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_第1页
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_第2页
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_第3页
中外饮食文化的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 摘 要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差 异的原因、观念的差异等等, 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 跨越文化交际障碍 ,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 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 中西方 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一、 中西饮食文化 特点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 “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 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 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 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 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 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 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 “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 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 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 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 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西餐还有以下 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 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 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 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 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 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 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 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 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 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 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 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 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 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 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 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 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 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 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 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 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 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 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 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三、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 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 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 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 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 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 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 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 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 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 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 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 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 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 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 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 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 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 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 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 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 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 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 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 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 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 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 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 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 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 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 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 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 AA 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四)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 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 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 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 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 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 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 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 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 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 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总结: 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中西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