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的意境美_第1页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_第2页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_第3页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_第4页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语 16043 园林植物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自 然山水园林之所以能够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的效果,是源于 造园者创造园林意境的得道, 以及对自然山水、植物等造园要素 意境表现的得道。从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园林 意境的创造方法和园林植物意境美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中国园林 ;园林植物;意境美;创造;表现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0)30-0174-02 一、中国园林意境的含义 中国园林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 渊源十分久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 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 意境是在外形美的基础上的一种崇高的 情感,是情与景的结晶体 ,即只有情景交融 ,才能产生意境。园林 意境是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 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意境的思想可以溯源至东晋到唐宋年间,随着当时崇尚自然 的文艺思潮而出现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继而影响了园林 创作的指导思想,园林 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 园林设计者寄情于 山水,使得园林这样一个自然的空间境域内涵超出了构成造园要 素的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之实体及其构成的境域事物,给感 觉者以余味和遐想的余 林植物与意境美 来源 中国园林1985 年第 4 期 作者 北京林学院园林系 陈有民 植物是美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风景资源的重要内容。取植物材 料用之于园林创作上,则可以造成一个充满生机的优美环境。对于无生命的建筑环境来说 是极为突出的。园林之产生,也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满足人们对植物环境的享受(当然也包括 一小部分动物)可以说植物是美的物质基础。 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从对景象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 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 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诗中用“暖树”、“乱花”、“浅草”、“绿杨”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春 景。“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用青竹与桃花带来春意。“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生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王维用深林、青苔、幽篁这些植物构成多么静谧的环境,杜甫的“两个黄鹂 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景色清新,色彩鲜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用植物构成多么美妙的景色。而张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描绘的江枫如火、古刹钟声的景色,竞引得大批 日本友人飘洋过海前来游访,这是诗的感染力,但诗的灵感源于包括以植物为主构成的景 象。因此,对植物美的了解与运用,对提高园林的艺术水平至为重要。 园林植物的美即其观赏特性,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最易为人注意的是植物的形体 美、色彩美及嗅觉美。近年来,许多城市园林界有雪松热。雪松树形优美,是世界著名的 五大公园树之一。但若配植于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即使生长良好,但从艺术效果看是非常 不和谐的。同样,松、柏配植于中国的名刹古寺非常和谐,但若植于西方教堂等高大直式 建筑前又不和谐了。所以,即使植物本身很美,但若运用不当,不但不能提高园林的艺术 水平,反而会适得其反。植物的形象美、色彩美以及季相变化等都比较容易为人们所发现 和了解,但是常为人忽略的是植物的美,尚包含有一种比较抽象的、却极富于思想感情的 美,可称为含蓄美、寓言美、意境美,正所谓景外之景、弦外之音。这种美与民族的文化 交流,风俗习惯、教育水平、地域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等有所不同。这种融汇了人们的思想 情趣与理想哲理的精神内容既有传统,又随着时代而发展。它对提高园林艺术水平,对培 养精神文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具有悠久的灿烂文化,人们在欣赏大自然植物美的同时逐渐将形象美人格化。比 如视松柏耐寒,抗逆性强,虽经严冬霜雪或在高山危岩,仍能挺立风寒之中,即论语 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叶细长成针状,经风吹拂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是 为松涛,有万马奔腾,翻江倒海之势。园林中就运用这个特点而创造出承德避暑山庄“万 壑松风”的景区。松树寿长,故有“寿比南山不老松”之句,以松表达祝福长寿之意。因 此,以松树而言,在园林中可以创造出许多园景,表达出多种思想感情。试想当你攀登黄 山,迎客松以婆娑之姿和阵阵涛声相接时,有何感受呢!首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围的绿化是运用松树意境美较成功的例子。竹被认为是有气节的君子,有“未曾出土先 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之誉,又有“群居不乱,独立自峙,振风发屋不为之倾,大旱乾 物不为之瘁,坚可以配松柏,劲可以凌霜雪,密可以泊睛烟,疏可以漏霄月,婵娟可玩, 劲挺不回”的特色。苏东坡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梅亦被誉为傲霜雪的君子, 习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目为清客。北宋诗人林和靖(公元 9671028 年)的“疏影横 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近千年来传为名句。荷花被认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 不妖,”是有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君子的象征,它有“荷香风送远”“碧荷生幽泉,朝 日艳且鲜”的美化效果。李白的“鉴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写出了优美动人的意境。桃花在公元前的诗经周南篇有:“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誉其艳丽; 后有“人面桃花”句转而喻淑女之美,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使桃花林给人带来和平、 理想仙境的逸趣。在广东一带,春节习俗家中插桃花表示幸福。李花繁而多子,现在习称 “桃李遍天下”表示门人弟子众多之意。紫荆表示兄弟和睦。含笑表深情,木棉表示英雄, 桂花、杏花因声而意显富贵和幸福,牡丹因花大艳丽而表富贵。白杨萧萧表调怅、伤感, 翠柳依依表情意绵绵。兰有幽香为清高脱俗的隐士。过去北京城内较考究的四合院内的植 物配植,讲究“玉堂春富贵”,听来虽感俗气,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也是一种风格, 即在庭院中对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或盆栽桂花,有的又讲究摆设荷花缸。如果改为 桧柏、黄杨绿篱或草坪,则失去了传统的风格。在北京的四合院建筑中又分为几个等级, 较一般的居民则常采用枣树、槐树、臭椿、榆树、偶而亦有藤萝架的配置方式。 对于园林植物特别是各种花卉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这种美感享受在我国 的文化传统中是非常丰富的,两千年来咏花的诗词之多是无法以数计的。 再看看小说聊斋里的不少人物,都是花鸟鱼石的化身,如荷花三娘子、寒月芙蕖、 石清虚、鸽异、粉蝶、香玉、绛雪、耐冬、种梨等等,其形象思维变化万端。红楼梦 里的葬花词、桃花行、柳絮词、芦雪庭、红梅诗、海棠社、菊花题、风雨词、螃蟹咏,也 都是在联想意境上较为深邃。 郭沫若同志的百花诗联想广泛,其中有些首的艺术性也是好的。十二月花候所记, 其措词之浪漫与恰当,味道是很厚的,如杏饰其靥、木笔书空、海棠朝睡,柳絮化萍,莲 思脱火、牡丹王,芍药相于阶,杜鹃啼血,荼醾香梦,芙蕖泛水,艳如越女之腮,萍藻飘 风,影乱秦台之镜,榴花烘天,葵心倾日,蝉噪凉柯影入机中之鬓,蜂愁蝶怨,凤仙降于 庭,玉簪搔头,芙蓉冷,芦雪飞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自己喜爱的植物,例如朝鲜族很喜爱“金达莱”(北方产的一种野 杜鹃 Rhododenron spp.堇色花),视为幸福和平;蒙古族很喜爱干枝梅(二色补血草 Limonium bicolor)视为驱祛邪恶保平安的花草;汉族很喜爱牡丹、梅花、桃花与菊花;回 族喜爱沙枣。至于夹竹桃虽然各地均较喜爱,但福建一带则颇鄙视。中国对园林的花草树 木有意境美的传统,西方国家也有这方面的传统,在互相交往之中常与花来表达语言感情。 例如: 紫萝兰 Matthiola incana 忠实、永恒的美。 百合类 Lilium spp. 纯洁。 牵牛花 Pharbitis nil 有情、喜悦。 郁金香 Tulipa spp. 名誉。红色:爱情的表白;黄色:希望之爱、相思;白色:失恋。 勿忘草 Myosotis scopioides 勿忘我。 植物的意境美,多由文化传统而逐渐形成,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会转变。例如白杨萧萧是由于旧时代所谓庶民多植于墓地而成的,但今日由于白杨生长迅 速,枝干挺直,翠荫匝地,叶近革质有光泽,为良好的普遍绿化树种,即绿化的环境变了, 所形成的景观变了,游人的心理感受也变了,用在公园的安静休息区中,微风作响时就不 会有萧萧的伤感之情,而会感受到由远方鼓瑟之声,产生“万籁有声”的“静的世界”的 感受,收到精神上安静休息的效果。又如对梅花的意境美,亦非仅限于“疏影横斜”的 “方外”之感,而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具 有伟大理想的精神美的体现了。在蓬勃发展的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中,对传统上的植物的形、 色、声效果注意较多,如粉墙为纸,植物山石为画,以及漏窗、洞门的中堂画幅框景、对 景、雨打芭蕉、听松涛、观树影等,发扬这些传统手法都是好的,但是今后能加强对植物 意境美的研究与运用,对进一步提高园林艺术水平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广大游 人受到这方面的熏陶与影响,使他们在游园观赏景物时,在欣赏盆景和家庭养花时,能够 受到美的教育。 植物是美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生态 .环境的主体。是风景资源的重 要内容。取植物材料用之于园林创作上,则可以造成一个充满生机 的优美环境。对于无生命的建筑环境来说是极为突出的。园林之产 生,也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满足人们对植物环境的享受 (当然也包括一 小部分动物)可以说植物是美的物质基础。 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 象,人们从对景象的直觉开始 ,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 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 “几处早莺争 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提”。白居易在诗中用“暖树” 、 “乱花”、 “浅草”“绿 杨”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春景。 “竹处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 先知”苏轼用青竹与桃花带来春意。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声,返景入 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生幽草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 照。 ”王维用深林、青苔、幽里这些植物构成多么静谧的环境,杜甫的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景色清新,色彩鲜明; 陆游的“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植物构成多么美妙的景色。而张 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景观意境的研究 邹维娜 【摘要】: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正在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形成,发展和深入。在这个 各种文化急剧碰撞、熔铸的开放时代,有意识地促进传统理论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复合、变 异将是一条非常有意义而且可行的道路。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各 项古典艺术门类里,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中,也和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 舍的联系。在这样的前提下,景观意境的研究必然会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首先结 合对景观审美的研究,通过对意境理论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定位出景观意境 的内涵,认为景观意境是景观审美的终极目标;然后通过研究景观意境审美的五大基本心 理因素即感知、情感、理解、联想和想象,分析它们单独和协同作用的机理,归纳出对于 景观意境审美最关键的心理规律,总结出景观意境审美的作用机理,来作为景观意境创作 所依据的内在原理;随后通过研究景观意境审美过程中景观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的载体 景观符号,深入探索景观符号的双层意义,即物质形式的意义与精神意义,来作为景观意 境赖以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意义、逻辑、形式三个层面演绎 出景观意境创作的抽象理念和具体手法;最后对景观意境理论在景观设计方面的价值及未 来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景观意境 景观审美 符号 创作手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U985 【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6-7 前言 7-10 1 意境及景观意境的背景和意义 10-20 1.1 景观和景观审美 10-13 1.1.1 美 10-11 1.1.2 景观美 11 1.1.3 审美和景观审美 11-12 1.1.4 现代景观审美的价值转换 12-13 1.2 意境 13-18 1.2.1 意境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发展 13-15 1.2.2 意境内涵的讨论 15-16 1.2.3 意境内涵的界定 16 1.2.4 意境进入园林景观创作与欣赏领域的过程 16-17 1.2.5 意境在当代的发展和前景展望及其与景观的关联 17 1.2.6 西方类似学说的引介与比较 17-18 1.3 景观意境 18-20 1.3.1 景观意境的内涵 18-19 1.3.2 景观意境是景观审美的终极目标 19-20 2 景观意境审美作用机理分析 20-32 2.1 感知 20-24 2.1.1 感觉 20-22 2.1.1.1 通感 21 2.1.1.2 感觉调动情感 21-22 2.1.1.3 触发联想和想象 22 2.1.2 知觉 22-24 2.1.2.1 知觉完形 22 2.1.2.2 知觉期待 22-23 2.1.2.3 错觉 23 2.1.2.4 直觉 23-24 2.2 情感 24-26 2.2.1 情感与感知 24-25 2.2.2 情感与想象、联想 25 2.2.3 情感与理解 25 2.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