太古”0.64 的负债比率, “长实” 的负债率都低得多。 因此, “长实集团”因为本身稳健的财务状况,而令其可以充分把握外来环境优势,完 成此项收购。 收购“和黄”还为“长实”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俺怠笔展骸昂突啤钡 脑 蚝艽蟪潭壬鲜歉 昂突啤钡囊滴裥灾视泄亍 昂突啤钡暮诵囊滴裼懈劭诩 跋喙匾滴瘛夭 熬频辍闶奂爸圃臁茉醇盎 约暗缪丁 荨昂突啤?996 年的年报 显示,虽然集团从地产业务所得的盈利比上年下降 52%,但其它业务的盈利均有增长,令全 年盈利增长 26%。由于“和黄”的回报比较稳定,所以收购后令“长实”整体的回报起了一 个很明显的平滑效果(见图 22)。若只计算“长实”的税前盈利,其税前盈利增长的波动幅 度可以高至 100%及低至-80%,跌幅在 1997-1998 年间尤其明显。但结合“和黄”的业绩后, “长实”的税前盈利增长则可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从而降低了集团的回报风险。 1985 年:“和黄”收购“香港电灯” 1985 年 1 月, “和黄”以较市价低 13%的条件,共 29.05 亿港元收购“置地”名下 34.6%“香港电灯”股权。其成功原因主要是当时“置地”扩张过度而出现财务危机,在 1983 年亏损 13 亿港元,负债累积至高达 100 亿港元。而“和黄”的财务状况一直都非常良 好,如图 20, “和黄”的负债比当时大约只有 0.4,而其它同业的潜在竞争对手包括“太古” 、 “新世界”及“怡和”在内都超过 0.8,可见在财务能力上, “和黄”比他们都好,因此绝 对有能力把握机会,进行是次收购。 “和黄”收购“香港电灯” ,当时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看中了“香港电 灯”发电厂旧址的地皮,可以用来发展大型住宅。事实证明,其发展前景确实很好,有利于 “和黄”的房地产业务。另外,由于“香港电灯”主要经营电力业务,属于公用事业公司, 所以其盈利和收入都较为稳定。图 23 便反映了“香港电灯”的税前盈利从 1997 年开始稳步 上升 昂突啤痹谑展骸跋愀鄣绲啤敝 螅 闷淇晒鄣挠 臀榷 氖杖肜刺 岣咦陨淼挠? 如图 24)。 “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收购澳洲 ETSA Utilities、Powercor 从 1999 年至 2002 年间, “长江基建”同“香港电灯”以 300 亿港元,收购了南澳洲省 的 ETSA Utilities Powercor Australia Limited 及 CiticPower,使“长江基建”和“香 港电灯”成为澳洲最大的配电商,为 160 万名客户提供服务。要进行这样大型的收购活动, 收购者的财务状况必须非常稳健,而图 21 中可以看出“长江基建”在 1999 年的负债比率只 有约 0.2,远远低于“新世界基建”的 0.4 及“合和”的 0.5。再者,图 23 显示, “香港电 灯”的收入相当平稳,在 1999 及 2000 年平均每年有约 60 亿港元的税前盈利,令“长江基 建”及“香港电灯”有足够财务能力去完成这几次收购。 这些海外投资项目为“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好处。 首先,随着 2008 年利润管制协议的取消及香港电力需求逐步进入低增长期, “香港电灯” 在香港的盈利前景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早日开拓那些蕴含着发展潜力的海外市场能 使公司始终拥有一些盈利高增长的投资项目在手,从而弥补在香港盈利的下滑,并确保其总 体盈利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图 25 就香港和澳洲电力业务在 2000 年和 2001 年的盈利情况 作了比较。我们从中不难发现,澳洲市场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率高达 82.7%,而香 港业务的盈利增长却只有 9.2%。很明显,澳洲电力业务的强劲增长在将来的几年里会对 “香港电灯”的整体盈利带来正面的影响。 其次,这一系列收购使“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成为了澳洲最大的配电商。澳洲经 济相对独立,市场比较稳定,投资风险相比其它地区相对较低 俺 薄 跋愀鄣绲啤痹谡饫锟 计涞缌 滴窆 驶 牡谝徊剑 闶强粗邪闹奘谐奈榷院偷头 缦铡? 第三,收购的三家澳洲公司中的两家初期表现均胜过市场预期(2001 年 ETSA Utilities 利息及税前盈利达到 10.5 亿港元、Powercor 为 16.5 亿港元,CiticPower 在 2002 年 9 月才 完成交易,尚未披露具体盈利数字),市场对“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的这一收购行为 反应良好。比如,高盛就因“香港电灯”在澳洲的一系列收购,调高了对其今明两年的每股 盈利预计大约 1.5%至 3%,大大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 策略四:透过不为最先来分散风险 “不为最先”也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法,如图 26 所示。一方面,通过对前人的观察, 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等待一段时间后,市场气 候往往更为明朗化。而且如果是想推出一个新产品,等待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则更容易接受。 虽然这样做放弃了最先抢占市场的机会,但是因为能降低许多风险,有时是很值得的 安晃 钕取币部梢酝 展阂汛邮履诚钜滴竦墓 纠创锏剑 庋 箍梢员苊 庠缙诘木薮笸蹲省? “长江实业”的“不为最先”策略虽然避开了起初的高风险,但若把握不好时间的话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