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_第1页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_第2页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_第3页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_第4页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讲解 为适应新时期社保经办工作的要求,我就社保相关知识与 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以便提高经办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含的内容? 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用于 职工因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 会获取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 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逐步推行。包含的内容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二、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其实施的范围为: 1、各类城镇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 单位及其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定退休年龄内的全部职工; 2、法定退休年龄内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 职业者、城镇灵活就业人员; 3、参加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离休、退休(含按 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规定的退职)人员,个 体参保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员。 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 老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 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 2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办法由我局小 蒋稍候与大家讲解。 三、企业和个人参保需要提交的资料? 单位参保需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经办人员身 份证、人民银行出据的开户许可证。 个人参保:必须提供身份证、照片 四、五险统征的基本定义? 五险统征是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由社保局一个窗口统一申报,统一下达 征收计划,一张票据把五项险种全部结算的征缴模式。我区根据 达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社会保险“五险合一” 征缴稽 核有关问题的通知(达市人社发【2015】79 号)文件精神,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统一征缴稽核,以后参保缴费就不需要 跑若干个部门了,大大方便了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 五、五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单位注册参保登记缴费比例一览表 缴费基数(省基数) 单位部分 个人部分 养老保险 19% 8% 工伤保险 企业:一类:1%二类:2%三类:5% 事业单位:0.5% 生育保险 0.50% 失业保险 0.60% 0.40% 3 缴费基数(市基数)企业、事业单位 单位部分 个人部分 6.50% 2% 职工补充医疗:95 元/年 缴费基数(市基数)公务员 单位部分 个人部分 6.50% 2% 医疗保险 公务员补充医疗:3% *企业参保所需材料:1、营业执照;2、法人身份证、参保人员身份证原件;3、 社会保险保险登记表、增加人员表;4、工伤体检表(限三类企业);5、银行开 户许可证。 *机关事业单位参保所需材料:1、组织机构代码证;2、法人身份证、参保人员 身份证原件;3、社会保险保险登记表、增加人员表;4、银行开户许可证。 六、基本养老保险的筹集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金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采取现收 现付方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基本养 老基金。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构成。 七、企业职工个人帐户是怎样建立的?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 障号码(国家标准 GB1164389),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 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二)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 本人缴费工资的 8%建立,全部由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 4 费形成。个体参保人员按其缴费基数的 8%建立和记入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储存额包括: 1.200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按原规定建立的个人账户的本 金和利息; 2.2006 年 1 月 1 日以后做实的个人账户的本金和收益; 3.2006 年 1 月 1 日以后未做实的个人账户的本金和利息从 1996 年 1 月开始至 2005 年 12 月止,按照 11%的比例建立个人 帐户;从 2006 年 1 月开始按照 8%的比例建立个人帐户。个人帐 户不得提前支取,记帐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 息税,个人死亡的,个人帐户余额可以继承。 八、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条件? 享受基本养老金必须二个条件同时具备方能按月支付基本 养老金:一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即:男年满 60 岁,女 年满 50 岁(女管理人员年满 55 岁);二必须达到最低的缴费年限。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如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 不足 15 年,可以继续往后缴费至满 15 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 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九、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条件,按国家和 5 省的现行规定执行。 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以及个体参保 人员到达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并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后,从次月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1996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 费年限,下同)累计满 15 年及以上的职工,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 法计发: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 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退休 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累计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 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 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按从 1996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至退休当 年,历年缴费中的当年本人缴费工资与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 均工资比值的平均数确定(2005 年及以前年度的缴费工资指数 仍按原规定计算并封定)。计算公式为: n 平均指数=( X1/C1 + X2/C2 +Xn/Cn )N X-当年本人缴费工资; C?2005 年及以前 为 当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 2006 年起为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N-本人缴费年限(1996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至退休时的实际 6 参保缴费年限)。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 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到达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 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 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实际缴费年限每 满 1 年再发给 1 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并终止基本 养老保险关系。 (二)199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累计满 15 年及以上的职工,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法计发: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 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 金调节金 1.基础养老金=(退休 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累计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 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 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按从 1990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至退休当 年,历年缴费中的当年本人缴费工资与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 均工资比值的平均数确定(2005 年及以前年度的缴费工资指数 仍按原规定计算并封定)。计算公式同本条第(一)项第 1 目,其 中 N 本人缴费年限, 为 1990 年 1 月 1 日及以后至退休时的实际 参保缴费年限。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 本人退休年龄 7 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表同本条第(一)项第 2 目。 3.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199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未 建立个人账户的累计缴费年限1.3%( 计算系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计算,同本条第(二)项第 1 目。 4.调节金70 元计 算比例 其中:计算比例从 2006 年起至 2010 年每年分别为 90%、70%、50%、30%、10%。2011 年起不再计发调节金。 (三)199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 计满 10 年不满 15 年的,其基本养老金按本条第(二)项的规定 计发。 到达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 10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 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实际缴费年限每 满 1 年再发给 1 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并终止基本 养老保险关系。 (四)199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参加工作,因病或非因工完 全丧失劳动能力符合退职条件的企业退职人员,其基本养老金 按本条第(二)项的规定计发。 (五)个体参保人员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基本养老 金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计算,其中 199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 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其基本养老金按本条第(二) 8 项的规定计算。 (六)退休人员、个体参保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员按本条第(一) 、第(二)项规定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不得超过退休时本人指数化 月平均缴费工资。 (七)设立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过渡期 为使上述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与按 四川省人民政府贯 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 通知(川府发1997151 号)和四川省劳动厅关于印发四川省 贯彻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的 通知(川劳险19988 号)、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完善 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劳社养200223 号)规定的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平稳衔接,对 200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 2006 年至 2010 年 5 年过渡 期间退休的人员,实行基本养老金新老计发办法对比计算确定。 1.新老计发办法对比计算时,老办法计算基础养老金的上一 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基数统一使用 2005 年全省在岗职工月平 均工资。 其中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提前退休人员,困难国有企业军 转干部提前退休人员,企业因病或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退休、退职人员计算基本养老金时,老办法应按原规定每提前一 年扣减 2%的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除外),新办法不再扣 减。 9 2.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 老金部分,2006 年、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中当年退 休的,在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基础上,分别按 10%、30%、50%、70%、90%的比例加发 ,一次核定后不再重新计 算;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部分,予以补齐发给。 (八)事业单位按国家和省规定转制为企业的,在转制过渡 期内,计发转制后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时,原退休金计发 办法与上述新办法实行对比过渡,参照劳动保障部、国家经贸 委、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 10 个国家局所属科 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 号) 统一规定的对比过渡办法执行。 原执行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的单位,2006 年至 2010 年退休的人员计发基本养老金时, 也参照执行劳社部发20002 号文规定的对比过渡办法。 (九)2005 年 12 月 31 日及以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个体参 保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员(含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应办理领取 基本养老金手续而未办理的人员),不按本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 仍按国家和省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 金调整办法。 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死亡待遇? 1、在职死亡: 参加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未达到领 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在职职工和个体参保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 10 亡的,从 2011 年 7 月 1 日起,由社保经办机构为其法定继承人 或指定受益人发放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个人账户储存额。所需 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1)丧葬补助金按死亡时上一年度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 平均工资的 3 个月计发。缴费年限满 15 年(含视同缴费年限,下 同)的,抚恤金按死亡时上一年度全省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 7 个月计发;缴费年限不满 15 年的,抚恤金按死亡时上一 年度全省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7本人缴费年限15 的标 准计发。不足 1 年按 1 年计算。 参保人员缴费不满 3 年的,按上述办法计发的丧葬补助金 和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已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总额。 (二)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在职参保职工,用人单位从 2011 年 7 月 1 日至本通知下发前已发放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的,由 社保经办机构按上述暂行标准与用人单位结算。 (三)缴费满 3 年及以上因病或非因工死亡的个体参保人员, 若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的总额低于其以个体参保人员身份参保 缴费期间划入统筹基金的全部养老保险费,除按上述标准发放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外,由社保经办机构补发不足部分。 (四)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 葬补助金条件的,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只能选择领取其 中一种。 (五)今后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按上述暂行 11 办法计发的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总额低于国家标准的,补发不 足部分。 2、退休死亡:企业离退休(含退职人员)、个体参保领取基本 养老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 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丧 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 (1)丧葬补助费标准 企业离休人员按其死亡时本人基本养老金的 10 个月计 发。其中本人基本养老金低于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的 按死亡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10 个月计发。 企业退休人员、个体参保领取基本养老金人员按其死亡 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 4 个月计发。 (2)一次性抚恤金标准 企业离休人员按其死亡时本人基本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