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_第1页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_第2页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_第3页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_第4页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 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的重视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 来起名字的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的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 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 先秦时期孩子 3 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 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 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 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 3 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 礼丧服中所谓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 在 20 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 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 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 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 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 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 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 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 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 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 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 “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 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 。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 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 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 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 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 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 24 位有庙号皇 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 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 唐代,21 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 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 在明清两朝 28 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的影响下, 三正起名网 | 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 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 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 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 双字名不合礼数。 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 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的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 而非取二字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 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叫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谦 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 一、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父子、长幼之间 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俩的名字中都有“之”字。 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 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 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的弟弟、 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 之、司马昙之 “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的标志。如何辨 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 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的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人 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 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 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 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 明太祖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 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 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如“老、叟、 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 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 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 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 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 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 来刚好是 8 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 5 个字组成, 代表不同性质的物质。 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 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 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这显然是一 三正起名网 | 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 中,于宫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 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 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 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 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的“允”字, 便是辈份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各 20 字辈份,太子一支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元代流行“数字”入名 古人视“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为身份低贱者用名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 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 名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 “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 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 姓名管控的特例。 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 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的好,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反之则 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的人就被自己的名字害得不浅。 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的临安(今杭州) ,会稽有个叫钱唐休的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 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 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 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 的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 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的。明皇泳化类编记载, 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 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 让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列第二。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不欢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